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双层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143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双层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水等进行保冷、保温的真空双层瓶。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外筒与内瓶的上侧口部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内瓶与外瓶之间的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在底罩上形成有从水平方向覆盖外筒的侧周部;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侧周部被压入到外筒,并从外侧被焊接。由于利用底罩使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因此不存在覆盖外瓶的底的额外附带的外罩。因此,封闭部包含于位于内瓶的下方的凹陷部中。在落下时,底面周围部容易先于凹陷部与其它部分接触,从而能够保护封闭部。还能够与不具有外罩的情形相应地使内瓶向下方伸长而维持整体高度,从而能够增加容量(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93329号公报(说明书摘要、图2)然而,当如上所述地不存在额外附带的外罩时,与具有内瓶与外瓶之间的真空空间、以及外瓶与外罩之间的空间的专利文献I的图I那样的一般的真空双层瓶不同,在碰伤因朝向底罩的落下冲击的反复叠加而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底罩与内瓶能够接触,从而引起温度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碰撞。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外筒与内瓶的上侧口部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该真空双层瓶采用了如下结构所述底罩具有从水平方向覆盖所述外筒的侧周部;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所述封闭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内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所述外筒包括负荷分担部,该负荷分担部在所述侧周部的内侧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以及所述外筒与所述侧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所述负荷分担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与所述内瓶接触之前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由于在底罩的侧周部的内侧比侧周部与外筒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外筒的负荷分担部分担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底罩向上方的凹陷变形。由于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点能够最早与内瓶接触,因此根据比该最高点更向下突出的负荷分担部,能够从该接触前抑制所述凹陷变形,并能够防止基于落下冲击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所述侧周部形成为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0009]焊接部通过将外筒的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底罩的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为了进行该焊接,通过将侧周部压入外筒而进行固定。由于负荷分担部是比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将该负荷分担部用于对压入的引导。即,如果负荷分担部中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则侧周部在沿压入引导部滑过的期间内扩大,因此易于压入到带阶梯部。并且,能够接触良好且牢固地安装侧周部。在侧周部未被压入到与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情况下,因残留于侧周部的上端与带阶梯部之间的间隙而使得外筒侧的熔融不充分,从而易于出现焊接不良,但是如果利用压入引导部确切地压入到带阶梯部,则能够利用负荷分担部来防止焊接不良。例如,所述压入引导部可以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底罩的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即使当底罩在相对于轴线略微倾斜的状态下被压入时,由于形成为在该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的压入引导部,因此压入也能够顺畅地进行直至压入到所述带阶梯部为止,从而能够在利用带阶梯部与所述侧周部的碰撞对倾斜进行校正之后进行焊接。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 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嵌合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或所述压入嵌合部与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由于能够利用压入引导部而容易地进行压入,因此能够采用如下的紧密的压入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焊接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即使产生侧周部未与带阶梯部碰撞的压入不良,由于不存在会在该压入嵌合部与侧周部之间导致外筒侧的熔融不良这样的间隙,因此也能够防止焊接不良。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比该鼓出部高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为了接合内瓶的上侧口部与外筒,从下方将内瓶同轴地插入到外筒的内侧。由于该外筒包括消除内径部与带阶梯部之间的直径差的鼓出部,因此能够防止基于带阶梯部的形成的内瓶的最大外径的限制,进而能够防止容量减少。由于底罩的侧周部覆盖外筒的带阶梯部以下的部分,因此只要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内径部以上即可,即使在负荷分担部包括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压入引导部,内瓶的最大外径也不会受到限制。优选地,所述底面周围部由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构成,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当负荷分担部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时,形成为水平的底面周围部与负荷分担部在铅直方向上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负荷分担部的倾斜,并能够可靠地抑制凹陷变形。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结构,由此能够利用外筒的负荷分担部在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点与内瓶接触之前来抑制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向上方的凹陷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

