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顶端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5273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用于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顶端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顶端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0002]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管壁局部薄弱而发生的一种永久性膨胀性疾病。脑动脉瘤属于周围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产生的瘤样突起,突起的动脉瘤瘤壁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变薄并最终破裂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病急、症状重、无明显先兆,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但外科手术夹闭创伤大、并发症多、手术以及恢复时间都很长,不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随着微创性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脑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也逐渐成为脑动脉瘤治疗的主导技术。
[0003]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主要是使用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植入动脉瘤内进行栓塞,使得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而闭合并达到解剖治愈。对于位于动脉分叉处的宽颈动脉瘤而言,单纯弹簧圈不容易栓塞,往往需要支架辅助栓塞(如图1);这时,需要分别置入两个支架进入血管的两个主要分支内,才能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共有三步:第一步,置入第一个支架(图1中的标号7);第二步,交叉置入第二个支架(图1中的标号8);第三步,将微导管通过交叉置入的两个支架放入动脉瘤内进行弹簧圈(图1中的标号9)栓塞。这样的步骤操作比较繁琐,支架对血管的影响范围也广,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分支血管管壁增生、狭窄甚至闭塞;在置入操作时,复杂的操作也可能引发血栓形成,造成不必要的栓塞并发症。另外,如果只植入一个支架,又不能很好地封闭动脉瘤口部、进行安全治疗。以上这种支架以及操作方法既不安全、也不方便,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的支架用于治疗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顶端覆膜的血管支架,便于放置和治疗分叉处动脉瘤,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避免术中用微导丝或微导管进行瘤腔栓塞而人为刺破动脉瘤发生大出血,提高分叉处动脉瘤的治愈率,降低治疗后动脉瘤的复发率。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脑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顶端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为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开放,远端覆膜为闭合结构;所述支架主体为圆管状,远端向外扩张呈扩口形。
[0006]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覆盖设置的膜为生物相容性膜或网条和生物相容性膜共同组成的封闭结构;当生物相容性膜和网条同时存在时,网条位于生物相容性膜的远端面或近端面;即生物相容性膜和网条为双层结构,生物相容性膜的近端面为生物相容性膜靠近支架主体近端一侧的面。
[0007]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倾斜形成不同的角度,网状闭合结构所在平面与圆管状的支架主体的轴线成锐角,以配合不同形态和角度的动脉瘤。。
[0008]更优的,所述生物相容性膜中央设置中心孔,便于微导丝的通过和导引;生物相容性膜的中央即为支架主体的轴线与生物相容性膜相交的点所在位置。
[0009]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近端尾部设置一个以上金属标记物。
[0010]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网状结构为镂空切割或丝状材料编织。
[0011 ]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支架为自弹式或球膨式。
[0012]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的闭合结构设置一个以上金属标记物。
[0013]优选的,所述支架主体的远端覆膜的闭合结构外沿设置环形金属丝,提高覆膜结构的稳定性,有效保护生物相容性膜不受损坏。
[0014]本实用新型顶端覆膜支架的支架主体为钛丝、钨丝、镍钛合金丝、钽丝、不锈钢丝、金合金丝的任一种或任两种组成的复合材料。或选择可吸收材料或医用材料,如:聚碳酸酯、聚酸酐共聚物、凝胶或镁合金。
[0015]所述生物相容性膜为聚四氟乙烯膜。
[0016]本实用新型的支架释放时,将微导丝通过顶端生物相容性膜的中心孔,置于分叉处的动脉分支内,将支架沿着导丝送到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口,释放支架。
[0017]本实用新型顶端覆膜支架与导引导丝、输送微导管、输送杆、导引导管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18]本实用新型顶端覆膜支架的支架主体具有收缩性,释放状态下外形为网状圆筒形,与动脉瘤处的脑动脉血管内壁相适配,输送状态下收缩固定于微导管内,并在导引导丝的导引下经导引导管输送至动脉分叉的动脉瘤处,释放而封堵动脉瘤。
[0019]所述远端的膜状闭合结构在释放状态下具有封堵动脉瘤血管壁开口的封堵面,为了提高封堵效果,封堵面具有与血管匹配的倾斜角度。
[002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0021 ] (I)支架主体与动脉血管内壁相适配,远端向外扩张呈扩口形可以在分叉处增大对血管的附着力,防止支架脱落,并很好地封堵动脉瘤的口部。
[0022](2)支架远端为生物膜状物或网条与生物膜相结合的封闭结构,只需将支架释放于动脉分叉处,让支架远端覆膜处正对于动脉瘤口部,覆膜就可以直接封闭动脉瘤,使血液无法进入动脉瘤腔内,随时间瘤腔内的血液凝固而闭合动脉瘤,这样的方法更加简单便捷。
[0023](3)支架远端为膜状闭合结构可直接封闭于动脉瘤口部,这优于交叉植入两个支架治疗分叉部脑动脉瘤。同时,这样的操作不仅简化了当前植入一个或两个支架后再将微导丝和微导管伸入动脉瘤腔内进行弹簧圈栓塞的技术,而且一切操作都是在血管内进行,无需将微导丝和微导管伸入到动脉瘤腔内植入弹簧圈进行栓塞,从而避免了微导丝或微导管人为刺破动脉瘤壁引起术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的危险。
[0024](4)支架远端封堵面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封堵面具有与血管匹配的倾斜角度,可以用于治疗不同角度的分叉处动脉瘤,并且能够更好地封闭动脉瘤腔,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
[0025](5)生物相容性膜中央的中心孔方便导丝穿过,便于支架的放置。
[0026](6)近端开放,使得血液可以正常通过支架进入远端分支血管。
[0027](7)近端和远端闭合结构的金属标记物便于定位放置位点,当释放支架时,让支架远端的不透X线的金属标记物位于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口部,固定支架输送杆,逐渐回撤微导管,支架便可以释放于适当位置。此时连接电源,使用电解脱将输送杆从支架解脱并撤出输送杆。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现有技术治疗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方法的示意图;
[0029]图2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释放后封闭动脉瘤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释放后封闭动脉瘤的示意图;
[00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释放后封闭动脉瘤的示意图;
[00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释放过程示意图。
[0039]附图中,I支架主体,2生物相容性膜,3网条,4中心孔,5金属标记物,6环形金属丝,7第一个支架,8第二个支架,9弹簧圈,10动脉瘤,11微导丝,12输送杆,13微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