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栓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5568发布日期:2019-08-09 21:12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取栓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取栓导管。



背景技术:

机械取栓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取栓的器械通过血管内到达血管闭塞位置,然后穿过血管闭塞段,通过取栓器械把血栓取出,是血管血流得以恢复的技术方法,机械取栓比静脉溶栓能让血流的再通率大幅度的提高,如果在时间窗内尽早的开通血管,能大幅降低致残率或致死率。

下肢动脉血栓所采用的机械取栓器械通常是一种前端带球囊的取栓导管,导管穿过血栓位置后,往球囊充气,使得球囊膨胀,通过往外抽出球囊来将血栓带出。颅内血管取栓通常是采用支架型取栓器,支架穿过血栓位置后释放张开,通过往外抽出支架来将血栓带出。

对于内脏动脉血栓而言,由于从股动脉穿刺点至动脉血栓位置存在较多转弯(腹腔内脏主要动脉分布可参考图1所示),上述球囊取栓以及支架取栓的方式均不太适用,原因在于上述这些取栓器械在经过转弯处时容易出现血栓脱落的情况,若脱落的血栓进入其它血管将有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危险,故当前面对内脏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的情况时,通常还是采用开腹手术取栓,然而内脏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多数老人的身体状况不能满足手术条件,若不能及时将血栓取出,由于动脉闭塞,脏器有可能在数小时内就产生坏死。

中国专利文献“CN108143464A”公开了一种专门针对深静脉取栓的取栓导管,其通过往外拉取栓件将血栓收入阻断鞘的鞘管,同时通过负压抽吸将血栓排入负压抽吸装置中,以避免血栓脱落遗留在鞘管内(取栓操作通常要数次才能完成,若血栓遗留在鞘管内,在下次往血管放入取栓器时,鞘管内的血栓有可能又会被取栓器推入血管中)。该取栓导管可以较好地避免血栓在取出过程中脱落至其他部位血管中的情况,但其需要配备负压抽吸装置,整体结构还是偏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可有效避免血栓在取出过程中脱落至其他血管的取栓导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取栓导管,包括:

外鞘管,前段设有膨胀部件,所述膨胀部件膨胀后抵靠住血管内壁以对该外鞘管的前端进行固定;

内鞘管,长度大于所述外鞘管,所述内鞘管可插入外鞘管内并可从外鞘管的后端孔口抽出;

鞘芯,用于辅助所述外鞘管和内鞘管插至血管目标位置,所述鞘芯可插入内鞘管中并可在辅助外鞘管和内鞘管插管完成后从内鞘管的后端孔口抽出,所述鞘芯在轴线方向上设有导丝孔;

取栓组件,用于经所述内鞘管插入血管内取栓并在取栓后随内鞘管一起从外鞘管的后端孔口抽出体外,所述取栓组件包括推进线丝、套管以及固定在所述推进线丝前段的取栓笼,所述取栓笼采用弹性线丝制成,所述套管套在取栓笼外部使其处于收缩状态;取栓时,将所述取栓笼从套管的前端孔口推出,所述取栓笼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膨胀变大呈橄榄形以便于捕获血栓,在体外抽拉所述套管和推进线丝的后端可将套管以及处于膨胀状态的取栓笼拉入内鞘管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鞘管的前端设有喇叭形的扩口段,所述扩口段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将所述扩口段从外鞘管的前端孔口推出后,所述扩口段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张开且其外沿可抵靠住血管内壁;在体外抽拉所述内鞘管将扩口段经外鞘管的前端孔口拉回外鞘管中后,所述扩口段受压收拢,使得所述内鞘管的前端孔口被封闭。

其中,所述外鞘管及内鞘管的前段呈“J”字形弯曲形成弯曲段,所述膨胀部件设置在外鞘管的弯曲段。

或者,所述外鞘管及内鞘管的前段均呈“J”字形弯曲形成弯曲段,所述膨胀部件设置在外鞘管的弯曲段,所述扩口段设置在内鞘管弯曲段的前端。

优选地,所述取栓笼包括经向线丝构成的橄榄形的主体,所述经向线丝间隔设置,在所述主体前半部的经向线丝间设有波浪形线丝,所述波浪形线丝与经向线丝呈网状交织。

进一步地,所述内鞘管的后端连接一中空螺杆,所述鞘芯的后侧设有与所述中空螺杆相匹配的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的后端通过盖板封闭,所述鞘芯的后端穿入螺纹套筒的内腔中并垂直连接于盖板,将所述鞘芯与内鞘管通过中空螺杆和螺纹套筒连接后,相对于所述中空螺杆旋拧螺纹套筒可使鞘芯在内鞘管中对应往前或者往后移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推进线丝的后端连接一实心螺杆,所述套管的后端连接一可旋套在实心螺杆上的套筒,所述推进线丝与套管通过实心螺杆与套筒连接后,相对于所述套筒旋拧实心螺杆可使推进线丝在套管中对应往前或者往后移动。

