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子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33501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电子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属于用于枕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止鼾等功能的多功能电子枕。
【背景技术】
[0002]中国专利文献0附01632535六(公开日2010.01.27)公开了一种人体睡眠用的乂0形状波凹枕。本发明由枕底和枕面组成,且枕面是由下凹波谷与凸台自然组合而成的凹凸曲面,其中:下凹波谷的凹底为仰卧受力面,且凹底表面横向截线呈微凸形状,凹底两侧连接有中部向外凸起呈“)(”状的凸曲面,其中下凹波谷的厚度为前厚后薄,凹谷空间为上宽下窄;所述的凸台与下凹波谷之间为斜凸曲面相连,凸台的顶面为侧卧受力面,且凸台顶面的外轮廓平面投影呈“D”形或者“O”形,凸台中部设有微凹面,亦可以设置为平面。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01806378U(公开日:2011.04.27)涉及一种新型凹形枕,包括枕芯及其配套的枕套,其中枕芯由枕底和枕面组成,枕面为下凹波谷与凸台自然组合而成的凹凸曲面,其中:下凹波谷为仰卧枕区,其横向结构前厚后薄、纵向空间上宽下窄,平面轮廓呈近似反向括号形状,下凹波谷的中间设凹底,凹底的中心横向表面截线呈凸曲线形状;所述的凸台为侧卧枕区,凸台顶面的外轮廓平面投影呈半圆形或者圆形。
[0004]但是,这两种电子枕,侧卧区和仰卧区之间实际上都形成了一个凸棱,有这个凸棱存在,睡觉的人难以在转身的同时自然的将头部由仰卧区向侧卧区滚动,或进行相反方向的滚动。如果想要改变睡姿,有可能会专门将头部抬起,放入到侧卧区中,这样会造成睡觉中途醒来,影响睡眠质量。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多功能电子枕,该电子枕可以使睡眠者在仰卧区和侧卧区中切换时可以轻易的滚动头部。
[0006]多功能电子枕,包括仰卧区和侧卧区,侧卧区的上表面高于仰卧区,侧卧区包括侧卧区本体,仰卧区包括仰卧区本体,还包括有控制装置,
[0007]在仰卧区本体与侧卧区本体的上表面交界处设有甲类气囊,甲类气囊与由控制装置控制的气源连接,甲类气囊能够在气源向甲类气囊充气、甲类气囊鼓起时高于侧卧区本体的上表面形成将侧卧区与仰卧区隔离的凸棱,且能够在排气后低于侧卧区本体的中部并高于所述仰卧区本体的上表面。
[0008]通过在仰卧区本体与侧卧区本体的上表面交界处设置能够充气和排气的气囊,可以改变仰卧区与侧卧区交界处的高度,使得仰卧区与侧卧区之间的区域在隔离二者或平滑过渡二者的这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当甲类气囊排气后,仰卧区与侧卧区交界区域为仰卧区本体和侧卧区本体的平滑过渡区域,使得睡眠者可以轻松的在仰卧区与侧卧区切换位置。当甲类气囊充气后,又可以在侧卧区的靠近仰卧区一侧形成对头部的支撑,使得头部处于一个可靠、舒服放置的位置,同时,还能避免头部意外从侧卧区滑落至仰卧区。
[0009]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甲类气囊与气源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用于将甲类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的甲类排气阀。
[0011]通过甲类排气阀可以将甲类气囊中的空气缓慢排出,便于改变甲类气囊中的充气状况,使得仰卧区与侧卧区之间的区域为平滑过渡的区域,便于睡眠者可以轻松的在仰卧区与侧卧区切换位置。
[001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仰卧区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乙类气囊,乙类气囊与由控制装置控制的气源连接,乙类气囊能够在气源向乙类气囊充气、乙类气囊鼓起时增高仰卧区并降低仰卧区与侧卧区的高度差。
[0013]通过在仰卧区本体上设置可以充排气的乙类气囊,可以调整仰卧区的高度,当睡眠者仰卧的时候,可以降低头部高度,减轻颈椎负担。当睡眠者需要从仰卧状态切换成侧卧状态,或者是进行相反的切换的时候,可以升高仰卧区的上表面高度,降低仰卧区与侧卧区之间落差,方便睡眠者在仰卧区与侧卧区之间切换。
[001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乙类气囊与气源的连接管路上设有用于将乙类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的乙类排气阀。
[0015]通过乙类排气阀,可以将乙类气囊中的空气排出,可以降低头部高度,减轻睡眠者仰卧时的颈椎负担。
[0016]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甲类气囊的位于侧卧区本体上的端部设有甲类压力传感器,甲类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并用于向控制装置反馈在甲类气囊鼓起时头部压向甲类气囊的甲类压力信号。
[0017]可以通过甲类气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睡眠者是否具有从侧卧区到仰卧区切换睡姿的趋势,并将这一趋势传递给控制装置,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气囊的充气,从而最终使得仰卧区和侧卧区之间处于易于转换状态。
[001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在甲类气囊的位于仰卧区本体上的端部或在乙类气囊的靠近侧卧区的一端设有乙类压力传感器,乙类压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连接并用于向控制装置反馈头部压向甲类气囊或乙类气囊的乙类压力信号。
[0019]可以通过甲类气囊或乙类气囊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睡眠者是否具有从仰卧区到侧卧区切换睡姿的趋势,并将这一趋势传递给控制装置,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气囊的充气,从而最终使得仰卧区和侧卧区之间处于易于转换的状态。
[0020]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仰卧区本体和/或侧卧区本体内部或外部设置有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声音信号的音频比较器,音频比较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0021]通过音频比较器获得声音信号进行比较,可以使得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机构对睡眠者的鼾声有所反应,避免睡眠者因为打鼾而发生睡眠过程中的危险。
[0022]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甲类气囊的后侧面设有硬质密封塑胶体,硬质密封塑胶体包括相互搭接的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所形成的密封用于在甲类气囊充气后且头部位于甲类气囊上并向甲类气囊施加载荷时保持甲类气囊不漏气,甲类气囊中还设有甲类排气驱动装置,甲类排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甲类排气管,甲类排气管具有一个排气长孔,排气长孔用于在甲类排气管从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中穿出时将甲类气囊中的气体排出。
[0023]相互搭接的上、下硬质密封塑胶体在平常状态下,可以实现对甲类气囊的密封,在甲类气囊承担头部重量的时候仍可以防止气体流出。而且,通过具有排气长孔的甲类排气管从上、下硬质密封塑胶体穿出,可以迅速将甲类气囊中的空气排出,使得头部产生一个瞬间的轻微的下落,睡眠者会有短暂的惊醒,从而避免了睡眠者持续打鼾所造成的危险。
[002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乙类气囊的后侧面设有硬质密封塑胶体,硬质密封塑胶体包括相互搭接的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所形成的密封用于在乙类气囊充气后且头部位于乙类气囊上并向甲类气囊施加载荷时保持乙类气囊不漏气,乙类气囊中还设有乙类排气驱动装置,乙类排气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乙类排气管,乙类排气管具有一个排气长孔,排气长孔用于在乙类排气管从上硬质密封塑胶体和下硬质密封塑胶体中穿出时将乙类气囊中的气体排出。
[0025]相互搭接的上、下硬质密封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