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3021发布日期:2019-06-29 01:3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健暨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



背景技术:

氧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并维持生命的一大要素,呼吸氧转化为人体内可利用的氧称之为血氧,由血液携血氧向全身输送能源,并且血氧的输送量与心脏、大脑工作状态密切相关。例如,心脏泵血能力越强,血氧的含量便越好,心脏冠动脉的输血能力则越强,并且血氧输送到心脑全身的浓度越高,人体重要器官的运行状况越好。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氧气即商品氧早已不再是医疗部门在临床为患者使用的“专利”,户外运动、旅游、登山、考古、司机、运动员、孕妇、手术医生、中老年人、心血管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患者、医疗康复人员、办公白领乃至美容场所等等并不鲜见有供氧罐(习惯称“保健氧罐”),特别是近年来在药店、商场、超市等场所均有销售。此外,为部队军人配备便携式供氧装置正成为国际惯例化。因此开发体积小、重量轻并且易携带的供氧器具有积极意义。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便携式供氧器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104214366A(一种集成阀)和CN2294372Y(小型医用氧气瓶阀),等等。典型的如CN107854784A推荐的“一种氧气呼吸器氧气瓶用集成阀”,该专利的建树之处在于:将减压阀与截止阀的功能集合在一起(专利称“减压截止阀”),并且客观上能兑现其在说明书第0012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缺憾:由于减压截止阀(实质上为出气控制机构)配接在阀体的一侧,因而与配接在阀体上部的用于输出氧气的输出接头之间并不存在结构上的连接关系,于是一方面使机构相对臃肿而不便于携带(占用空间大),另一方面在自主吸氧时不利于操作,因为在自主吸氧时需旋动减压截止阀的结构体系的手柄(实质上为螺扣);由于不具有方便卸压(也可称“泄压”,以下同)的功能,因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困惑,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免存在位于阀体底部的并且对应于阀体进气口处的过滤机构的过滤网受堵致使氧气流动不畅的情形,于是在将阀体与高压储氧罐分离之前,为了确保安全,最好的办法是将高压储氧罐内的氧气放除,再卸下阀体并对过滤机构的滤网或其它部件实施清洁;专利未给出与输出接头相配的吸气罩及其结构的相关启示,然而,如果能将吸气罩(也可称为“吸氧面罩”,以下同)与出气控制机构(类似于前述减压截止阀功用的机构)合理连接或称合理配合,那么对于阀体的紧凑化、供氧器整体体积的小型化、使用时的便捷化等等均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吸气罩与出气控制机构相互配合而藉以体现阀体的紧凑化以及体积的微型化并且体现自主给氧时的操作便利化、有利于依需将高压储氧罐内的氧气人为放除而藉以方便地进行清洁维护并且保障安全的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包括一高压储氧罐,在该高压储氧罐的上部构成有一储氧罐阀体接嘴;一阀体,该阀体的下部与所述储氧罐阀体接嘴连接并且在阀体的下部开设有一阀体纵向进气道、一压力表通气道和一安全阀通气道,阀体纵向进气道位于阀体的中心位置并且与高压储氧罐的罐腔相通,压力表通气道以及安全阀通气道横向开设并且与阀体纵向进气道相通;一压力表和一安全阀,压力表在对应于所述压力表通气道的位置与所述阀体固定并且与压力表通气道相通,安全阀在对应于所述安全阀通气道的位置与阀体固定并且与安全阀通气道相通;一出气控制机构,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卸压机构和一吸气罩,在所述阀体的上部的中央位置构成有出气控制机构腔,该出气控制机构腔对应于所述阀体纵向进气道的上方,所述的出气控制机构设置在出气控制机构腔内并且与所述的阀体纵向进气道相通,吸气罩插拔套置在阀体外并且与出气控制机构相配合,在所述阀体的下部以纵向并行于所述阀体纵向进气道的状态开设有一卸压气道,该卸压气道与所述的罐腔相通,所述的卸压机构在对应于卸压气道的位置与所述阀体固定并且与卸压气道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阀体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阀体纵向进气道的底部的位置开设有一与阀体纵向进气道相通的过滤机构腔,在该过滤机构腔内设置有一过滤机构,该过滤机构包括一滤网和一滤网压圈,滤网设置在过滤机构腔内并且由滤网压圈限定,而该滤网压圈与过滤机构腔的过滤机构腔壁螺纹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阀体上并且在对应于压力表通气道的位置开设有一压力表配接螺纹孔,在对应于所述安全阀通气道的开设有一安全阀配接螺纹孔,而在对应于所述卸压气道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卸压阀配接螺纹孔,其中,在卸压气道的上端以横向状态并且朝着卸压阀配接螺纹孔的方向延伸有一卸压过渡气道,压力表通气道与压力表配接螺纹孔相通,安全阀通气道与安全阀配接螺纹孔相通,而所述的卸压过渡气道与卸压阀配接螺纹孔相通,所述的压力表在对应于压力表配接螺纹孔的位置与阀体固定,所述的安全阀在对应于安全阀配接螺纹孔的位置与阀体固定,所述的卸压机构在对应于卸压阀配接螺纹孔的位置与阀体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储氧罐阀体接嘴的内壁上构成有阀体连接螺杆头配接内螺纹,在所述阀体的下部构成有一阀体连接螺杆头,该阀体连接螺杆头与阀体连接螺杆头配接内螺纹螺纹连