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2672发布日期:2020-01-17 19:09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艾灸床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艾灸床垫。



背景技术:

艾灸仪是根据传统艾灸原理制备的现代艾灸仪器。与传统艾灸点燃艾柱或艾条,以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不同,艾灸仪将艾绒制备成的专用艾饼或艾柱,安置在具有发热元件的风道内,产生的艾热随风道传输至风孔排出。将风孔对准被灸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艾热将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当前艾灸仪包括脚部艾灸仪、艾灸座具及艾灸床垫。脚部艾灸仪用于脚部艾灸,艾灸座具则用于臀部艾灸,艾灸床垫则可艾灸人体躯干上的穴位。脚部艾灸仪及艾灸座具均供人体在坐下的状态下进行使用,而艾灸床垫则供人体在平躺的状态下进行使用。艾灸床垫的使用舒适度高,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

但是,现有艾灸床垫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艾灸床垫,能够提高在所述风道内传输的艾热的风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艾灸床垫,包括:艾热产生装置,所述艾热产生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槽和第二风槽,所述第一风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槽相交接,且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槽和所述第二风槽构成t型风道或l型风道。

可选的,所述艾灸床垫具有腔体,所述艾热产生装置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艾热产生装置还包括:风扇,位于所述第一风槽远离所述第二风槽的一端;加热器,设于所述第一风槽内,且与所述风扇相邻。

可选的,所述艾灸床垫还包括:所述艾灸床垫顶部设有多个风孔,所述第二风槽对准所述风孔。

可选的,所述艾灸床垫顶部具有艾灸区,所述多个风孔位于所述艾灸区内。

可选的,所述艾灸区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艾灸区由一端朝另一端延伸,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艾灸床垫的长度方向。

可选的,所述艾热产生装置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艾灸床垫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风槽的深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的交接处设有台阶。

可选的,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风槽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风槽贯穿所述第二风槽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风槽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均垂直于所述艾灸床垫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风槽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第一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一风槽交接处,由所述第一侧壁指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风槽的宽度逐渐增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艾热在所述第一风槽远离所述第二风槽的一端处产生,沿所述第一风槽传输,并在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的交接处转入所述第二风槽,随后由所述第二风槽散出。所述第一风槽用于将艾热传输至第二风槽处。相较于整个所述风道呈矩形状,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槽相交接,且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从而保证艾热在所述第一风槽内传输的口径较窄,有助于增加所述艾热在传输过程中的风力。在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交接处,所述第一风槽传输的艾热沿所述第二风槽分散开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艾灸床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艾灸床垫的艾热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艾灸床垫的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艾热产生装置的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风道的放大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艾饼取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艾饼取放装置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艾灸床垫的结构仍有待提高。

现结合一种艾灸床垫进行分析,所述艾灸床垫包括艾热产生装置,所述艾热产生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呈矩形状。

上述风道传输的艾热风力小,分析其原因在于:

所述风道呈矩形状,艾热在所述风道的一端处产生,并沿所述风道长度方向传输,在传输至所述风道的另一端处时散出。艾热传输的口径宽,导致风道传输的艾热风力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艾灸床垫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槽和第二风槽,所述第一风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槽相交接,且所述第一风槽与所述第二风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利用所述风道传输艾热,有助于增强传输的艾热的风力。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及图2,一种艾灸床垫100,包括:艾热产生装置500。所述艾灸床垫100具有腔体,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艾灸床垫100顶部设有多个风孔300。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床垫100包括:盒体200及外围层400。所述外围层400具有贯穿所述外围层400厚度的空腔,所述盒体200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风孔300贯穿所述盒体200的顶壁。所述盒体200的内腔作为所述腔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200呈长方体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200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参考图1),所述盒体20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参考图1)。

所述盒体200包括顶盖201及底座202,所述顶盖201与所述底座202围成所述盒体200的内腔。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201与所述底座202可拆卸连接。

所述盒体200的外侧壁具有入风口220,所述外围层400的侧壁具有与所述入风口220相对应的入风通道(图中未示出)。

所述艾灸床垫100顶部具有艾灸区310,所述多个风孔300位于所述艾灸区310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位于所述盒体200顶部表面。所述风孔300在所述艾灸区310内均匀分布。

所述艾灸区310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艾灸区310由一端朝另一端延伸,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偏向所述盒体200的其中一个侧壁,所述侧壁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艾灸区310位于所述艾灸床垫100的中间区域。人体平躺于所述艾灸床垫100上时,所述艾灸区310对准人体脊柱及脊柱附近区域。所述艾灸区310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因而能够对准人体整个脊柱。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可刺激人体任督二脉,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利于人体健康。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还可以经过所述盒体200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的中轴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的形状呈跑道形。具体的,所述艾灸区310由圆弧段及直线段围成,所述直线段包括两条相平行的直线,所述圆弧段位于所述直线段的两端。所述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

