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943阅读:1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晶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尤其是关于眼科学及人工晶体。
目前眼科治疗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在白内障摘除术后如何矫正视力。
目前,存在几种矫正视力的方法,如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然而用眼镜矫正视力不能恢复病人的正常视敏度,靠接触镜矫正也不能为所有病人很好地耐受,特别是老年人(大约占80-85%),在这个年令中白内障是最经常遇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眼科学家想寻找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上述问题的另一解决办法是眼内矫正,如植入一个假的晶体。
我们知道人工晶体有种种不同的结构,大多数是用以植入到眼的前房,并固定于虹膜或固定于晶体囊内,晶体支撑部分由缝线固定。这种人工晶体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充分矫正视力必需具备的全部要求。
最成功的是一种适用于囊内植入的人工晶体。有囊内植入的人工晶体的眼与正常的有晶体眼没有任何区别。晶体囊膜隔开了人工晶体与周围的组织,因此绝对予防了脱位的可能。而人工晶体中心与天然晶体中心位置的相互接近排列有助于在单眼或双眼无晶体的病例中获得双眼视力。
然而为了凭借囊内植入想获得成功的及更完全的视力矫正,应根据一个新的将人工晶体固定于人眼内的原则来使用人工晶体。
这个领域中的已知技术是具有固定和支撑部分的人工晶体(参考苏联发明者证书NO.563,174,Int.CIA 6I F 9/00)。这两个部分大致相同,由硬性材料制成环形的腿并紧固于晶体的侧表面,唯一的区别是固定部分有两个突起用以穿过缝线并固定。这种晶体适于被植入晶体囊膜内。
然而这种人工晶体的植入涉及到一个与晶体的全部尺寸,包括支撑部分,相适应的长的手术切口。此外,需要将固定部分的小孔缝合于虹膜切口的唇上,这使上述人工晶体的植入技术更加复杂。
还有一种人工晶体(参考美国专利NO.4,316,292,Int.CI.A 6I F1/16,1982年2月23日颁布),包括具有支撑和紧固部分的光学透镜,这个部分被固定于透镜的直径的两边,紧固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弹性材料作的径向可移置的环形突起。
在病人的晶体囊内植入人工晶体是如下进行的。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将一特殊的标有刻度的虹膜恢复器插入空的晶体囊膜中测定晶体囊赤道部至中心的距离。
将作成环形突起的人工晶体的支撑部分向外或内弯曲以获得至晶体中心的距离,使其与由晶体囊到瞳孔中心的距离相对应。
核对所需的人工晶体的参数之后,将人工晶体引入晶体囊内,并将紧固部分缝合于虹膜切开的基底部。
然而,上述人工晶体的植入需要一个大的手术切口,另需标有刻度的虹膜恢复器和光轴与晶体间高精度的调节,而最首要的是这种植入涉及用缝合将紧固部分固定于眼内,从技术观点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
已知的另一种人工晶体包括一个光学透镜和放射状排列的制成有园形末端的杆状的支撑部分(参考美国专利NO.4,159,546,Int.CI.A 6I F 1/16;A 6I F 1/24 1979年7月3日颁布)。
将上述人工晶体通过扩大的瞳孔和在晶体囊膜的前部作成的切口植入后房,在植入过程中压缩支撑部分,并将其对着睫状体放置,然后将整个晶体固定在后房中的正确位置。
这种结构的人工晶体的植入需要眼科医生非常高的技巧,因为医生必须在植入时选择一种高度精确的手术方案,以引导晶体适当地进入后房并压缩支撑部分。在植入过程中发生的甚至最微小的误差都可能使病人的眼的组成部分遭到损伤。
上述人工晶体的结构的另一缺点在于它的支撑部分的每个顶端放置在后房的赤道部,这造成晶体的不可避免的摆动,因而当运动时被看到的目标在眼视网膜上的成像便不清晰。
因而本发明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标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由于恰当地提供了其支撑部分,使之可能相当大地减少植入过程中的损伤程度并简化上述过程。
上述目标已由这一事实完成,即一种人工晶体包括一个光学透镜和一组牢固地固定于晶体并呈放射状排列的支撑部分,此部分的形状是杆状的,末端向外弯曲,根据本发明这种支撑部分是由在热和冷的状态下都具有塑性记忆特性(诱导变形塑性)的材料制成的。
这一特征大大减少了植入过程中的损伤程度并简化了这一程序。
这种人工晶体的有利之处是它被制成杆状,排列在一个垂直于晶体主光轴的平面上,每个杆的向外弯曲的末端的一部分被放置在与晶体囊膜的赤道部相对应的周边部。
这能使人工晶体在晶体囊膜中可靠地固定。
将人工晶体支撑部分的向外弯曲的末端牢固地固定在晶体的侧表面是切实可行的。这就消除了人工晶体在晶体囊膜中的摆动。
下面通过一些特殊的实例及附图解释本发明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准备植入的人工晶体的正视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的准备植入的人工晶体的正视图,显示牢固地固定在晶体上的自由的向外弯曲的杆的末端;
图3是按照本发明的准备植入的人工晶体的侧视图;
图4是按照本发明的图1的人工晶体的正视图(植入后);
