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3515发布日期:2022-05-11 14:0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采血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或称采血针)。


背景技术:

2.在医用采血器中,一次性安全采血器以其体积小、使用安全、操作方便为特色深受医护人员和病人欢迎,目前在各医疗机构以及糖尿病患者中大量使用。这种采血器自带弹射机构,结构紧凑,整体一次性使用,既安全又方便,因此具有很强的市场发展潜力。
3.目前市场上一次性采血器产品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按照触发形式归纳起来重点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头部按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第二类是尾部按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所谓头部按压和尾部按压均是指触发采血器弹射的部件是位于采血器的头部还是尾部的意思。从目前采血器产品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市场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已转变为以产品价格低、结构简单及工作可靠为导向。以上两大类采血器产品中,头部按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结构更为简单,成本更低,更具市场潜力。
4.头部按压式一次性安全采血器通常包括外壳、针芯、推发器以及发射弹簧,发射前针芯利用弹性臂锁定在推发器上,使用时按压采血器头部的推发器带动针芯向后移动,由于外壳内壁上的触发面的阻碍迫使弹性臂向内弯曲变形,导致针芯脱钩解锁,在发射弹簧的推动下针芯向前弹射采血。从以上采血器结构以及使用过程中可以看出,针芯上的弹性臂设计十分重要,它不仅是针芯上锁定和解锁结构,而且它的性能还影响整个采血器的工作可靠性和实际使用效果。
5.另一方面,为了安全性采血器使用后针尖均不允许外露,在产品设计时通常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方式是在针芯前端增加一个缓冲弹簧(针芯尾部是发射弹簧),一来可以防止使用后针尖外露,二来可以防止发生二次穿刺。第二种方式是将针芯尾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卡扣连接,采血器使用后利用发射弹簧拉住针芯,以防止针尖外露。显然第二种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节省了针芯前端的缓冲弹簧,有利于产品降低成本,但付出的代价是提高了针芯尾部与发射弹簧前端的装配要求,即在装配中需要将针芯深度插入外壳底端迫使针芯尾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卡扣连接。由于正常装配时针芯上的弹性臂与外壳内壁上的触发面位于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深度插入针芯必然引起触发面与弹性臂发生严重干涉,造成弹性臂严重变形,甚至直接导致弹性臂受伤或损坏(参见附图13所示)。这是工程技术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6.有鉴于此,针对采血器在装配过程中如何规避针芯深度插入外壳底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卡扣连接时弹性臂受伤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7.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其目的是要解决针芯深度插入外壳底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卡扣连接时导致弹
性臂受伤的问题。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包括针芯、发射弹簧以及外壳或者尾盖,定义采血器针尖所指方向为采血器前方,其中:
9.所述发射弹簧的后端与外壳内后端或者尾盖卡定连接。
10.所述发射弹簧的前端与针芯的尾部卡定连接。
11.所述针芯的侧部设有弹性臂,弹性臂上设有抵触面,对应抵触面在外壳的内壁上或者在尾盖上设置有触发面,该触发面与抵触面配合迫使弹性臂朝采血器内侧弯曲,用来解锁针芯。
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采血器横截面的圆周方向上,以外壳或者尾盖上的触发面中心点为基准,在所述中心点的旋转方向上设置有用来避免针芯插装时弹性臂受伤的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抵触面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该让位空间在所述采血器长度方向的深度大于针芯的抵触面至尾部卡定点的距离,以此构成装配时避免弹性臂受伤的让位通道。
13.上述技术方案的有关内容和变化解释如下:
