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8510发布日期:2019-07-17 06:00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次性输液器,尤其涉及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在药液输完不及时取下输液器或更换输液瓶时,空气可能会进入病人体内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或出现回血现象,从而引起病人的恐慌。为此,人们对现有一次性输液器进行改进,在输液器的滴斗下部内设置具有亲水性的过滤膜,一旦过滤膜被药液浸湿,气体则无法透过,故临床输液时,当药瓶中药液输完后,由于过滤膜处于浸湿状态,过滤膜上方的气体无法再透过过滤膜往下,过滤膜下方的输液导管内保持液体充盈,从而膜形成“气液分隔”的效果,即达到自止液功能。

然而,在实际使用时药液经过滤膜后是直接向下进入输液导管内的,这会导致药液引流力会集中作用在过滤膜的中心处,产生一个将过滤膜的中心向下拉扯的拉力,而过滤膜的外沿又是与滴斗固定在一起的,药液的引流力又比较大,因此就容易造成过滤膜与滴斗之间出现泄漏,从而导致过滤膜上方的空气进入到过滤膜下方而导致自止液功能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小引流力,保证自止液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包括能够固定在滴斗内的过滤膜,其特征在于,本过滤器还包括能够固定在滴斗内并位于过滤膜与滴斗的出液孔之间的分流器,所述的分流器呈筒状,分流器的底部设有若干分流孔,各分流孔沿分流器外周面分布并贯穿分流器侧壁,当分流器固定在滴斗内后分流器底面与滴斗的内腔底壁之间能够形成出液间隙。

在使用时,将过滤膜固定在滴斗内靠近滴斗的出液孔处,同时分流器固定在滴斗内并位于过滤膜与滴斗的出液孔之间。由于分流器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分流孔,各分流孔沿分流器外周面分布并贯穿分流器侧壁,同时分流器固定在滴斗内后分流器的底面与滴斗的内腔底壁之间形成出液间隙,这样药液经过滤膜后会进入分流器内,然后经分流器外侧的各分流孔向外进行分流,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一次变化。药液从分流孔进入到分流器与滴斗的内壁之间并向下流动,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二次变化。当药液流入到出液间隙内再从出液间隙流入到出液孔内,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三次变化。通过药液流向的三个改变,使得药液产生的重力引流力得到分解,从而减小了过滤膜受到的重力引流力,由此很好地保证了滴斗自止液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中,所述的分流器的外径小于滴斗的内径。

将分流器的外径设置为小于滴斗的内径,是为了使药液能够更多地经分流孔流入到分流器与滴斗之间。

在上述的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中,所述的分流器底部设有若干凸头。

通过在分流器底部设置凸头,在分流器固定在滴斗内时,凸头的下端面就会抵靠在滴斗的内腔底壁上,使得分流器底面与滴斗的内腔底壁之间得以形成出液间隙。

在上述的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中,所述的分流器底部设有凹腔,当分流器固定在滴斗内时滴斗的出液孔上端口伸入凹腔内并与凹腔顶面之间形成过液间隙。

在分流器底部设置凹腔,滴斗出液孔的上端口伸入凹腔内并与凹腔顶面之间形成过液间隙,这样当药液进入到出液孔内后能够将位于滴斗出液孔上方的空气排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通过设置分流器,利用分流器对药液的流向进行改变,使得药液产生的重力引流力得到分解,从而减小了过滤膜受到的重力引流力,由此很好地保证了滴斗自止液功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分流器底部设置凹腔,并使滴斗出液孔的上端口能够伸入凹腔内来使药液在进入到出液孔内时能够将位于滴斗出液孔上方的空气排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中分流器的示意图。

图3是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中分流器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中,1、滴斗;1a、进液孔;1b、出液孔;2、过滤膜;3、分流器;3a、分流孔;3b、凹腔;3c、凸头;4、出液间隙;5、过液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滴斗1具有内腔,且滴斗1的顶部设有进液孔1a,滴斗1的底部设有出液孔1b,出液孔1b与进液孔1a相对设置。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包括能够固定在滴斗1内的过滤膜2,且过滤膜2与出液孔1b的设置方向相垂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一次性输液器用的滴斗一体式过滤器还包括能够固定在滴斗1内的分流器3,分流器3固定在滴斗1内后位于过滤膜2与滴斗1的出液孔1b之间。分流器3呈筒状,分流器3的外径小于滴斗1的内径。分流器3的底部设有若干分流孔3a,各分流孔3a沿分流器3外周面分布并贯穿分流器3的侧壁。分流器3的底部设有若干凸头3c,当凸头3c的下端面抵靠在滴斗1的内腔底壁上时,分流器3底面与滴斗1的内腔底壁之间会形成出液间隙4。分流器3底部设有凹腔3b,滴斗1的出液孔1b上端口伸入凹腔3b内,且在出液孔1b上端口与凹腔3b的顶壁之间会形成过液间隙5。

在过滤膜2与出液孔1b之间设置呈筒状的分流器3,在分流器3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分流孔3a,各分流孔3a沿分流器3外周面分布并贯穿分流器3侧壁,同时分流器3底面与滴斗1的内腔底壁之间形成出液间隙4,这样药液经过滤膜2后会进入分流器3内,然后经分流器3外侧的各分流孔3a向外进行分流,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一次变化。

药液从分流孔3a进入到分流器3与滴斗1的内壁之间并向下流动,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二次变化。当药液流入到出液间隙4内再从出液间隙4流入到出液孔1b内,此时药液的流向产生三次变化。通过药液流向的三个改变,使得药液产生的重力引流力得到分解,从而减小了过滤膜2受到的重力引流力,由此很好地保证了滴斗1的自止液功能。

同时,在分流器3底部设置凹腔3b,出液孔1b的上端口伸入凹腔3b内,意味着出液孔1b的上端口要高于滴斗1的内腔底壁,这样当药液进入到出液孔1b内后能够将位于出液孔1b上方的空气排净。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