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43436发布日期:2020-08-14 16:4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吸氧用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氧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氧用口罩。



背景技术:

病人在经过手术后,通常需要在术后4至6个小时才能喝水,这段时间病人由于缺水往往气道干燥,嘴部干裂,给病人造成不适,临床上一般使用棉签沾水涂抹口唇或小喷壶喷出少量的水雾湿润,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而且术后病人会佩戴氧气面罩,护理人员给病人进行唇部湿润时极不方便,即使能够针对患者唇部进行湿润处理,但是患者的喉咙、气道等内部气管仍是处于缺水状态,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

而且病人完成手术后,通常情况下会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治疗,当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时,还需要将氧气面罩摘下,然后给患者口鼻处佩戴雾化治疗设备,用于进行雾化治疗,完成治疗后还需重新将氧气面罩给患者佩戴,来回重复给患者佩戴装备即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为患者带来了较多的不适,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吸氧用口罩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氧用口罩,该吸氧口罩在实现为患者供氧的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唇部、喉咙气道部位进行湿润处理,当需要为患者进行雾化治疗时,只需将相应的溶液导入至储液杯内即可,实现对患者的雾化治疗并且当完成对患者的雾化治疗或者喉部、气道的湿润处理后,该装置可自动恢复至为患者供氧状态,整个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无需医生过多的参与。

吸氧用口罩,包括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经软管连通有弯管且弯管转动安装于罩体上,所述弯管连通有储液杯且储液杯内同轴心固定有圆筒,所述储液杯底部固定有与圆筒同轴心设置的导气管且导气管内同轴心设置有与之轴向滑动安装的切换管,所述储液杯内环绕圆筒间隔设置有若干竖向延伸的吸水管且吸水管与圆筒连通,所述切换管内环绕间隔设置有与吸水管相配合的通气孔且切换管底部固定连接有置于圆筒下方的浮球,所述圆筒内位于切换管上方间隔固定安装有与切换管同轴心设置的封堵板且封堵板上设有用于对切换管定位的定位装置;

所述圆筒内位于切换管上方设置有用于解除定位装置对切换管定位的解锁装置,所述吸水管上端经梯形筒与圆筒连通且梯形筒内滑动安装有解锁球,所述梯形筒较细一端与吸水管连通,所述解锁球与梯形筒之间连接有解锁弹簧且解锁球在解锁弹簧的作用下抵触于梯形筒较细一端,所述解锁球与解锁装置连接;

所述储液杯内上端同轴心设置有与之竖向滑动配合且与若干吸水管相配合的封堵环,所述吸水管内设置有单向阀且该单向阀满足:只能使得液体由下而上在吸水管内通过。

优选的,所述切换管包括第一管且第一管上同轴心套固有第二管,所述第二管外圆面与圆筒内圆面竖向滑动配合接触,所述通孔间隔环绕设置于第二管内且与第一管连通,所述第一管下部与导气管上端轴向滑动安装,所述第一管外圆面间隔环绕固定有向下穿过圆筒的连杆且浮球固定安装于连杆底部。

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间隔环绕固定于第二管上端面的圆杆且封堵板上固定安装有与圆杆相配合的定位筒,所述定位筒内圆面轴向两侧经定位弹簧连接有与定位筒轴向滑动配合的定位柱且圆杆上设置有与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定位柱相配合满足:当第一管上端触碰到封堵板时,定位柱刚好插入至相应定位孔中。

优选的,所述解锁球背离与之对应的吸水管一端固定安装有三角斜块,所述解锁装置包括与封堵板同轴心设置且竖向滑动安装于封堵板下端面的圆环,所述圆环与封堵板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且圆环上端面间隔环绕固定安装有与三角斜块相配合的解锁斜块。

优选的,所述单向阀包括与吸水管同轴心一体设置且直径大于吸水管的过度筒,所述过度筒内轴向两侧滑动安装有单向球且单向球与过度筒上端面之间连接有单向弹簧,所述单向球在单向弹簧的作用下其下端面与过度筒下端面不接触。

优选的,所述储液杯内上端轴向两侧固定安装有调节箱,所述储液杯内底部同轴心设置有浮动环且浮动环轴向两侧固定安装有与调节箱竖向滑动配合安装的滑杆,所述滑杆上一体设置有驱动齿条且驱动齿条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调节箱内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轴上安装有卷簧且卷簧另一端固定安装在调节箱侧壁上,所述驱动齿轮轴上转动安装有第一单向半齿轮且第一单向半齿轮配合有与封堵环固定连接的第一矩形齿框,两所述第一单向半齿轮和与之对应的第一矩形齿框配合满足:滑杆上移时不会带动封堵环移动,当滑杆下移时带动封堵环下移并且实现将若干吸水管上端封堵,所述调节箱底部设置有用于对滑杆锁定的锁定装置并且当储液杯内液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锁定装置失去对滑杆的锁定。

