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91280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具体地说,是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心脏起搏疗法问世50年来挽救心脏停搏患者无数,我国每年植入心脏起搏器近7万台。心脏起搏疗法是通过起搏导线将脉冲发生器发出的脉冲传递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因此电极导线与心肌的牢靠固定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导线固定方式是用导线顶端的翼状结构将导线锚定在心肌肌小梁或梳状肌中,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其固定效果可靠。但随着起搏器的广泛应用、患者的寿命延长和导线的固有使用年限等,相关并发症,如起搏系统感染、导线故障(包括慢性起搏阈值升高、导线断裂、绝缘层磨损等)等日渐增多,此时应将原导线拔除并更换新的电极导线。但由于翼状结构被局部增生的纤维组织缠绕而造成在临床工作中电极导线拔除非常困难,甚至在拔除中出现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在早期将电极导线可靠固定住,又能在后期需要拔除导线时容易拔除的导线固定装置。关于此类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鞘管,所述的固定鞘管上设有固定翼。
[0006]所述的固定鞘管的长度为10-25mm,厚度为0.2-0.8mm,固定鞘管上的固定翼的数量为3-5个,固定翼长度为2-8mm,固定翼附着点距固定鞘管顶端的距离为2_4mm。
[0007]所述的固定鞘管和固定翼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0008]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0009]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鞘管和固定翼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可在6-12个月内缓慢吸收,早期不会影响导线的固定,在后期可吸收材料被吸收后,电极导线的远端表面平整、无凸起,方便电极导线拔出。
【附图说明】
[0010]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2]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0013]1.固定鞘管11.固定翼
[0014]2.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3.电极头
[0015]31.电极头导线4.环电极。
[0016]实施例
[0017]请参看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的使用示意图。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鞘管1,所述的固定鞘管I上设有固定翼11,所述的固定鞘管I和固定翼11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所述的固定鞘管I套在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的外层,固定鞘管I与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等长,所述的固定鞘管I的内径与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的外径相同,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的外径与环电极4外径一致,电极头导线31在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的内部螺旋排列,电极头导线31 —端与电极头3连接。
[0018]使用时固定鞘管I套在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的外层,导线在植入时通过固定鞘管I上的固定翼11将导线固定在心肌肌小梁或梳状肌中,固定鞘管I和固定翼11在6-12个月内被缓慢吸收,当固定鞘管I和固定翼11被吸收后,裸露的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2与环电极4等高,导线远端表面平整无凸起,使导线易于拔除。
[001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固定鞘管I的长度为10-25mm,厚度为0.2-0.8mm,固定鞘管I上的固定翼11的数量为3-5个,固定翼11长度为2-8mm,固定翼11附着点距固定鞘管I顶端的距离为2-4mm。
[002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鞘管,所述的固定鞘管上设有固定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鞘管的长度为10-25mm,厚度为0.2-0.8mm,固定鞘管上的固定翼的数量为3_5个,固定翼长度为2_8mm,固定翼附着点距固定鞘管顶端的距离为2-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鞘管和固定翼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心脏被动起搏导线可吸收翼状固定结构,所述的翼状固定结构包括固定鞘管,所述的固定鞘管上设有固定翼,所述的固定鞘管套在电极头导线惰性绝缘套管的外层。其优点表现在: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鞘管和固定翼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可在6-12个月内缓慢吸收,早期不会影响导线的固定,在后期可吸收材料被吸收后,电极导线的远端表面平整、无凸起,方便电极导线拔出。
【IPC分类】A61N1-04, A61N1-372
【公开号】CN204601383
【申请号】CN201520299317
【发明人】秦胜梅, 宿燕岗
【申请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