14.1.上述方案中,从采血器前方向后方观察,所述让位通道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30度至90度旋转方向上。
15.2.上述方案中,从采血器前方向后方观察,所述让位通道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30度至90度旋转方向上。
16.3.上述方案中,所述弹性臂为拱桥式弹性臂,拱桥式弹性臂呈拱桥形,拱桥形的两端相对针芯固定设置,拱桥形的桥顶作为弹性臂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上设置有凸起,所述抵触面为凸起(的后端面。
17.4.上述方案中,包括推发器,推发器上内沿采血器前后方向设有针芯运行限位轨道,对应该针芯运行限位轨道在针芯上设有导向块,在装配状态下导向块与针芯运行限位轨道配合限制针芯的弹射方向。
18.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和效果是:为了解决针芯深度插入外壳底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卡扣连接时导致弹性臂受伤的问题(参见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措施:在采血器横截面的圆周方向上,以与弹性臂接触配合的触发面中心点为基准,在中心点的旋转方向上设置有一个让位通道,在装配针芯时让弹性臂沿让位通道深度插入,不会使弹性臂与触发面接触,同时可以使针芯尾部与发射弹簧前端可以可靠卡扣连接,然后利用发射弹簧的弹力迫使弹性臂随针芯回退至触发面前方位置,最后只要旋转一定角度使弹性臂复位到与触发面处于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即可。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第一,结构简单,构思巧妙;第二;未改变原有产品结构设计,只针对弹性臂设置了一个专门装配让位通道,然后利用让位通道来装配针芯,最后旋转复位即可。几乎不增加成本,最多只要对原有模具进行改进即可获得此效果;第三,从装配工艺角度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采血器立体分解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外壳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外壳立体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外壳内底部正视图(从外壳的前端朝内看);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针芯立体图;
24.图6为图5中的针芯后部放大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针芯主视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推发器第一视角立体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推发器立体剖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推发器第二视角立体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推发器左视图;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推发器主视图;
31.图13为本实用新型按以往装配容易导致针芯弹性臂受伤示意图;
32.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初始装配状态针芯与推发器配合立体剖视图;
33.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初始装配状态针芯与推发器配合剖视图;
34.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按压针芯保护杆前端状态立体剖视图;
35.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按压针芯保护杆前端状态剖视图;
36.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释放针芯保护杆弹簧自然回弹状态剖视图;
37.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针芯导正轨道被推发器内部导正筋束缚状态示意图;
38.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旋转推发器带动针芯一起旋转状态立体剖视图;
39.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旋转推发器带动针芯一起旋转状态剖视图;
40.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按压推发器状态剖视图;
41.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当推发器与外壳锁定后完成装配状态剖视图;
42.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扭帽款立体图;
