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5984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知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外装体被分为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外装体和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外装体,吸收性主体以架设的方式固定在腹侧外装体和背侧外装体上,并且腹侧外装体的左右的两侧缘部和背侧外装体的左右两侧缘部相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和2)。根据该尿布,在尿布的制造工序中不需要从外装体的坯料去除飞边,或能够减少应去除的飞边的量,所以经济方面有利,而且从降低环境负荷的观点出发也优选。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JP2008 - 194161A
[0006]专利文献2:US2012/302985A1

【发明内容】

[0007]但是,在具有所述的构成的尿布中,穿着尿布时或因穿着期间的动作,尿布和穿着者的身体互相摩擦,有时引起外装体无意中从吸收性主体剥离的情况。尤其是在尿布的穿着者的大腿根付近,因穿着者的动作而施加的外力容易集中,因此有时外装体更容易从吸收性主体剥离。虽然通过提高外装体和吸收性主体之间的接合力,可以防止这样的剥离,但是因提高了接合力,有时会损害尿布的柔软性,或损害通气性。
[0008]本发明提供一种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具有环状外装部,上述环状外装部包括: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外装体、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外装体、以架设在该腹侧外装体和该背侧外装体之间的方式固定在这些外装体上的吸收性主体、和配置在该吸收性主体的外表面侧的裆部片,在沿着该腹侧外装体和该背侧外装体的纵向的两侧缘部具有将该腹侧外装体和该背侧外装体接合而形成的侧封部。
[0009]短裤型吸收性物品具有沿着吸收性主体延伸的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
[0010]吸收性主体具有位于与穿着者的肌肤较近的一侧的正面片、位于与穿着者的肌肤较远的一侧的背面片和位于两片间的吸收芯。
[0011]吸收芯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一条或多条变形引导区域。
[0012]腹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存在间隔的多条腹侧接合部进行。
[0013]背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在长度方向存在间隔的多条背侧接合部进行。
[0014]裆部片与背面片的接合在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在宽度方向存在间隔的多条裆部接合部进行。
[0015]腹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区域KSf和裆部片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区域MS重叠的区域SGf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接合区域KS F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50 %以下。
[0016]背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区域KSb和裆部片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区域MS重叠的区域SG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接合区域KS 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50 %以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短裤型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0018]图2是从正面片侧观察使图1所示的尿布伸长展开的状态的展开平面图。
[0019]图3是图1中的III — III线剖面图。
[0020]图4(a)是图2所示的尿布的吸收芯的平面图,图4(b)是图4(a)中的b — b线剖面图。
[0021]图5是从背面片侧观察图2所示的尿布的平面图,是表示腹侧和背侧外装体、吸收性主体、裆部片的配置关系的图。
[0022]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尿布中的吸收性主体与裆部片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0023]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尿布中的腹侧和背侧外装体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0024]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尿布中的腹侧和背侧外装体、吸收性主体、裆部片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0025]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尿布中的腹侧及背侧部端部片、腹侧及背侧外装体和吸收性主体的配置关系的平面图。
[0026]图10是图2中的X — X线剖面图。
[0027]图11是表示图2所示的尿布中的腹侧及背侧部端部片、腹侧及背侧外装体和吸收性主体的接合状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和图2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I(以下也称为“尿布I”)。尿布I包括:在穿着状态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长方形的片状的腹侧外装体2A、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长方形的片状的背侧外装体2B和架设固定于腹侧外装体2A和背侧外装体2B上的吸收性主体3。腹侧外装体2A的两侧缘部2a、2a和背侧外装体2B的两侧缘部2b、2b相接合,由此形成一对侧封部4、4。其结果是,形成由腹侧外装体2A和背侧外装体2B构成的环状外装部10。
[0029]尿布I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穿着状态下,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和位于腹侧部A与背侧部B之间且配置在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裆部C。尿布长度方向是从腹侧部A经过裆部C到背侧部B的方向或其反方向(图2中Y方向),该方向与吸收性主体3延伸的方向为同方向。尿布宽度方向为沿着穿着者的腰身方向的方向,是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中,X方向)。下面,也将尿布长度方向简称为Y方向,也将尿布宽度方向简称为X方向。
