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底蓄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627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锅底蓄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锅子离火后能在锅底继续加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焖烧锅是由一内锅及外锅所组成,当内锅置入外锅内,就能藉由外锅的隔热(或 断热)作用,而使内锅的热源不会快速流失,使得内锅中的食物在高温又保温的状态下而 持续焖煮,达到节省瓦斯能源的经济效益。
唯上述的内锅在离开火源后,温度就会下降,即使置入外锅后能以保温作用使温度 减缓下降,但保温时间仍然有限,因此为能达到持续加热及使保温持久,即有业者开发 出离火续煮锅,例如下列专利文献1 2所示,其中,专利文献l是由一外锅、及一置入
外锅内的内锅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内锅的锅底外围设置数个L形固定片,再以螺丝将 聚热圈与L形固定片锁固结合,该聚热圈与锅底保留一小间隙,使聚热圈的热源不会直
接传导至内锅。
专利文献2的特征在于锅底中央设有螺杆,能与聚热环中央的螺孔相互螺合;或 锅底设置内壁具有内螺纹的环套,而聚热环的外缘设置外螺纹,当聚热环以外螺纹与环 套的内螺纹相互螺合后,就能使二者结合固定。
专利文献l: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595413 「焖煮锅之结构」、公告闩2004年6月
21日;参图1、图2。
专利文献2: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M256738 「离火续煮锅之构造」、公告日2005年 2月11 R;参图4、图19。
上述专利文献1的问题点在于,锅底以L形固定片与聚热圈配合后,再以螺丝将两 者锁固结合,其藉螺丝固定的方式,对业者拆组造成不少麻烦;又当螺丝卸除后,聚热
圈虽能与锅底分离,但L形固定片仍结合在锅底下,造成不雅观;其次,螺丝经多次高
温燃烧后容易氧化,所以容易锈蚀产生松动。
上述专利文献2的问题点在于,锅底中央以螺杆与聚热环的螺孔相互螺合,在分解 后,锅底因中央螺杆的存在而不能平放在平台上;又,聚热环以外螺纹与环套的内螺纹 螺合后,经由多次高温燃烧,会容易氧化而锈蚀产生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易于拆组、不会因氧化造成锈蚀松动、更能使锅 体平放在平台上的锅底续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其共有二个实施例,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 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片(20)的
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 (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 连通的横沟(13)组成。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设置朝上突出 且用于防止扣爪(21)逆向导出的小突块(14)。
第二实施例的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 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10)的外缘下方设置数个朝外凸出的 凸块(15),而在蓄热片(20)周边设置数个对应前述凸块(15)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 的导沟(26),该导沟(26)是由直沟(27)、及与直沟(27)连通的横沟(28)组成。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竖片(25)上方内壁。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 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内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第一实施例的蓄热片(20)由扣爪(21)对应锅体(10)底部的导沟(11),就能快速导入 或导出,使蓄热片(20)能快速与锅体(10)结合或是拆解分离。
根据上述的锅底续热装置,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 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藉扣爪(21)由导沟(11)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 落。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 (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藉扣爪(21)由导沟(11)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 不脱落。
根据上述的锅底续热装置,在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的小突块(14)能防止扣爪(21) 凸块(22)导入横沟(13)后就不能逆向导出。
第二实施例的蓄热片(20)藉由周边设置的导沟(26)对应锅体(10)的凸块(15),就能 快速导入或导出,使蓄热片(20)能快速与锅体(10)结合或是拆解分离。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5) 上方内壁,藉扣凸块(25)由导沟(26)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落。
根据上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 (23)上方内壁,扣凸块(25)由导沟(26)入口垂直导入后再横向移动就能卡固不脱落。


图l: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2A:第一实施例扣爪凸块由导沟导入前的简单示意图2B:第一实施例扣爪凸块由导沟导入后的简单示意图3:为第一实施例蓄热片与锅体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4: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5: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6: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8:为第二实施例蓄热片与锅体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 图9:为第二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第一实施例
如图l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锅底蓄热装置,是由
锅体(IO)、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 在于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 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ll)是由直沟 (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
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直沟 (12)与横沟(13)组成倒"L"形的导沟(ll)。
