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5553发布日期:2019-08-09 21:1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由创伤或前期手术失败而导致的下肢骨骼复杂畸形,是长期困扰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若不及时治疗,此类畸形将改变生理运动学,造成力学失稳,进而增加持续性疼痛、功能丧失等的风险,甚至引发骨关节炎。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踝关节由胫距关节、外踝关节构成。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为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且常伴有踝关节内/外翻畸形。终末期患者需行关节融合或关节置换术的观点较为一致,但对于受累面积未达1/2的中期患者,其治疗方法存在较多争议。

目前,中期踝关节OA的主要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关节腔内注射(如注射皮质激素、透明质酸等)、外固定支具以及康复训练,手术治疗包括踝关节成形术、踝关节融合术、踝上截骨术等。有报道称,踝上截骨术可以恢复负重力线,重塑关节协调性,延缓甚至逆转关节炎的进程。医生通常采用二维X光片和CT图像进行术前诊断和方案制定规划,然而对于多平面复杂畸形,二维的规划无法获得准确、全面的病情评估,术中只能高度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并进行频繁的X射线透视,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度。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可快速、准确地定位于胫骨远端上以引导截骨、矫正操作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组设于患者胫骨远端引导胫骨远端截骨和矫正,包括与患者胫骨匹配的切割导板、可拆卸地卡接于切割导板上的定位块以及用于紧固切割导板和定位块的锁紧件,所述切割导板上设有切割槽和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胫骨远端相应位置表面贴合,所述切割导板包括相互间可拆卸设置的多个定位板,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切割导板的多个定位板上,所述切割导板上还设有贯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切割导板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三定位板和第四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定位板与第三定位板卡接配合,所述第三定位板与第四定位板卡接配合,所述切割槽设于第二定位板和第三定位板之间,以引导切割工具进行胫骨远端截骨,所述第一定位板具有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二定位板具有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三定位板具有第三贴合面,所述第四定位板具有第四贴合面,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之间、第三定位板和第四定位板之间设有所述贯通孔,以引导克氏针穿过,所述定位块卡接于所述切割导板上的克氏针上。

进一步地,所述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还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三定位板上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定位板和第四定位板上设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定位板上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定位板上的第二卡接部卡接,所述第三定位板上的第一卡接部与第四定位板上的第二卡接部卡接,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三定位板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和卡槽相互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有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呈间隔状设于第一定位板上,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呈间隔状设于第二定位板上,所述第三定位板上设有两个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呈间隔状设于第三定位板上,所述第四定位板上设有两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呈间隔状设于第四定位板上,所述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之间形成所述贯通孔,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定位块包括定位柱以及由定位柱侧壁向外延伸设置的连接板,所述定位柱呈中空状设置,其具有通孔,所述定位块还设有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连接板的末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抵接部相互卡接配合,所述定位块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之间形成贯通孔,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定位块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上。

进一步地,当胫骨远端截骨并撑开后,撑开角度与术前规划的矫正角度相同时,所述定位块的通孔轴线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之间的贯通孔轴线相重合,所述定位块上的贯通孔轴线与第三定位板和第四定位板之间的贯通孔轴线相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呈中空半圆柱形设置,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弧面和内弧面,所述内弧面为较小的一弧面,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设于其顶部的第一锁固块,所述第一锁固块沿第一卡接部外弧面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一卡接部还具有设于其中部的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一抵接块沿第一卡接部外弧面的两边缘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一卡接部远离第一锁固块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呈竖直状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板上;所述第一卡接部远离第一锁固块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板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呈竖直状设于所述第三定位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呈中空半圆柱形设置,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弧面和内弧面,所述内弧面为较小的一弧面,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设于其顶部的第二锁固块,所述第二锁固块沿第二卡接部外弧面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二卡接部还具有设于其中部的第二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沿第二卡接部外弧面的两边缘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第二锁固块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板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呈竖直状设置与所述第二定位板上;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第二锁固块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定位板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呈竖直状设置与所述第四定位板上;所述第一卡接部的第一抵接块与第二卡接部的第二抵接块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件呈圆柱状设置,其一端平面向下凹陷形成凹孔和凹槽,所述凹孔的轴线与锁紧件的轴线相一致,所述凹槽呈“L”形设置,其末端弯折延伸形成扇形槽,所述凹槽与凹孔相贯通,所述凹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锁固块、第二锁固块的尺寸相配适,所述锁紧件还具有“U”形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贯通锁紧件的一侧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凹孔相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包括与胫骨远端相应位置表面贴合的第五贴合面,以及设于限位板上的导向孔。