[003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外表面(外表面侧)”是在尿布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相反侧的面(表面侧)。所谓“内表面(内表面侧)”是在尿布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表面侧)。
[0031]如图2和该图的II1-1II线剖面图即图3所示,尿布I的吸收性主体3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31、不透液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32和配置在两片31、32之间的液保持性的吸收芯33。吸收性主体3形成为长度方向Y上较长的长方形。在尿布I的穿着状态下,正面片31位于与穿着者的肌肤较近的一侧。另一方面,背面片32位于与穿着者的肌肤较远的一侧。
[0032]吸收性主体3具有从吸收芯33的左右两侧缘或其附近朝向宽度方向X的中心侧立起的第一立体褶皱34。另外,吸收性主体3具有从吸收芯33的左右两侧缘或其附近朝向宽度方向X的外侧侧立起的第二立体褶皱35。第一立体褶皱34和第二立体褶皱35,它们的基端部36位于相同的位置。基端部36如上所述位于吸收芯33的左右两侧缘或其附近。基端部36在长度方向Y延伸。第一立体褶皱34和第二立体褶皱35优选形成于吸收性主体3的至少裆部C,且越过裆部C延伸到腹侧部A和背侧部B。
[0033]第一立体褶皱34具有位于其自由端34a和其附近的丝状弹性部件34b、34c。丝状弹性部件34b、34c均在长度方向Y延伸。丝状弹性部件34b、34c以伸长状态固定于褶皱形成用片37上。与第一立体褶皱34同样,第二立体褶皱也具有位于其自由端35a和其附近的丝状弹性部件35b、35c。丝状弹性部件35b、35c均在长度方向Y延伸。丝状弹性部件35b,35c以伸长状态固定于褶皱形成用片37上。
[0034]第一立体褶皱34和第二立体褶皱35由一个褶皱形成用片37形成。详细而言,褶皱形成用片37为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片,具有在长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第一侧缘部37a和第二侧缘部37b。使该长方形的片中的第一侧缘部37a位于基端部36。而且,在从第一侧缘部37a向宽度方向中心侧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沿着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折弯线37c将褶皱形成用片37对折。该第一折弯线37c的位置成为第一立体褶皱34的自由端34a。然后,在对折后的第一折弯线37c的位置和其附近的位置,以伸长状态配置丝状弹性部件34b、34c,将该丝状弹性部件34b、34c接合固定于重叠为两层的褶皱形成用片37间。另外,褶皱形成用片37之中通过对折而被折回的部位的与基端部36相对应的位置,与该褶皱形成用片37的第一侧缘部37a接合。由此,形成第一立体褶皱34。另外,使褶皱形成用片37之中位于比在基端部36被接合的部位靠第二侧缘部37侧的部位延伸到宽度方向X的外侧。而且,在延伸出的该部位之中从基端部36向宽度方向外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沿着在长度方向Y延伸的第二折弯线37d将褶皱形成用片37再次对折。该第二折弯线37d的位置成为第二立体褶皱35的自由端35a。然后,在对折后的第二折弯线37d的位置和其附近的位置,以伸长状态配置丝状弹性部件35b、35c,将该丝状弹性部件35b、35c接合固定于重叠为两层的褶皱形成用片37间。另外,褶皱形成用片37之中通过在第二折弯线37d的对折而折回的部位中的与基端部36相对应的位置,与该褶皱形成用片37的第一侧缘部37a接合。由此,形成第二立体褶皱35。另外,将褶皱形成用片37之中位于比在基端部36被接合的部位靠第二侧缘部37b侧的部位配置于吸收芯33的下表面侧即肌肤非相对面侧。因此,褶皱形成用片37之中位于第二侧缘部37b侧的部位,如图3所示,位于吸收芯33与后述的裆部片6之间。
[0035]作为吸收性主体3的吸收芯33,例如能够使用通过棉纸或亲水性无纺布等亲水性包芯片33b覆盖短纤桨等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33a而形成的部件。作为亲水性无纺布,例如能够使用进行了亲水化的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等。另外,作为吸收性主体3的正面片31、背面片32和褶皱形成用片37,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作为正面片31,能够使用单层或多层构造的无纺布、开孔薄膜等。作为背面片32,能够使用树脂薄膜或树脂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作为褶皱形成用片37,能够使用疏水性的无纺布等。
[0036]如图3和图4(a)、(b)所示,吸收芯33具有沿着长度方向Y延伸的多条变形引导区域33c。变形引导区域33c优选形成于吸收性主体3的至少裆部C,且越过裆部C延伸到腹侧部A和背侧部B。变形引导区域33c是成为使吸收芯33沿着该变形引导区域33c变形的挠性轴的部位。为了该目的,如图4(a)和(b)所示,能够采用将吸收芯33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开口部作为变形引导区域33c。另外,能够采用克重比吸收芯33中的其它区域低的低克重部作为变形引导区域33c。或者,能够采用厚度比吸收芯33中的其它区域薄的低厚度部作为变形引导区域33c。通过在吸收芯33中形成变形引导区域33c,能够降低该吸收芯33的刚性,能够将尿布I制成其整体具有柔软的手感。如后述,通过将吸收性主体3和裆部片6的接合图案设定为在沿着长度方向Y延伸在宽度方向X存在间隔的多条接合图案,使得柔软的手感更加明显。此外,在图3和图4(a)、(b)中表示了形成有多条变形引导区域33c的状态,但根据尿布I所要求的柔软度的程度,也可以只形成一条变形引导区域33c。
[0037]如图3所示,在吸收性主体3的背面片32的外表面配置有裆部片6。如图5所示,优选裆部片6在长度方向Y上配置于吸收性主体3的至少裆部C,且越过裆部C延伸到腹侧部A和背侧部B。裆部片6之中位于腹侧部A和背侧部B的部位配置于吸收性主体3与腹侧外装体2A和背侧外装体2B之间。因此,在腹侧部A和背侧部B,裆部片6不露出到尿布I的外表面。裆部片6仅在裆部C露出到尿布I的外表面。裆部片6是为了通过覆盖有可能机械强度低的背面片32来保护该背面片32而使用的。另外,是为了提高尿布I的外观的印象和肌肤触感而使用的。
[0038]优选裆部片6的宽度与之前叙述的左右的第二立体褶皱35的自由端35A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窄。通过这样设计,不会阻碍第二立体褶皱35的伸缩性,能够提高尿布I的外观的印象和肌肤触感,所以优选。另外,裆部片6的宽度优选与吸收芯33的宽度相同。这样设计,在提高尿布I的外观和肌肤触感方面最具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芯33平面看为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因此沿着长度方向Y观察时,该吸收芯33的宽度是一定的,但是根据因情况而不同的吸收芯33的形状,在沿着长度方向Y观察时其宽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裆部片6的宽度与吸收芯33的最大宽度相同。
[0039]如图3和图6所示,关于吸收性主体3和裆部片6,吸收性主体3的背面片32和裆部片6在沿着长度方向Y延伸在宽度方向X上存在间隔的多条裆部接合部6a相接合。各裆部接合部6a例如通过粘接剂的涂敷而形成。各裆部接合部6a形成为具有规定宽度的条纹状。但是,各裆部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