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8988阅读:1164来源:国知局
变形机器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形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形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玩具作为小孩智力开发的重要用具,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玩具的品质追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玩具在追求智力活动的同时,更应该增加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兴趣。目前,变形机器人是一款受众人群多而且吸引力大玩具类型,但现有的很多变形机器人变形结构类似、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手动变形,满足不了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玩具的追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的变形机器人,其能由其他形状旋转变形为人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形机器人,包括下半机体、活动安装在下半机体的上半机体、用于使上半机体自身转动及移动至下半机体上方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活动机构、由所述下半机体触发的且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关闭的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组、伞齿轮传动机构;

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输出齿轮及传动伞齿轮;

所述伞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伞齿轮及贯穿所述第一伞齿轮中心的第一传动杆;

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组的传动伞齿轮与所述第一伞齿轮啮合;

第一传动杆的下端与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相对固定;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下半机体,所述上半机体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固定连接;

具有两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位于所述上半机体往上移动的运动轨迹上,所述第二开关位于所述下半机体往下移动的运动轨迹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传动齿轮组;所述上半机体包括两个臂部;

所述伞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伞齿轮同轴的第二伞齿轮;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包括输入齿轮及与所述输入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为伞齿轮;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二伞齿轮啮合;

两个臂部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传动杆并随第二传动杆转动。

作为优选,具有两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及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位于所述上半机体往上移动的运动轨迹上,所述第二开关位于所述下半机体往下移动的运动轨迹上。。

作为优选,所述下半机体设有子弹发射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上半机体位于所述下半机体旁侧时,所述上半机体与所述下半机体呈车体形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输入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子弹发射装置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三传动齿轮组及用于发射子弹的弹射机构;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三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传动连接;

所述弹射机构包括:

一底盘,所述底盘的盘腔的底部设有凸起;

一旋转柱体,所述旋转主体的外侧设有一圈轮齿;所述旋转柱体可旋转地设于所述盘腔内,所述轮齿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啮合;所述旋转柱体设有至少一具有两个敞口的子弹腔;所述子弹腔的第一敞口位于所述旋转柱体的第一底面,所述子弹腔沿圆周分布;所述旋转柱体的第二底面靠近所述盘腔的底部;子弹腔的底部设有用于给子弹提供弹射作用力的第一弹簧;

至少一触动杆,所述触动杆的第一端设有子弹扣紧端,所述触动杆的第二端设为触发端;所述触动杆的数目与所述子弹腔的数目一致;每根触动杆通过复位弹簧铰接在所述旋转柱体并位于一子弹腔内;

所述触动杆的触发端伸出所述子弹腔的第二敞口且所述凸起位于所述触动杆的第二端的运动轨迹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启动的控制器。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上机体或下机体的灯光组、声效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形机器人分为上半机体及下半机体,其能变形为车型,一个玩具两种玩法,趣味性、娱乐性高,满足玩代人对于高品质玩具的追求。上半机体通过自转及绕下半机体公转的方式,在车型和人形两种模式变换,并且在变换过程中,机器人的手臂也能相应的抬起和放下。本实用新型还能实现子弹发射,声光效果,提高整个机器人的趣味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子弹发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子弹发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b;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触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半机体;2—下半机体;3—子弹发射装置;31—第二驱动电机;32—第三传动齿轮组;33—弹射机构;331—底盘;3311—凸起;332—旋转柱体;3321—轮齿;3322—子弹腔;333—触动杆;3331—子弹扣紧端;3332—触发端;4—子弹;5—伞齿轮传动机构;51—第一传动杆;52—第二伞齿轮;6—第二传动齿轮组;61—输入齿轮;7—臂部。

现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形机器人,包括下半机体2、活动安装在下半机体的上半机体1、用于使上半机体1自身转动及移动至下半机体2上方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活动机构、用于驱动活动机构的第一驱动电机、由所述下半机体触发的且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关闭的叶片开关。上半机体1位于所述下半机体2旁侧时,上半机体1与所述下半机体2呈车体形状。

活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组、伞齿轮传动机构5;

