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舒适且可以折叠的轮椅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97686阅读:来源:国知局
;49、拉紧弹簧;50、第三限位孔;51、第四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活动插装在车体上的靠背垫1、活动插装在车体上的坐垫4、设置在车体两侧的手推车轮16、一端与车体连接的上坡支架30、铰接在上坡支架30另一端的滚轮31、设置在车体上的脚踏板15、设置在车体上的前车轮17以及位于坐垫4下方且设置在车体内侧的折叠机构;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可以减少轮椅的外形以及占地面积,设计合理,结实耐用;
[0041]车体包括左车架11、与左车架11对称设置的右车架12、下端分别与左车架11和右车架12铰接的靠背架2、设置在靠背架2上的手柄3、两个分别位于在坐垫4两侧的扶手架5、设置在左车架11下部内侧的左连接架13以及设置在右车架12下部内侧的右连接架14 ;
[0042]左车架11与右车架12结构相同,左连接架13与右连接架14结构相同;便于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
[0043]在靠背架2上对称设置有插板18,在靠背垫1上设置有与相应插板18插装连接的插杆19,坐垫4也可以采用该插装方式。该插装方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拆装方便,可以采用其他常见可拆装方式,例如螺栓连接,卡扣连接或者捆绑连接。
[0044]左车架11和右车架12分别与相应的扶手架5连接;在扶手架5上表面设置有凹槽8,沿Z向在扶手架5上活动插装有升降杆7,升降杆7穿过凹槽8底面的Z向通孔,升降杆7的上端铰接有扶手柄6,扶手柄6的水平截面的形状与凹槽8水平截面的形状相适配,扶手柄6的厚度小于凹槽8的深度;在升降杆7上沿轴向中心线设置有三个以上的第一定位孔9,在扶手架5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孔9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10,第二定位孔10与第一定位孔9通过插销连接;通过升降杆7可以调整扶手柄6的高度,当在乘坐轮椅时间太长需要活动筋骨时,通过第二定位孔10与相应第一定位孔9的位置,将扶手架5升高,并通过插销固定,使用者就可以双手扶住扶手柄6或者将扶手柄6架于腋窝处或者手臂下方站起活动,采用交接方式,使得扶手柄6可以在水平方向内转动,更加人性化;当乘坐轮椅上,将升降杆7沿凹槽8底面的Z向通孔下降,扶手柄6放置在凹槽8,过渡平滑,使用舒适,作为变形,插销可以是插拔式定位销、弹簧和定位球组合或者弹簧和定位卡板组合等结构方式。作为优选,在车体上设置有安全带,优选设置在左车架11和右车架12之间,当升降杆7升起时候,使用者站起锻炼,并捆绑上安全带,保证使用者安全,防止力竭而摔倒,同时,不需要辅助人员时时在一旁看守,提高极大的便利,也便于使用者站起进行粪便排泄,干净卫生。
[0045]折叠机构包括与左连接架13下端连接的左导向块20、与左导向块20的Z向内孔滑动连接的Z向左导向杆21、一端与Z向左导向杆21上端连接的X向左连接套22、一端活动插装在X向左连接套22另一端面的轴向孔内的X向左铰接轴23、与左连接架13下端铰接的X向左转轴47、与右连接架14下端连接的右导向块26、与右导向块26的Z向内孔滑动连接的Z向右导向杆27、一端与Z向右导向杆27上端连接的X向右连接套28、一端活动插装在X向右连接套28另一端面的轴向孔内的X向右铰接轴29、与右连接架14下端铰接的X向右转轴48、两端分别与X向左铰接轴23和X向右转轴48连接的第二连接杆24以及两端分别与X向右铰接轴29和X向左转轴47的第一连接杆25 ;第一连接杆25与第二连接杆24呈交叉设置,在交叉处铰接有中心轴32,中心轴32依次贯穿第一连接杆25的中部径向通孔与第二连接杆24的中部径向通孔;通过交叉设置,一端固定铰接,一端活动铰接,实现折叠功能,进一步说明:当折叠时,取下坐垫4以及靠背垫1,将Z向左导向杆21沿左导向块20沿Z向向上滑动,同时带动X向左连接套22 —起运动,与X向左连接套22端部内孔铰接的X向左铰接轴23 —边向上运动,一边以X向右转轴48为支点带动第二连接杆24转动,同时通过中心轴32与第一连接杆25 —起向车体中心靠拢;同理Z向右导向杆27沿着右导向块26沿Z向向上滑动,同时带动X向右连接套28 —起运动,与X向右连接套28端部内孔铰接的X向右铰接轴29 —边向上运动,一边以X向左转轴47为支点带动第一连接杆25转动。