优选的,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滑动安装于调节箱底壁内的锁定柱且锁定柱与调节箱之间连接有锁定弹簧,所述滑杆上设置有与锁定柱相配合的锁定孔且当滑杆上移至一定距离后,锁定柱在锁定弹簧的作用下插入至锁定孔中。

优选的,所述切换管上端固定有传动齿条且传动齿条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封堵板上的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轴上转动安装有第二单向半齿轮且第二单向半齿轮配合有与封堵环固定连接的第二矩形齿框,所述第二单向半齿轮与第二矩形齿框相配合满足:当切换管上移时不能带动封堵环移动,当切换管下降时带动封堵换向上移动进行复位并且封堵环通过第一矩形齿框带动第一单向半齿轮空转,当滑杆下移带动封堵环下降时,封堵环通过与之连接的第二矩形齿框带动第二单向半齿轮空转。

优选的,所述封堵环经与之一体连接的限位杆竖向滑动安装在固定于储液杯顶壁的限位筒,所述限位筒内圆面上竖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装置且两组限位装置分别实现当封堵环处于不同高度位置时对封堵环的限位,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轴向滑动安装于限位筒内圆面的限位轴且限位轴与限位筒之间连接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杆上设有与限位轴相配合的限位孔。

优选的,所述弯管经转轴转动安装于罩体上,所述转轴一端轴向滑动安装有转动杆且转动杆与罩体之间螺纹配合安装。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在本方案中,该吸氧口罩在实现为患者供氧的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唇部、喉咙气道部位进行湿润处理,当需要对患者喉部、气道进行湿润处理时,只需将相应的水溶液导入至储液杯内,该装置即可自动从供氧模式切换至为患者喉部进行湿润处理模式,并且当储液杯内的溶液基本消耗完毕时,该装置可自动恢复至为患者供氧状态,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即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了对患者喉部、气道一个较好湿润的处理效果;

(2)当患者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时,医务人员只需将配比好的相应药溶液倒入至储液杯内,该装置即可从供氧模式切换为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模式,当储液杯内的药溶液基本消耗完毕时,该吸氧口罩可自动恢复至为患者继续供氧状态,避免了传统的医务人员需要为患者重新佩戴雾化治疗设备所带来的繁琐,也避免了患者来回更换吸氧口罩、雾化治疗设备所产生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储液杯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圆筒与导气管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b处结构放大后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单向半齿轮与第一矩形齿框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导气管剖视、圆筒部分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切换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删去调节箱及其内部结构后圆筒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吸水管、圆筒、梯形筒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切换管剖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限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储液杯内未倒入液体时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a处结构放大后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储液杯内未倒有液体时第二单向半齿轮与第二矩形齿框配合关系时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封堵环将若干吸水管封堵后第一单向半齿轮与第一矩形齿框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封堵环将若干吸水管封堵后第二单向半齿轮与第二矩形齿框配合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8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氧用口罩,参照附图1所示,包括罩体1,其特征在于,参照附图2所示,我们将罩体1经软管2连通有弯管3且弯管3转动安装于罩体1上,所述弯管3连通有储液杯4(所述弯管3为硬质材料制成,我们在储液杯4上端面设置有注入口并且在储液杯4上端面安装有气压阀,由于注入口以及气压阀均为现有技术并且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参考现有技术进行设置,因此,图中不再给于示出,并且在本方案中患者呼出的气体可经罩体1与其面部配合部位的缝隙向外排出),我们可以通过转动弯管3来实现调整储液杯4与竖向的位置角度,参照附图3所示,我们在储液杯4内同轴心固定有圆筒5(我们在设置圆筒5的时候使得其下端面与储液杯4底壁之间间隔设置,我们将储液杯4底部设置为倒锥子形,便于更好的将水溶液或者药物溶液向中心位置聚拢),参照附图7所示,储液杯4底部固定有与圆筒5同轴心设置的导气管6(导气管6底部连通有输入管60且输入管60连通有供氧设备),我们在导气管6内同轴心设置有与之轴向滑动安装的切换管7,所述圆筒5内上方同轴心固定安装有封堵板12且封堵板12与切换管7上端间隔设置,当该装置处于供氧模式时,即,供氧设备通过输入管60将适当的氧气送入至导气管6内并且经导气管6进入至切换管7内,氧气经切换管7向上进入至弯管3内并且经与弯管3连通的软管2进入到罩体1内,最终实现将氧气送入至患者口鼻处的效果;

