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内固定板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045905阅读:来源:国知局
止点位于骰骨和第一跖骨,但在跟骨外侧壁有一肌腱滑车附着,力量较小。但在跟骨骨折时,会导致跟骨外侧壁膨隆,影响外踝活动。
[0056]此理论的好处在于将跟骨的拱形桥的拱石承重结构和牵拉桥的拉索止点结构作了区分。在跟骨骨折后,内固定板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复承重功能。所以内固定板设计时,主要参考因素是跟骨承重的结构特点。对于止点撕脱性骨折,可以独立克氏针、螺钉固定,也可以用连接结构将固定于止点的螺钉连接于内固定板。
[0057]跟骨骨折复位被paley形容为“难度如同复位一个鸡蛋壳”,即复位难度较大。骨折时因跟骨外壁皮质薄,松质骨塌陷,因此解剖复位几乎不可能。如果手术中实现“三拱石”与“一基底”的位置相对固定,使跟骨力线稳定,就可以完成跟骨功能性固定。功能固定完成后,骨折块之间的间隙可以通过骨化成骨而完成填充,即使大部分骨折愈合后,少量骨折块之间的缝隙也不影响跟骨的功能。所以说,“一基二桥三拱石四止点”理论可以推导出在大多数跟骨骨折发生时,骨折线是沿着拱石间的薄弱区域走形,也可以推导出跟骨不需要解剖复位。
[0058]由“一基底二桥三拱石四止点”的理论可以推出,跟骨最关键的承重功能在跟骨上方是由后跟距关节拱石和载距突拱石联合承担,并传递到跟骨底部(只有一个基底)。现有研宄已经证明载距突骨折、跟骨基底骨折发生率低、移位率低。所以说,跟距关节拱石复位和位置是跟骨手术的最关键的部分,同时,后跟距关节面也是最重要的负重区。内固定设计原理就是在后跟距关节面与跟骨基底之间用坚强内固定连接,即用内固定板连接后跟距关节与跟骨基底,同时自外向内的螺钉将后跟距关节与内侧载距突骨块连接一体。因此内固定板的结构特点就是其形状和功能要符合跟骨后跟距关节面到跟骨基底的形状。当然,同时要有将跟骰关节骨块与承重臂的连接装置(拉力部)。
[0059]依据“一基底二桥三拱石四止点”的理论,跟骨复位固定过程如下:
[0060]第一步:后跟距关节面的复位及载距突的复位。由于跟骨距骨之间的关节是微动关节,跟骨距骨的关节面吻合度好。所以复位跟骨后跟距关节面和载距突,均以距骨距下关节的凹面为模板复位。将跟骨的后跟距关节面和载距突依次贴服在距骨距下关节面后,克氏针临时把跟骨的碎骨块固定于距骨。即距骨+载距突骨块+后跟距关节面骨块为一整体。
[0061]第二步:跟骰关节处骨折复位。同法以跟骰关节为复位模板,将跟骨骨块临时固定于骰骨。
[0062]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后粉碎的跟骨就变为三个大部分。后跟距关节面+载距突+距骨为第一部分(两个拱石和为一体),跟骰关节+前足为第二部分,跟骨基底为第三部分。三部分同时整体成型,完成跟骨功能要求后,即可完成跟骨承重功能的复位。三个骨块掌握住整体关系就可,而不必要复位细小的骨折块。
[0063]第三步:三部分整体成型。手法是:一助手双手握住足底牵引克氏针(即控制跟骨基底骨块),要确保足跟与小腿轴线一致并且足底平面与纵轴的垂直,用双拇指顶于足弓处(控制跟骰关节骨块),必要时可用髌骨复位钳牵拉跟腱止点上缘骨质。另一助手握住前足,做适度内外翻、内外旋动作使后跟距关节面前缘的骨质与附骨窦基底骨质能够大体复位。要注意观察三点:跟骨结节上缘与后跟距关节面前缘的骨质的连线平行、跟腱-足底轴线合适无内外翻、足底共平面和足弓弧度一致。完成后用2?3枚2.0克氏针临时交叉固定跟骨。因克氏针固定不牢固,然后换内固定板螺钉做坚强内固定。由上看出,功能复位标准是基底与后跟距关节面拱石的相对位置,而不是跟骨骨折块的解剖复位。由此可见:内固定板的主要承重壁是沿由基底与后跟距关节面拱石之间的连线,而拉力臂是连线到跟骰关节的相连的结构。
[0064]由以上复位过程可以设计出由承重臂和拉力臂构成的跟骨功能性内固定板。而使用本内固定板的切口可以使用斜“卜”字形切口,更方便复位固定。使用本内固定板时“倒L形”切口则需要过大的暴露,增加皮缘坏死风险,不建议使用。
[0065]三步完成后跟骨的拱形桥的功能恢复,剩下是牵拉桥的功能恢复。肌肉止点会牵拉粉碎的骨折块,如果止点的碎骨块移位较大,可将止点骨块牵拉后复位,使用现有的螺钉或其他固定器械固定。
[0066]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跟骨内固定板,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固定板本体包括条形的承重部;所述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用于与位于跟踞关节外侧和后背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用于与跟骨的基底骨块相连接; 沿宽度方向,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另一部分边缘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端部的宽度边缘的延伸方向成25°?60°夹角; 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部的过渡部设有第三组螺纹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板本体还包括条形的拉力部,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所述承重部连接在一起;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宽于其过渡部,用于与跟骰关节外侧的跟骨骨块相连接;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设有第一组螺纹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螺纹孔沿所述拉力部的远端部的边缘布置,所述第二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边缘布置,所述第三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过渡部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第四组螺纹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的边缘布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螺纹孔成三角形布置,位于所述承重部上端部非弧形面上的所述第二组螺纹孔成直线形布置,所述第四组螺纹孔成直线形布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螺纹孔和所述第三组螺纹孔的直径均大于所述第二组螺纹孔和所述第四组螺纹孔的直径。7.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为一体式结构。8.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为分体式结构,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所述承重部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跟骨内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与所述承重部相抵的表面均设置为防滑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跟骨内固定板,它包括:刚性材料的内固定板本体,内固定板本体包拉力部和承重部;拉力部包括近端部、远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拉力部的远端部宽于其过渡部;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部,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宽于其过渡部;沿宽度方向,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弯曲成弧形;拉力部的近端部与承重部连接在一起;拉力部的远端部设有第一组螺纹孔;承重部的上端部设有第二组螺纹孔;承重部的下端部设有第四组螺纹孔。承重部也可以单独使用。螺钉固定在跟骨骨质密度高的区域,不易拔钉,对粉碎跟骨骨折块实现了功能性复位和固定,不需要进行解剖复位,而且术时切口小,创伤小。
【IPC分类】A61B17/80
【公开号】CN204698666
【申请号】CN201520224167
【发明人】丁志伟, 赵玉玲, 滕云, 李轶, 潘朝晖, 杨志全, 胡勇, 王剑利
【申请人】丁志伟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4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