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24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对战用行走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ー种玩具,让多个人偶战斗以分出胜负。作为此种对战用玩具,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ー种使用两个人偶(玩具本体)的玩具对战系统。作为人偶主要素的躯体部件具有车轮,用来使人偶移动;左臂及右臂,用来攻击对手;活动板,设置在前面;及头部,和活动板的动作联动而冒出。由左臂或右臂发起的攻击一旦击中活动板,头部便会冒出来,使用者一面使人偶移动,一面用左臂或右臂攻击对手的活动板,以此来享受拳击游戏的乐趣。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79964号公报(图4)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简单而趣味的玩具,期待着以简单的动作来决定胜负的对战用玩具。然而,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玩具中,直到决定胜负为止,需要包括玩具本体移动、由臂部发起攻击、及头部冒出在内的多个动作。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情况开发而成,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能够以简单的动作来决定胜负的趣味对战用行走玩具。[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具有设置着行走単元的玩具本体,且在玩具本体的前部,设置着朝向前下方逐渐变细的形状的突入部,在玩具本体的侧壁的下部,设置着向侧方开放而可供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入部突入的间隙部,从移动面到突入部的前端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低于到侧壁的下缘的高度位置。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具有从玩具本体向侧方突起的突起部,且突起部在和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擦身而过时,和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起部抵接。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具有较突入部更向前方延伸的棒部,且棒部可抵接于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起部。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具有用来驱动行走単元的电池,且电池配置在高于所述玩具本体上下方向中心的位置上。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具有用来驱动行走単元的电池,且电池相对于玩具本体的左右方向中心偏向左右任ー侧而配置。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行走単元主要由左右的车轮构成,且车轮以处于玩具本体的宽度尺寸内的方式配置。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中,优选为,玩具本体的前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外侧弯曲而形成。[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动作来决定胜负的趣味对战用行走玩具。

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对战系统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对战用行走玩具的透视图。图3是对战用行走玩具的侧视图。图4是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后视图。图5是对战用行走玩具的俯视图。图6是对战用行走玩具的仰视图。图7说明突起部的形状,图7 (a)是图4的A箭视图,图7 (b) (d)表不变形例,且相当于图7(a)的B-B线截面。图8是对战用行走玩具的作用说明图,图8(a)表示碰撞前的两个行走玩具,图8(b)将突入部和间隙部放大而表示,图8(c)表示碰撞后的两个行走玩具。图9是突起部的作用说明图,图9 (a)表示碰撞前的两个行走玩具,图9 (b)表示碰撞后的两个行走玩具。图10说明前壁的弧形部的作用。图11 (a)说明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变更例的构成,图11 (b)说明棒部的作用。图12是说明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其他变更例的构成的透视图。[符号的说明]
12移动面
20、20A 对战用行it玩具
23棒部
X-1 曰-Jr- /JL-
30玩具本体
31、31A 突起部
41车轮(行走单元)
43电池
56、56A 突入部
58间隙部
70、80对战用行走玩具
Cl上下方向中心
C2左右方向中心