参照附图3所示,我们在圆筒5外圆面上间隔环绕设置有若干与圆筒5连通的连接管9(连接管9直径和通气孔10直径相同)且连接管9连通有吸水管8,多个所述吸水管8环绕圆筒5设置并且吸水管8底部与储液杯4底壁之间间隔设置(如附图4中所示),参照附图9、11所示,我们在切换管7内环绕间隔设置有若干与连接管9相对应的通气孔10(所述通气孔10的直径远小于切换管7的直径),参照附图9所示,我们在切换管7外圆面上间隔环绕固定安装有若干浮球11且初始时浮球11与储液杯4底壁接触,当储液杯4内未倒有溶液时,切换管7上端面与封堵板12间隔一定距离并且间隔环绕设置于切换管7内的通气孔10处于与之对应的连接管9下方(如附图11所示);

当需要对患者喉部、气道进行湿润处理或者为患者进行相应的雾化治疗时,我们只需通过设置于储液杯4上端面的注入口将水溶液或者相应的药溶液注入至储液杯4内,伴随着溶液的不断注入,则溶液经吸水管8底部进入至吸水管8内并且当我们停止注入溶液时,储液杯4内的溶液液位高度和吸水管8内的液位高度相同,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向储液杯4内添加溶液时,需要控制加入的量的大小,使得最终的液位高度不能高于连接管9和与之对应的吸水管8连通部位的高度,避免溶液倒流至连接管9内,与此同时,伴随着储液杯4内溶液的持续增多,参照附图7所示,则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若干浮球11带动切换管7沿与之轴向滑动配合安装的导气管6向上移动,以至使得切换管7上端面移动至与封堵板12接触时(此时封堵板12实现对切换管7上端口的封堵效果,并且通过设置于封堵板12上的定位装置刚好实现对切换管7的定位效果),切换管7不再继续上移,并且此时设置于切换管7内的若干通气孔10分别和与之对应的连接管9相对应(即,通气孔10和与之对应的连接管9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由于切换管7上端口被封堵板12进行封堵,因此此时氧气经设置于切换管7内的若干通气孔10进入至连接管9并且经连接管9进入至吸水管8内,由于氧气气流经通气孔10进入至连接管9内时,气流流速增加(连接管9的直径远小于切换管7的直径,当氧气从切换管7进入至通气孔10、连接管9时,根据文丘里效应,使得进入至连接管9内的氧气气流流速明显增加),并且此时高速氧气气流沿吸水管8向上快速移动并且经吸水管8上端排出,由于高速氧气气流的作用,使得吸水管8上端产生负压(即,吸水管8上端变成为一个负压区),在设置于储液杯4顶壁的气压阀的实时调节下,使得储液杯4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同,并且在储液杯4内和吸水管8上端气压差的作用下,进而使得储液杯4内的溶液沿着吸水管8并且经吸水管8上端喷出;

参照附图7所示,我们在储液杯4内上端同轴心竖向滑动安装有封堵环16且封堵环16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刚好落在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上(封堵环16于吸水管8上端口之间间隔设置),此时经吸水管8上端口向外喷出的液滴喷射到封堵环16下端面,在高速的撞击下液滴向周围飞溅并且使液滴变成雾状微粒,最终从储液杯4上端面进入到弯管3内并且经软管2进入至罩体1内,从而使得患者吸入并且实现对患者喉部、气道湿润或者进行雾化治疗的效果;