所述艾灸区310呈跑道形,一方面,在所述艾灸区310的两端之间,所述艾灸区310的宽度相同,利于保证所述艾灸区310的各个区域的艾热强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所述圆弧段与所述直线段平滑衔接,避免形成拐角,以防止杂质在拐角处残留,便于所述艾灸区310的清洁处理。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的形状还可以呈长方形或椭圆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区310呈凹槽状,所述风孔300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部。

由于所述艾灸区310呈凹槽状,因此人体在平躺于所述艾灸床垫100上时,人体与所述风孔300间的间距较大,使得人体与所述风孔300间具有间隙,有助于避免人体贴附所述风孔300造成所述风孔300封堵,从而保证所述风孔300能够流畅的散出艾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灸床垫100还包括:垫层600,设于所述盒体200上,所述垫层600具有露出所述风孔300的出风口610。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610的形状与所述艾灸区310的形状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610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且所述出风口610与所述风孔300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层600与所述盒体200可拆卸连接,因此在清洁所述垫层600表面贴附的杂质(所述杂质由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气流携带而来)时,可将所述垫层600从所述盒体200卸下以进行清洗,无需搬动整个所述艾灸床垫100,操作方便,清洗容易。此外,当所述垫层600经长时间使用损坏时,可更换垫层600,有助于环保。

本实施例中,所述垫层600底部设有凸状体(图中未示出),所述凸状体呈波浪形。

所述凸状体有助于增大人体与所述风孔300间的间距,避免人体贴附所述风孔300造成所述风孔300封堵,从而保证所述风孔300能够流畅的散出艾热,以提高灸感。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包括:风扇510、风道530及加热器520。所述风扇510设于所述风道530的一端,所述风道530与所述风孔300相连通。所述加热器520设于所述风道530内,且与所述风扇510相邻。

所述风扇510适于制造风力。所述加热器520上设有艾饼,所述加热器520对艾饼进行加热,形成的热流即为艾热。所述风道530与所述风孔300相连通。艾热沿所述风道530在所述腔体内传输,并经所述风孔300排出。

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当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沿所述艾灸床垫1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由于所述艾灸区310的延伸长度较长,设置多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使单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所述风道530与所述艾灸区310不同区域相连通,有助于减少不同区域内的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的强度及温度差异,减少艾热在沿整个所述艾灸区310传输过程中发生的热量损失。

本实施例中,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数量为两个。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道530包括挡风侧片531及挡风底片532,所述挡风侧片531表面垂直于所述盒体200顶部表面,且所述挡风侧片531围成环形结构。所述挡风底片532与所述挡风侧片531固定连接。所述挡风侧片531、挡风底片532及所述盒体200(参考图3)顶部围成传输空间,以供传输艾热。

参考图5,所述风道530包括第一风槽571和第二风槽572,所述第一风槽57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槽572相交接,且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一风槽571和所述第二风槽572构成t型风道或l型风道。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槽571和所述第二风槽572构成t型风道。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槽572对准所述艾灸区310(参考图3),即所述第二风槽572对准所述风孔300。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风槽57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541和第二侧壁542,所述第一侧壁541及第二侧壁542均垂直于所述艾灸床垫100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风槽571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侧壁541与所述第二侧壁542之间,所述第二侧壁542位于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541之间。

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风槽572的长度方向也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通过所述风扇510及所述加热器520形成的艾热首先沿所述第一风槽571传输,然后在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交接处,艾热转入所述第二风槽572内,并在沿所述第二风槽572传输过程中由所述风孔300散出。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长度,使得艾热在所述第一风槽571内传输的口径较窄,有助于增加艾热在所述第一风槽571内传输过程中的风力,使得到达所述第二风槽572的艾热强度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槽571具有相对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551和第二端部552。所述第一风槽571在所述第一端部551和第二端部552之间延伸。所述第二端部552位于所述第一侧壁541与所述第二侧壁542之间。所述第二侧壁542位于所述第一端部551与所述第一侧壁541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槽572具有相对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部553和第四端部554。两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所述第四端部554相交接。

所述第四端部554设有缺口554,使得两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所述第二风槽572相连通。