接并且由套置在阀体连接螺杆头上的阀体连接螺杆头密封圈与嵌置在储氧罐阀体接嘴内的储氧罐阀体接嘴密封圈的共同配合而使阀体连接螺杆头与储氧罐阀体接嘴彼此形成密封,在阀体的上部的外壁上构成有扳手操作方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气控制机构腔包括自阀体的顶部由上而下依次开设的阀盖腔、活塞腔、阀芯螺盖腔和阀芯腔,其中,阀芯腔对应于所述阀体纵向进气道的上方并且与阀体纵向进气道相通,所述的出气控制机构包括阀盖、弹簧座帽、活塞杆、活塞、活塞弹簧、阀芯螺盖、顶针式阀芯和阀芯弹簧,阀盖设置在所述的阀盖腔内,该阀盖的上部和下部是贯通的,并且在阀盖的外壁上构成有阀盖外螺纹,该阀盖外螺纹与阀盖腔的内壁上的阀盖腔内壁螺纹螺纹配合,在阀盖的上部并且围绕阀盖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朝向阀盖的阀盖弹簧座帽腔的方向折展的弹簧座帽法兰边限定圈,弹簧座帽在对应于阀盖弹簧座帽腔的位置上下移动地与阀盖相配合,在该弹簧座帽的下部围绕弹簧座帽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弹簧座帽法兰边,该弹簧座帽法兰边在阀盖弹簧座帽腔内与弹簧座帽法兰边限定圈相对应,在弹簧座帽的弹簧座帽顶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该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与弹簧座帽的弹簧座帽腔相通,活塞杆的上端途经弹簧座帽腔与所述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滑动配合,活塞杆的下端伸展到阀芯螺盖,并且在该活塞杆的下端侧部开设有一活塞杆进气孔,该活塞杆进气孔与开设在活塞杆的轴向中央的并且延伸到活塞杆的上端端面的活塞杆泄气孔相通,活塞位于所述的活塞腔内,该活塞一体构成于活塞杆的中部,并且在该活塞的外壁上围绕活塞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活塞密封圈槽,在该活塞密封圈槽内嵌置有一活塞密封圈,该活塞密封圈与活塞腔的腔壁密封配合,活塞弹簧套置在活塞杆的上端,该活塞弹簧的上端位于所述弹簧座帽腔内并且支承在所述弹簧座帽顶壁上,而活塞弹簧的下端支承在活塞朝向上的一侧,阀芯螺盖设置在所述的阀芯螺盖腔内,在该阀芯螺盖的外壁上设有阀芯螺盖外螺纹,该阀芯螺盖外螺纹与构成于阀芯螺盖腔的腔壁上的阀芯螺盖腔腔壁螺纹螺纹配合,在阀芯螺盖的上部中央位置构成有一活塞杆探入腔并且在对应于活塞杆探入腔的中心位置还开设有阀芯顶针孔,该阀芯顶针孔贯通至阀芯螺盖的底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与活塞杆探入腔相对应,顶针式阀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的阀芯腔内,在该顶针式阀芯的左侧和右侧各构成有一阀芯铣平面,该阀芯铣平面与阀芯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阀芯气道,该阀芯气道与所述的阀芯顶针孔相通,而阀芯顶针孔与所述的活塞杆进气孔相通,在顶针式阀芯的上部延伸有一阀芯顶针,该阀芯顶针自所述的阀芯顶针孔探入到所述的活塞杆探入腔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端面接触,阀芯弹簧容纳在阀芯腔的下部,该阀芯弹簧的上端支承在构成于顶针式阀芯的底部的阀芯弹簧支承座上,而阀芯弹簧的下端支承在阀芯腔的底部;所述的插拔套置在所述阀体外的所述吸气罩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端面相配合,所述的压力表露裸在吸气罩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气控制机构还包括有一阀片,该阀片在对应于所述阀芯螺盖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的阀芯螺盖腔内,在该阀片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阀片孔,所述阀芯顶针穿过该阀片孔,并且阀片孔的孔壁与阀芯顶针之间的空隙构成为阀片通气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吸气罩的左侧壁的上部凹设有一嘴唇让位腔,在顶壁上开设有一导气管氧气导出孔,在右侧壁的上部构成有一按钮腔,在右侧壁的下部开设有一压力表让位槽,在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导块导槽,在所述顶壁朝向吸气罩的吸气罩腔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气管氧气导出孔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导气管,该导气管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端面相对应,并且在导气管的中央开设有一导气管孔,该导气管孔的上部与所述的导气管氧气导出孔相通,底部与所述的活塞杆泄气孔相对应并且相通,在吸气罩腔的左侧延伸有位置相互前后对应的一对轴头限位片,在一对轴头限位片上各形成有一轴头支承缺口,在对应于所述按钮腔的位置设置有吸气按钮,该吸气按钮的上部具有一吸气按钮臂,在该吸气按钮臂的末端构成有一对按钮臂枢转轴头,该对臂枢转轴头支承在所述的轴头支承缺口内,在吸气按钮臂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气管的位置开设有一导气管让位孔,并且在对应于导气管让位孔的两侧底部的位置各构成有弧形压套脚,该弧形压套脚与所述的弹簧座帽的顶表面接触,在对应于所述按钮腔的右侧的位置滑动配设有一滑动罩盖,该滑动罩盖与构成于吸气罩上的滑动罩盖滑动导向腔滑动配合,并且滑动罩盖的滑动罩盖腔朝向按钮腔,在滑动罩盖的顶部延伸有一氧气导出孔盖,该氧气导出孔盖与所述导气管氧气导出孔相对应,在滑动罩盖腔的滑动罩盖腔前后腔壁上各构成有一导块,该导块与所述导块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的导气管穿过所述的导气管让位孔,所述的压力表让位槽对应于所