伴随着储液杯4内溶液的持续消耗,当储液杯4内的液位高度下降至不再对浮球11产生浮力或者浮球11所受到的浮力很小时,此时切换管7在定位装置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当前位置处,以至储液杯4内的溶液基本被消耗完毕时,此时完成对患者喉部、气道的湿润处理或者雾化治疗,我们向下移动封堵环16并且使得封堵环16下端面抵触在多个所述吸水管8上端口处,进而实现将多个吸水管8上端口封堵的效果,此时伴随着氧气气流通过连接管9持续进入到吸水管8上端,则导致气流向下移动,我们在吸水管8上位于连接管9下方部位设置有单向阀(参照附图10所示,所述单向阀设置于位于连接管9下方位置)并且该单向阀满足:只能使得液体由下而上在吸水管8内通过,因此气流向下移动至单向阀位置处时,受到单向阀的阻挡无法经吸水管8底部向外排出,此时吸水管8上端的气压增大,并且迫使解锁球14朝着远离吸水管8的方向移动(此时解锁弹簧15被压缩储能),此时解锁球14不再抵触于梯形筒13(参照附图10所示,所述梯形筒13位于连接管9上方并且梯形筒13沿着圆筒5径向延申发现设置)直径较细一端并且通过与之连接的解锁装置实现对定位装置的解锁,我们在设置解锁球14时使得其外径和梯形筒13较粗一端内径相同(用于确保高压气体不会从梯形筒13直径较粗一端向外泄出),当定位装置失去对切换管7的定位时,切换管7则沿着与之轴向滑动配合安装的导气管6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且最终恢复至初始位置处(使得间隔环绕固定于切换管7上的若干浮球11下端面再次触碰到储液杯4底壁),随后我们向上移动封堵环16并且使得多个吸水管8上端重新开放,使得位于吸水管8上端的高压气体经吸水管8上端向外排出,随后解锁球14由于失去高压气体的作用则在解锁弹簧15的作用下朝着靠近吸水管8的方向移动,并且最终抵触于梯形筒13直径较细一端(实现对吸水管8的封堵)。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8所示,所述切换管7包括第一管17且第一管17上同轴心套固有第二管18(所述第二管18的外径与圆筒5内径相同),所述第二管18外圆面与圆筒5内圆面竖向滑动配合接触,我们将若干通孔间隔环绕设置于第二管18内且与第一管17连通,参照附图7所示,所述第一管17下部与导气管6上端轴向滑动安装(即,第一管17与导气管6之间只能进行竖向移动,两者之间不能产生相对转动),我们在位移第二管18下方的第一管17外圆面上间隔环绕固定有向下穿过圆筒5的连杆19,所述连杆19穿过圆筒5部位与圆筒5滑动配合安装(我们在该部位安装有密封条防止储液杯4内的溶液进入至圆筒5内),所述浮球11固定安装在连杆19的底部,当储液杯4内倒入有溶液时,在浮力的作用下促使多个浮球11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切换管7(第一管17、第二管18沿着与之轴向滑动配合安装的导气管6向上移动,在本方案中设置有多个浮球11,可产生较大的浮力进而带动切换管7上移),以至使得第一管17上端面抵触于封堵板12时,切换管7不再移动并且此时切换管7被定位装置进行定位。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2所示,所述定位装置包括间隔环绕固定于第二管18上端面的圆杆20且封堵板12上固定安装有与圆杆20相配合的定位筒21(所述定位筒21上下两端通透),所述定位筒21内圆面轴向两侧经定位弹簧22滑动连接有定位柱23(我们将定位柱23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所述圆杆20上设置有与定位柱23相配合的定位孔24,初始时,当储液杯4内未存放有溶液时,此时多个浮球11抵触于储液杯4底壁上并且固定安装在第二管18上端面的圆杆20和与之对应的定位筒21处于如附图12中所示状态(此时定位柱23在定位弹簧22的作用下其头部倒圆角一端抵触于圆杆20外壁上),当切换管7上移至使得第一管17上端面抵触于封堵板12下端面时,此时切换管7无法继续向上移动并且此时定位柱23在定位弹簧22的作用下刚好插入至定位孔24中,实现对圆杆20(切换管7)的定位效果;

当完成对患者喉部、气道的湿润处理或者雾化治疗后,我们向下移动封堵环16并且将多个吸水管8上端进行封堵,此时解锁球14在不断增加的气体压力下,通过解锁装置迫使第二管18向下移动,进而同步带动圆杆20下移,迫使插入至定位孔24中的定位柱23向外撤出圆杆20,以至于定位柱23完全从定位孔24中撤出时(之所以将定位柱23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是为了便于当定位柱23受到解锁装置施加的向下作用力时,能够从定位孔24中退出),此时切换管7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导气管6向下移动,最终使得多个浮球11抵触于储液杯4底壁上时,切换管7停止移动并且恢复至初始位置。

实施例4,在实施例3基础上,参照附图10所示,我们在解锁球14背离与之对应的吸水管8一端固定安装有三角斜块25,参照附图12所示,所述解锁装置包括与封堵板12同轴心设置且竖向滑动安装于封堵板12下端面的圆环26,我们在圆环26上端面固定安装有滑移杆55且滑移杆55竖向滑动配合安装有固定于封堵板12下端面上的滑移筒56,所述封堵板12与圆环26之间连接有与相互配合的滑移杆55、滑移筒56同轴心设置的伸缩弹簧27,我们设定当第一管17向上移动以至其上端面抵触于封堵板12下端面时,此时第二管18上端面刚好与圆环26下端面相接触;

