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床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955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吊床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床支撑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吊床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两组侧杆1’枢接成左右两副“X”侧架,再在左右两副“X”侧架之间枢设若干定位支杆2’,形成吊床支撑架,最后,将床布的四个角固定在两副“X”侧架的四个顶端11’,以两副“X”侧架的四个底端12’为支点,用于支撑在地面上,即构成吊床整体。
这种吊床明显存在下列缺点一、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支撑架两组侧杆1’处于床布的下方且位置偏高,所以,床布极易碰到左右两组侧杆1’,阻碍吊床的摇摆,影响使用效果;二、支撑架由若干杆件枢接而成,杆件多,致使收折后体积较大,如图2所示,运输、携带或收藏都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床支撑架,其结构简单,床布决无碰到侧杆之虞,确保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床支撑架,其收折后体积更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吊床支撑架,由底座和侧架组成,在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枢接一副侧架,且侧架与底座之间枢接有定位杆,每副侧架的上方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
上述定位杆的一端枢设在底座上,且定位杆的该端上与底座的杆件配合处形成凸起,借助此凸起与底座上杆件的抵顶使定位杆的另一端始终呈弹性向外扩张的趋势,定位杆上还开设滑槽,此滑槽对应定位杆的另一端形成卡槽,卡槽的宽度大于滑槽的宽度,侧架的侧杆上对应滑槽形成定位柱,定位柱的直径小于滑槽的宽度,且定位柱的外端依次形成直径渐粗的卡柱和卡头,卡柱的直径大于滑槽的宽度且小于卡槽的宽度,卡头的直径大于卡槽的宽度,定位柱插置在滑槽中可做滑动,卡柱与卡槽配合恰可将定位杆的另一端定位于侧架的侧杆上从而借助定位杆令侧架与底座之间枢接角度固定。
上述底座由前后两个框架枢接而成。
上述底座的前后两个框架枢接处设置一限位装置,借助此限位装置的限制,恰使两个框架之间形成一枢接夹角。
上述限位装置由限位片和限位柱组成,限位柱固定在一个框架的枢接处,限位片的一端枢设在另一个框架的枢接处,限位片的另一端上开设卡口,借助此卡口与限位柱卡合,恰使两个框架定位而形成一枢接夹角。
上述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左右以可伸缩方式延伸一段支撑杆。
上述侧架的侧杆为伸缩式套杆,收缩的侧架恰好可以容纳在底座的框架中。
上述侧架的顶杆为一中空套管,此中空套管中插置一根支杆,支杆的两端为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借助定位杆将侧架枢接在底座的前后两侧,床布固定在侧架的固定端上,这样,侧架处于床布的前后两侧,床布决无碰到侧架侧杆之虞,确保使用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可由两个框架枢接而成,侧架的侧杆可为伸缩式套杆,收缩的侧架恰好可以容纳在底座的框架中,这样,吊床支撑架收折时,两个收缩的侧架分别转动至容纳在底座的两个框架中,底座的两个框架再转动到相互紧靠重叠,使整个吊床收折后仅有两个重叠的框架那么大,收折后体积明显比现有吊床支撑架更小。


图1是现有吊床支撑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吊床支撑架的收折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定位杆与底座的杆件之间的配合关系放大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定位杆与侧架的侧杆之间的配合关系放大图;图3C是本实用新型限位装置的结构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一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二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三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四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五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六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吊床支撑架,由底座1和侧架2组成。在底座1的前后两侧分别枢接一副侧架2,且侧架2与底座1之间枢接有定位杆3,每副侧架2的上方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A。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侧架2处于床布的前后两侧,床布决无碰到侧架2侧杆21之虞,确保使用效果。
其中,定位杆3的结构和设置位置有很多种,此实施例是将定位杆3的一端枢设在底座1上,且定位杆3的该端上与底座1的杆件配合处形成凸起30(如图3A所示),借助此凸起30与底座1上杆件的抵顶,恰使定位杆3的另一端始终呈弹性向外扩张的趋势,定位杆3上还开设滑槽31,此滑槽31对应定位杆3的另一端形成卡槽32(配合图6),卡槽32的宽度大于滑槽31的宽度,侧架2的侧杆21上对应滑槽31形成定位柱22(如图3B所示),定位柱22的直径小于滑槽31的宽度,且定位柱22的外端依次形成直径渐粗的卡柱23和卡头24,卡柱23的直径大于滑槽31的宽度且小于卡槽32的宽度,卡头24的直径大于卡槽32的宽度,定位柱22插置在滑槽31中可做滑动(如图6),当定位柱22滑到卡槽32中时,借助定位杆3的另一端始终向外弹性扩张的趋势,卡柱23恰好卡入卡槽32中,将定位杆3的另一端定位于侧架2的侧杆21上(如图3),从而借助定位杆3令侧架2与底座1之间枢接角度固定。