图I中,(a)是实施方式的底罩与外筒的局部纵剖视图,(b)是实施方式的将底罩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纵剖视图。图3中,(a)是将第一实施例的底罩标准地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 部纵剖视图,(b)是将第一实施例中的底罩非标准地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C)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压入嵌合部与底罩的侧周部的尺寸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将底罩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外筒;11、21...上侧口部;12...负荷分担部;12a、17...压入引导部;
13...带阶梯部;14...鼓出部;15...内径部;16...压入嵌合部;20...内瓶;22...内底;
23...最大外径部;30...底罩;31...封闭部;32...侧周部;33...凹陷部;34...底面周围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真空双层瓶为具备如下结构的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内瓶20的上侧口部11、21与外筒10之后使底罩30与外筒10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31堵塞用于这些内瓶20与外瓶之间的真空排气的底罩30的排气口。在外筒10的外表面安装中栓40。中栓40具备饮水口 41、盖42、盖锁定机构43,从而形成为携带用的真空双层瓶。外筒10形成为利用冲压加工而成形的一个部件。内瓶20形成为使内底22与内筒接合。内瓶20的最大外径部23位于比满水位低的位置。最大外径部23形成为内底22与内筒的接合部。底罩30具有从水平方向覆盖所述外筒的侧周部32 ;以及凹陷部33,该凹陷部33比使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34更向上方凹陷。凹陷部33位于内瓶20的内底22的下方。封闭部31形成于凹陷部33的中央部。凹陷部33的最高点存在于封闭部31所处位置。外筒10包括负荷分担部12,该负荷分担部12在侧周部32的内侧比凹陷部33的最高点、以及外筒10与侧周部32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带阶梯部13,该带阶梯部13的直径向上逐渐扩大;鼓出部14,该鼓出部14的直径从带阶梯部13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15,该内径部15在比鼓出部14高的位置与内瓶20的最大外径部23对置。焊接部通过将带阶梯部13、与被压入直至与该带阶梯部13碰撞为止的侧周部32的上端32a进行焊接而形成。在焊接中采用激光焊接。底面周围部34由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构成。负荷分担部12朝在外筒10的板厚面上与底面周围部34面对的方向弯曲。如果将底罩30的侧周部32压入直至与带阶梯部13碰撞为止,则负荷分担部12形成为与底面周围部34碰撞的状态。因此,负荷分担部12能够在内瓶20与凹陷部33的最高点接触之前对底罩30所负荷的落下冲击进行分担。负荷分担部12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12a。在压入侧周部32的期间内,上端32a在沿压入引导部12a滑过之后与带阶梯部13碰撞。由于侧周部32在沿压入引导部12a滑过的期间内产生扩径变形,因此易于压入到带阶梯部13。并且,能够接触良好且牢固地安装侧周部。当进行外筒10的冲压加工时,对带阶梯部13以下的部分整体地设定向下且略朝外侧的倾斜度。如果侧周部32的上端32a未与带阶梯部13接触,则由于即使利用激光进行加热也存在间隙,因此只有底罩32的上端32a附近形成为高温,而外筒10的带阶梯部13附近的熔融不充分。由于在负荷分担部12包括压入引导部12a而容易进行压入,因此能够防止压入不良,进而能够防止焊接不良。负荷分担部12的最小内径在内径部15以上。因此,当从下方将内瓶20同轴地插入到外筒10的内侧时,与最大外径部23不碰撞。并且,由于以内径部15与最大外径部23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内瓶20的容量,因此即使将压入引导部12a形成为比焊接部更加接近凹陷部33,容量也不会减少。如果以本实施方式进行JIS S2053的8. 5. I中规定的落下冲击试验,则底罩30的底面周围部34与板碰撞。由于以板厚面与该底面周围部34碰撞的负荷分担部12立刻分担落下冲击,因此从内瓶20的内底22与凹陷部33的最高点接触之前,能利用负荷分担部12来抑制底罩30向上方的凹陷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30与内瓶20的接触。由于负荷分担部12以板厚面与沿着水平方向的底面周围部34碰撞,因此并不简单地抑制倾斜,而是能够可靠地抑制底面周围部34。在图示例中,使JIS的8. 5. I中规定的落下冲击试验的高度从40(cm)变更到70 (cm),并使其反复地落下100次。将外筒10、底罩30剖开而通过目视对截面进行确认,结果表明虽然内瓶20的内底22整体向下侧鼓出,底罩30从底面周围部34向上侧凹陷,但是底罩30与内瓶20并未接触。另外,将满水容量设定为不足I. 2(1),将外筒10、内瓶20、底罩30的原材料设定为符合上述JIS规定的不锈钢薄板。实施例图3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以下,重点对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压入引导部12a与带阶梯部13之间,压入嵌合部16连续,该压入嵌合部以与侧周部32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标准的焊接部的位置是带阶梯部13、与被压入直至与该带阶梯部13碰撞的侧周部32的上端32a。如图3(b)所示,即使产生压入不良,也能够将压入嵌合部16与侧周部32的上端32a进行焊接,因此能够防止焊接不良。如图3(c)中示意性地示出压入前的尺寸关系那样,压入嵌合部16通过在位于负荷分担部12与带阶梯部13之间的外筒外径、与侧周部32的内径之间设定足够的负的配合量而形成。负荷分担部12从底面周围部34向上方悬空。负荷分担部从底面周围部34悬空的高度,比图2所示的凹陷部33的最高点与内瓶20之间的铅直方向间隙小很多。由于存在该悬空高度之差,因此负荷分担部12能够在凹陷部33的最高点与内瓶20接触之前分担底罩30所承受的落下冲击。负荷分担部12与底面周围部34碰撞的实施方式适于优先抑制基于负荷分担部12的底罩30的凹陷量的情况。第一实施例适用于优先使对底罩30与外筒10的压入位置的管理容易化的情况。[0039]图4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在负荷分担部12包括在外筒10以及底罩30的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的压入引导部17。