上述联动方式,设计科学,结构合理,结实耐用,节省空间,使用方便;由于采用X向左连接套22以及X向右连接套28起到过渡连接作用,将各部件在空间相互错开,进一步,节省空间,同时受力合理。其中,Z向为轮椅正常状态时的竖直方向,X向为轮椅的直线行走方向,Y向垂直于Z-X平面。
[0046]实施例1: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在靠背架2上设置有拉杆手把33,在靠背架2上设置有导向架34,拉杆手把33位于手柄3下方,使用方便,设计人性化,在拉杆手把33上连接有拉线35,拉线35的下端与卡位机构连接,拉线35穿过相应的导向架34,优化拉线35布置,设计合理;采用拉线35设计,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导向架34位于相应拉杆手把33的下方。
[0047]在靠背架2与左车架11之间设置有左卡位机构,在靠背架2与右车架12之间设置有右卡位机构;左卡位机构与右卡位机构结构相同,便于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
[0048]左卡位机构包括三个设置在左车架11端部的第二限位孔42、设置在靠背架2下端的第一限位孔39、设置在第一限位孔39内的孔用轴承挡圈40、设置在孔用轴承挡圈40 —侧的弹簧卡板41以及设置在孔用轴承挡圈40另一侧的复位弹簧38 ;在第一限位孔39内插装有卡位螺钉37,卡位螺钉37设置在复位弹簧38内,卡位螺钉37顶端与拉线35的下端连接,卡位螺钉37的上部与复位弹簧38的一端连接,复位弹簧38的另一端与弹簧卡板41连接,靠背架2下端与左车架11端部分别与转轴36铰接,使得靠背架2折叠在左车架11内侧,进一步节省空间,缩小轮椅体积。靠背架2设置在左车架11的内侧;弹簧卡板41为环状结构,孔用轴承挡圈40的内径小于弹簧卡板41的外径;该左卡位机构大体结构沿Z-X平面布置,
[0049]作为优选,相邻的第二限位孔42之间的夹角为60° -90°,第一限位孔39与第二限位孔42相对应,卡位螺钉37依次穿过第一限位孔39与第二限位孔42,第二限位孔42的轴向中心线以及第一限位孔39的轴向中心线沿转轴36的径向设置且相交于转轴36的轴向中心线上。
[0050]具体使用时,通过向上拉起拉杆手把33,通过拉线35带动卡位螺钉37沿第一限位孔39向外伸出,并与第二限位孔42脱开,转动靠背架2,向前可以折叠缩小空间,向后可以将靠背垫1仰放,使用者可以平躺与轮椅上,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当卡位时,松开拉杆手把33,在弹簧卡板41和孔用轴承挡圈40作用下,复位弹簧38拉动卡位螺钉37重新沿第一限位孔39进入到相应的第二限位孔42内,实现快速卡位,使用方便,结实耐用,结构紧凑。右卡位机构与左卡位机构具体使用原理一样。
[0051]实施例2: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左卡位机构大体沿Z-Y平面方向设置,包括三个设置在左车架11端部的第四限位孔51、三个设置在靠背架2下端的第三限位孔50、设置在左车架11外侧的支座45、设置在支座45上的杠杆44、设置在左车架11上的导向筒43以及设置在杠杆44下端部与左车架11外侧壁之间的拉紧弹簧49 ;采用杠杆结构,工艺合理,使用方便,采用导向筒43进一步优化拉线35的布置,防止拉线35的损坏,受力科学合理。
[0052]靠背架2下端与左车架11端部分别与转轴36铰接;靠背架2设置在左车架11的内侧;作为优选相邻的第三限位孔50之间的夹角为60° -90°,第三限位孔50与第四限位孔51相对应,卡位柱46依次穿过第四限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