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图2的人工晶体的正视图(植入后);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图4的人工晶体的侧视图(植入后);
图7至9是按照本发明的人工晶体的植入过程中的连续步骤的示意图;
图10是人眼的横剖面图,说明按照本发明的植入的人工晶体的位置。
本发明所披露的人工晶体包括一个以前已知结构的光学透镜1(图1,2),如图3,6所示的平凸透镜,和支撑部分2及3,它沿着晶体1的边缘按等距离间隔设置,并用迄今已知的技术将其固定在晶体1的边缘的侧表面4。支撑部分2,3是由在冷热状态下,即在35℃到20℃这一使形状恢复的温度范围之间,具有热机械诱导塑性(塑性记忆)的合金材料制成。
图1,2,3显示人工晶体,它有位于晶体1的侧表面的边缘的支撑部分,并准备在20℃时植入(在冷的状态下)。
图4,5,6显示带有支撑部分的人工晶体在体温(35℃到36℃)下被植入到病人眼内的扩大状态。
支撑部分这样制造可使每个杆(2,3)的向外弯曲的末端5的一部分(图4,5)位于一个与晶体囊膜的赤道相对称的园圈6内。
支撑部分2,3的杆的向外弯曲的末端位于一个与晶体的主光轴8垂直的平面7中(图3,4,5,6)。支撑部分2的每个杆的向外弯曲的末端可以自由(图1,4)。支撑部分3的自由(未固定的的)末端制成端部向外弯曲的杆状,它可以牢固地固定于晶体1的侧表面(图2,5)。
按照本发明人工晶体的植入过程如下进行(图7,8,9,10)。
当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以冷却到大约15或20℃的生理盐水灌注眼的前房和晶体囊12的内腔11。
植入前将人工晶体冷却于低于+20℃温度的生理盐水中(与正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一致),在这一温度支撑部分2或3呈现在冷状态下予定的压缩形状(图1,2)。然后通过角膜的手术切口13和晶体囊膜的前部的开口14,利用合适的夹持器,如针,镊子等(图中省略),将支撑部分2或3(图1,2)在收缩状态下将冷却的晶体插入到晶体囊12的内腔11中(图7)并调整晶体的方向,使其光轴垂直于晶体囊12的赤道的平面7(图8)。
下一步将加热到+35℃的生理盐水注入到前房10和晶体囊12的内腔11中。当这样做时人工晶体以上述状态保持在晶体囊12中(图8)。一旦制成支撑部分2或3的材料获得了在热状态下发生形状复原的温度(反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这一温度与人的体温相等,支撑部分2或3即恢复以前的形状,当其扩展时就留在晶体囊12的赤道部6,因此固定并调整晶体1的光轴8,使其对准眼球光轴15(图9)。人工晶体的支撑部分2或3(图9,10)在晶体囊12中的这种布置方式,由于支撑部分2或3的向外弯曲的部分5排列在晶体囊12的赤道的园周6处并留置在该处,使能可靠地将晶体沿着赤道的园周6内面固定在囊口内。
人工晶体靠病人的体温留在眼内适当的位置(如图4,5,6所示)。
当必须取出人工晶体时,将眼的前房10和晶体囊12的内腔11冷却到低于+20℃的温度。结果支撑部分2或3呈现在冷状态下的予定形状并沿着晶体1的周边侧表面4收缩(图1,2,3),因此人工晶体能容易地取出。
在热和冷的状态下具有热机械诱导塑性的合金的应用使本发明的人工晶体与迄今所知的那种晶体有本质的区别,由于支撑部分2,3的材料在被加热到病人体温时具有恢复予定形状的特性使手术过程较少并发症和耗时,并免除了用缝线连接晶体。
此外,沿着摘除的天然晶体的囊膜12的赤道6按等距离间隔设置的三个支撑部分2,3为可靠地固定晶体1提供了保证,由于制成支撑部分的材料在反向马氏体转变的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超弹性”特征(即在热状态下的形状恢复),减少了晶体的振动。除了这点,本发明披露的人工晶体的使用还涉及保留人眼的瞳孔和虹膜的功能及予防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并发症,即角膜和虹膜内皮的损伤,避免晶体脱位到前房或玻璃体中。
本发明的人工晶体是轻质的,因为制成支撑部分的合金是以低密度为特征的。
人工晶体的结构在植入时是简单而可靠的,其原因是由于作为热机械塑性记忆的基础的金相(结晶体)结构转变的特性。支撑部分23使用的合金没有化学及生物学的活性,以高强度为特征并是无磁性的。此外,所披露的这种人工晶体易于从眼内取出。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晶体,包括一个光学透镜和放射状排列的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牢固地固定在上述晶体上并制成有向外弯曲末端的杆状,其特征是支撑部分2,3是由在热和冷的状态下具有塑性记忆功能的材料制成的。
2.按照权利要求
1的一种人工晶体,其特征是杆(2,3)位于一个与晶体1的主光轴8垂直的平面7中,并且上述每个杆的向外弯曲的未端的一部分位于与晶体囊(12)的赤道(6)相对称的园圈6上。
3.按照权利要求
2的一种人工晶体,其特征是上述每个杆的向外弯曲的未端附着于晶体1的侧表面4。
专利摘要
一种人工晶体包括一个光学透镜(1)和支撑部分(2,3),支撑部分由在热和冷的状态下具有塑性记忆效能的材料制成。
文档编号A61F2/16GK86105319SQ86105319
公开日1988年3月9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28日
发明者纳茨·鲁马米多维奇·鲁马米多夫, 瓦勒里·伊瓦诺维奇·冈查尔, 巴巴穆拉德·阿塔穆拉多维奇·巴罗夫, 阿斯兰·鲁穆克哈米多夫, 艾里纳·瓦希里夫纳·斯克里尼科瓦, 伊尔亚斯·阿布杜洛维奇·穆斯塔夫, 瓦莱里·莱奥尼多维奇·瓦沙夫斯基 申请人:全苏电源设计与工艺研究院量子科研生产联合分院, 国立土库曼医学院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