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通过定位块来限定胫骨远端截骨后撑开的角度和位置,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对医生的经验依赖度,避免了传统手术术中的频繁的X射线透视测量,降低了患者和医生的辐射危害;通过将切割导板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胫骨远端截骨撑开后切割导板的顺利拆卸,同时保证了撑开位置的锁定,避免了切割导板拆卸后,撑开位置的改变,保证了手术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导板、锁紧件、限位板与胫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导板、锁紧件、限位板与胫骨的另一视角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导板和锁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切割导板和锁紧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中圆圈A中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与胫骨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与胫骨的另一视角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块、锁紧件、限位板与胫骨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块、锁紧件、限位板与胫骨的另一视角立体组合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块和锁紧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块和锁紧件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锁紧件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中剖切面A-A部分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板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板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的说明。

请结合图1至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100组设于患者胫骨远端200上,用于引导截骨和矫正操作,以实现下肢力线的重建,恢复正常的踝关节运动,其包括与患者胫骨远端200匹配的切割导板1、可拆卸地卡接于切割导板1上的定位块2以及用于紧固切割导板1和定位块2的锁紧件3。所述切割导板1与患者胫骨远端200完全匹配,其是根据患者踝关节的医学图像数据重构的三维模型逆向设计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成的。

所述切割导板1包括第一定位板11、第二定位板12、第三定位板13以及第四定位板14,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与第二定位板12卡接配合,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与第三定位板13卡接配合,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与第四定位板14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定位板11具有与胫骨远端200相应位置表面贴合的第一贴合面111,所述第二定位板12具有与胫骨远端200相应位置表面贴合的第二贴合面121,所述第三定位板13具有与胫骨远端200相应位置表面贴合的第三贴合面131,所述第四定位板14具有与胫骨远端200相应位置表面贴合的第四贴合面141。

所述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100还具有第一卡接部4,其呈中空半圆柱形设置,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弧面和内弧面,所述内弧面为较小的一弧面。所述第一卡接部4具有设于其顶部的第一锁固块41,所述第一锁固块41沿第一卡接部4外弧面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一卡接部4还具有设于其中部的第一抵接块42,所述第一抵接块42沿第一卡接部41外弧面的两边缘径向凸伸而出。

所述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100还具有第二卡接部5,其呈中空半圆柱形设置,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弧面和内弧面,所述内弧面为较小的一弧面。所述第二卡接部5具有设于其顶部的第二锁固块51,所述第二锁固块51沿第二卡接部5外弧面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二卡接部5还具有设于其中部的第二抵接块52,所述第二抵接块52沿第二卡接部5外弧面的两边缘径向凸伸而出。所述第二抵接块52与第一抵接块42的尺寸相一致。所述第二卡接部5的个数与所述第一卡接部4的个数相一致。所述第二卡接部5的尺寸与第一卡接部4的相一致。

所述锁紧件3呈圆柱状设置,其一端平面向下凹陷形成凹孔31和凹槽32,所述凹孔31的轴线与锁紧件3的轴线相一致,所述凹槽32呈“L”形设置,其末端弯折延伸形成扇形槽,所述凹槽32为两个,分别设于凹孔31的两侧。所述两个凹槽32阵列设置,所述凹槽32与凹孔31相贯通。所述凹槽32的尺寸与所述第一锁固块41、第二锁固块51的尺寸相配适。所述凹槽32的深度与凹孔31的深度相一致,所述凹孔31和凹槽32的深度小于锁紧件3的高度。所述凹孔31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卡接部4、第二卡接部5的外径相一致。所述锁紧件3还具有“U”形第一通槽33,所述第一通槽33贯通锁紧件3的一侧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槽33由方形通槽和半圆形通槽构成,其半圆形通槽的轴线与锁紧件3的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通槽33供克氏针300从锁紧件3的侧方穿过,以实现锁紧件3与克氏针300的可拆卸。所述第一通槽33与所述凹孔31相贯通。所述第一通槽33位于两个凹槽32之间。