43.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扭帽分离状态立体图;
44.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针芯弹性臂与触发面错位装配状态立体图;
45.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针芯、发射弹簧及尾盖错位插入外壳装配状态剖视图;
46.图28为图27沿轴向旋转90度位置的剖视图;
47.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针芯弹性臂相对与触发面旋转90度正位状态立体图;
48.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针芯弹性臂相对与触发面旋转90度正位状态剖视图;
49.图31为图30沿轴向旋转90度位置的剖视图。
50.以上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51.1.外壳;11.锁定凸点;12.触发面;13.弹簧连接柱;14.引导斜面;15.滑动平台;16.滑动面;17.限位面;2.针芯;21.挡块;22.弹性臂;23.凸起;24.第一阻挡面;25.抵触面;26.保护杆;28.针体;29.撞击面;3.推发器;31.第二阻挡面;32.第三限位面;33.针芯运行限位轨道;34.针尖穿刺孔;36.第一限位面;37.第二限位面;38.缺口;4.发射弹簧;5.尾盖;6.壳体;7.让位空间;8.扭帽;9.导向块;10.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53.实施例1:一种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头部按压式)
54.如图1-25所示,该采血器为头部按压式采血器,包括外壳1、针芯2、推发器3以及发射弹簧4(见图1),其中:
55.所述针芯2的前端设有保护杆26(见图5-7),保护杆26遮盖住针体28头部的针尖,保护杆26与针芯2的连接处设有断离部(见图5-7),以便拧转保护杆26时在断离部处发生断裂。断离部可以为收缩颈结构,也可以为缺口,还可以为切痕,甚至可以是套在针芯2上的套接结构等形式,本实施例图5-7显示的是收缩颈。
56.所述针芯2的侧部设有弹性臂22(见图5-7),弹性臂22上设有用于锁定和解锁的凸起23(见图5-7),定义采血器针尖所指方向为采血器前方,所述凸起23的前端设置有第一阻挡面24(见图7),所述凸起23的后端设置有抵触面25(见图7)。对应抵触面25在外壳1的内壁上设置有触发面12(见图3),该触发面12与抵触面25配合迫使弹性臂22朝采血器内侧弯曲,用来解锁针芯2。所述触发面12可以是触发斜面(见图5和图7),也可以是触发弧面,甚至可以是触发直面,但当触发面12为触发直面时与其配合的抵触面25应为斜面或弧面。理论上讲,触发面12和抵触面25两者中至少有一者为斜面或弧面即可。
57.所述第一阻挡面24朝向采血器前方(在初始装配状态下,见图23),对应所述第一阻挡面24在推发器3上设置第二阻挡面31(见图8-12),该第二阻挡面31朝向采血器后方(在初始装配状态下,见图23),第一阻挡面24与第二阻挡面31配合限制针芯2相对推发器3向前运动同时将针芯2相对推发器3锁定(见图13)。
58.所述外壳1内后端设有弹簧连接柱13(见图3和图4),在装配状态下发射弹簧4的后端与弹簧连接柱13卡定连接(见图23)。针芯2的尾部设有卡钩10(见图5-7),在装配状态下发射弹簧4的前端与针芯2的尾部卡定连接。
59.所述弹性臂22为拱桥式弹性臂,拱桥式弹性臂呈拱桥形(见图7),拱桥形的两端相对针芯2固定设置,拱桥形的桥顶作为弹性臂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上设置有凸起23,所述抵触面25为凸起23的后端面。
60.为了解决针芯2深度插入外壳1底部与发射弹簧4前端卡扣连接时导致弹性臂22受伤的问题,在所述采血器横截面的圆周方向上,以外壳1上的触发面12中心点为基准,在中心点的旋转方向上设置有用来避免针芯2插装时弹性臂22受伤的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抵触面25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该让位空间在所述采血器长度方向的深度大于针芯2的抵触面25至尾部卡定点的距离,以此构成装配时避免弹性臂受伤的让位通道7(见图4)。
61.在本实施例中,从采血器前方向后方观察,所述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90度旋转方向上(见图4)。也可以将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90度旋转方向上。
62.所述推发器3上内沿采血器前后方向设有针芯运行限位轨道33(见图9-11),对应该针芯运行限位轨道33在针芯2上设有导向块9(见图6),在装配状态下导向块9与针芯运行限位轨道33配合限制针芯2的弹射方向(见图19)。
63.所述推发器3的外侧设有第一限位面36(见图8和图12),该第一限位面36朝向采血器前方(在初始装配状态下,见图23),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面36在外壳1的内壁上设置锁定凸点11(见图2和图3),锁定凸点11与第一限位面36配合限制推发器3相对外壳1向前运动(见
图23)。
