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5465发布日期:2019-04-09 20:2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腔镜微创手术逐渐成为外科手术的主流,其中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腔镜手术占了较大比例。腔镜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以下优势:1)创伤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大大缩短。2)术中视野更加清晰,逐渐倾向于解剖性精准手术,术中损伤小。但是腔镜手术也有其局限性,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的暴露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加困难,手术操作空间更加狭小,手术部位会因为邻近组织器官的存在而影响手术实施,这也是腔镜手术时间长,有时无法成功实施的主要因素。

发明人了解到现有技术中存在牵引装置来牵引手术处皮肤,一些微创手术中,刀口与手术位置具有一定距离,需要医护人员在刀口点与手术位置之间建立皮下通道,然后将牵拉装置、腔镜等送入手术位置,利用外置导线牵拉以增大手术视野。建立皮下通道的过程中需要从刀口向皮下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实现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分离,但是发明人认为这种方式无法控制气体的扩散方向,会造成手术面的扩大,甚至有时无法实现建立牵引装置和腔镜套管前进用皮下通道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通过对手术相关部位及结构进行牵引,改善手术视野暴露差、手术空间小的问题,能够解决现有皮下通道建立过程中气体扩散方向不可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包括穿刺针、倒刺线、挡板和线槽,所述穿刺针用于实现皮肤的穿刺;

所述倒刺线的一端与穿刺针连接,另一端与挡板连接;所述挡板用于实现待牵引组织器官的支撑,所述挡板的上端面具有多个凸起,所述凸起用于增大组织器官与挡板之间的摩擦;所述线槽中设置有铅线。

采用专门的倒刺线能够避免牵引位置松动,防止连接线滑脱。

进一步,所述挡板包括固定板和环套在固定板四周的气囊,所述气囊为环形结构,所述气囊可用于实现多层皮肤组织间的分离并增加器官之间的间隙。

当挡板到达手术部位后,为气囊充气可以增大组织器官之间的间隙,方便手术视野的暴露。

采用气囊结构,可以在刀口处放入挡板,然后利用气囊沿固定方向扩大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的面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的沿设定方向建立皮下通道。

进一步,所述气囊通过供气管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

通过供气管及外部供气装置为气囊的供气可以实现气囊的膨胀,达到建立皮下通道以及增大组织器官间隙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气囊包括相互隔绝的多个气囊部,每个气囊部分别通过一个供气管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所述供气管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的一端设有电磁阀。

气囊分为多个相互隔绝的气囊部,这种设置方式能够控制挡板中任意方向的气囊单独充放气,避免皮下通道的宽度过大,对患者造成伤害。

进一步,所述外部供气装置为气泵。

进一步,所述气囊中设有气压监测装置,所述气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气囊中气压的大小,所述气压监测装置通过信号线与外界显示装置连通。

通过气压监测装置可以避免气囊膨胀程度过大,避免气囊在充气过程中涨破,减少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采用专门的倒刺线与穿刺针来牵拉挡板,在牵拉挡板的过程中增大手术位置组织器官与其他皮下组织之间的空间,使得更大的手术视野被暴露,采用倒刺线能够避免引线从皮肤处滑脱。

在挡板的外部设置专门的气囊,当刀口与手术位置距离较远时,可以通过气囊的膨胀逐步建立皮下手术通道,气囊分成多个相互隔绝气囊部的方式可以实现挡板上确定位置气囊的单独充放气,即方便的实现了设定方向手术通道的建立,能够避免直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的气体扩散、手术通道方向不满足要求的情况。

挡板到达手术部位后,还可对气囊充气以增大相邻组织器官之间的间隙,方便手术视野的暴露。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穿刺针;2、引线孔;3、倒刺线;301、倒刺;4、凸起;5、挡板;6、铅线;7、气囊;701、连接口;702、供气管;8、手术位置;9、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方便叙述,本发明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包括穿刺针1、倒刺线3、挡板5和线槽,所述穿刺针1用于实现皮肤的穿刺;具体的,穿刺针1的长度为8-12cm,一种优选的长度为10cm。

具体的,穿刺针通过引线孔2与倒刺线3连接,所述穿刺针的顶部为三棱锥形结构。

所述倒刺线3的一端与穿刺针1连接,另一端与挡板5连接;具体的,所述倒刺线3的长度为23-27cm,一种优选的长度为25cm。

所述挡板5用于实现待牵引组织器官的支撑,所述挡板5的上端面具有多个凸起4,所述凸起4用于增大皮肤与挡板5之间的摩擦;

所述线槽中设置有铅线6。

具体的,说明书附图中没有给出专门的线槽结构,因为线槽用于固定铅线,因此可在挡板的圆周侧面上设置环形线槽,将铅线粘结在环形槽中;也可以将挡板做成分体式结构,将铅线设置于挡板内部。铅线遇到x光照射后,会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其位于人体内的相对位置。

工作原理:当手术部位存在腔体时(如腹腔手术),直接将穿刺针1、倒刺线3及挡板5从腔镜套管中伸入手术部位,然后从腔镜套管中伸入手术器械,将穿刺针穿过阻碍手术视野的组织器官,然后将穿刺针穿过最外部皮肤(如腹腔壁)并牵拉倒刺线3,直至挡板5与对应的组织器官接触并将手术处视野牵引暴露,然后将与穿刺针1连接的倒刺线3与外部装置固定。

当手术完成后,从腔内剪断倒刺线3,然后利用手术器械牵拉挡板,将挡板从腔镜套管中取出。

若挡板遗失在腔内时,通过x光照射可以发现挡板上的铅线,进而发现挡板的位置。

实施例2,如图2-3所示,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

所述挡板5包括固定板和环套在固定板四周的气囊7,所述气囊7为环形结构,用于实现多层皮肤组织间的分离并增加器官之间的间隙。

所述气囊7通过供气管702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具体的,气囊上设有连接口701,连接口701与供气管702连接。

具体的,所述气囊7包括相互隔绝的多个气囊部,每个气囊部分别通过一个供气管702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所述供气管702与外部供气装置连通的一端设有电磁阀(图中未示出)。所述外部供气装置为气泵(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电磁阀设置于气泵与气囊之间,用于控制供气管702的通断。

所述气囊7中设有气压监测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气压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气囊7中气压的大小,所述气压监测装置通过信号线与外界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连通。气压监测装置可以采用气压传感器,至于气压传感器如何安装于气囊中、气压传感器如何与外界显示装置通信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但不能认为是不清楚的。

工作原理:当手术位置8处于患者经常暴露的位置时,为了美观效果,一般在隐蔽位置设置刀口9,然后建立皮下手术通道,从手术通道中进行腔镜及手术刀的导入。

事先在隐蔽位置设置刀口9,将挡板放置于刀口9中并利用夹持器械夹持挡板,利用夹持器械对挡板施加压力以使得挡板侧壁紧压待分离的皮肤组织,按照手术通道建立的方向对相应位置的气囊部进行充气,通过气囊的膨胀促使该部分皮肤分离,然后气囊部放气,沿手术通道方向推进挡板5以使得挡板侧壁重新挤压待分离皮肤,继续进行相应位置处气囊部的充放气,直至挡板5到达手术位置,然后将挡板5取出。

然后将倒刺线3一端与挡板5连接,另一端与穿刺针1连接,将腔镜套管沿手术通道伸入手术部位,后续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如图2所示,一种腔镜下使用的牵引扩开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区别点在于使用方式:

当挡板5通过腔镜套管伸入手术部位后,对挡板5外部的所有气囊部充气,气囊膨胀可以增加相邻组织器官之间的间隙,方便手术视野的暴露以及相关间隙的分离。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