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_2

文档序号:9336729阅读:来源:国知局
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风湿疼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摘录】 《中华本草》
[0026] 潷草:【别名】勒草、黑草、葛潷蔓、葛勒蔓、、来毒草、葛潷草、涩萝蔓、割人藤、苦瓜 藤、锯锯藤、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潷草的全草。【性 味】甘;苦;性寒。【归经】肺;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肺热咳嗽;肺 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摘录】《中华本草》
[0027] 蓍实:【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高山蓍的果实。【性味】味酸;苦;性平。【功 能主治】益气;明目。主气虚体弱;视物昏花。【摘录】《中华本草》
[0028] 川谷根:【别名】必提珠根。【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川谷的根和根茎。【性 味】甘;淡;微寒。【归经】脾;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血;消积杀虫。主热 淋;血淋;膏淋;崩漏;白带冰肿;湿热黄疸;食积腹胀;蛔虫症。【摘录】《中华本草》
[0029] 酢浆草:【别名】酸箕、三叶酸草、酸母草、鸠酸草、小酸茅、雀林草、酸浆、赤孙施、酸 嗽嗽、田字草、酸浆草、雀儿草、酸母草、酸饺草、小酸苗、酸草、三叶酸、三角酸、雀儿酸、斑鸠 草、酸味草、酸迷迷草、三叶酸浆、酸酸草、酸斑苋、咸酸草、酸酢草、酸得溜、铺地莲、酸梅草、 三叶破铜钱、黄花梅、满天星、黄花草、六叶莲、野王瓜草、王瓜酸、冲天泡、长血草、酸芝草、 酸批子、东阳火草、水晶花、蒲瓜酸、鹁鸪酸、斑鸠酸、三梅草、老鸦酸。【来源】药材基源:为酢 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性味】酸;寒。【归经】大肠;小肠经【各家论述】湿热泄泻;痢 疾;黄疸;淋证;带下;吐血;衄血;尿血;有经不调;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痈肿疔疮;丹毒; 湿疹;疥癣;痔疮;麻疹;烫火伤;蛇虫咬伤。【摘录】《中华本草》
[0030] 白药子:【别名】白药、白药根、山乌龟。【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金线吊乌 龟的块根。【性味】苦辛;凉;小毒。【归经】脾;肺;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凉血止血。主咽喉肿痛;热毒痈肿;风湿痹痛;腹痛;泻痢;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摘录】 《中华本草》
[0031] 玳玳花:【别名】枳壳花、玳玳花、酸橙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玳玳花 的花蕾。【性味】辛;甘;微苦;性平。【功能主治】理气宽胸;和胃止呕。主胸中痞闷;脘腹 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摘录】《中华本草》
[0032] 甘草稍:【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盘龙七的根的末稍部分或细根。【性味】甘; 寒。【归经】心;肝;脾经。【功能主治】泻火解毒;利尿通淋。主热淋;小便短少;阴茎中疼 痛;胸中积热。【摘录】《中华本草》
[0033] 娑罗子:【别名】天师栗、娑婆子、武吉、仙栗、开心果、苏罗子、索罗果、梭椤子。【来 源】药材基源:为七叶树科植物七叶树、浙江七叶树或天师栗的果实或种子。【性味】味甘; 性温。【归经】肝;胃经。【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宽中;止痛。主胸胁;乳房胀痛;痛经;胃 脘痛。【摘录】《中华本草》
[0034] 柚核:【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柚的种子。【性味】苦;平;温。【归经】肝 经。【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宣肺止咳。主疝气肺寒咳嗽。【摘录】《中华本草》
[0035] 盘龙七:【别名】石白菜、地白菜。【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秦岭岩白菜的 根茎。【性味】涩;微苦;平。【归经】肺;脾;肝;膀胱经。【功能主治】补益脾胃;收涩固肠; 利水活血。主急慢性肠胃炎;浮肿;崩漏;白带;淋症;痢疾;黄水疮;秃沧;疥癣。【摘录】 《中华本草》
[0036] 软蒺藜:【别名】藜。【来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西伯利亚滨藜和中亚滨藜的果 实。【性味】苦;性平。【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清肝明目;祛风止痒;活血消肿;通乳。 主目赤肿痛;头痛;头晕;咳逆;喉痹;风疹;皮肤癌痒;肿毒;乳汁不畅。【摘录】《中华本草》
