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7121阅读:9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运动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健身器,具体说是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



背景技术:

爬山作为一种户外运动,对身体的有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人的下肢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又可以锻炼双臂摆动,使腰、背、颈部的关节以及肌肉得到持续的运动,可以说爬山是一项健身作用比较全面而危险性相对较小的锻炼方式。目前市面上模拟爬山的健身器材比较多,大多存在对人体部位的锻炼比较单一、不能全方位模拟爬山运动的问题,而且体积较大,收纳不便,不用时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可以全方位模拟爬山运动,从而达到双腿、双臂、腰、背、颈等各部位均衡锻炼的效果,且不用时可以收拢,占空间少,安装、拆卸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从动轮、前底管构件、后底管构件、两个从动杆构件、两个立柱、手把和脚踏,四个从动轮分别安装在前底管构件和后底管构件的两端底部;前底管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从动杆构件的一端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A和铰接点B;后底管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从动杆构件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C和铰接点D;两个立柱的底端分别固定在铰接点A和铰接点B处的前底管构件上,两个立柱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手把;两个脚踏分别固定在铰接点C和铰接点D处的后底管构件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铰接点A、铰接点B、铰接点C及铰接点D处各设置一U型连接件将前底管构件、后底管构件与两个从动杆构件连接起来,并在各连接处设置深沟球轴承,在U型连接件上设置一限位销。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后底管构件的中间位置的底部设置一个支脚,所述支脚与后底管构件之间用单向推力轴承连接,后底管构件以支脚为支点转动;所述脚踏与后底管构件用单向推力轴承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从动杆构件包括:前从动管、后从动管以及调节管,在所述的前从动管和后从动管上各设置一定数量的调节孔,在所述的调节管的两端各设置一定位孔,用紧固件通过定位孔将后从动管与调节管连接起来;用限位销通过定位孔将前从动管与调节管连接起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立柱上端插接一伸出杆,所述的立柱上及伸出杆上设置销轴孔,用定位螺栓伸出杆与立柱定位,所述手把设置在所述伸出杆的顶部。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把与伸出杆之间单向推力轴承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立柱的下端通过弧形连接件连接在前底管构件上,并用紧固件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模拟爬山健身器拆卸方便、便于携带、占地面积较小,功能齐全,改变了传统上的模拟爬山运动方式,从而实现手腕、脚踝、臂、腰、腿、背、颈等各部位的锻炼;且不用电,不受天气、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室内外皆可使用;尤其是其成本低廉,适用于普通人群健身之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传动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运动位置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序号为:1-从动轮、2-前底管构件、3-后底管构件、4-从动杆构件、4.1-前从动管、4.2-后从动管、4.3-调节管、5-支脚、6-脚踏、7-手把、 8-伸出管、9-立柱、10-弧形连接件、11-U型连接件、12-紧固件、13-单向推力轴承、14-深沟球轴承、15-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本发明一种模拟爬山健身器的实施例,包括:四个从动轮1、前底管构件2、后底管构件3、两个从动杆构件4、两个立柱9、手把7和脚踏6,四个从动轮1分别安装在前底管构件2和后底管构件3的两端底部;前底管构件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从动杆构件4的一端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A和铰接点B;后底管构件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从动杆构件4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构成铰接点C和铰接点D;两个立柱9的底端分别固定在铰接点A和铰接点B处的前底管构件2上,两个立柱9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手把7;两个脚踏6分别固定在铰接点C和铰接点D处的后底管构件3上。

进一步的,在铰接点A、铰接点B、铰接点C及铰接点D处各设置一U型连接件11将前底管构件2、后底管构件3与两个从动杆构件4连接起来,并在各连接处设置深沟球轴承14,在U型连接件11上设置一限位销15。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面运动机构,如图2所示,运动时,上述四个铰接点(A、B、C、D)的转动范围为:-90°到+90°。

为了保证平行四边形平面机构沿着某一点运动,在后底管构件3的中间位置的底部设置一个支脚5,且后底管构件3以支脚5为支点转动。支脚5与后底管构件3之间用单向推力轴承13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在原地旋转的支撑点。

上述的脚踏6与后底管构件3之间、手把7与立柱9之间用单向推力轴承13连接。单向推力球轴承13可承受单方向的轴向载荷,并做单方向的轴向定位,有利于手腕和脚踝的运动。

所述的从动杆构件4包括:前从动管4.1、后从动管4.2以及调节管4.3,在所述的前从动管4.1和后从动管4.2上各设置一定数量的调节孔4.4,在所述的调节管4.3的两端各设置一定位孔4.5,用紧固件12通过定位孔4.5将后从动管4.2与调节管4.3连接起来;用限位销15通过定位孔4.5将前从动管4.1与调节管4.3连接起来。

上述的立柱9上端插接一伸出杆8,所述的立柱9上及伸出杆8上设置销轴孔,用定位螺栓15伸出杆8与立柱9定位,所述手把7设置在所述伸出杆8的顶部。这种可以调节长度的从动杆构件4和立柱9便于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节运动时的身体前倾角度,以便获得最佳模拟爬山健身效果。

立柱9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前底管构件2上,图1实施例中,立柱9通过弧形连接件10固定在前底管构件2上,弧形连接件10用紧固件12进行固定。

运动时,双手抓住手把7,双脚置于脚踏6上,此时身体呈爬山时的前倾姿态,当双脚对后底管构件3施加交替的推力时,由前底管构件2、后底管构件3、从动杆构件4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平面机构就以支脚5为支点沿圆周往复运动,其运动位置变化如图3所示。

当双脚对后底管构件3施加逆时针的推力时,铰接点D以支脚5为圆心向上运动,铰接点C以支脚5为圆心做向下的运动,带动铰接点A和铰接点B向下运动,此时产生的的夹角为θ1,四个铰接点移动至A1、B1、C1、D1位置;继续加大推力,铰接点D继续向上运动,铰接点C继续向下运动,带动铰接点A和铰接点B也继续向下运动,此时产生的的夹角为θ2,夹角θ2不能超过90°,四个铰接点移动至A2、B2、C2、D2位置;从图3上可以看出,前底管构件2与后底管构件3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不断地减小但始终保持着平行,从动件构件4的倾斜角度也在不停的变化也始终保持平行,只是形状在不停地变化。

当双脚对后底管构件3施加顺时针的推力时,铰接点D以支脚5为圆心向下运动,铰接点C以支脚5为圆心做向上运动,带动铰接点A和铰接点B向下运动,此时产生的的夹角为ω1,四个铰接点移动至A3、B3、C3、D3位置;继续加大推力,铰接点D继续向下运动,铰接点C继续向上运动,带动铰接点A和铰接点B也继续向下运动,此时产生的夹角为ω2,夹角ω2不能超过90°,四个铰接点移动至A4、B4、C4、D4位置。

随着双脚模拟爬山的交替施力,铰接点A、B、C、D的位置也在发生往复变化,带动人体的手腕、脚踝、腰背部、头颈部作往复运动。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