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45990阅读:941来源:国知局
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用于动物实验的立体定位注射主要应用于脑脊髓损伤、退行性疾病模型的建立和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移植等方面。该方法将动物头部妥善固定于立体定位仪后,以颅骨前商为定位原点,根据不同的坐标确定注射靶点的准确位置,通过微量注射器穿刺脑组织,缓慢注入相关药物或细胞,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稳定等特点。目前采用的微量注射装置包括有微量注射器和注射器针头,该针头尖端为斜口状,直径多在500 μ m左右,且多为金属材质,这种针头进入脑组织后,对动物,例如实验用小鼠的正常脑组织损伤较大,易造成术后动物死亡;细胞移植时,由于注射器尖端较粗,直径数微米的细胞常集结成团进入脑组织,影响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充分接触,移植后细胞死亡率高,易造成实验失败。此外,由于针头与注射器直接固定连接,注射器端部与其他设备连接就变得非常困难,造成了操作不便。
[0003]公开于该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大幅提高实验成功率,且操作简便的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其包括:微量注射器,其尖端直径为500 μ m ;玻璃针,其尖端直径为30 μ m,长度为5?6 ym;头皮套管针,其针尖部经过切削之后套接微量注射器的尖端,该头皮套管针的软管端部套接玻璃针。
[0006]优选地,所述玻璃针的长度为5.5 μ m。
[0007]优选地,所述微量注射器的推杆与微量注射泵的输出端连接。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玻璃材质较金属对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均较小,利于细胞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术后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模型成功率;促进移植细胞在宿主内存活生长分化,持续发挥治疗作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1所示,该种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该装置由三部分组成:微量注射器1,其尖端直径为500 μ m(微米)。玻璃针3,其尖端可通过微电极拉制仪制备而成,其直径为30 μ m,长度为5?6 μ m,长度优选为5.5 μ m。头皮套管针2,其针尖部经过切削之后套接微量注射器的尖端,头皮套管针的另一端,即带有软管的端部套接玻璃针。使用时,所述微量注射器的推杆与微量注射泵(图中未示)的输出端连接,该玻璃针可以固定在立体定位仪注射臂上。
[0011]该组装后的微量注射装置中的软管针材质较软,可耐受各个方向上旋转、弯曲等。使用时,将玻璃针固定于立体定位仪注射臂上,将微量注射器的推杆置入微量泵的卡槽中,推杆端部与微量泵的输出端相抵,调节微量泵参数设置,完成小鼠脑内药物或细胞注射。
[0012]上述实施例是用于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覆盖。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量注射器,其尖端直径为500 μ m ; 玻璃针,其尖端直径为30 μ m,长度为5?6 μ m ; 头皮套管针,其针尖部经过切削之后套接微量注射器的尖端,该头皮套管针的软管端部套接玻璃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针的长度为5.5y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量注射器的推杆与微量注射泵的输出端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微量注射装置,其包括:微量注射器,其尖端直径为500μm;玻璃针,其尖端直径为30μm,长度为5~6μm;头皮套管针,其针尖部经过切削之后套接微量注射器的尖端,该头皮套管针的软管端部套接玻璃针。优选地,所述玻璃针的长度为5.5μm。所述微量注射器的推杆与微量注射泵的输出端连接。由于玻璃材质较金属对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均较小,利于细胞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术后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模型成功率;促进移植细胞在宿主内存活生长分化,持续发挥治疗作用。
【IPC分类】A61D7/00
【公开号】CN204698751
【申请号】CN201520328267
【发明人】左赋兴, 包新杰, 王任直, 李雪元, 周强意, 杨远帆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公开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