[0037] 棕叶芦:【别名】莽草、棕叶草、扫地草。【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棕叶芦的根或笋。【性 味】味甘;性凉。【归经】入肺、胆经。【功能主治黯热截疟;止咳平喘。主疟疾;烦渴;腹泻; 咳喘。【摘录】《中华本草》
[0038] 杜松:【来源】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杜松的枝叶及球果。【性味】甘;苦;性平。【功 能主治】祛风;镇痛;除湿;利尿。主风湿关节痛;痛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摘录】《中 华本草》
[0039]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如下:布狗尾8~18份,百解藤10~20份, 薄草10~20份,蓍实15~25份,川谷根20~30份,酢衆草10~20份,白药子5~15份, 玳玳花10~20份,甘草稍20~30份,娑罗子10~20份,柚核10~20份,盘龙七15~ 25份,软蒺藜20~30份,棕叶芦20~30份和杜松20~30份。
[0040]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如下:布狗尾9~14份,百解藤15~20份, 潷草10~15份,蓍实17~22份,川谷根22~27份,酢浆草13~18份,白药子8~13份, 王代王代花12~17份,甘草稍25~30份,娑罗子14~19份,柚核10~15份,盘龙七18~ 23份,软蒺藜25~30份,棕叶芦23~28份和杜松20~25份。
[0041]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布狗尾13份,百解藤16份, 潷草13份,蓍实18份,川谷根26份,酢浆草15份,白药子12份,玳玳花14份,甘草稍28 份,娑罗子15份,柚核14份,盘龙七19份,软蒺藜29份,棕叶芦24份和杜松24份。
[0042] 所述中药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优选为:布狗尾10份,百解藤18份, 潷草10份,蓍实21份,川谷根23份,酢浆草16份,白药子10份,玳玳花16份,甘草稍26 份,娑罗子17份,柚核12份,盘龙七22份,软蒺藜26份,棕叶芦26份和杜松22份。
[004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44] 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 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以回流液为溶剂,以滤渣为溶质,采 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 06~0. 09Mpa 下减压浓缩至50~60°C时相对密度为1. 04~1. 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 温度160~175°C、出风温度80~85°C,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0045] 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 0. 1~0. 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C干燥,获得颗粒剂。
[0046]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的剂型为口服液剂时,其制备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7] 第一步,将布狗尾,百解藤,潷草,蓍实,川谷根,酢浆草,白药子和玳玳花混合,加 相对于混合物3倍~5倍量醇浓度为55 %~65 %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次,每次2小 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70°C相对密度为1. 30~1. 32的膏体,备用;
[0048] 第二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3~5倍量水,煮沸2~4 小时,过滤,浓缩至70°C相对密度为1. 27~1. 29的膏体;
[0049] 第三步,将第一步、第二步获得的所述膏体混合,55°C~65°C减压真空干燥,得干 膏粉;
[0050]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所述干膏粉中加入乙醇,得到含醇膏体,所述含醇膏体的 含醇量为65%~70% ;将所述含醇膏体依次进行冷藏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回收乙醇 处理,得到脱醇膏体,其中,冷藏处理时间为30~40小时,冷藏温度为2°C~6°C ;
[0051] 第五步,将所述脱醇膏体中加入蔗糖粉、活性炭,依次进行加热处理、过滤处理、稀 释处理,得到半成品;所述脱醇膏体与所述蔗糖粉的重量比为1 : 0. 1~0. 3 ;所述脱醇膏 体与所述活性炭的重量比为1 : 〇. 001~〇. 002 ;所述加热处理的时间为20~40分钟,温 度为 100°C~110°C ;
[0052] 第六步,再将第五步获得的所述半成品依次进行过滤处理、灌封处理、灭菌处理, 即得所述中药口服液成品。
[0053] 以下采用实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 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