所述第三端部553呈圆弧面,以与所述艾灸区310(参考图3)的端部相匹配。所述第四端部554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的平面,使得两个所述艾热产生装置500的所述第四端部554完全相贴,以保证每一所述风孔300均与所述风槽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510(参考图2)位于所述第一风槽571远离所述第二风槽572的一端,即所述风扇51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551。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520(参考图2)设于所述第一风槽571内,且与所述风扇510相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槽57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深度。一方面,所述第一风槽571的深度较深,可输送大体量的艾热,有助于保证每一所述风孔300均能够持续不断的散出艾热。另一方面,所述第二风槽572的深度较浅,相较于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底壁,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底壁抬升,使得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底壁更为靠近所述风孔300,可促使输送至所述第二风槽572的艾热由所述风孔300迅速排出。

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风槽572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风槽571贯穿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宽度。所述第二端部552与所述第二侧壁542相接触。

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交接处设有台阶560。本实施例中,所述台阶560连接所述第二端部552及所述第一风槽571的侧壁。

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底壁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底壁间具有高度差,所述台阶560设于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的交接处,使艾热平缓的抬升,有助于降低艾热损耗。此外,相较于位于所述台阶560下方的所述第一风槽571底壁,所述台阶560顶部表面靠近所述第二风槽572的两端,即所述台阶560顶部表面远离所述风扇510(参考图2)及所述加热器520(参考图2),因此,所述第一风槽571底壁的艾热强度大于所述台阶560顶部表面的艾热强度。由于所述台阶560顶部表面更为靠近所述风孔300(参考图2),因此所述台阶560顶部表面的艾热在沿所述盒体200高度方向上传输的损失小,有助于缩减与所述第一风槽571底壁的艾热强度差值,从而提高各个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的均衡性。

在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交接处,由所述第一侧壁541指向所述第二侧壁542,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宽度逐渐增加。在所述第一风槽571内,艾热的传输方向由所述第二侧壁542指向所述第一侧壁541。在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一风槽571交接处,由所述第二侧壁542指向所述第一侧壁541,所述第一风槽571的宽度逐渐减小,有助于提高艾热的风力强度,以增强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强度。

本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相较于所述第四端部554与邻近的所述第一风槽571侧壁的距离,所述第三端部553与邻近的所述第一风槽571侧壁的距离更远。所述第二端部552偏向所述第三端部553,以引导传输至所述第一风槽571与所述第二风槽572交接处的艾热,使更多的艾热向所述第三端部553传输,以保证所述第三端部553对应的风孔300能够平稳且强有力的出风,从而提高各个所述风孔300散出的艾热的均衡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551处设有凹槽570,所述凹槽570朝远离所述第二风槽572方向凸出。所述凹槽570适于放置风扇510。

所述凹槽570侧壁及所述第一风槽571侧壁均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第一端部551连接所述凹槽570侧壁及所述第一风槽571侧壁。所述第一端部551与所述凹槽570侧壁间的第一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端部551与所述第一风槽571侧壁间的第二夹角也为钝角,以防止所述风扇510产生的风力在夹角处积存,有助于促进艾热传输。

所述运作装置500还包括:灯板800,所述灯板800位于所述风道530内。所述灯板800上设有多个灯珠,所述灯珠对准所述风孔300。

本实施例中,所述灯板800设于所述第二风槽572内。所述灯板呈长条状,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

所述灯珠射出的光线伴随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有助于提高穿透皮肤的深度,从而可提升艾灸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为红光。

如图3所示,所述盒体200设有开口210,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210贯穿所述顶盖201厚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210的形状为圆形。

当所述开口2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开口210沿所述第一方向x(参考图1)间隔排列。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2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开口210位于所述艾灸区310的同一侧。

所述开口210处设有艾饼组件,所述艾饼组件设于所述加热器520上,所述艾饼组件可关闭所述开口210。此外,还可以将所述艾饼组件从所述开口210内取出。

参考图6,所述艾饼组件包括艾饼取放装置701及艾饼(图中未示出),所述艾饼设于所述艾饼取放装置701的下方。

利用所述艾饼取放装置701取放艾饼,有助于提高安全性,防止使用者在取放艾饼的过程中被烫伤。

所述艾饼取放装置701包括:手持件710、连接柱720及固定件730,所述手持件710设于连接柱720的一端,所述固定件730设于连接柱720的另一端。

所述固定件730底部设有触头740,所述艾饼具有与所述触头740相匹配的取放孔。

所述触头740插入所述取放孔内,使用者即可利用所述艾饼取放装置701移动所述艾饼。

参考图7,所述手持件710内部中空,所述手持件710包括顶盖711及底盖713,所述顶盖711及底盖713围成所述手持件710的内腔。所述手持件710还包括固定盘712,所述固定盘712设于所述顶盖711与底盖713之间。

所述固定件730包括固定片731及橡胶套732,所述固定片731与连接柱72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套732包覆所述固定片731的表面。所述橡胶套732的弹性大,能够起到保护所述艾饼的作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