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棋子的自动棋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59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用棋子的自动棋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自动棋盘它能帮助使用者轻松下棋。
背景技术
一般棋盘需用棋子下棋,而且下完棋后,要用手将棋子捡回来再分类。

发明内容
用这种自动棋盘下棋,甲、乙两人,乙先拉动手柄,将棋子复位,这是整体上看棋盘上一个棋子也没有,因为暂在棋盘中的棋子的棋盘面与棋面的颜色等一致。甲如果是白棋 的话,甲只需将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触动一下,棋子的白色棉就会转上来,因为棋子背面的设计。棋子就可以稳稳地转停下来,接下来是乙走黑棋,同样,乙只需将自己所要走的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触动一下,棋子就会停在黑面,这样下去,甲乙就可以轻松下棋了。用这种棋盘下棋不需用棋子,而且下完棋后,不用用手将棋子捡回来再分类,只需拉一下手柄即可开始下一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这种棋盘不用棋子所以不怕有棋子丢失,又不需要将棋子捡回来分类,只需拉一下手柄即可开始下一局。还可以将棋下在正确的位置,不论桌面是否平坦,在斜面上也可以正常下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I所示,棋盘的直观图,甲乙双方在各自的位置下棋。如图甲方在左,乙方在右,如甲方先行,只需将手指对着将要走棋的位置,向自己的方向转动一下,则该位置棋子就会准确的停下某一面(色面)。如①(转动
后变为白色),甲为白方,接着乙方走棋,乙方只需将要走位置的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转动一下,则该棋子就会转出黑色面,如②转动后变为白色,乙为黑方,这样由于甲乙在不同的一边,而棋子都向自己的方向转动,则棋子就会转出不同的色面。这样一来,就可以像普通方式走棋,而且十分方便。③为手柄,当手柄拉动后,所有的棋子则会归为转向棋盘面,这样就
可以快捷的进入下一局。
图2为棋子的各方向视 图3中为棋盘中的任意一个棋子与期盼的正面剖面 图中①为手柄(图中表示的是当拉出手柄时,棋子处于复位的状态);
Φ为触体(在手柄的连杆上,与手柄为一体的水平左右运动);③棋子的突出部分为触体接触,接触后将使棋子复位;
④棋盘的部分割面;
⑤棋子转轴(随其转动);
⑤弹簧,使拉出的手柄复位;
⑦阴影图(为手柄没有被拉出的状态);
图4为棋子的背面设计图,如图,棋子的上、左、右部分分别是不通色面,图中①为转轴;图中②是被压在Φ上的一端固定的可动体连接②与棋盘(固定)与棋子为一体的近似三棱柱的突出部分,其背面的设计使得棋子能够精确的停在某一色面。·
权利要求
1.不用棋子的自动棋盘 如图I所示,棋盘的直观图,甲乙双方在各自的位置下棋。
2.如图甲方在左,乙方在右,如甲方先行,只需将手指对着将要走棋的位置,向自己的方向转动一下,则该位置棋子就会准确的停下某一面(色面)。
3.如>Ιι(转动后变为白色),甲为白方,接着乙方走棋,乙方只需将要走位置的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转动一下,则该棋子就会转出黑色面,如②转动后变为白色,乙为黑方,这样由于甲乙在不同的一边,而棋子都向自己的方向转动,则棋子就会转出不同的色面。
4.这样一来,就可以像普通方式走棋,而且十分方便。
5.③为手柄,当手柄拉动后,所有的棋子则会归为转向棋盘面,这样就可以快捷的进入下一局。
6.图2为棋子的各方向视图 图3中为棋盘中的任意一个棋子与期盼的正面剖面图 图①为手柄(图中表示的是当拉出手柄时,棋子处于复位的状态) ②为触体(在手柄的连杆上,与手柄为一体的水平左右运动) ③棋子的突出部分为触体接触,接触后将使棋子复位 ④棋盘的部分割面 ⑤棋子转轴,随其转动 ⑧弹簧,使拉出的手柄复位 ⑦阴影图(为手柄没有被拉出的状态) 图4为棋子的背面设计图,如图,棋子的上、左、右部分分别是不通色面①为转轴,②被压在④上的一端固定的可动体③连接 与棋盘(固定)④与棋子为一体的近似三棱柱的突出部分,其背面的设计似的棋子能够精确的停下来某一面。
7.用这种棋盘下棋不需用棋子,而且下完棋后,不用用手将棋子捡回来再分类,只需拉一下手柄即可开始下一局。
全文摘要
甲、乙两人下棋,乙先拉动手柄,将棋子复位,这是整体上看棋盘上一个棋子也没有,因为暂在棋盘中的棋子的棋盘面与棋面的颜色等一致。甲如果是白棋的话,甲只需将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触动一下,棋子的白色棉就会转上来,因为棋子背面的设计。棋子就可以稳稳地转停下来,接下来是乙走黑棋,同样,乙只需将自己所要走的棋子向自己的方向触动一下,棋子就会停在黑面,这样下去,甲乙就可以轻松下棋了。用这种棋盘下棋不需用棋子,而且下完棋后,不用用手将棋子捡回来再分类,只需拉一下手柄即可开始下一局。这种棋盘不用棋子所不怕有棋子丢失,又不需要将棋子捡回来分类,还可以将棋下在正确的位置,不论桌面是否平坦,在斜面上也可以正常下棋。
文档编号A63F3/02GK102836547SQ20111016753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李文强 申请人:李文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