W4宽度尺寸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来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形态(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贯穿实施方式的整个说明,对相同要素附以相同编号。而且,前后、左右设为相对于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前行方向的前后、左右。包含本实用新型的对战用行走玩具的对战系统10具有平台11、及在平台11的移动面12上移动的多个(此处为两个)对战用行走玩具20、20A。行走玩具20、20A是例如被无线操纵的所谓无线电控制设备(Radicon)。对战系统10中,多个使用者操作各自的发送器13、13A而使行走玩具20、20A移动,并和对手的行走玩具20、20A接触或碰撞。例如为如下设定通过在特定时间内使行走玩具20、20A跌倒来决定胜负(使对手的行走玩具跌倒者为胜者)。此外,还可以通过使对手的行走玩具20、20A从平台12跌落,或者使对手的人偶21、21A跌落,来决定胜负或优劣。根据图2 图6来详细说明行走玩具20的构成。此外,关于行走玩具20A,因基本构成和行走玩具20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行走玩具20具有玩具本体30、及可交换地安装在玩具本体30之上的模仿人物而成的人偶21。玩具本体30具有箱状的底座40 ;主体50,从上方覆盖底座40 ;左右的突起部31,从主体50向侧方突起;及天线22,接收来自发送器13(参照图1)的无线信号。玩具本体30可例如进行直线前进(由箭头(I)所示的方向)及原地转弯(由箭头
(2)所示的方向),可移动到所期望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在底座40的下部,设置着行走单元(此处,为左右一对车轮41)。车轮41设置在底座40的偏后部,由电动机(electric motor)等驱动单元(省略图示)驱动。而且,在车轮41的前侧,相对于移动面12设置着支撑底座40的前部的支撑部(例如,在移动面上滑动的滑动部件或普通的从动轮等)42。此外,行走单元并不特别限定于车轮,只要是可使行走玩具20相对于移动面12移动的单元,则构成为任意。而且,在底座40内,设置着对驱动单元供电的电池(例如,干电池)43及电池盒(省略图示)。优选为电池43及电池盒配置在高于玩具本体30上下方向中心Cl的位置上。即,通过将行走玩具20的构成品之中的质量相对较大的电池43配置在较高位置上,使行走玩具20的重心位置变高,因此行走玩具20变得不稳定而容易跌倒。此外,可拆卸地构成底座40的一部分(例如,上部或下部等),将这个部分用作盖体,由此,可交换电池43,或者将各种构成零件组装到底座40内。主体50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底座40上。主体50呈下方开放的大致箱状,且具有上壁51,覆盖底座40的上表面;侧壁52,覆盖底座40的侧面;前壁53,覆盖底座40的前面;及后壁54,覆盖底座40的背面。支撑体32从上壁51向上方延伸。在支撑体32的前端部32a,装卸自如地安装着人偶21的特定部位(此处,为人偶21的腰部附近)。前壁53具有向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部55。在倾斜部55的前下部,设置着以从侧方戳进其他行走玩具20A(参照图1)的下部的方式突入的突入部56。突入部56朝向前下方逐渐变细,其尖锐的前端56a接近于移动面12。为了容易突入其他行走玩具20A (参照图1)下方,优选在突入部56及倾斜部55设置侧面观察时向内侧弯曲的弧形部R1。而且,优选为距前端56a的移动面12的高度位置Pl设定得低于侧壁52的下缘57的高度位置P2 (或底座的下表面44的高度位置P3)。如图4所示,在玩具本体30的下部,形成着向侧方开放的间隙部58。间隙部58是形成在行走玩具20和移动面12之间的空间,且从侧壁的下缘57及至底座的下表面44而形成。该间隙部58可供其他行走玩具的突入部56A(參照图1)突入。左右的侧壁52优选为越往下方越向左右方向扩展的形态。例如,在侧壁52设置向内侧弯曲的弧形部R2,将左右的侧壁52的下部的宽度尺寸Wl设定得大于上部的宽度尺寸W2。由此,下缘57略微朝向外侧地形成,因而使其他行走玩具的突入部56A(參照图1)容易地进入间隙部58。如图5所示,电池43可相对于玩具本体30的左右方向中心C2移到左右任ー侧(此处,由箭头(3)所示的左側)而配置。如此,如果使质量大的电池43的重心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心C2偏心,则行走玩具20容易向配置着电池43的ー侧跌倒。由此,可将和配置着电池43的ー侧为相反侧的侧部设为经不住碰撞的弱点。前壁53的下缘59优选为以俯视观察时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形成。例如,使下缘59以俯视观察时朝向前方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为大致V字状。而且,在突入部56的前端56a设置弧形部R3,也在前端56a的左右两侧的缘部设置弧形部R4。此外,弧形部R3、R4的大小可任意设定。此外,也可以和前壁53 —祥,在后壁54的下缘61设置弧形部R5、R6。如图6所示,左右的车轮41优选为以处于玩具本体30的宽度尺寸内的方式配置。此处,将左右的车轮41的宽度尺寸W3设定得小于主体50的宽度尺寸W4(更优选为底座40的宽度尺寸W5)。通过如此般将车轮41的宽度设定得较窄,使行走玩具20左右方向的跌倒角度变小而容易跌倒。接下来,根据图7来说明突起部31的构成。如图7(a)所示,突起部31为大致圆盘状,当和其他行走玩具擦身而过时,它会和其他行走玩具的突起部31A(參照图1)抵接。该突起部31也可以形成为由箭头(4)所示的仅下半部侧的形态(大致半圆盘状)。关于可如此般变更为半圆盘状这一点,对下文所叙述的突起部31的变形例也可适用。如图7(b)所示,突起部31也可以是将平面状的侧面31a、和锥状的外周面31b组合而成的圆锥平台状。而且,如图7(c)所示,突起部31也可以是将向外侧弯曲的凸曲面(例如,球面)31c和锥状的外周面31d组合而成的形状。进而,如图7 (d)所示,突起部31也可以是由凸曲面(例如,球面)31e形成侧面整体的形状。此外,突起部3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也可以是凹曲面状或多面体状等,可符合行走玩具20所要求的规格而任意变更。而且,也可以在突起部31的外周面或侧面设置滚花(knurl)状的槽或纹路等。根据图8 图10,对以上所说明的行走玩具20、20A的作用进行说明。若如图8 (a)所示,其他行走玩具20A向行走玩具20的侧部移动,则如图8(b)所示,其他行走玩具20A的突入部56A从侧方突入间隙部58。若如图8(c)所示,其他行走玩具20A进ー步前进,则突入部56A以戳进行走玩具20和移动面12之间的方式突入。于是,行走玩具20撞上倾斜部55A而傾斜。结果,行走玩具20向箭头(5)所示的方向跌倒。