将所述第一抵接块42与第二抵接块52相抵接,使得所述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卡接;接着,将所述锁紧件3自上向下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也即,所述第一卡接部4的第一锁固块41和第二卡接部5的第二锁固块51沿所述锁紧件3的凹槽32滑动至其底部后旋转一定角度,以将第一锁固块41和第二锁固块51收容于所述凹槽32的扇形槽内,至此,即实现了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的锁紧。

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4为两个,呈间隔状设于第一定位板11上。所述第一卡接部4远离第一锁固块4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4呈竖直状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所述第一卡接部4与第一定位板11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上设有第二卡接部5,所述第二卡接部5的个数与第一定位板11上第一卡接部4的个数相一致。所述第二卡接部5远离第二锁固块5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5呈竖直状设置与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上。所述第二卡接部5与第二定位板12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卡接部4的第一抵接块42与第二卡接部5的第二抵接块52抵接,以实现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的可拆卸卡接配合。

当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的第一卡接部4与第二定位板12上的第二卡接部5相卡接时,将所述锁紧件3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并锁紧,所述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之间形成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锁紧件3的第一通槽33相贯通,所述贯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以引导克氏针300穿过所述切割导板1并进入胫骨远端200中,以实现切割导板1的固定。

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部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4为两个,呈间隔状设于第一定位板13上。所述第一卡接部4远离第一锁固块4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一卡接部4呈竖直状设于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上。所述第一卡接部4与第三定位板13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四定位板14上设有第二卡接部5,所述第二卡接部5的个数与第三定位板13上第一卡接部4的个数相一致。所述第二卡接部5远离第二锁固块5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四定位板14一侧的边缘。所述第二卡接部5呈竖直状设置与所述第四定位板14上。所述第二卡接部5与第四定位板14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卡接部4的第一抵接块42与第二卡接部5的第二抵接块52抵接,以实现第三定位板13和第四定位板14的可拆卸卡接配合。

当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上的第一卡接部4与第四定位板14上的第二卡接部5相卡接时,将所述锁紧件3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并锁紧,所述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之间形成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锁紧件3的第一通槽33相贯通,所述贯通孔贯穿所述第三定位板13和第四定位板14,以引导克氏针300穿过所述切割导板1并进入胫骨远端200中,以实现切割导板1的固定。

所述第二定位板12上还具有呈板状设置的第一引导部122,所述第一引导部122沿第二定位板12远离第二卡接部5的一侧边缘凸伸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122朝远离胫骨远端200方向凸伸设置。所述第二卡接部5与第一引导部122位于第二定位板12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引导部122的两侧朝第二定位板12上第二卡接部5的方向凹陷形成卡槽123。所述第一引导部122的中部朝第二定位板12上第二卡接部5的方向凹陷形成“U”形第二通槽124。所述卡槽123与第二通槽124呈间隔状设置。

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上还具有呈板状设置的第二引导部132,所述第二引导部132沿第三定位板13远离第一卡接部4的一侧边缘凸伸设置,所述第二引导部132朝远离胫骨远端200方向凸伸设置。所述第一卡接部4与第二引导部132位于第三定位板13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引导部132的两侧朝远离第三定位板13上第一卡接部4的方向凸伸形成卡扣133。所述第二引导部132的中部朝第三定位板13上第一卡接部4的方向凹陷形成“U”形第三通槽134。所述卡扣133与第三通槽134呈间隔状设置。所述第三通槽134与第二通槽124的尺寸相一致。所述第三定位板13的卡扣133与第二定位板12的卡槽123相互配合连接,以实现第三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2的卡接配合。所述卡槽123的尺寸略大于卡扣133的尺寸,以实现第三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2的可拆卸配合。所述第二通槽124和第三通槽134构成切割槽,用于引导切割工具(未图示)精准地完成截骨操作。