其中,所述膨胀部件为球囊。

用本实用新型微创取栓的操作方式为:先从股动脉穿刺,在造影条件下往血栓位置推送入导丝(导丝非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际应用时选择市售的导丝即可),然后往内鞘管中穿入鞘芯,再将内鞘管连同鞘芯一并穿入外鞘管中,通过鞘芯的导丝孔顺着导丝将外鞘管及内鞘管推送至血栓后侧(不要穿过血栓),抽出鞘芯和导丝,再经内鞘管送入取栓组件(注意,取栓组件中的套管应当套在取栓笼外部),将套管及取栓笼推送至血栓前侧(穿过血栓)后,保持推进线丝及取栓笼位置不动,从体外抽拉套管,使得套管后退至血栓后侧,此时取栓笼从套管前端脱出并膨胀呈橄榄形,接着从体外抽拉推进线丝,使得取栓笼往后移动捕获血栓,之后从体外抽拉套管及推进线丝,即可将套管及已捕获血栓的取栓笼拉入内鞘管中,最后从体外将取栓组件连同内鞘管一同抽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在外鞘管中设置内鞘管,取栓笼随着内鞘管一起抽出,即便意外出现血栓从取栓笼中脱落的情况也会落在内鞘管中,而不会掉落到外鞘管以及其它血管中,故本实用新型与文献CN108143464A一样也能够避免血栓遗落外鞘管而在下次操作时被取栓组件再度带入血管的情况。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避免血栓在取出过程中脱落至其他血管的情况,更加值得一提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更简单的结构(不含负压抽吸装置,而仅仅是在外鞘管内增加一根内鞘管),取得了与文献CN108143464A基本一样的技术效果,这对于降低器械成本是非常有利的。

附图说明

图1为腹腔内脏主动脉分布图;

图2为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取栓导管中,外鞘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取栓导管中,内鞘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取栓导管中,鞘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取栓导管中,取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取栓组件中取栓笼从套管前端孔口脱出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取栓组件中取栓笼与推进线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取栓组件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外鞘管 2——内鞘管

3——鞘芯 4——取栓组件

1a——膨胀部件 2a——扩口段

2b——中空螺杆 3a——螺纹套筒

4a——推进线丝 4b——套管

4c——取栓笼 4a1——实心螺杆

4b1——套筒 4c1——经向线丝

4c2——波浪形线丝。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 “后”、 “内”、 “外”、 “上”、 “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图2-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取栓导管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而言,该取栓导管包括:

外鞘管1,前段设有膨胀部件1a,膨胀部件1a膨胀后抵靠住血管内壁以对该外鞘管1的前端进行固定;其中,膨胀部件1a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球囊、可膨胀和收缩的支架结构(术后需要退出外鞘管1,故应当采用还可以收缩的支架)或者其它结构,只要其能够膨胀对外鞘管1的前端进行固定即可。

内鞘管2,长度大于外鞘管1,内鞘管2可插入外鞘管1内并可从外鞘管1的后端孔口抽出;

鞘芯3,用于辅助外鞘管1和内鞘管2插至血管目标位置,鞘芯3可插入内鞘管2中并可在辅助外鞘管1和内鞘管2插管完成后从内鞘管2的后端孔口抽出,鞘芯3在轴线方向上设有导丝孔;

取栓组件4,用于经内鞘管2插入血管内取栓并在取栓后随内鞘管2一起从外鞘管1的后端孔口抽出体外,取栓组件4包括推进线丝4a、套管4b以及固定在推进线丝4a前段的取栓笼4c,取栓笼4c采用弹性线丝制成,套管4b套在取栓笼4c外部使其处于收缩状态;取栓时,将取栓笼4c从套管4b的前端孔口推出,取栓笼4c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膨胀变大呈橄榄形以便于捕获血栓,在体外抽拉所述套管4b和推进线丝4a的后端可将套管4b以及处于膨胀状态的取栓笼4c拉入内鞘管2中。

