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电子退烧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6627发布日期:2020-10-28 12:0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电子退烧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



背景技术: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如果长时间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

现有的退烧手段大致可分为化学退烧以及物理退烧,化学退烧即为口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退烧药,但是这种方式在发热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不适用,因为身体会通过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以杀死外来病菌,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干涉会导致康复速度变慢,这时候通常会采用物理退烧的手段进行辅助散热;或在高烧情况下通过物理退烧手段辅助化学退烧手段以加快退烧的速度。

现有的物理退烧方式通常为冷敷,采用退烧贴等覆盖额头,通过热交换以及水分蒸发吸热的原理来带走额头的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公开号为cn20936105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儿童用退烧贴,包括有弧形板、降温囊、活塞、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扣头和扣针;降温囊固接于弧形板内侧部,降温囊开设有入液口;活塞安装于降温囊,且与入液口配合;第一固定带固接于弧形板一侧部,第二固定带固接于弧形板另一端部;第一固定带均匀开设有固定孔,通过退烧贴贴敷于额头上,并通过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扣头和扣针实现加强对。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退烧贴无法做到长时间维持相同的散热效率,当退烧贴的整体温度升高后,会导致退烧贴的降温效率降低,就需要更换新的退烧贴,非常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重复使用且可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降温效率的头戴式电子退烧仪。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包括壳体以及降温组件,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放置空腔,所述降温组件设置于放置空腔中且固定连接于壳体上;

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壳以及与人体相接触的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与安装壳固定连接,所述抵接板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还包括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端分别与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制冷片、热管散热器、电池、控制板、直流风扇以及冷传导板,所述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所述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制冷片设置于安装槽中且制冷片的制冷端与安装槽的槽底相抵接,所述热管散热器包括接触部以及散热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冷传导板靠近安装壳的一侧,所述散热部设置于相对接触部于壳体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侧,所述直流风扇设置于散热部远离抵接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并伸出于抵接板的一侧,使冷传导板可以和人体的皮肤以及外表面进行接触,同时制冷片的设置使得冷传导板始终能处于较低的温度,使对接触的皮肤进行吸热,同时制冷片的发热端将热量传导至热管散热器中,通过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及通过直流风扇将热管散热器中的温度带离来保证对制冷片的发热端的散热,维持制冷片的制冷效率,同时制冷片的设置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与常见的退烧贴相比更加的环保。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电池设置于接触部远离散热部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用于对控制板以及制冷片供电,电池设置于该处的方式合理对放置空腔内的空间进行合理的优化,避免发生重心偏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接触部远离制冷片的一侧且与接触部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板用于对制冷片作出控制,由于控制板在通电过程中会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如果导出不及时会使热量堆积在放置空腔内,降低制冷片的制冷效率,控制板设置于此处的方式可以通过热管散热器将控制板上的热量及时的导出,维持整体温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触部与制冷片之间且位于安装槽内设置有热传导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生产制造上的误差,接触部与制冷片之间不会完全贴合,会导致贴合面留有空隙而留存空气,影响热传导的效率,而热传导层的设置可以填补二者接触面的空隙,提高热管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触部沿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冷传导板沿壳体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设置于抵接板靠近安装壳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所述第一贯穿孔与第二贯穿孔中贯穿有螺栓,还包括有螺母,所述冷传导板与接触部通过螺栓与螺母螺纹连接的方式相互锁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与螺母相互配合的设置使接触部与冷传导板相互压紧,避免制冷片与热传导层相对冷传导板以及接触部发生脱离或相互运动,提高了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直流风扇的进风口靠近散热部,所述安装壳上设置有与直流风扇的出风口相正对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呈网格状设置,所述安装壳靠近抵接板的一侧设置有通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口的设置以及通风孔的设置使得放置空腔内的空气进行了良好的流动,通过直流风扇的作用,空气从通风孔内流入,经过散热部吸收散热部的热量之后通过通风口吹出,同时通风孔设置于该处的设置使吹出的热空气不会重新通过通风孔进入放置空腔内,提高了散热部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接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靠近安装壳的一侧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曲的设置更好的贴合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增大抵接板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通过增大接触的方式来提高热传导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贯穿槽的槽口设置为圆弧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倒角的设置可以避免人的皮肤在于抵接板接触的过程中,不会被贯穿槽的槽口划伤皮肤,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提高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带包括安装块以及绑带,所述安装块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壳宽度方向且位于放置空腔的一侧均一体设置有多个定位柱,所述安装块上设置有多个供定位柱一一穿设的定位孔,所述两侧安装块相对的一侧分别与散热部远离接触部的一侧以及电池远离接触部的一侧相抵接;