而且,若如图9(a)所示,行走玩具20和其他行走玩具20A擦身而过,则如图9(b)所示,突起部31和突起部31A发生碰撞。如果通过该碰撞,例如使突起部31被突起部31A顶回来,或关起部31撞上关起部31A,那么,ィ丁走玩具20会失去自立稳定性,向ftf头(6)所示的方向跌倒。根据如此般发挥作用的行走玩具20、20A,使用者可使用突入部56、56A或突起部31、31A发起攻击,使对手的行走玩具20、20A跌倒。如此,到决定胜负为止的动作只是使行走玩具20、20A移动而使对手的行走玩具20、20A跌倒。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以简单的动作来决定胜负的趣味玩具。而且,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使前壁的下缘59以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也可以不使前壁的下缘弯曲而呈直线状形成。然而,如果呈直线状形成前壁的下缘,则会因直线部或角部而阻碍行走玩具的跌倒。即,行走玩具不易滚动。关于这一点,因为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下缘59设置弧形部R3、R4的,所以行走玩具20在跌倒时容易在移动面12上滚动。结果,可使行走玩具20更容易跌倒。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行走玩具,可提供趣味性更高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形状为容易跌倒的形状,行走玩具彼此相撞时平衡会不稳定,因此使操作者自身也可以抱着不知道是否会跌倒的紧张感来面对对战,直到实际上自己的行走玩具或对战对手的行走玩具跌倒为止。接下来,根据图1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更例。如图11(a)所示,行走玩具70具有较突入部56更向前方延伸特定长度L的棒部23。棒部23可抵接于对手的突起部31A。如图11(b)所示,可通过使棒部23的前端触碰突起部31A,而使对手的行走玩具20A向箭头(7)的方向跌倒。根据此变更例,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突入部56及突起部31发起攻击,还可以利用棒部23来攻击对手的行走玩具20A。接下来,根据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变更例。如图12所示,行走玩具80是在主体50的上部设置安装部33且使多种零件可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该安装部33而成。例如,使用者可根据对战内容而安装凸曲面状的零件34,或者卸下零件34而安装棒部23 (参照图11)。由此,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突入部56及突起部31发起攻击,还可以使用零件34或棒部23等交换零件来享受各种对战的乐趣。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添加多种变更或改良。而且,根据权利要求的记载,可以明确添加了此种变更或改良后的形态也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着行走单元的玩具主体,且在所述玩具主体的前部,设置着具有朝向前下方逐渐变细的形状的突入部,在所述玩具主体的侧壁的下部设置着间隙部,该间隙部向侧方开放而能够供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入部突入,从移动面到所述突入部的前端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低于到所述侧壁的下缘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从所述玩具主体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与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擦身而过时,与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出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较所述突入部更向前方延伸的棒部,所述棒部能够抵接于其他对战用行走玩具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用来驱动所述行走单元的电池,所述电池配置在高于所述玩具主体上下方向中心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用来驱动所述行走单元的电池,所述电池相对于所述玩具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心向左右任一侧偏移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战用行走玩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玩具主体的前部在俯视观察时向外侧弯曲而形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动作来决定胜负的趣味对战用行走玩具。对战用行走玩具(20)具有玩具本体(30)、设置在玩具本体(30)上的行走单元、及安装在玩具本体(30)之上的人偶(21)。在玩具本体(30)的前部,设置着倾斜部(55)及突入部(56),该倾斜部(55)向前下方倾斜,该突入部(56)设置在倾斜部(55)的前部且朝向前下方逐渐变细,用来突入其他行走玩具和移动面之间以使其他行走玩具跌倒。在玩具本体(30)的下部,设置着供其他行走玩具的突入部从侧方突入的间隙部(58)。
文档编号A63H13/04GK202822770SQ20122011441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0日
发明者佐藤由纪, 筒井庆刚 申请人:万代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