用上述取栓导管微创取栓的操作方式为:先从股动脉穿刺,在造影条件下往血栓位置推送入导丝(导丝非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导丝在附图中未示出,实际应用时选择市售的导丝即可),然后往内鞘管2中穿入鞘芯3,再将内鞘管2连同鞘芯3一并穿入外鞘管1中,通过鞘芯3的导丝孔顺着导丝将外鞘管1及内鞘管2推送至血栓后侧(不要穿过血栓),抽出鞘芯3和导丝,再经内鞘管2送入取栓组件4(注意,取栓组件4中的套管4b应当套在取栓笼4c外部),将套管4b及取栓笼4c推送至血栓前侧(穿过血栓)后,保持推进线丝4a及取栓笼4c位置不动,从体外抽拉套管4b,使得套管4b后退至血栓后侧,此时取栓笼4c从套管4b前端脱出并膨胀呈橄榄形,接着从体外抽拉推进线丝4a,使得取栓笼4c往后移动捕获血栓,之后从体外抽拉套管4b及推进线丝4a,即可将套管4b及已捕获血栓的取栓笼4c拉入内鞘管2中,最后从体外将取栓组件4连同内鞘管2一同抽出即可。

上述实施例创造性地在外鞘管1中设置内鞘管2,取栓笼4c随着内鞘管2一起抽出,即便意外出现血栓从取栓笼4c中脱落的情况也会落在内鞘管2中,而不会掉落到外鞘管1以及其它血管中,故该取栓导管能够避免血栓遗落外鞘管1而在下次操作时被取栓组件4再度带入血管的情况。综上所述,该取栓导管不但可以避免血栓在取出过程中脱落至其他血管的情况,更加值得一提是,其采用更简单的结构(不含负压抽吸装置,而仅仅是在外鞘管1内增加一根内鞘管2),取得了与本申请背景技术文献所涉方案基本一样的技术效果,这对于降低器械成本是非常有利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见图3所示,在内鞘管2的前端设有喇叭形的扩口段2a,扩口段2a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将扩口段2a从外鞘管1的前端孔口推出后,扩口段2a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张开且其外沿可抵靠住血管内壁;在体外抽拉内鞘管2将扩口段2a经外鞘管1的前端孔口拉回外鞘管1中后,扩口段2a受压收拢,使得内鞘管2的前端孔口被封闭。这样设计至少有以下好处:1、扩口段2a从外鞘管1的前端孔口推出张开后形成喇叭口可以引导膨胀状态的取栓笼4c进入内鞘管2中,同时由于扩口段2a的外沿抵靠住血管内壁,可以避免外鞘管1前端刮蹭取栓笼4c的情况,保证取栓效果。2、扩口段2a经外鞘管1的前端孔口拉回外鞘管1中收缩后可以封闭内鞘管2的前端孔口,万一出现血栓掉落在内鞘管2中的情况时,将内鞘管2的前端孔口封闭可以杜绝内鞘管2中的血栓再滑落到外鞘管1中的情况。

为便于插管操作,见图2和图3所示,外鞘管1及内鞘管2的前段呈“J”字形弯曲形成弯曲段,膨胀部件1a设置在外鞘管1的弯曲段,扩口段2a设置在内鞘管2弯曲段的前端。实际使用碰到需要转弯的情况时,往外退鞘芯3,外鞘管1及内鞘管2前段在回弹力作用下变弯,通过控制鞘芯3后退的长度可以调节外鞘管1及内鞘管2前段的弯曲度,从而便于根据血管的弯度更轻松地将外鞘管1及内鞘管2插入至目标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见图9所示,取栓笼4c包括经向线丝4c1构成的橄榄形的主体,经向线丝4c1间隔设置,在主体前半部的经向线丝4c1间设有波浪形线丝4c2,波浪形线丝4c2与经向线丝4c1呈网状交织。需要说明的是,取栓笼4c并非限定仅为图9所示的结构,例如其也可以采用背景技术所涉文献中密网状取栓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它现有的结构。

为便于手术操作,见图3和4所示,在内鞘管2的后端连接一中空螺杆2b,鞘芯3的后侧设有与中空螺杆2b相匹配的螺纹套筒3a,螺纹套筒3a的后端通过盖板封闭,鞘芯3的后端穿入螺纹套筒3a的内腔中并垂直连接于盖板,将鞘芯3与内鞘管2通过中空螺杆2b和螺纹套筒3a连接后,相对于中空螺杆2b旋拧螺纹套筒3a可使鞘芯3在内鞘管2中对应往前或者往后移动。

同样出于便于手术操作方便的目的,见图5-8所示,在推进线丝4a的后端连接一实心螺杆4a1,套管4b的后端连接一可旋套在实心螺杆4a1上的套筒4b1,推进线丝4a与套管4b通过实心螺杆4a1和套筒4b1连接后,相对于套筒4b1旋拧实心螺杆4a1可使推进线丝4a在套管4b中对应往前或者往后移动。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