所述圆环26上端面间隔环绕固定安装有若干与三角斜块25相配合的触发斜块,并且处于初始状态时,三角斜块25其斜面和与之对应的触发斜块斜面相互接触,如附图11所示;

当滑动安装于梯形筒13内的解锁球14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朝着远离与之对应的吸水管8的方向移动时,进而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三角斜块25迫使相应的触发斜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圆环26向下移动,圆环26向下移动进而促使第二管18下移,从而实现迫使切换管7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伴随着圆环26的下移则连接于封堵板12与圆环26之间的伸缩弹簧27被拉伸,以至迫使定位柱23从定位孔24中完全退出时,此时切换管7不再受到定位装置的定位并且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此时,我们向上移动封堵环16并且使得多个吸水管8上端重新开放,此时位于吸水管8内的高压气体从吸水管8上端向外排出,此时解锁球14失去高压气体的压力并且在解锁弹簧15的作用下再次抵触于梯形筒13直径较细一端,伴随着三角斜块25的复位,则在伸缩弹簧27的作用下,触发斜块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圆环26向上移动并且恢复至初始位置处。

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0所示,所述单向阀包括与吸水管8同轴心一体设置且直径大于吸水管8的过度筒29,我们在过度筒29内轴向两侧滑动安装有单向球30,所述单向球30外径小于过度筒29内径,并且单向球30与过度筒29上端面之间连接有单向弹簧31,所述单向球30在单向弹簧31的作用下其下端面与过度筒29下端面不接触,即,使得储液杯4内的溶液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能够向上通过过度筒29并且从吸水管8上端口喷出,以至于当储液杯4内的溶液基本消耗完毕时并且将封堵环16下移将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封堵后,此时伴随着氧气气流不断的进入到吸水管8内,则使得吸水管8内的气压明显增加,滑动安装于过度筒29内的单向球30在气压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并且使得单向球30下端面抵触于过度筒29下端面与吸水管8连接部位,此时单向弹簧31被拉伸并且实现将吸水管8上端部分与下端部分的隔绝,此时伴随着氧气气流的持续通入,则使得吸水管8上端部分的气体压力进一步增大,进而促使解锁球14朝着远离与之对应的吸水管8一端移动,进而通过解锁装置解除定位装置对切换管7的定位,使得切换管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导气管6向下移动并且恢复至初始位置,伴随着切换管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以至设置于第二管18上的通气孔10不再与连接管9连通时,此时经输入管60进入至导气管6中的氧气气流不再进入至吸水管8内,而是从切换管7上端排出并且经弯管3送入至罩体1内,此时该装置处于为患者供氧模式。

实施例6,在实施例4基础上,参照附图4所示,我们在储液杯4内上端轴向两侧固定安装有调节箱32,所述储液杯4内底部同轴心设置有浮动环33(所述浮动环33由轻质塑料材质制成并且内部设置为中空)且浮动环33轴向两侧固定安装有与调节箱32竖向滑动配合安装的滑杆34,初始当储液杯4内未有溶液时,浮动环33与储液杯4底壁接触,参照附图5所示,滑杆34上一体设置有驱动齿条35且驱动齿条35啮合有转动安装于调节箱32内的驱动齿轮36,参照附图6所示,驱动齿轮36轴上安装有卷簧37且卷簧37另一端固定安装在调节箱32侧壁上,参照附图7所示,当我们向储液杯4内倒入溶液时,浮动环33受到来自于溶液对其产生的浮力并且在浮力作用下迫使浮动环33上移,进而带动两滑杆34沿着与之对应的调节箱32向上移动,参照附图6所示,以至于使得滑杆34至于调节箱32内一端上端抵触于调节箱32顶壁时,滑杆34无法继续上移并且此时滑杆34刚好杯设置于调节箱32底部的锁定装置锁定;

与此同时,伴随着溶液的持续倒入,则通过若干浮球11同步带动切换管7沿着导气管6向上移动(多个浮球11受到溶液产生的浮力带动切换管7上移),以至于使得切换管7上端面抵触于封堵板12下端面时,使得吸水管8通过连接管9与设置于第二管18内的通气孔10连通,此时氧气气流进入至吸水管8上端并且在气压差的作用下,使得储液杯4内的溶液沿吸水管8向上移动;