64.在外壳1内壁上,针对所述凸起23设置有滑动平台15(见图3),该滑动平台15的前端面为触发面12(见图3),该滑动平台15的台面在采血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滑动面16(见图3)。该滑动面16的作用和效果是能够保证误触发时凸起23暂时沿滑动面16滑动并停留在滑动平台15上,一旦触击力消除在发射弹簧4的作用下立即恢复(回位)到初始位置。所述滑动面16为平面,该平面与采血器的弹射方向平行(见图13)。
65.所述保护杆26上设有挡块21(见图5-7),该挡块21上设置有挡靠面(未标注,挡靠面是指在初始装配状态下挡块21朝向采血器前方的面),挡靠面朝向采血器前方,对应所述挡靠面在推发器3的内壁上设置第二限位面37(图9和图23),第二限位面37与所述挡块21上的挡靠面配合限制针芯2相对推发器3向前运动(见图23)。这种设计是利用保护杆26与推发器3之间连接关系通过第二限位面37与挡块21(挡靠面)的配合来避让误触发的情况发生,即在没有卸除保护杆26的前提下无论触发保护杆26或推发器3都无法真正的触发采血器的弹射结构,再加上滑动平台15和发射弹簧4的组合作用,使弹性臂22上的凸起23在发生误触发后能够再次恢复到初始装配位置,最终使采血器能够恢复原有初始装配状态。
66.在保护杆26上设置挡块21后,为了解决保护杆26容易拧转拆除问题,对应保护杆26上的挡块21在推发器3的针尖穿刺孔34旁设置可供挡块21穿过的缺口38(见图8),在初始装配状态下,缺口38位于挡块21随保护杆26转动的旋转位置上。旋转保护杆26在挡块21对位缺口38后,保护杆26与针芯2之间的断离部发生断裂,此时可以抽出保护杆26。
67.所述针芯2上设有撞击面29(见图5-7),该撞击面29朝向采血器前方,对应所述撞击面29在推发器3上设有第三限位面32(见图9),该第三限位面32朝向采血器后方(见图13),在针芯2发射过程中撞击面29与第三限位面32配合限制采血穿刺深度(见图23)。
68.本实施例容易误伤弹性臂22的针芯2装配过程说明如下:
69.参见图13所示,由于以往正常装配时针芯2上的弹性臂22与外壳1内壁上的触发面12位于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深度插入针芯2装配时必然引起触发面12与弹性臂22发生严重干涉,造成弹性臂22严重变形,导致弹性臂22受伤或损坏,最终使采血器失效。
70.本实施例避免弹性臂22受伤的针芯2装配过程说明如下:
71.1.初始装配状态
72.参见图14-15所示,其中,图14表示初始装配状态下针芯2与推发器3配合的立体剖视图,而图15表示初始装配状态下针芯2与推发器3配合的剖视图。在初始装配状态下,将针芯2与推发器3两件套装,然后让针芯2上的弹性臂22对准让位通道7插入外壳1内,直至推发器3的第二阻挡面31与外壳1内部限位面17配合,推发器3不再向右移动(见图15)。
73.2.按压针芯保护杆前端状态
74.参见图16-17所示,其中,图16表示按压针芯2保护杆26前端状态的立体剖视图,而图17表示按压针芯2保护杆26前端状态的剖视图。从图17中可以看出,按压针2保护杆26前端(见图中箭头),直至针芯2尾部的卡钩10与发射弹簧4前端挂钩并挤入发射弹簧内内(见图17),在压入过程中由于针芯2上的弹性臂22位于让位通道7因此不受触发面12影响,不会导致弹性臂22变形(见图17)。
75.3.释放针芯保护杆弹簧自然回弹状态
76.参见图18所示,其中,图18表示释放针芯2保护杆26,发射弹簧4自然回弹状态的剖
视图。从图18中可以看出,释放针芯2,发射弹簧4自然回位,推动针芯2和弹性臂22向左移动至自然状态。此时,弹性臂22顺着让位通道7回退至自然状态。在此状态下弹性臂22随针芯2回退至触发面12前方位置。
77.4.旋转推发器带动针芯一起旋转状态
78.参见图19-21所示,其中,图19表示针芯2上的导向块9被推发器3内部的针芯运行限位轨道33束缚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针芯2只能相对推发器3前后滑动,但可以随推发器3一起旋转。图20表示旋转推发器3带动针芯2一起旋转状态的立体剖视图,图21表示旋转推发器3带动针芯2一起旋转状态的剖视图。从图20和图21中可以看出,旋转推发器3(90
°
)带动针芯2一起旋转,此时针芯2上的弹性臂22与外壳1内部触发面12恢复到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
79.5.按压推发器状态
80.参见图22所示,其中,图22表示按压推发器状态的剖视图。从图22中可以看出,按压推发器3(箭头表示),使推发器3进入外壳1。
81.6.推发器与外壳锁定后完成装配状态
82.参见图23所示,其中,图23表示当推发器3与外壳1锁定后完成装配状态的剖视图。从图23中可以看出,按压推发器3后进入外壳1,推发器3上的第一限位面36与外壳1上的锁定凸点11锁定(见图23),完成装配。
83.下面针对本实施例1的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84.1.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2为拱桥式弹性臂结构,从图7中可以看出该弹性臂22为拱形,弹性臂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针芯2上。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单悬臂结构弹性臂,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认知的变化。拱桥式弹性臂结构与单悬臂结构弹性臂相比,理论上拱桥式弹性臂结构的弹性力更大。