所述安装块的一端穿设出抵接板,所述安装块穿设出抵接板的一端沿其延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还包括有一个套设于绑带上的紧固套,所述绑带的一端穿设第一固定孔和/或第二固定孔后通过紧固套与绑带保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带使得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可以通过固定带而固定在人的头上,保证抵接板与额头始终可以相抵接,从而这种安装块的设置,一方面方便对安装块进行装配和安装,无需使用螺钉等工具进行即可实现固定,同时设置于安装块上的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以及紧固套的设置可以对绑带的长度进行调节,适用于不同头围的使用者,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绑带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条形通槽的设置使得条形通槽的两侧可以相对远离,在当退烧仪贴附在额头上时,绑带可以分别与人的后脑的上侧以及下侧抵接,提高绑带固定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冷传导板穿设于贯穿孔中并伸出于抵接板的一侧,使冷传导板可以和人体的皮肤以及外表面进行接触,同时制冷片的设置使得冷传导板始终能处于较低的温度,使对接触的皮肤进行吸热,同时制冷片的发热端将热量传导至热管散热器中,通过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及通过直流风扇将热管散热器中的温度带离来保证对制冷片的发热端的散热,维持制冷片的制冷效率;

2.热传导层的设置可以填补接触部与制冷片之间接触面的空隙,提高热管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3.固定带使得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可以通过固定带而固定在人的头上,保证抵接板与额头始终可以相抵接,从而这种安装块的设置,一方面方便对安装块进行装配和安装,无需使用螺钉等工具进行即可实现固定,同时设置于安装块上的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以及紧固套的设置可以对绑带的长度进行调节,适用于不同头围的使用者,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头戴式电子退烧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头戴式电子退烧仪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冷传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头戴式电子退烧仪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2、降温组件;3、固定带;11、放置空腔;12、安装壳;13、抵接板;14、贯穿槽;21、制冷片;22、热管散热器;23、电池;24、控制板;25、直流风扇;26、冷传导板;27、安装槽;221、接触部;222、散热部;223、热管;224、鳍片;28、卡扣;29、热传导层;4、第一固定块;5、第二固定块;41、第一贯穿孔;42、第二贯穿孔;9、螺栓;6、螺母;7、通风口;8、通风孔;31、安装块;32、绑带;33、紧固套;34、条形通槽;35、定位柱;36、定位孔;37、第一固定孔;38、第二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头戴式电子退烧仪,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的降温组件2以及固定带3,降温组件2从壳体1内的一侧伸出,壳体1伸出有降温组件2的一侧与降温组件2相互配合并与人的皮肤例如额头等部分进行接触,固定带3围于人的头部的四周,用于对头戴式电子退烧仪与人的额头进行相对固定,保持降温组件2与额头的相互抵接。

参照图1和图2,壳体1内设置有供降温组件2容纳的放置空腔11,降温组件2在放置空腔11中与壳体1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壳体1包括安装壳12以及与人体相接触的抵接板13,抵接板13与安装壳12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相对固定,抵接板13的中部设置有供降温组件2的一端伸出的贯穿槽14。

降温组件2包括制冷片21、热管散热器22、电池23、控制板24、直流风扇25以及冷传导板26,控制板24用于对制冷片21以及直流风扇25进行控制,用于调节制冷的效率以及直流风扇25的转速,电池23用于对控制板24、直流风扇25以及制冷片21供电。

参照图2和图3,冷传导板26穿设于贯穿槽14中,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27,制冷片21设置于安装槽27中且制冷片21的制冷端与安装槽27的槽底相抵接。制冷片21即帕尔贴,又名热电半导体制冷组件,其一面吸热,一面散热,其由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组成。n型材料有多余的电子,有负温差电势。p型材料电子不足,有正温差电势;当电子从p型穿过结点至n型时,结点的温度降低,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能量相当于结点所消耗的能量。相反,当电子从n型流至p型材料时,结点的温度就会升高,其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可连续工作,没有污染源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没有滑动部件是一种固体片件,工作时没有震动、噪音、寿命长,安装容易,同时通过输入电流的控制,可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