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及传动伞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与第一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伞齿轮传动机构5包括第一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同轴的第二伞齿轮52及贯穿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52的中心的第一传动杆51;第一伞齿轮位于第一传动杆51的下端,第二伞齿轮52位于第一传动杆51的上端;第一齿轮组的传动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啮合。

第一传动杆51的下端与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相对固定。

第一驱动电机、第一传动杆51的下端及第一传动齿轮组都设于下半机体2内。

上半机体1与第一传动杆51的上端固定连接;上半机体1包括两个臂部7且上半机体1内部设有第二传动齿轮组6。

第二传动齿轮组6包括输入齿轮及与输入齿轮61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齿轮组6的输入齿轮61为伞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组6的输入齿轮61与第二伞齿轮52啮合;两个臂部7分别固定在第二传动杆并随第二传动杆转动。

具有两个叶片开关,包括第一叶片开关及第二叶片开关;所述第一叶片开关位于所述上半机体往上移动的运动轨迹上,所述第二叶片开关位于所述下半机体往下移动的运动轨迹上。具体地,两个叶片开关可设置在下半机体上。

下半机体2设有子弹发射装置3。

参与图3至图5所示,子弹发射装置3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三传动齿轮组32及用于发射子弹4的弹射机构33;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驱动电机31。第三传动齿轮组32的输入齿轮设于第二驱动电机31的电机轴上。

所述弹射机构33包括:

一底盘331,底盘331的盘腔的底部设有凸起3311;

一旋转柱体332,旋转主体的外侧设有一圈轮齿3321;旋转柱体332可旋转地设于盘腔内,轮齿3321与第三传动齿轮的输出齿轮啮合;旋转柱体332的上部设有六个具有两个敞口的子弹腔3322,子弹腔3322的第一敞口位于旋转柱体332的第一底面,子弹腔3322沿圆周分布;旋转柱体332的下部设有部件腔体,部件腔体通过子弹腔3322的第二敞口与子弹腔3322相通,部件腔体内包括一铰接座。旋转柱体332的下部靠近盘底。子弹腔3322的底部设有用于给子弹4提供弹射作用力的第一弹簧。

六根触动杆333,触动杆333的第一端设有子弹扣紧端3331,触动杆333的第二端设为触发端3332;每根触动杆333置于所述子弹腔3322内并通过子弹腔3322的第二敞口进入所述部件腔体、通过复位弹簧铰接在铰接座上。

部件腔体的下侧面为敞口,凸起3311位于触动杆333的第二端的运动轨迹上。

对应旋转柱体332还设有一固定盖,固定盖盖在旋转柱体332的第一底面;在固定盖上设有对应子弹腔3322体的插入孔;插入孔的数目与子弹腔3322的数目一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形机器人还包括设于上机体或下机体的灯光组、声效装置。

为了更好地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运作,本实用新型内设有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及第二驱动装置运作的控制器。为了实现遥控控制,控制器可包括收发模块,并且对应控制器配设一遥控器。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变形原理:

当第一驱动电机运作时,带动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转动,从而使第一传动齿轮组运行。第一传动齿轮组的传动伞齿轮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第一伞齿轮带动第一传动杆51自转,与此同时,第一传动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带动第一传动杆51绕输出齿轮公转,与此同时,第一传动杆51自转即带动第二伞齿轮52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即带动第二传动齿轮组6的输入齿轮转动,即使第二传动杆转动,从而带动手臂转动。

上述过程中,当上半机体转动碰触到叶片开关时,叶片开关发出信号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停止工作,上半机体不再运动,即完成变形。具体地,当上半机体往上移动时,碰触的是第一叶片开关;当上半机体往下移动时,碰触的是第二叶片开关。

子弹发射原理:

将子弹4通过插入孔插入子弹腔3322,子弹4的尾端被触动杆333的子弹扣紧端3331扣紧;

使第二驱动电机31运作,第三传动齿轮组32带动旋转柱体332转动,铰接座也随旋转柱体332转动,即触动杆333也随之转动,当触动杆333转动至与凸起3311碰触位置时,凸起3311推动触动杆333使其转动,此时触动杆333的子弹扣紧端3331脱离子弹4的末端;子弹4在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下,被弹射出子弹腔3322。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