述的压力表配接螺纹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吸气罩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压力表让位槽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对盖板销孔,在对应于压力表让位槽的位置配设有盖板,在该盖板朝向吸气罩的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在对应于一对盖板销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对盖板销,该对盖板销与盖板销孔插配,在盖板上开设有一压力表腔,所述的压力表与该压力表腔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卸压机构包括卸压阀密封垫、卸压阀盖、卸压阀座和卸压阀弹簧,卸压阀密封垫设置在所述卸压阀配接螺纹孔的底部,在该卸压阀密封垫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卸压阀密封垫通气孔,该卸压阀密封垫通气孔与所述的卸压过渡气道相对应并且相通,在卸压阀盖外壁上构成有卸压阀盖外螺纹,该卸压阀盖外螺纹与所述的卸压阀配接螺纹孔螺纹配接并且在卸压阀盖的顶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阀芯致动孔,藉由该阀芯致动孔而使卸压阀盖的卸压阀盖腔与外界相通,卸压阀座设置在所述卸压阀盖腔内,在该卸压阀座朝向所述阀芯致动孔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卸压阀阀芯,该卸压阀阀芯与阀芯致动孔相对应并且在该卸压阀阀芯上套设有一卸压阀座密封圈,该卸压阀座密封圈与卸压阀座朝向阀芯致动孔的一侧表面贴靠,在卸压阀座朝向卸压阀密封垫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卸压阀弹簧支承座,卸压阀弹簧同样设置在卸压阀盖腔内,该卸压阀弹簧的一端支承在卸压阀弹簧支承座上,另一端支承在卸压阀密封垫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安全阀包括安全阀密封垫圈、防爆片、防爆片垫圈和内六角阀盖,安全阀密封垫圈设置在所述安全阀配接螺纹孔的底部,防爆片位于安全阀密封垫圈与防爆片垫圈之间,在防爆片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承压脆弱部,防爆片垫圈位于防爆片与内六角阀盖之间,在内六角阀盖的外壁上构成有内六角阀盖外螺纹,该内六角阀盖外螺纹与所述安全阀配接螺纹孔螺纹配接,并且在内六角阀盖的轴向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内六角阀盖出气孔,该内六角阀盖出气孔与所述的安全阀通气道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将吸气罩与出气控制机构相互配合并且将出气控制机构设置在了构成于阀体的出气控制机构腔内,因而能显著地体现阀体的紧凑化及微型化效果并且能方便自主吸氧时的操作;由于在阀体上增设了卸压阀配接螺纹孔并在对应于卸压阀配接螺纹孔的位置设置了卸压机构,因而当要依需将高压储氧罐内的剩余氧气放除时只要对卸压机构操作即可,以便对过滤机构实施清洁等并保障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阀体、压力表、安全阀、出气控制机构和卸压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处于吸氧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优选采用航空铝制作的一高压储氧罐1,在该高压储氧罐1的上部构成有一储氧罐阀体接嘴11;示出了一阀体2,该阀体2的下部与前述储氧罐阀体接嘴11连接并且在阀体2的下部开设有一阀体纵向进气道21a、一压力表通气道21b和一安全阀通气道21c,阀体纵向进气道21a位于阀体2的中心位置并且与高压储氧罐1的罐腔12相通,压力表通气道21b以及安全阀通气道21c横向开设并且与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相通;示出了一压力表3和一安全阀4,压力表3在对应于前述压力表通气道21b的位置与前述阀体2固定并且与压力表通气道21b相通,安全阀4在对应于前述安全阀通气道21c的位置与阀体2固定并且与安全阀通气道21c相通;示出了一出气控制机构5。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易携带顶针式微型供氧器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卸压机构6和一吸气罩7,在前述阀体2的上部的中央位置构成有出气控制机构腔22,该出气控制机构腔22对应于前述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的上方,前述的出气控制机构5设置在出气控制机构腔22内并且与前述的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相通,吸气罩7插拔套置在阀体2外并且与出气控制机构5相配合,在前述阀体2的下部以纵向并行于前述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的状态开设有一卸压气道23,该卸压气道23与前述的罐腔12相通,前述的卸压机构6在对应于卸压气道23的位置与前述阀体2固定并且与卸压气道23相通。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阀体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的底部的位置开设有一与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相通的过滤机构腔26,在该过滤机构腔26内设置有一过滤机构261,该过滤机构261包括一滤网2611和一滤网压圈2612,滤网2611设置在过滤机构腔26内并且由滤网压圈2612限定,而该滤网压圈2612与过滤机构腔26的过滤机构腔壁螺纹配合。

