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8406发布日期:2019-09-03 20:0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



背景技术:

垂体腺瘤也称“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内的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

尽管垂体腺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有些垂体腺瘤会侵犯邻近组织,如海绵窦、骨组织、蝶窦,并迅速增殖,即所谓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显微镜下观察,大约64%-85%的垂体腺瘤病例存在周围硬脑膜侵袭,侵袭海绵窦者占总体发生率达35%。

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蝶窦手术治疗方式。经蝶窦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前者起步较早,使用比较成熟,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前景很好。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1、经蝶显微手术虽然具有器械费用较低、操作简单等优点,然而,显微镜下的“管状视野”容易造成盲区,无法直视观察和操作。对于侵袭海绵窦及鞍上的肿瘤,采用刮圈切除操作纯属于“盲刮”,易造成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2、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镜下视野较显微镜视野提高1.5-2.5倍,并且镜下避免了显微镜的管状视野造成的盲区和死角;另外,采用有角度内镜可对鞍上、鞍旁肿瘤组织进行切除,故对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累及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垂体腺瘤选择神经内镜手术更佳。然而,神经内镜的相关设备及器械费用高昂,且需要对手术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所以,如何改进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手术工具,缩减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存在的器械费用高昂、操作步骤繁复需专业培训、存在手术盲区容易带来损伤和并发症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包括管筒、摄像头、显示屏和刮圈;所述摄像头、所述刮圈均设置于所述管筒的前端;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管筒中部的外侧;所述管筒内包括平行设置的抽吸管道和电路管道;所述抽吸管道前后贯通,所述电路管道内设置导线,所述导线从所述电路管道前端进入,依次连接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摄像头。优选地,管筒的内径设置为约5毫米上下,而抽吸管道的内径和电路管道的内径分别约为3毫米和2毫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抽吸管道的中段设置调节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手术过程中,刮圈切除下来的病灶组织时多时少,切除速率不恒定,切除的量也不恒定,所以,所需要抽吸的效果也不一样。虽然可以通过调整设备本身以外的抽吸机器来改变吸力的大小,但是,该操作将导致手术暂停中断,或者需要多个医生来协调工作,而专门负责调整抽吸机器的医生却不一定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地调整。那么,在抽吸管道的中段设置调节通孔,则操刀手术的医生本人即可在抓握管筒的同时根据观察到的切除情况和抽吸情况,实时对抽吸速率进行灵活调整。

可选地,进一步,所述抽吸管道的中段设置调整螺钉,所述调整螺钉与所述抽吸管道的侧壁螺接并穿过所述抽吸管道的内腔,且所述调整螺钉上设置有垂直于自身轴线的贯穿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同样的,调整螺钉也是为了帮助操刀手术的医生本人自行调整抽吸管道的抽吸速率。旋拧调整螺钉时,可以改变贯穿通孔的导通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显示屏铰接于所述管筒,能够调整所述显示屏相对于所述管筒的偏转角度。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可调整偏转角度的显示屏便于在手术过程中与显微镜配合进行各个角度的准确观察。另外,显示屏与管筒铰接部位应防水设置,杜绝术区血液溢入电路管道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角度调整机构;所述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旋钮、连接线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与所述管筒之间,所述旋钮设置于所述管筒的前端,所述连接线分别连接所述旋钮和所述显示屏。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旋拧位于管筒前端的旋钮,拉伸或者释放连接线,从而控制显示屏绕铰接轴摆动,弹性件实现摆动后的回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弹性件为压簧。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使用者通过连接线来控制显示屏的偏转角度,故采用压簧来积蓄弹簧的弹力势能比拉簧更为合适,在缓慢旋拧放松连接线时,显示屏可缓慢回弹。其中,压簧也还可以使用压簧片代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抽吸管道前端开口位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刮圈之间。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为了及时将切除的肿瘤组织及时抽吸走,应将抽吸管道的前端开口设置在刮圈附近,而不应在中间设置摄像头来隔离。另外,摄像头、刮圈与抽吸管道的前端开口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空间,使得刮圈不受干涉地对肿瘤组织实施切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管筒的横断面外轮廓呈椭圆形或者矩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椭圆形或者矩形便于操作者抓握和定位,并且管筒前端的刮圈不容易发生旋转,避免了刮圈的切除位置不准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管筒沿长度方向弯曲呈阶梯状。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管筒的前后段呈阶梯状设置,则进一步扩大了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人员观察和操作。优选地,为了方便医生的操作,上述调节通孔应设置在整个管筒的弯折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管筒的前端呈L型。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L型前端方便了刮圈的操作,也利于摄像头的观察。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将摄像头和显示屏设置于管筒上,避免镜下管状视野造成的盲区和死角,便于操作者通过显微镜和显示屏清楚观察、专注操作。本设备结构简单、操作十分方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损伤而无需配备与神经内镜相关的、价格昂贵的设备及器械,也无需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手术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化培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向剖视图。