如图2A、图2B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扣爪由导沟导入前及导入后的简单示意图2A中,扣爪(21)由导沟(11)的直沟(12)入口垂直导入,再朝水平向横移;再如图2B中, 扣爪(21)横移后。使其平放在横沟(13)内,即能使蓄热片(20)与锅体(10)结合不会脱落。
上述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设置朝上突出且用于防止扣爪(21)逆向导出的小突块 (14),因此小突块(14)即有如安全结构。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蓄热片与锅体同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图中揭示锅体 (10)与蓄热片(20)视锅内食材及容量而在火源(未揭)上加热,火源会由蓄热片(20)的多 个穿孔(24)导入而对锅底加热,当食材沸腾后,就可离开火源而置入外锅(30)内进行焖 烧,这时通红的蓄热片(20)仍处在高温状态,由于锅底与蓄热片(20)保持0. 5 2.0mm的 间距,所以蓄热片(20)能对锅底以间接加热方式对锅内食材继续进行加热、续煮功能, 因此保温的时间会较传统为长,故能充份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如图4所示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的蓄热片(20)构造与 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蓄热片(20)相同,不同处仅在于锅体(10)的导沟(11)是由直沟(12)与 横沟(13)组成"T"形的导沟(ll)。该导沟(ll)的功能及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于 此即不予赘述。
如图5所示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的蓄热片(20)构造与 第一实施例的蓄热片(20)相同,不同处仅在于锅体(10)的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环绕 整个锅体(10)外缘的环形横沟(13)所组成。该导沟(ll)的功能及作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 相同,于此即不予赘述。
由上述可知,导沟(ll)的实施例不限于一种,其可为倒"L"形导沟、"T"形导沟、 及直沟(12)与环形横沟(13)组成的导沟(11)等,上述三种导沟(11)都能利于扣爪(21)导 入或导出,其构造应涵属于本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如图6所示为第一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锅体(10)构造与第-一 实施例的锅体(10)相同,不同处仅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 形边框(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在使用及实施动作方面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作 用原理即不予赘述。
第二实施例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所示为第二实施例蓄热片与
锅体在外锅内进行焖烧的全剖视图。图中揭示出一种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
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IO) 的外缘下方设置数个朝外凸出的凸块(15),而在蓄热片(20)周边设置数个对应前述凸块 (15)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26),该导沟(26)是由直沟(27)、及与直沟(27) 连通的横沟(28)组成。
上述中,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5)上方内壁,由于凸 块(15)是外凸于锅体(10)外缘,所以在凸块(15)垂直导入导沟(26)的直沟(27)后,再横 向旋转导入横沟(28)内而达固定结合。
再如图9所示为第二实施例近似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导沟 (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内壁。在使用及实施动作方
面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作用原理即不予赘述。
再者,第二实施例的导沟(26)实施例具有多种,如直沟(27)与横沟(28)组成为"L" 形的导沟(未揭)、倒"T"形的导沟(未揭)、或导沟(26)是由直沟(27)及环绕整个环形边 框(23)的横沟(13)所组成(未揭)。由上述不同形态的导沟(26)也能使锅体(10)与蓄热片 (20)稳固结合,且组合及分解都极为简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 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 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 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 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10)、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2)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扣爪(21)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且朝内横向凸出。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横沟(13)的入口角隅位置 设置朝上突出且用于防止扣爪(21)逆向导出的小突块(14)。
5. —种锅底蓄热装置,是由锅体(IO)、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 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其特征在于-锅体(10)的外缘下方设置数个朝外凸出的凸块(15),而在蓄热片(20)周边设置数 个对应前述凸块(15)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26),该导沟(26)是由直沟 (27)、及与直沟(27)连通的横沟(28)组成。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竖片(25)上方内壁。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底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沟(26)是设置在蓄热片(20) 周边朝上突出的环形边框(23)上方内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底续热装置。由锅体(10)、及结合在锅体(10)底部并与锅底保持间距的多孔蓄热片(20)所组成,蓄热片(20)的外围设置数个朝上延伸出的扣爪(21),而在锅体(10)的底部外缘设置数个对应前述扣爪(21)并可供其导入且能将其固定的导沟(11),该导沟(11)是由直沟(12)、及与直沟(12)连通的横沟(13)组成。易于拆组、不会因氧化造成锈蚀松动、使锅体离火后平放在平台上在锅底继续加热。
文档编号A47J36/02GK201001642SQ20072000343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6日
发明者张明仕 申请人:张明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