参照附图6所示,位于两个调节箱32内的两所述第一单向半齿轮38和与之对应的第一矩形齿框39配合满足:滑杆34上移时不会带动封堵环16移动(初始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和与之对应的第一矩形齿框39配合关系如附图15中所示),滑杆34在浮力作用下上移进而带动与之啮合的驱动齿轮36沿着如附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参照附图15所示,第一单向半齿轮38内圆面间隔环绕设置有若干棘齿57,我们在驱动齿轮36轴上转到安装有于棘齿57相配合的棘爪58,并且在驱动齿轮36轴上固定有抵触于棘爪58上的弹性橡胶块59(弹性橡胶块59用于实现对棘爪58的复位效果),当驱动齿轮36轴沿着如附图15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则驱动齿轮36轴无法带动第一单向半齿轮38转动,使得驱动齿轮36轴于第一单向半齿轮38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即,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不会驱动与之配合的第一矩形齿框39移动,进而不会带动封堵环16移动),与此同时伴随着驱动齿轮36轴的转动进而使得连接于驱动齿轮36轴于调节箱32侧壁之间的卷簧37被收缩储能,我们设定当滑杆34上端面抵触于调节箱32顶壁时,滑杆34所受到的浮力以及锁定装置对其的锁定的作用力远大于此时卷簧37对滑杆34的作用力(卷簧37被收缩产生一个迫使滑杆34下移的作用力),并且此时滑杆34处于被锁定状态;

伴随着储液杯4内溶液的持续消耗,以至于当储液杯4内的溶液还剩较小一部分时,此时溶液对浮动环33的浮力已经很小(我们设定当溶液对浮动环33产生的浮力小于其(浮动环33和两滑杆34)自身重力时),即,锁定装置对滑杆34的锁定作用力,无法克服卷簧37作用于滑杆34上使其有向下移动趋势的作用力(此时浮动环33的自身重力减去浮力后也使得滑杆34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此时,在卷簧37施加给滑杆34向下移动作用力的作用下解除锁定装置对滑杆34的锁定并且带动滑杆34向下移动,伴随着滑杆34下移,则带动驱动齿轮36轴沿着如附图6、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驱动齿轮36轴通过相互配合的棘齿57、棘爪58带动第一单向半齿轮38沿着如附图1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矩形齿框39向下移动,即,同步带动封堵环16向下移动,以至浮动环33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其下端面再次抵触于储液杯4底壁上,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刚好带动封堵环16向下移动至其下端面刚好与吸水管8上端口接触并且将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封堵,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上的齿系刚好和位于第一矩形齿框39右侧的齿脱离并且将要与第一矩形齿框39左侧的齿进行啮合(上述位置方向参照附图15所示),即,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和第一矩形齿框39的位置配合关系如附图17中所示;

此时吸水管8上端口被封堵并且伴随着氧气气流的不断通入,使得吸水管8内的气压增大,进而通过解锁球14带动解锁装置解除定位装置对切换管7的定位,此时切换管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导气管6向下移动(我们设定此时储液杯4内剩余的溶液对若干浮球11产生的浮力不足于抵挡切换管7的重力),以至于切换管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至初始位置,伴随着切换管7的向下移动,以至使得通气孔10不再和与之对应的连接管9对应时,此时若干吸水管8与第二管18上的通气孔10不再连通,此时氧气气流开始从切换管7上端直接输送至弯管3中,并且转换为患者供氧模式。

实施例7,在实施例6基础上,参照附图5、6所示,所述锁定装置包括滑动安装于调节箱32底壁内的锁定柱40(我们见锁定柱40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且锁定柱40与调节箱32之间连接有锁定弹簧41,当滑杆34上端未抵触于调节箱32顶壁时,锁定柱40头部倒圆角部位抵触于滑杆34侧壁上,以至于滑杆34上端抵触于调节箱32顶壁时,设置于滑杆34上的锁定孔42刚好向上移动至与锁定柱40相对应位置并且此时在锁定弹簧41作用下迫使锁定柱40插入值至锁定孔42中,实现对滑杆34的锁定效果;

当储液杯4内剩余的溶液对浮动环33产生的浮力已经小于浮动环33自身的重力(包括浮动环33和两滑杆34的重力),此时锁定柱40对滑杆34的作用力不足于抵抗卷簧37施加到滑杆34且使之向下移动的作用力,进而在卷簧37作用下迫使锁定柱40头部一端从锁定孔42中退出(之所以将锁定柱40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是为了当锁定柱40受到外作用力时,能够从锁定孔42中向外退出),随后滑杆34在卷簧37以及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且最终移动至初始位置(即,浮动环33与储液杯4底壁接触)。