当压入底罩30时,根据铅直地保持外筒10的夹具的性能界限,能够在相对于外筒10的轴线略微倾斜的状态下压入底罩30。由于使压入引导部17形成为下半球状,因此即使在倾斜的状态下被压入,也能够顺畅地进行直至压入到带阶梯部13为止,从而能够在通过带阶梯部13与侧周部32的碰撞而对倾斜进行校正之后进行焊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包括在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真空双层瓶,该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内瓶的上侧口部与外筒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 该真空双层瓶的特征在于, 所述底罩具有侧周部,该侧周部从水平方向覆盖所述外筒;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 所述封闭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内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 所述外筒包括负荷分担部,该负荷分担部在所述侧周部的内侧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以及所述外筒与所述侧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 所述负荷分担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与所述内瓶接触之前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 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 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 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而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入引导部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底罩的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 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 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 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嵌合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 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或将所述压入嵌合部与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高于该鼓出部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 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周围部包括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 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高于该鼓出部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 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 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 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 所述底面周围部包括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 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高于该鼓出部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 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 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 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 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 所述压入引导部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底罩的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 所述底面周围部包括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 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真空双层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高于该鼓出部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 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 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 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嵌合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 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或将所述压入嵌合部与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 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 所述底面周围部包括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 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
专利摘要一种省略外罩的真空双层瓶,该真空双层瓶能够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外筒(10)形成有负荷分担部(12),该负荷分担部(12)在侧周部(32)的内侧比底罩(30)的凹陷部(33)的最高点、以及外筒(10)与底罩(30)的侧周部(32)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该凹陷部(33)比在水平面上使真空双层瓶铅直地立起的底罩(30)的底面周围部(34)更向上方凹陷,并且位于内瓶(20)的下方。使弯曲形成了负荷分担部(12)的外筒(10)的板厚面在面对的方向上与底罩(30)的底面周围部(34)碰撞、或在附近面对,由此在凹陷部(33)的最高点与内瓶(20)接触之前分担底罩(30)所负荷的落下冲击。
文档编号A47J41/02GK202698912SQ20122005124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8日
发明者池永伸介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