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9140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填充装置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应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好的方法主要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以经皮椎体成形术使用更多,应用更广。自从1984年开始出现第一例经皮椎体成形术以来,对于椎体成形术的改进一直都在继续,而长久以来经皮椎体成形术一般都是以建立通道并输入骨水泥(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进入椎体内,以提供椎体内骨小梁之间足够的支撑力,从而保证病椎不再发生压缩性骨折及疼痛。然而这类手术术式依然存在骨水泥渗漏无法控制,从而容易造成骨水泥渗漏后的并发症,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0003]为了尽可能的解决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风险,申请号为CN1552290A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脊椎填充装置的使用方法,其包含一填充件,包含有一容置部及一注入口,该填充件是由一或复数面具有复数个通孔的挠性非气密性围壁组成,孔径不大于0.1mm。由于孔径较小,从而可以对骨水泥弥散进行一定限制,从而提高手术安全。
[0004]然而,目前即使是设计了这样一款填充装置,减少了骨水泥的渗漏,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0005]—方面,上述专利提供的脊椎填充装置目前无较好的弥散效果。由于孔径的过小,骨水泥极难从该填充装置中弥散出来,即不存在骨水泥与骨小梁松质骨之间形成镶嵌连接,直接的结果将是充盈状态的填充装置中塞满了骨水泥,呈一个鸭蛋形圆润骨水泥硬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由于与骨小梁松质骨接触面积不足,镶嵌程度不够,在机体运动时会存在一定的可活动性,且由于周围都是骨质疏松类的松质骨,更易出现骨水泥撞击周围接壤的骨小梁致局部二次骨折,该骨水泥快在椎体内的活动区域加大,活动性提高。进而一旦该充盈骨水泥的填充装置的活动性更大,二次骨折和骨水泥撞击皮质骨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手术风险再次增加。
[0006]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提供的脊椎填充装置依然缺乏可控性及可操作性。由于填充装置自身孔径都为统一规格的,且不论骨水泥在怎样的高压下才会通过孔径并呈现弥散效果,那么整个填充装置周围弥散骨水泥并不存在差异性,属于四面八方弥散,缺少了术者根据病患病椎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的可能性。骨水泥往椎体前缘或后缘方向弥散时,并发症发病率将会提高。骨水泥过孔径后就将无法控制骨水泥的走向,总而言之,该专利不能实现定向靶向的推注骨水泥。
[0007]最后,目前市场中上述专利产品的临床反应一直不佳,因为主刀医生不仅要烦恼在不同皮质骨破裂的情况下,骨水泥弥散的控制如何把控;还要烦恼在填充装置充盈后,由于网目太大,孔径太小,压力不足时如何形成镶嵌于骨小梁松质骨中的毛刺状骨水泥。
【实用新型内容】
[0008]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包括:
[0009]植入件,其包括有注入口和容置部,所述容置部由一或复数面具有复数个通孔的挠性非气密性围壁组成,所述植入件缩小植入骨骼组织中;
[0010]浆状医材,经所述注入口注射填充于所述容置部内,在推挤所述容置部的围壁膨胀后固化,且固定连接于骨骼组织中;
[0011]所述容置部膨胀后,所述容置部的前端区域、后端区域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前端区域和后端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
[0012]较佳地,四分之一至全部的所述中间区域上均布有若干第二通孔。
[0013]较佳地,所述中间区域上均匀布满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浆状医材受压后,经由所述中间区域上的第二通孔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弥散。
[0014]较佳地,所述中间区域上纵向平分为两侧面,其中一侧面上均布有若干所述第二通孔,另一侧面上均布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浆状医材受压后,经由所述中间区域一侧上的第二通孔定向弥散。
[0015]较佳地,所述中间区域上设置有两片用于均布所述第二通孔的弥散区域,且该两片区域关于容置部的中轴线对称;所述浆状医材受压后,经由所述弥散区域上的第二通孔定向的向两对称方向弥散。
[0016]较佳地,所述中间区域上除去设置第二通孔的部分,剩余的部分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
[0017]较佳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至0.15mm,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15mm至0.6mm,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1mm至0.15mm。
[0018]较佳地,所述容置部撑开后呈椭球型囊体,所述椭球型囊体的长轴两端对应的区域分别为所述前端区域和所述后端区域。
[0019]较佳地,所述前端区域和所述后端区域分别占整个所述容置部的1/4±0.05,所述中间区域占整个所述容置部的1/2 ±0.05。
[0020]较佳地,所述浆状医材采用骨水泥或骨取代物。
[002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22]I)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植入骨骼组织中,再将浆状医材注如容置部中,经由容置部上不规则不均匀的通孔衍生至骨骼组织中固化镶嵌,首先解决了骨水泥灌注时的渗漏问题;同时,容置部的围壁采用非规则非均匀孔径的挠性非气密性围壁,可有效的控制浆状医材在骨骼组织中的流动性和弥散性,减少并发症,减少肺栓塞的风险,避免骨水泥的肆意弥散,从而减少对前纵韧带的损伤,减少对后缘脊髓神经系统的破坏及压迫造成的下肢麻木和瘫痪等并发症,减少对周围肌肉组织和血管组织的损伤;
[0023]2)本实用新型中扩大了容置部上通孔的尺寸,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保证了骨水泥能够在一定压力推送情况下可通过容置部上的复数可通孔,降低因骨水泥在一定压力情况下也无法弥散出来导致植入件表面光滑,从而造成二次骨折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容置部上通孔的大小的设定以及非规则非均匀的设置,保证了骨水泥在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弥散开来的程度有限;而且骨水泥弥散更加具有倾向性和约束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可实现定向弥散、靶向推注骨水泥,主刀医师可很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手术操作的调整。
【附图说明】
[0024]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a为实施例一中容置部右面通孔分布不意图;
[0027]图2b为实施例一中容置部左面通孔分布不意图;
[0028]图2c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置于脊椎椎体中结构示意图;
[0029]图2d为图2c中脊椎椎体的纵向切面侧片图;
[0030]图3a为实施例二中容置部右面通孔分布示意图;
[0031]图3b为实施例二中容置部左面通孔分布示意图;
[0032]图3c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置于脊椎椎体中结构示意图;
[0033]图3d为图3c中脊椎椎体的纵向切面侧片图;
[0034]图4a为实施例三中容置部右面通孔分布示意图;
[0035]图4b为实施例三中容置部左面通孔分布示意图。
[0036]符号说明:
[0037]1-植入件
[0038]101-容置部
[0039]1011-前端区域
[0040]1012-后端区域[0041 ]1013-中间区域
[0042]1014-弥散区域
[0043]102-注入口
[0044]103-第二通孔
[0045]104-第一通孔
[0046]105-第三通孔
[0047]2-连接管
[0048]3-注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0050]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均匀孔径的骨填充囊袋,其包括有一植入件1,植入件I进一步的包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