实施例8,在实施例7基础上,参照附图14所示,我们在切换管7上端固定有传动齿条43且传动齿条43向上穿过封堵板12(传递齿条与封堵板12之间竖向滑动配合安装,并且在两者滑动配合部位安装有密封胶条),传动齿条43啮合有转动安装于封堵板12上的传动齿轮44,参照附图16所示,传动齿轮44轴上转动安装有第二单向半齿轮45(所述第二单向半齿轮45结构以及与传动齿轮44轴的安装关系和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与驱动齿轮36轴相同,故,在此不做过多描述),初始当储液杯4未倒有溶液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与第二矩形齿框46配合关系如附图16(删去了传动齿轮44)所示,当储液杯4内缓慢注入溶液时,在浮力作用下带动切换管7上移进而通过传动齿条43同步带动传传动齿轮44沿着如附图16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带动传动齿轮44轴同步进行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传动齿轮44轴无法驱动第二单向半齿轮45转动,即,传动齿轮44轴与第二单向半齿轮45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切换管7向上移动时,不会带动封堵环16移动),以至于,切换管7上端面抵触于封堵板12下端时,切换管7不再移动并且刚好被定位装置进行定位;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当封堵环16向下移动进而将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封堵时,此时封堵环16同步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二矩形齿框46向下移动,此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刚好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右侧的齿脱离,并且开始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右侧的齿进行啮合(上述中的左右方位,基于附图16中所示),进而带动第二单向半齿轮45沿着如附图16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二单向半齿轮45沿着如附图16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无法驱动传动齿轮44轴转动,只是带动第二单向半齿轮45于传动齿轮44轴之间进行相对转动,以至封堵环16上端面抵触于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时(封堵环16停止移动),此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刚好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左侧的齿脱离并且要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右侧的齿进行啮合(上述左右方位均是基于附图16中的位置结构方向),即,参照附图18所示,此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和第二矩形齿框46的配合关系如附图18中所示;

伴随着储液杯4内溶液的消耗,以至于储液杯4内溶液对浮动环33产生的浮力小于浮动环33和两滑杆34的重力时,此时封堵环16向下移动并且将吸水管8上端封堵,则迫使解锁球14通过解锁装置解除定位装置对切换管7的定位(即,解锁球14通过与之固定连接的三角斜块25以及与三角斜块25相配合的触发斜块带动圆环26向下移动),伴随着圆环26的下移同步带动切换管7向下移动,则迫使插入至定位孔24内的定位柱23从定位孔24中退出,在本方案中当切换管7在圆环26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的距离与定位柱23的直径相同时,即,使得定位柱23从定位孔24中完全退出,此时设置于第二管18上的通气孔10仍有部分与连接管9连通,即,此时仍有氧气气流经通气孔10、连接管9进入到吸水管8内;

当切换管7在圆环26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的同时,进而同步带动传动齿条43向下移动,传动齿条43向下移动进而带动传动齿轮44沿着如附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传动齿轮44轴同步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传动齿轮44轴通过与之转动配合安装的第二单向半齿轮45沿着如附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上的齿通过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右侧的齿啮合并且带动第二矩形齿框46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封堵环16向上移动,即,切换管7开始向下移动的同时,同步带动封堵环16向上移动,我们通过设置合适的传动比,即,当切换管7向下移动的距离与定位柱23的直径相同时,此时与封堵环16固定连接的传动齿条43通过第二单向半齿轮45带动第二矩形齿框46向上移动的距离远小于定位柱23的直径,由于定位柱23直径本身已经很小,则此时封堵环16向上移动的距离较其直径比更小,并且此时设置于第二管18内的通气孔10部分仍与连接管9处于连通状态,即,仍会有氧气气流不断的进入到吸水管8内,由于此时封堵环16向上移动的距离很小,我们可视为若干吸水管8上端口仍处于被封堵状态,即使,封堵环16下端面与吸水管8上端口之间存在一定缝隙,此时吸水管8内高压气体向外排出的量相对于经通气孔10进入到吸水管8内的量很少,即,此时吸水管8内的气体压力仍然会比较大,使得解锁球14依旧有动力通过相互配合的三角斜块25、触发斜块带动切换管7向下移动,以至,切换管7向下移动的距离大于等于定位柱23的直径时,此时定位柱23已经完全从定位孔24中退出,并且切换管7处于自由状态,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以至移动至初始位置处;