为了缩小吊床支撑架整体的收折体积,此实施例将底座1设计成由前后两个框架11和12枢接而成。此实施例还在底座1的前后两个框架11和12枢接处设置一限位装置,借助此限位装置的限制,恰使两个框架11和12之间形成一枢接夹角。限位装置的结构和设置位置可有多种,此实施例中限位装置的具体结构如图3C所示,由限位片14和限位柱13组成,限位柱13固定在框架11的枢接处,限位片14的一端枢设在框架12的枢接处,限位片14的另一端上开设卡口15,借助此卡口15与限位柱13卡合,恰使两个框架11和12定位而形成一枢接夹角。这样,在使用中借助此夹角可令整体支撑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增加吊床的振动感和舒适感。
为了使吊床支撑架更稳定在支撑在地面上,此实施例还在底座1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左右以可伸缩方式延伸一段支撑杆16,伸缩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这样,借助延伸的支撑杆16,扩大底座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达到稳定支撑的目的,而且,收缩的支撑杆16,可在吊床支撑架整体收折时减小收折体积,配合图10所示。
为了减小收折体积,此实施例中侧架2的侧杆21也设计为伸缩式套杆,伸缩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也不做赘述,收缩的侧架2恰好可以容纳在底座1的框架11或12中,配合图5-10所示。而且,为了减小收折体积,此实施例还将侧架2的顶杆22设计为一中空套管,此中空套管中插置一根支杆23,配合图4所示,支杆23的两端即为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A,支杆23可借助其上的弹性凸粒231与中空顶杆22上的卡孔221配合固定在顶杆22中,此也为现有技术,故图中未做详示,收折时,将支杆23从顶杆22中插出,如图4、5所示,方便侧架2收藏在框架11或12中。
本实用新型具体收折时,先将支杆23从顶杆22中插出(如图4所示),并将侧架2的侧杆21收缩至最短(如图5所示),再将定位杆3与侧杆21配合的那一端向内压,使卡槽32由卡柱23上滑至定位柱22上,接着,将侧架2向内向下转动,令定位柱22在滑槽31中滑动(如图6所示),直至侧架2完全收藏在框架11和12中(如图7所示),然后,转动限位片14,使卡口15解除对限位柱13的限位,即可转动两个框架11和12(如图8所示)至完全重叠(如图9所示),最后,将底座1的支撑杆16收缩至最短(如图10所示),即完全整个吊床支撑架的收折,收折后仅有两个重叠的框架11和12那么大,收折后体积明显比现有吊床支撑架更小。
权利要求1.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由底座和侧架组成,在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枢接一副侧架,且侧架与底座之间枢接有定位杆,每副侧架的上方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定位杆的一端枢设在底座上,且定位杆的该端上与底座的杆件配合处形成凸起,借助此凸起与底座上杆件的抵顶使定位杆的另一端始终呈弹性向外扩张的趋势,定位杆上还开设滑槽,此滑槽对应定位杆的另一端形成卡槽,卡槽的宽度大于滑槽的宽度,侧架的侧杆上对应滑槽形成定位柱,定位柱的直径小于滑槽的宽度,且定位柱的外端依次形成直径渐粗的卡柱和卡头,卡柱的直径大于滑槽的宽度且小于卡槽的宽度,卡头的直径大于卡槽的宽度,定位柱插置在滑槽中可做滑动,卡柱与卡槽配合恰可将定位杆的另一端定位于侧架的侧杆上从而借助定位杆令侧架与底座之间枢接角度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底座由前后两个框架枢接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底座的前后两个框架枢接处设置一限位装置,借助此限位装置的限制,恰使两个框架之间形成一枢接夹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限位装置由限位片和限位柱组成,限位柱固定在一个框架的枢接处,限位片的一端枢设在另一个框架的枢接处,限位片的另一端上开设卡口,借助此卡口与限位柱卡合,恰使两个框架定位而形成一枢接夹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向左右以可伸缩方式延伸一段支撑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侧架的侧杆为伸缩式套杆,收缩的侧架恰好可以容纳在底座的框架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床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侧架的顶杆为一中空套管,此中空套管中插置一根支杆,支杆的两端为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吊床支撑架,由底座和侧架组成,在底座的前后两侧分别枢接一副侧架,且侧架与底座之间枢接有定位杆,每副侧架的上方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床布的左右两个固定端。底座由前后两个框架枢接而成。侧架的侧杆为伸缩式套杆,收缩的侧架恰好可以容纳在底座的框架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床布决无碰到侧杆之虞,确保使用效果,且收折后体积更小。
文档编号A45F3/00GK2751639SQ20042010317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7日
发明者崔宽峻 申请人:厦门革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