所述定位块2包括定位柱21以及由定位柱21侧壁向外延伸设置的连接板22。所述定位柱21呈中空状设置,其具有供克氏针300穿过的通孔211。所述连接板22呈板状设置。所述定位块2上还设有第一抵接部4和第二抵接部5,所述第一抵接部4的外弧面与所述连接板22的末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抵接部5与第一抵接部4相互卡接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之间形成贯通孔,以引导克氏针300穿过。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2为两个。所述定位柱21、连接板22和第一卡接部4为一体结构。

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上的第一卡接部4与第二定位板12上的第二卡接部5相卡接,将所述锁紧件3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并锁紧,以实现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的固定;再将所述第三定位板13上的第一卡接部4与第四定位板14上的第二卡接部5相卡接,将所述锁紧件3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并锁紧,以实现第三定位板13和第四定位板14的固定;最后将所述第三定位板13的卡扣133与第二定位板12的卡槽123相互配合连接,以实现第三定位板13与第二定位板12的卡接配合,至此完成了切割导板1和锁紧件3的组装。

所述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100还包括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包括与胫骨远端200外侧相应部位贴合的第五贴合面61,以及设于限位板6上的导向孔62。所述导向孔62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62为两个。

在使用时,将组装好的切割导板1和锁紧件3放置于患者胫骨远端200相应部位上,通过将所述第一定位板11的第一贴合面111、第二定位板12的第二贴合面121、第三定位板13的第三贴合面131以及第四定位板14的第四贴合面141分别与胫骨远端200相应位置表面贴合,并通过克氏针300分别穿过锁紧件3的第一通槽33、所述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之间形成贯通孔并进入胫骨远端200中,以将切割导板1和锁紧件3固定至胫骨远端200上。接着,将限位板6放置于患者胫骨远端200外侧相应部位上,通过将所述第五贴合面61与胫骨远端200外侧相应位置表面贴合,并通过克氏针300穿过导向孔62并进入胫骨远端200中,以将限位板6固定至胫骨远端200上。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槽124和第三通槽134构成切割槽,用于引导切割工具(未图示)精准地完成截骨操作,截骨深度可根据切割工具上的刻度尺来限定,限位板6用于辅助限定截骨的深度,截骨深度不得超过限位板6所在位置。而后,采用撑开器进行逐步撑开操作,限位板6有效避免了撑开过程中胫骨远端200的断裂。

当撑开角度与术前规划的矫正角度相同时,将位于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上的克氏针300穿过所述定位块2的通孔211,此时,定位块2上的第一卡接部4与第三定位板13和第四定位板14上的克氏针卡接,并将第二卡接部5与第一卡接部4相卡接,同时,克氏针300收容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形成的贯通孔内,将所述锁紧件3套设于第一卡接部4和第二卡接部5上并锁紧,以实现定位块2的固定。最后,旋转位于切割导板1上的锁紧件3,并向上拔出,将克氏针从锁紧件3的侧方穿出,以实现锁紧件3的拆卸;将第一定位板11、第二定位板12、第三定位板13和第四定位板14从胫骨远端200上拆卸下来,安装固定钢板后,拆卸锁紧件3、定位块2和限位板6,并进行伤口缝合等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个性化踝关节定位引导装置100通过定位块2来限定胫骨远端200截骨后撑开的角度和位置,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对医生的经验依赖度,避免了传统手术术中的频繁的X射线透视测量,降低了患者和医生的辐射危害;通过将切割导板1设置为可拆卸结构,方便胫骨远端200截骨撑开后切割导板1的顺利拆卸,同时保证了撑开位置的锁定,避免了切割导板1拆卸后,撑开位置的改变,保证了手术的准确性;此外,采用限位板6进行截骨深度的限位,且有效避免了撑开过程中胫骨远端200的断裂。

综上,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及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均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