参照附图17所示,在封堵环16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则同步带动与封堵环16固定连接的第一矩形齿框39向上移动,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和与之对应的第一矩形齿框39的位置关系如附图17中所示,并且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上的齿已经与第一矩形齿框39位于右侧的齿完成脱离,将要与第一矩形齿框39位于左侧的齿进行啮合(上述中的左右方向均是基于附图17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伴随着第一矩形齿框39的上移,则带动第一单向半齿轮38沿着如附图17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由于相互配合的棘齿57、棘爪58,第一矩形齿框39无法带动驱动齿轮36轴转动,即,使得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与驱动齿轮36轴之间产生相对转动,以至于,当切换管7下降至初始位置(若干浮球11与储液杯4底壁接触)时,封堵环16不再向上移动并且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刚好与第一矩形齿框39位于左侧的齿完成脱离,将要与第一矩形齿框39位于右侧的齿进行啮合(该左右方位基于附图15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此时第一单向半齿轮38与第一矩形齿框39的位置关系再次处于如附图15中所示,初始时的两者位置关系),并且此时,第二单向半齿轮45刚好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右侧的齿完成脱离并且将要与第二矩形齿框46位于左侧的齿进行啮合(上述左右位置关系基于附图18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即,第二单向半齿轮45与第二矩形齿框46的位置关系再次处于如附图16中所示(初始时的两者位置关系)。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参照附图13所示,所述封堵环16经与之一体连接的限位杆47竖向滑动安装在固定于储液杯4顶壁的限位筒48,所述限位筒48内圆面上竖向间隔设置有两组限位装置且两组限位装置分别实现当封堵环16处于不同高度位置时对封堵环16的限位,位于上端的一组限位装置实现当封堵环16不与吸水管8上端口接触时对封堵环16的有效定位,位于下端的一组限位装置实现当封堵环16将吸水管8上端口封堵时对封堵环16的有效定位;

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轴向滑动安装于限位筒48内圆面的限位轴49且限位轴49与限位筒48之间连接有限位弹簧50,我们将限位轴49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所述限位杆47上轴向两侧设有一组与两组限位轴49相配合的限位孔51,当封堵环16将吸水管8封堵时,此时处于下端的两个限位轴49头部倒圆角部位插入至限位孔51中实现对封堵环16的限位,当封堵环16在第二单向半齿轮45的驱动下向上移动并且使得设置于限位杆47上的限位孔51向上移动至与位于上端的一组限位轴49等高时,此时位于上端的限位轴49在限位弹簧50的作用下插入至限位孔51中,实现对封堵环16的限位,之所以将限位轴49头部一端进行倒圆角设置,是为了确保当限位轴49受到外界沿竖直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从限位孔51中向外退出。

实施例1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照附图2所示,所述弯管3经转轴52转动安装于罩体1上,所述转轴52一端轴向滑动安装有转动杆53且转动杆53与罩体1之间螺纹配合安装,当需要对患者喉咙、气道进行湿润处理或者进行雾化治疗时,我们需要向储液杯4内添加相应的溶液,此时我们需要确保储液杯4处于竖直状态,使得储液杯4内的液面为一个水平面,当我们将罩体1固定在患者面部后(通过松紧绳或者其他方式将罩体1定位在患者面部),此时我们通过转动转动杆53进而带动与之轴向滑动配合安装的转轴52进行转动,调节储液杯4在竖向的位置,使其呈竖直状态后,停止转动转动杆53,由于转动杆53与罩体1之间为螺纹配合,当我们松开转动杆53时,转动杆53即处于锁死状态(螺纹自锁原理),即,保证储液杯4处于当前位置且不会晃动。

在本方案中,当切换管7自动恢复至初始原位置时,此时,储液杯4内还会残留剩余稍许溶液,我们可在储液杯4底壁上安装有泄水阀门(图中不再给于示出),当该装置自动切换为供氧模式时,我们打开泄水阀门使得位于储液杯4内稍许剩余的溶液向外排出储液杯;

在本方案中,该吸氧口罩在实现为患者供氧的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唇部、喉咙气道部位进行湿润处理,当需要对患者喉部、气道进行湿润处理时,只需将相应的水溶液导入至储液杯4内,该装置即可自动从供氧模式切换至为患者喉部进行湿润处理模式,并且当储液杯4内的溶液基本消耗完毕时,该装置可自动恢复至为患者供氧状态,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即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实现了对患者喉部、气道一个较好湿润的处理效果;

当患者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时,医务人员只需将配比好的相应药溶液倒入至储液杯4内,该装置即可从供氧模式切换为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模式,当储液杯4内的药溶液基本消耗完毕时,该吸氧口罩可自动恢复至为患者继续供氧状态,避免了传统的医务人员需要为患者重新佩戴雾化治疗设备所带来的繁琐,也避免了患者来回更换吸氧口罩、雾化治疗设备所产生的不适感。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