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92498阅读:来源:国知局
如图所示,压缩桶204的外形结构类似脚踩式用于给气球充气的打气筒,外壁为褶皱结构,与手风琴中间的褶状结构相同。压缩桶204的这种结构是考虑到其便携,在不用时可将其压缩携带,可有效减小其空间体积。压缩桶204的具体使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通过第三塞体206堵住导液口 205,打开排气口 202,堵住连接口 201,对压缩桶204和弹簧进行轴向的压缩,压缩时压缩桶204中的气体通过排气口 202中的单向阀排出压缩桶204。当压缩桶204压缩到极限后,用第二塞体203堵住排气口 202,此时压缩桶204处于密封状态。然而在弹簧的作用下,压缩桶204的形状将逐渐复原,并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最终使压缩桶204的形状恢复到原状或近似原状,此时压缩桶204内为负压状态。负压环境建立好之后,将连接口 201与引流管5连接,则胸腔积血将快速导流到压缩桶204中。
[0042]如图5所示,压缩桶204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压缩桶204在压缩状态时对压缩桶204进行固定的扎带207。在未使用前,先将压缩桶204进行压缩,然后利用扎带207对压缩桶204进行固定,可有效减小其体积,方便批量携带。
[0043]图8给出的是收集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收集装置3包括收集袋301,收集袋30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进液口 304、出液口 305,在进液口 304上设置有第四塞体303,出液口 305上设置有第五塞体306 ;所述的输液器4的穿刺端从第五塞体306中刺入收集袋301中;收集袋301上设置有刻度,收集袋301顶部设置有挂环302。
[0044]打开进液口 304上的第四塞体303,和压缩桶204上导液口 205上的第三塞体206,通过导流管6可将压缩桶204中的血液导流到收集袋301中。在收集袋301中的血液不可凝结,以防止其堵塞输液器4,因此在收集袋301的内壁上可涂一层枸橼酸或者肝素,防止血液凝结。袋上的刻度可以掌控输液的输入量。底部的出液口 305可排除收集到的不合格血液,或其余血液。进行血液回输时,利用注射器前端的穿刺装置刺透出液口 305上的第五塞体306,使袋中血液进入输液器4中,进行血液回输。收集袋301顶端上的挂环302,可在输液时将收集袋301挂在高处。
[0045]由于闭式引流后的血液需要再次回输,那么在血液进入负压装置2中,以及血液长时间处于收集装置3中时,均需要保持血液流动状态,防止血液凝结给血液导流、输液过程带来困难。因此,在本方案上述涉及管道或容器的结构中,如上述的针管101、引流管5、导流管6、压缩桶204、收集袋301中,在这些管道的管壁或容器壁上均设置有肝素涂层,特别地,压缩桶204中还可以预设相应计量的枸橡酸钠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结。
[0046]虽然在血液收集和自体血回输装置中均设置了抗凝措施,但仍可能有凝集的血块或团块细胞最终进入到收集袋301中,而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栓塞,或堵塞输液器4。针对这个问题,本方案中在收集袋301中靠近出液口的部位设置了过滤网307,过滤网307网孔的孔径为7 μπι。
[0047]出液口 305是最靠近输液器4的位置,收集袋301中的血液自出液口 305处进入输液器4。将过滤网307设置在靠近出液口 305的位置,是考虑到大量血液在收集袋301中存储一定时间可能发生血凝的情况,因此将过滤网307设置在最靠近输液器4的地方,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凝集的血块、杂物等靠近输液器4的穿刺端而造成堵塞输液器4、甚至血块回流到体内造成血管栓塞等不良情况。当过滤的血块过多影响了血液通过时,可轻晃动收集袋301,使过滤网307上的血块散开,以使血液顺利通过。
[0048]伤员在失血量过大,出现休克的情况下,应采取急救措施,增大回输血的速率,以快速补充伤员缺失的血液。对于本方案来讲,一个简便但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收集301袋进行挤压,使收集袋301中压力增大,实现血液快速回输的目的。为了方便这一过程,收集袋301的外部可拆卸的环绕设置有充气式气囊308,气囊308充气后对收集袋进行挤压。
[0049]如图9所示,气囊308的使用与否是可以选择的,气囊308在未使用前类似于一个未充气的游泳圈,需要快速加压输血时,将气囊308套在收集袋301外部,另可配备一个便携式充气筒,给气囊308快速充气。气囊308充气后呈环形膨胀,对套在其中的收集袋301外壁进行挤压,在加压条件下实现了血液的快速回输。
[0050]在穿刺过程,可通过一些辅助工具来配合完成。该系统还包括附件7,附件7包括一个不大于压缩桶204底面的圆板,圆板上带有凹面,凹面中设置有固定卡705,固定卡705上分别可拆卸地固定有手术刀701和局麻注射器702 ;凹面中还设置有敷料704 ;穿过圆板开设有一个固定孔703。