图标:1-管筒;2-摄像头;3-显示屏;4-刮圈;5-抽吸管道;6-电路管道;7-导线;8-调节通孔;9-调整螺钉;10-贯穿通孔;11-旋钮;12-连接线;1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说明: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蝶窦手术治疗方式。经蝶窦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前者起步较早,使用比较成熟,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前景很好。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1、经蝶显微手术虽然具有器械费用较低、操作简单等优点,然而,显微镜下的“管状视野”容易造成盲区,无法直视观察和操作。对于侵袭海绵窦及鞍上的肿瘤,采用刮圈4切除操作纯属于“盲刮”,易造成周围组织结构的损伤,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2、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镜下视野较显微镜视野提高1.5-2.5倍,并且镜下避免了显微镜的管状视野造成的盲区和死角;另外,采用有角度内镜可对鞍上、鞍旁肿瘤组织进行切除,故对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累及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垂体腺瘤选择神经内镜手术更佳。然而,神经内镜的相关设备及器械费用高昂,且需要对手术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概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包括管筒1、摄像头2、显示屏3和刮圈4。具体地,摄像头2、刮圈4均设置于管筒1的前端;显示屏3设置于管筒1中部的外侧;管筒1内包括平行设置的抽吸管道5和电路管道6;抽吸管道5前后贯通,电路管道6内设置导线7,导线7从电路管道6前端进入,依次连接显示屏3和摄像头2。优选地,管筒1的内径设置为约5毫米上下,而抽吸管道5的内径和电路管道6的内径分别约为3毫米和2毫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抽吸管道5的中段设置调节通孔8。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刮圈4切除下来的病灶组织时多时少,切除速率不恒定,切除的量也不恒定,所以,所需要抽吸的效果也不一样。虽然可以通过调整设备本身以外的抽吸机器来改变吸力的大小,但是,该操作将导致手术暂停中断,或者需要多个医生来协调工作,而专门负责调整抽吸机器的医生却不一定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地调整。那么,在抽吸管道5的中段设置调节通孔8,则操刀手术的医生本人即可在抓握管筒1的同时根据观察到的切除情况和抽吸情况,实时对抽吸速率进行灵活调整。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A向剖视图。可选地,如图6、7所示,抽吸管道5的中段设置调整螺钉9,调整螺钉9与抽吸管道5的侧壁螺接并穿过抽吸管道5的内腔,且调整螺钉9上设置有垂直于自身轴线的贯穿通孔10。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同样的,调整螺钉9也是为了帮助操刀手术的医生本人自行调整抽吸管道5的抽吸速率。旋拧调整螺钉9时,可以改变贯穿通孔10的导通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显示屏3铰接于管筒1,能够调整显示屏3相对于管筒1的偏转角度。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可调整偏转角度的显示屏3便于在手术过程中与显微镜配合进行各个角度的准确观察。另外,显示屏3与管筒1铰接部位应防水设置,杜绝术区血液溢入电路管道6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角度调整机构;角度调整机构包括旋钮11、连接线12和弹性件13,弹性件13设置于显示屏3与管筒1之间,旋钮11设置于管筒1的前端,连接线12分别连接旋钮11和显示屏3。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旋拧位于管筒1前端的旋钮11,拉伸或者释放连接线12,从而控制显示屏3绕铰接轴摆动,弹性件13实现摆动后的回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弹性件13为压簧。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由于使用者通过连接线12来控制显示屏3的偏转角度,故采用压簧来积蓄弹簧的弹力势能比拉簧更为合适,在缓慢旋拧放松连接线12时,显示屏3可缓慢回弹。其中,压簧也还可以使用压簧片代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抽吸管道5前端开口位于摄像头2和刮圈4之间。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为了及时将切除的肿瘤组织及时抽吸走,应将抽吸管道5的前端开口设置在刮圈4附近,而不应在中间设置摄像头2来隔离。另外,摄像头2、刮圈4与抽吸管道5的前端开口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空间,使得刮圈4不受干涉地对肿瘤组织实施切除。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管筒1的横断面外轮廓呈椭圆形或者矩形。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椭圆形或者矩形便于操作者抓握和定位,并且管筒1前端的刮圈4不容易发生旋转,避免了刮圈4的切除位置不准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6所示,进一步地,管筒1沿长度方向弯曲呈阶梯状。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管筒1的前后段呈阶梯状设置,则进一步扩大了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人员观察和操作。优选地,为了方便医生的操作,上述调节通孔8应设置在整个管筒1的弯折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6所示,进一步地,管筒1的前端呈L型。在该结构的可视化垂体腺瘤切除器中,L型前端方便了刮圈4的操作,也利于摄像头2的观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