在前述的阀体2上并且在对应于压力表通气道21b的位置开设有一压力表配接螺纹孔24a,在对应于前述安全阀通气道21c的开设有一安全阀配接螺纹孔24b,而在对应于前述卸压气道23的上端的位置开设有一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其中,在卸压气道23的上端以横向状态并且朝着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的方向延伸有一卸压过渡气道231,压力表通气道21b与压力表配接螺纹孔24a相通,安全阀通气道21c与安全阀配接螺纹孔24b相通,而前述的卸压过渡气道231与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相通,前述的压力表3在对应于压力表配接螺纹孔24a的位置与阀体2固定,前述的安全阀4在对应于安全阀配接螺纹孔24b的位置与阀体2固定,前述的卸压机构6在对应于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的位置与阀体2固定。

重点见图1,在前述储氧罐阀体接嘴11的内壁上构成有阀体连接螺杆头配接内螺纹111,在前述阀体2的下部构成有一阀体连接螺杆头25,该阀体连接螺杆头25与阀体连接螺杆头配接内螺纹111螺纹连接并且由套置在阀体连接螺杆头25上的阀体连接螺杆头密封圈251与嵌置在储氧罐阀体接嘴11内的储氧罐阀体接嘴密封圈112的共同配合而使阀体连接螺杆头25与储氧罐阀体接嘴11彼此形成密封,在阀体2的上部的外壁上构成有扳手操作方头24d。