85.2.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2上设有凸起23,凸起23的前端面为第一阻挡面24,凸起23的后端面为抵触面25(见图2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比如弹性臂22上设有两个不同的凸起结构,第一阻挡面24设在其中的一个凸起结构上,抵触面25设在另一个凸起结构上。这样的设计实际上也可行,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知晓的变化。
86.3.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2上设有凸起2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弹性臂22上可以没有凸起23,凸起23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不是必须的结构。比如,将弹性臂22设计成通常的悬臂结构,悬臂末端的端面作为第一阻挡面24,相对于悬臂末端端面的另一侧作为抵触面25即可。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知晓的变化。
87.4.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面16为平面,该平面与采血器的弹射方向平行(见图2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所述滑动面16除了为平面而外,还可以为斜面,当然此斜面与针体28的夹角不易过大。也可以为弧面,当然此弧面曲率半径不易过小,相对平坦。
88.5.本实施例中,所述抵触面25为斜面(见图5和图7)。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抵触面25还可以是直面或弧面。这里所说的直面和斜面的区别是:前者是指朝向采血器后方的平面,后者是指相对于平面倾斜的平面。
89.6.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为一体成型结构,外壳1内的后部两侧设有用来引导发射弹簧4安装的引导斜面14,外壳1内的后端设有用来卡定连接发射弹簧4的弹簧连接柱1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比如可以采用卡槽或钩体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
和知晓的变化。
90.7.本实施例中,外壳1、针芯2、推发器3和发射弹簧4这四个零部件可以组装后构成一个独立的采血器产品(见图23)。但考虑到保护杆26比较细,操作起来不够方便,可以在采血器的头部增加扭帽8,扭帽8在初始装配状态下套装在推发器3头部(见图24和图25)。也可以在采血器的头部增加盖帽,盖帽在初始装配状态下套装在推发器3头部。
91.实施例2:一种防止弹性臂装配受伤的一次性安全采血器(尾部按压式)
92.如图26-31所示,该采血器为尾部按压式采血器,包括壳体6、针芯2、尾盖5以及发射弹簧4(见图27),定义采血器针尖所指方向为采血器前方,其中:
93.所述发射弹簧4的后端与尾盖5卡定连接(图27中的发射弹簧4与弹簧连接柱13),发射弹簧4的前端与针芯2的尾部卡定连接(图27中的发射弹簧4与卡钩10)。
94.所述针芯2的侧部设有弹性臂22(见图27),弹性臂22上设有抵触面25,对应抵触面25在尾盖5上设置有触发面12(见图28),该触发面12与抵触面25配合迫使弹性臂22朝采血器内侧弯曲,用来解锁针芯2。
95.为了解决针芯2插入尾盖5与发射弹簧4前端卡扣连接时导致弹性臂22受伤的问题,在采血器横截面的圆周方向上,以尾盖5上的触发面12中心点为基准,在中心点的旋转方向上设置有用来避免针芯2插装时弹性臂22受伤的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抵触面25在所述圆周方向的宽度,该让位空间在所述采血器长度方向的深度大于针芯2的抵触面25至尾部卡定点的距离,以此构成装配时避免弹性臂受伤的让位通道7(见图27)。
96.从采血器前方向后方观察,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顺时针90度旋转方向上。也可以是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让位通道7位于所述中心点的逆时针90度旋转方向上。
97.本实施例避免弹性臂22受伤的针芯2装配过程与实施例1相似。在装配针芯2时让弹性臂22沿让位通道7插入尾盖5,不会使弹性臂22与触发面12接触,同时可以使针芯2尾部与发射弹簧4前端可以可靠卡扣连接,然后利用发射弹簧4的弹力迫使弹性臂22随针芯2回退至触发面12前方位置,最后只要将尾盖5或者针芯2旋转90度使弹性臂22恢复到与触发面12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
98.图26-28表示针芯2上的弹性臂22与尾盖5上的触发面12错位装配状态。在此状态下弹性臂22沿让位通道7插入尾盖5,不会使弹性臂22与触发面12接触,同时可以使针芯2尾部与发射弹簧4前端可以可靠卡扣连接。图29-31表示针芯2上的弹性臂22相对与触发面12旋转90度正位状态。在此状态下弹性臂22恢复到与触发面12同一轴向移动路径上。
9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