参照图2和图4,热管散热器22包括接触部221以及散热部222,散热部222包括与接触部221一体成型的热管223以及与热管223相对固定的鳍片224,接触部221设置于冷传导板26靠近安装壳12的一侧,散热部222设置于相对接触部221于壳体1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侧,直流风扇25设置于散热部222远离抵接板13的一侧,并通过卡扣28固定在散热部222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快热的传递,冷传导板26、接触部221以及热管223均由紫铜制成,紫铜的热传递速度快,导热效果更好,鳍片224由铝合金制成,这种材料被空气带走热的效率更高,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为了优化放置空腔11内的布局,保证整体重心尽可能的靠近外壳的几何中心,电池23设置于接触部221远离散热部222的一侧,同时为了保证对控制板24进行散热,控制板24设置于接触部221远离制冷片21的一侧且与接触部221相抵接。

由于制造的精度误差,导致制冷片21与接触部221之间不能完全贴合,夹在中间的空气会影响热传导的效率,所以接触部221与制冷片21之间且位于安装槽27内设置有热传导层29,热传导层29可以由导热硅脂构成,也可以是石墨导热片,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为石墨导热片。

接触部221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一体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冷传导板26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均一体设置有第二固定块5,第二固定块5设置于抵接板13靠近安装壳12的一侧,第一固定块4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41,第二固定块5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42,第一贯穿孔41与第二贯穿孔42中贯穿有螺栓9,还包括螺母6,通过螺栓9与螺母6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冷传导板26与接触部221相互锁紧,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制冷片21、冷传导板26、热传导层29以及抵接部相互抵紧,来提高热传导的效率。

直流风扇25的进风口靠近散热部222,安装壳12上设置有与直流风扇25的出风口相正对的通风口7,通风口7在本实施例中呈网格状设置,这种设置可以有效地阻挡大部分灰尘从通风口7中进入,安装壳12靠近抵接板13的一侧设置有通风孔8,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8于安装壳12长度方向上的侧壁均有设置,且一侧壁上的通风孔8优选设置有三个。

为了提高抵接板13与额头相抵接时的接触面积以及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抵接板13长度方向的中部向靠近安装壳12的一侧弯曲,贯穿槽14的槽口设置有圆弧倒角。

固定带3包括安装块31、绑带32以及套设于绑带32上的紧固套33,绑带32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通槽34。安装块31设置有两个,安装壳12宽度方向且位于放置空腔11的一侧均一体设置有多个定位柱35,安装块31上设置有多个供定位柱35一一穿设的定位孔36,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5优选设置有两个且沿放置空腔1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安装块31分别安装于放置空腔11的两侧,且通过定位柱35穿设于定位孔36中的方式实现初步固定,两侧安装块31相对的一侧分别与散热部222远离接触部221的一侧以及电池23远离接触部221的一侧相抵接,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安装块31从定位柱35上脱离出。

安装块31的一端穿设出抵接板13,安装块31穿设出抵接板13的一端沿其延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7以及第二固定孔38,需要注意的是,绑带32可以仅可以穿过第一固定孔37后向反方向弯折,再通过穿设过紧固套33中实现端部与绑带32相互抵紧以固定,也可以仅穿过第二固定孔38后向反方向弯折,也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固定孔37与第二固定孔38或第二固定孔38与第一固定孔37后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绑带32的一端先由安装块31相对的一侧从第一固定孔37中穿设出,再通过第二固定孔38中穿设回安装块31相对的一侧,之后将绑带32的端部与绑带32相互抵紧,并将紧固套33套设在重叠部分处,实现固定,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对固定带3长度的调节,适用于不同头围的人群,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固定孔37以及第二固定孔38的四周均需设置圆倒角。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制冷片21开始工作时,通过制冷片21的制冷端使冷传导板26的温度下降,冷传导板26在与额头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存在温度差不断地吸收额头处的热量,并将温度不断转移至制冷片21的制热端,通过热管223换热器的接触部221与制冷片21的制热端相接触,热量传导至热管223换热器的接触部221,并通过热管223将热量散布于鳍片224上,当直流风扇25运转时,通过鳍片224的空气不断地将鳍片224上的热量带离,实现对制冷片21的制热端的散热,达到对人体物理降温的目的。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