请重点见图2并且结合图1和图3,前述的出气控制机构腔22包括自阀体2的顶部由上而下依次开设的阀盖腔221、活塞腔222、阀芯螺盖腔223和阀芯腔224,其中,阀芯腔224对应于前述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的上方并且与阀体纵向进气道21a相通,前述的出气控制机构5包括阀盖51、弹簧座帽52、活塞杆53、活塞54、活塞弹簧55、阀芯螺盖56、顶针式阀芯57和阀芯弹簧58,阀盖51设置在前述的阀盖腔221内,该阀盖51的上部和下部是贯通的,并且在阀盖51的外壁上构成有阀盖外螺纹511,该阀盖外螺纹511与阀盖腔221的内壁上的阀盖腔内壁螺纹2211螺纹配合,在阀盖51的上部并且围绕阀盖51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朝向阀盖51的阀盖弹簧座帽腔512的方向折展的弹簧座帽法兰边限定圈513,弹簧座帽52在对应于阀盖弹簧座帽腔512的位置上下移动地与阀盖51相配合,在该弹簧座帽52的下部围绕弹簧座帽52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弹簧座帽法兰边521,该弹簧座帽法兰边521在阀盖弹簧座帽腔512内与弹簧座帽法兰边限定圈513相对应,在弹簧座帽52的弹簧座帽顶壁522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5221,该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5221与弹簧座帽52的弹簧座帽腔523相通,活塞杆53的上端途经弹簧座帽腔523与前述弹簧座帽活塞杆滑动孔5221滑动配合,活塞杆53的下端伸展到阀芯螺盖56,并且在该活塞杆53的下端侧部开设有一活塞杆进气孔531,该活塞杆进气孔531与开设在活塞杆53的轴向中央的并且延伸到活塞杆53的上端端面的活塞杆泄气孔532相通,活塞54位于前述的活塞腔222内,该活塞54一体构成于活塞杆53的中部,并且在该活塞54的外壁上围绕活塞54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活塞密封圈槽541,在该活塞密封圈槽541内嵌置有一活塞密封圈5411,该活塞密封圈5411与活塞腔222的腔壁密封配合,活塞弹簧55套置在活塞杆53的上端,该活塞弹簧55的上端位于前述弹簧座帽腔523内并且支承在前述弹簧座帽顶壁522上,而活塞弹簧55的下端支承在活塞54朝向上的一侧,阀芯螺盖56设置在前述的阀芯螺盖腔223内,在该阀芯螺盖56的外壁上设有阀芯螺盖外螺纹561,该阀芯螺盖外螺纹561与构成于阀芯螺盖腔223的腔壁上的阀芯螺盖腔腔壁螺纹2231螺纹配合,在阀芯螺盖56的上部中央位置构成有一活塞杆探入腔562并且在对应于活塞杆探入腔562的中心位置还开设有阀芯顶针孔563,该阀芯顶针孔563贯通至阀芯螺盖56的底部,前述活塞杆53的下端与活塞杆探入腔562相对应,顶针式阀芯57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前述的阀芯腔224内,在该顶针式阀芯57的左侧和右侧各构成有一阀芯铣平面571,该阀芯铣平面571与阀芯腔224的腔壁之间的间隙构成为阀芯气道5711,该阀芯气道5711与前述的阀芯顶针孔563相通,而阀芯顶针孔563与前述的活塞杆进气孔531相通,在顶针式阀芯57的上部延伸有一阀芯顶针572,该阀芯顶针572自前述的阀芯顶针孔563探入到前述的活塞杆探入腔562内并且与前述活塞杆53的下端端面接触,阀芯弹簧58容纳在阀芯腔224的下部,该阀芯弹簧58的上端支承在构成于顶针式阀芯57的底部阀芯弹簧支承座573上,而阀芯弹簧58的下端支承在阀芯腔224的底部;前述的插拔套置在前述阀体2外的前述吸气罩7与前述活塞杆53的上端端面相配合,前述的压力表3露裸在吸气罩7外。

优选地,在前述弹簧座帽法兰边限定圈513的上表面开设有改锥操作凹槽5131,以便由五金工具范畴的改锥对阀盖5操作(旋动);同样的道理,在前述阀芯螺盖56的上表面开设有改锥槽564,以便由改锥顺/逆旋动阀芯螺盖56。

