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054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玩具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车。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玩具车种类繁多,款式多样,功能各异。有的玩具车在车体运动时车上的模型人的左右眼睛会随着左右前轮的前后运动不停地摆动,而且舌头也会随着左右前轮的运动不停地伸缩,还有的玩具车上的模型人的头部可随着车体运动而上下升缩。以上玩具车虽然有一定的生动趣味性,但其富有活力的表现有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玩具车,玩具车上的模型人可随着车体运动而左右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玩具车上的模型人的体部下端的一侧通过连接件与驾驶室的底板活动连接,其另一侧与下端穿过底板上的通孔的一直杆的上端活动连接;在底盘上设有一移动杆,移动杆的一端有一个凹槽,前轮轴上的偏心凸轮卡置在凹槽内,移动杆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直杆的下端面接触。
以上所述的模型人体部下端有一固定在驾驶室底板上的底座,底座一侧的凸台插入模型人的体部的空腔内,并通过销轴活动的固定在空腔内,底座另一侧的与底板上的通孔相同的部位,设有上端通过销轴活动的固定在空腔内的直杆的下端穿过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玩具车的后轮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向前转动,带动前轮转动,前轮又带动与其同轴的偏心凸轮转动,使卡置在偏心凸轮上的移动杆产生周期性的前后移动。由于移动杆在中间位置时,其一端的端面与直杆底端接触,将直杆向上升高,模型人向一边摆动。当移动杆向前或向后移动时,移动杆一端的端面与直杆底端脱离接触,直杆向下自然回落,模型人向另一边摆动回到原来位置。如此周而复始地带动一侧活动的固定在直杆上端的模型人左右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玩具车前行时,玩具车上的模型人可随着车体运动而左右摆动,显得活灵活现,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乐趣。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型人的构造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1、底盘2、发条驱动装置3、前轮4与后轮5。车体1的后部是驾驶室6,驾驶室6内有一个模型人7。前轮4通过前轮轴8安装在车体1与底盘2之间的前方左右两侧。后轮5通过后轮轴安装在车体1与底盘2之间的后方左右两侧。发条驱动装置3通过齿轮与后轮轴上的齿轮啮合并安装在底盘2上。前轮4与后轮5之间有一装饰轮9。前轮轴8的中部安装有一个与其同轴的偏心凸轮10。模型人7的体部11是中空腔体,体部11的空腔内两侧固定有销轴12和销轴13。体部11的下方是一腿状的底座14,底座14的下端通过螺钉15固定在驾驶室6的底板16上。底座14上的一侧有一凸台17,凸台17插入体部11的空腔内并通过其上的通孔与固定在空腔内的销轴12活动连接。直杆18上端通过其上的孔与固定在空腔内的销轴13活动连接,直杆18的下端穿过底座14上的通孔21与底板16上的通孔22伸入车体1下方。底盘2上有一移动杆19,移动杆19的一端有槽口向下的凹槽20,偏心凸轮10卡置在凹槽20内。移动杆19的另一端是向上翘起的端面,该端面在驾驶室6的下方与直杆17的底端接触。
权利要求1.玩具车,包括车体(1)、底盘(2)、驱动装置(3)、前轮(4)及后轮(5),车体(1)的后部的驾驶室(6)内有一个模型人(7),前轮轴(8)的中部安装有一个与其同轴的偏心凸轮(10),驱动装置(3)通过齿轮与固定在后轮轴上的齿轮连接并安装在底盘(2)上,其特征是模型人(7)的体部(11)下端的一侧通过连接件与驾驶室(6)的底板(16)活动连接,其另一侧与下端穿过底板(16)上的通孔(22)的一直杆(18)的上端活动连接,在底盘(2)上设有一移动杆(19),移动杆(19)的一端有一个凹槽(20),前轮轴(8)上的偏心凸轮(10)卡置在凹槽(20)内,移动杆(19)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直杆(18)下端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车,其特征是模型人(7)的体部(11)下端有一固定在驾驶室(6)底板(16)上的底座(14),底座(14)一侧的凸台(17)插入模型人(7)的体部(11)的空腔内,并通过销轴(12)活动的固定在空腔内,底座(14)另一侧的与底板(16)上的通孔(22)相同的部位,设有上端通过销轴(13)活动的固定在空腔内的直杆(18)的下端穿过的通孔(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玩具车,它公开了玩具车上的模型人的体部下端的一侧通过连接件与驾驶室的底板活动连接,其另一侧与下端穿过底板上的通孔的一直杆的上端活动连接,在底盘上设有一移动杆,移动杆的一端有一个凹槽,前轮轴上的偏心凸轮卡置在凹槽内,移动杆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直杆下端面接触。本实用新型在玩具车前行时,玩具车上的模型人可随着车体运动而左右摆动,显得活灵活现,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乐趣。
文档编号A63H17/25GK2664741SQ20032011776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6日
发明者汤松广, 林启强 申请人:林启强, 汤松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