[0051]如图10所示,附件7设置成圆板结构,可通过圆板上的固定孔703穿过压缩桶204底面导液口 205,使附件7紧贴在压缩桶204底面,然后用扎带207进行环绕包扎,使整体的携带体积小。附件7的凹面有一定深度,在收集袋301、输液器4未使用时,也可以放入附件7的凹面中,附件7扣在压缩桶204底部时,凹面和压缩桶204底面提供了容纳这些器具的空间,使整个系统的集成性更强,全部通过扎带207来进行固定。附件7中集成了穿刺过程中所需要的器具,例如局麻注射器702、手术刀701、敷料704等,也可通过固定卡705固定一些急救药剂。
【主权项】
1.一种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可拆卸式连接的穿刺器(I)、负压装置(2)、收集装置(3)和输液器(4),其中负压装置⑵提供负压环境,在负压作用下血液从穿刺器(I)进入到负压装置(2)中,继而导入到收集装置(3)并通过输液器(4)回输给伤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穿刺器(I)包括针管(101),针管(101)的后端管壁上贯连有支管(104),支管(104)通过引流管(5)与负压装置(2)连接;从针管(101)后端向针管(101)中装配一个前端呈尖刺状且可从针管(101)前端伸出的针芯(106),针管(101)后端还设置有用于密封针管(101)后端的第一塞体(10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管(101)外壁上设置有固定盘(103),固定盘(103)带有中心孔,中心孔上有弹圈,固定盘(103)通过弹圈套装在针管(101)外壁上,并在固定盘(103)上设置有固定带(102)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装置(2)包括轴向可压缩折叠的压缩桶(204),压缩桶(204)顶面设置有排气口(202),排气口(202)上带有第二塞体(203),排气口(202)中安装有只能使气体从压缩桶(204)向外排出的单向阀;压缩桶(204)底面上安装有用于和收集装置(3)连接的导液口(205),导液口(205)上设置有第三塞体(206);压缩桶(204)顶部侧面设置有用于和穿刺器(I)连接的连接口(2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桶(204)中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缩桶(204)的顶面、底面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桶(204)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压缩桶(204)在压缩状态时对压缩桶(204)进行固定的扎带(20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装置(3)包括收集袋(301),收集袋(30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进液口(304)、出液口(305),在进液口(304)上设置有第四塞体(303),出液口(305)上设置有第五塞体(306);所述的输液器(4)的穿刺端从第五塞体(306)中刺入收集袋(301)中;收集袋(301)上设置有刻度,收集袋(301)顶部设置有挂环(302)。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还包括附件(7),附件(7)包括一个不大于压缩桶(204)底面的圆板,圆板上带有凹面,凹面中设置有固定卡(705),固定卡(705)上分别可拆卸地固定有手术刀(701)和局麻注射器(702);凹面中还设置有敷料(704);穿过圆板开设有一个固定孔(703)。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袋(301)中靠近出液口(305)的部位设置有过滤网(307)。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袋(301)的外部可拆卸的环绕设置有充气式气囊(308),气囊(308)充气后对收集袋(301)进行挤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战场一体式便携胸腔闭式引流及自体血回输系统,包括依次可拆卸式连接的穿刺器、负压装置、收集装置和输液器,其中负压装置提供负压环境,在负压作用下血液从穿刺器进入到负压装置中,继而导入到收集装置并通过输液器回输给伤员。该系统整体结构小,携带方便,可采用压缩的方式进行携带保存,使用方便;集成了自体血回输功能,可将引流出的积血再次回输到患者体内,在紧急条件下解决伤员大量失血问题;系统中集成了各类附件,能在紧急条件下快速完成穿刺和引流过程,操作要求小,稍经培训即可适用于伤员的自救;该系统的使用可为伤员赢取宝贵的转移时间,是紧急条件下处理血胸的有力辅助器具。
【IPC分类】A61M1-36, A61M1-00
【公开号】CN204501826
【申请号】CN201520158049
【发明人】梁宏亮, 刘金成, 杨剑, 易蔚, 魏旭峰, 刘洋, 董小超, 朱海龙, 侯慧媛, 俞世强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