继续见图2并且结合图3,前述的出气控制机构5还包括有一阀片59,该阀片59在对应于前述阀芯螺盖56的下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的阀芯螺盖腔223内,在该阀片59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阀片孔591,前述阀芯顶针572穿过该阀片孔591,并且阀片孔591的孔壁与阀芯顶针572之间的空隙构成为阀片通气道592(图3示)。

请重点见图1和图3,在前述吸气罩7的左侧壁的上部凹设有一嘴唇让位腔71a,吸氧时吸氧者的嘴唇贴靠至该嘴唇让位腔71a,在顶壁上开设有一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在右侧壁的上部构成有一按钮腔71c,在右侧壁的下部开设有一压力表让位槽71d,在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导块导槽71e,在前述顶壁朝向吸气罩7的吸气罩腔72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的位置向下延伸有一导气管73,该导气管73与前述活塞杆53的上端端面相对应,并且在导气管73的中央开设有一导气管孔731,该导气管孔731的上部与前述的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相通,底部与前述的活塞杆泄气孔532相对应并且相通,在吸气罩腔72的左侧延伸有位置相互前后对应的一对轴头限位片721,在一对轴头限位片721上各形成有一轴头支承缺口7211,在对应于前述按钮腔71c的位置设置有吸气按钮74,该吸气按钮74的上部具有一吸气按钮臂741,在该吸气按钮臂741的末端构成有一对按钮臂枢转轴头7411,该对臂枢转轴头7411支承在前述的轴头支承缺口7211内,在吸气按钮臂741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导气管73的位置开设有一导气管让位孔7412,并且在对应于导气管让位孔7412的两侧底部的位置各构成有弧形压套脚7413,该弧形压套脚7413与前述的弹簧座帽52的顶表面接触,在对应于前述按钮腔71c的右侧的位置滑动配设有一滑动罩盖75,该滑动罩盖75与构成于吸气罩7上的滑动罩盖滑动导向腔78滑动配合,并且滑动罩盖75的滑动罩盖腔751朝向近按钮腔71c,在滑动罩盖75的顶部延伸有一氧气导出孔盖752,该氧气导出孔盖752与前述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相对应,在滑动罩盖腔751的滑动罩盖腔前后腔壁上各构成有一导块7511,该导块7511与前述导块导槽71e滑动配合,前述的导气管73穿过前述的导气管让位孔7412,前述的压力表让位槽71d对应于前述的压力表配接螺纹孔24a。

由图1所示,在前述吸气罩7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压力表让位槽71d的上部和下部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对盖板销孔76,在对应于压力表让位槽71d的位置配设有盖板77,在该盖板77朝向吸气罩7的一侧的上部和下部并且在对应于一对盖板销孔76的位置各延伸有一对盖板销771,该对盖板销771与盖板销孔76插配,在盖板77上开设有一压力表腔772,前述的压力表3与该压力表腔772相对应(图3示)。

请重点见图2并且结合图1和图3,前述的卸压机构6包括卸压阀密封垫61、卸压阀盖62、卸压阀座63和卸压阀弹簧64,卸压阀密封垫61设置在前述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的底部,在该卸压阀密封垫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卸压阀密封垫通气孔611,该卸压阀密封垫通气孔611与前述的卸压过渡气道231相对应并且相通,在卸压阀盖62外壁上构成有卸压阀盖外螺纹621,该卸压阀盖外螺纹621与前述的卸压阀配接螺纹孔24c螺纹配接并且在卸压阀盖62的顶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阀芯致动孔622,藉由该阀芯致动孔622而使卸压阀盖62的卸压阀盖腔623与外界相通,卸压阀座63设置在前述卸压阀盖腔623内,在该卸压阀座63朝向前述阀芯致动孔622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卸压阀阀芯631,该卸压阀阀芯631与阀芯致动孔622相对应并且在该卸压阀阀芯631上套设有一卸压阀座密封圈6311,该卸压阀座密封圈6311与卸压阀座63朝向阀芯致动孔622的一侧表面贴靠,在卸压阀座63朝向卸压阀密封垫61的一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卸压阀弹簧支承座632,卸压阀弹簧64同样设置在卸压阀盖腔623内,该卸压阀弹簧64的一端支承在卸压阀弹簧支承座632上,另一端支承在卸压阀密封垫61上。

前述的安全阀4包括安全阀密封垫圈41、防爆片42、防爆片垫圈43和内六角阀盖44,安全阀密封垫圈41设置在前述安全阀配接螺纹孔24b的底部,防爆片42位于安全阀密封垫圈41与防爆片垫圈43之间,在防爆片42的中心位置构成有一承压脆弱部421,防爆片垫圈43位于防爆片42与内六角阀盖44之间,在内六角阀盖44的外壁上构成有内六角阀盖外螺纹441,该内六角阀盖外螺纹441与前述安全阀配接螺纹孔24b螺纹配接,并且在内六角阀盖44的轴向中央位置开设有一内六角阀盖出气孔442,该内六角阀盖出气孔442与前述的安全阀通气道21c相通。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至图3,当要进行自主吸氧时,由自主吸氧者将吸气罩7的前述嘴唇让位腔71a贴靠至嘴唇,接着对滑动罩盖75操作,具体是:由自主吸氧者的手指对准滑动罩盖75的右侧的罩盖推拨凸缘753并使滑动罩盖75循着前者的滑动罩盖滑动导向腔78向上位移,由于滑动罩盖75的导块7511与导块导槽71e滑动配合,因此滑动罩盖75在位移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位,并且当导块7511遭到导块导槽71e的上端部的阻挡时,则表明滑动罩盖75的开启程度达到极限,反之同例。在滑动罩盖75向上滑移即在滑动罩盖75开启后,氧气导出孔盖752解除对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的封闭并且露出前述的吸气按钮74,此时只要用手指轻轻按动该吸气按钮74,由吸气按钮臂741上的前述弧形压套脚7413抵压(压迫)前述出气控制机构5的结构体系的弹簧座帽52,该弹簧座帽52在克服活塞弹簧55的反力下向下位移,并由活塞弹簧55迫使活塞54下行,由活塞54带动活塞杆53相应下行,在活塞杆53下行时,由活塞杆53的下端端面推动与其接触的顶杆式阀芯57的阀芯顶针572,使顶杆式阀芯57在克服阀芯弹簧58的反力下向下位移而解除与阀片59的阀片孔591的密封关系。此时,高压储氧罐1的罐腔12内的高压氧气依次经过滤机构261的滤网2611、阀体纵向进气道21a、阀芯腔224的下部(位于顶杆式阀芯57的下部的腔区)、阀芯气道5711、阀芯腔224的上部(位于顶杆式阀芯57的上部的腔区)、阀片通气道592、阀芯顶针孔563、活塞杆探入腔562、位于活塞54下方的活塞腔222(即活塞腔222的下部)、活塞杆进气孔531、活塞杆泄气孔532、导气管73的导气管孔731和导气管氧气导出孔71b,由自主吸氧者的鼻子吸取。

自主吸氧完毕时,吸氧者的手指离开吸气按钮74,由于弧形压套脚7413不再对弹簧座帽52压迫,因此活塞弹簧54以及阀芯弹簧58回复,顶杆式阀芯57的上部处于对阀片通气道592的封闭状态,并且按前述相反过程将滑动罩盖75向下拨移,对吸气按钮74蔽护。

高压储气罐1的罐腔12内的氧气用完(用尽)后,可由充氧装置对准活塞杆53的活塞杆泄气孔532充气,此时即在充气时的活塞杆泄气孔532暂时演变成了进气孔,而前述的活塞杆进气孔531暂时演变成了泄气孔。罐腔12内的压力由压力表3上的示值标记31(也可称压力刻度线)揭示。

当根据需要而人为地将罐腔12内的剩余氧气放除时,那么由操作者对准卸压阀芯631按压,使卸压阀座63在克服卸压阀弹簧64的反力下向卸压阀密封垫61的方向位移,解除卸压阀座密封圈6311对阀芯致动孔622的密封,罐腔12内的剩余氧气依次经过滤机构261的滤网2611、卸压气道23、卸压过渡气道231和卸压阀密封垫通气孔611进入卸压阀盖腔623并从阀芯致动孔622引至外界。罐腔12泄除氧气后可根据需要将阀体2暂时解除与高压储氧罐1的螺纹连接并对滤网2611实施疏通性清洗,清洗完毕后返回至使阀体2与高压储氧罐1的螺纹连接的状态。

一旦罐腔12内的压力超过了设定标准,那么可由安全阀4起到保护作用,具体是:超压的氧气经阀体纵向进气道21a进入安全阀通气道21c并冲破前述防爆片42的承压脆弱部421,经内六角阀盖出气孔442引至外界,以确保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