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浮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2510发布日期:2020-10-30 21:4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浮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浮板。



背景技术:

浮板是游泳人群用于辅助自身游泳、浮潜等水中项目时所用的道具。大部分浮板仅能增加浮力,无动力推进器,使用此类浮板在水中游玩行驶速度慢,且浮板的功能局限性较大。部分浮板增加了动力推进器,通过电池给推进器供电提供驱动力,推进器一般使用泵或者螺旋桨产生驱动动力,使浮板具有前进的动力,从而使操纵者可以借助浮板的动力在水中快速游动。

目前动力浮板的外壳采用塑胶件支撑,接触面为塑胶硬面,用户在使用时触感不佳,影响用户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浮板,能够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浮板,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

上板,所述上板为软质材料制成的板件;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所述上板的底部;及

下壳,所述下壳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板卡接固定和/或粘接固定;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下壳通过卡接和/或紧固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架为薄壁结构且贴合于上板的底部设置,所述上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其中,所述动力浮板还包括:

水流管道,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水流管道沿所述外壳的中轴线延伸,且相对所述外壳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推进器,设置于所述水流管道内,用于驱动水流通过所述水流管道后喷出。

其中,所述推进器包括:

电机;及

螺旋桨,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螺旋桨传动连接,所述电机的直径小于所述螺旋桨的直径。

其中,所述水流管道包括进水段和出水段,所述进水段的进水口的面积不小于所有的所述出水段的出水口的面积之和。

其中,所述水流管道包括进水段和出水段,所述进水段和/或所述出水段的截面面积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动力浮板还包括:

密封盒,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及

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密封盒内;

推进器,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推进器电连接。

其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漏水孔。

其中,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用于将所述外壳内的水引导至所述漏水孔处。

其中,所述动力浮板还包括:

至少两个动力开关,设置于所述外壳上;

电控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推进器,所述电控组件分别与所述推进器、所述动力开关电连接,当所述至少两个动力开关均被触发时,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推进器启动;当所述至少两个动力开关均未被触发时,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推进器停止工作。

有益效果:上板由软质材料制成,能够使上板的触感更好,避免材质过硬影响用户的舒适度;支撑架作为刚性骨架,可以支撑上板,避免上板塌陷,同时使上板和下壳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用于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电控组件、水流管道;通过设置支撑架,还可以方便上板以及下壳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动力浮板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盒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盒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壳和支撑架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上板、下壳和支撑架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外壳左侧的动力开关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外壳右侧的动力开关的电路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机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后盖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散热后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推进器的剖视图。

其中:

11、上板;12、支撑架;121、卡钩;13、下壳;131、把手;132、漏水孔;133、导流槽;134、喷水口;21、管道上盖;22、管道下盖;

3、电机;31、电机壳;32、定子组件;

33、转子组件;331、转轴;3311、螺旋槽;

34、散热后盖;341、后盖本体;3411、安装孔;3412、穿线孔;342、导热部;3421、安装槽;343、散热部;3431、第一散热部;3432、第二散热部;344、密封连接部;345、凸耳;3451、固定孔;

35、密封盖;351、密封盖本体;352、抵持部;36、电线;

37、动密封结构;381、第一密封结构;382、第二密封结构;383、第三密封结构;

4、密封盒;41、盒体;42、盒盖;43、密封圈;44、封装层;45、散热元件;46、进水检测模块;5、喷嘴;6、进水栅栏;

7、螺旋桨;71、辅助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浮板,可以用于游泳、浮潜等水中项目。如图1所示,动力浮板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水流管道以及设置在水流管道内的推进器。使用动力浮板时,用户趴在浮板上,双手握住动力浮板的前端,通过启动推进器,可以驱动水流向动力浮板后侧喷出,从而使动力浮板带动用户前进。

具体地,水流管道包括连通的进水段和出水段,进水段的前端与外壳外部连通,以便外壳外部的水流能够进入水流管道内;出水段的后端与外壳外部连通,以便水流经过推进器的驱动后由出水段喷出外壳外。推进器包括电机3及螺旋桨7,电机3的输出轴与螺旋桨7传动连接,以驱动螺旋桨7转动,从而驱动水流由出水段向动力浮板的后侧喷出,进而驱动动力浮板前行。

本实施例中,外壳的前端设置有进水栅栏6,进水段的前端与进水栅栏6连通,外部的水流经过进水栅栏6后进入水流管道内,起到安全保护作用,避免用户受到转动螺旋桨7的伤害,另外还可以过滤水中的杂质,避免杂质堵塞水流管道或推进器,从而保证动力浮板的正常使用。外壳的后端设置有喷水口134,出水段的后端与喷水口134连通,以使经过推进器推动的水流由喷水口134喷出。

本实施例中,推动器仅设置一个电机3,能够降低动力浮板的重量,从而在动力浮板产生的浮力相同的基础上能够提升动力浮板可承受的重力;单个电机3还可以降低动力浮板的成本,提高拆装效率,便于维修。

为了保证动力浮板具有足够的推进动力,推进器设置在进水段内,可以保证由外壳的外部进入水流管道内的水流流量和流速,从而保证较高的推进效率,使得同样功率的电机3的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推进器的效率最优化,从而保证较高的推进效率。

因用户使用动力浮板时,上半身趴伏在动力浮板上,水流向后喷出时会喷到用户身上,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还会增加水流喷射的阻力,影响动力浮板的前进。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水流管道设置有两个出水段,喷水口134也对应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出水段与喷水口134连通的一端向远离外壳的中轴线的方向延伸。通过出水段向远离外壳的中轴线的方向延伸,使得经出水段内的水流由动力浮板的两侧喷出,用户在使用动力浮板时可以位于两个出水段之间,从而避免水流喷到用户的身上,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两个出水段的前端交汇后与进水段连通,使得水流管道大致呈y字型,有利于简化水流管道的结构。

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段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推进器设置在进水段内,可以使两个出水段可以共用一个推进器,从而减小推进器的数量,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小重量的目的。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每个出水段内均设置螺旋桨7,每个螺旋桨7均通过传动组件与进水段内的电机3连接,通过单个电机3驱动多个螺旋桨7转动。

为了使动力浮板在使用时更稳定,进水段可以位于外壳的中轴线上,且中轴线延伸,两个出水段相对外壳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以使推进器工作时,水流在水流管道内的分布更均匀,有利于维持动力浮板的稳定,避免动力浮板偏斜。

本实施例中,水流管道包括相互扣合的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之间密封连接。通过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扣合形成水流管道,可以方便将推进器在进水段内进行拆装。

可选地,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之间可以通过密封件密封,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的边沿设置有固定凸耳,管道上盖21和管道下盖22的固定凸耳可以通过螺钉紧固,密封件设置于固定凸耳的内侧,从而保证水流管道的密封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水流管道也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吹塑成型,加工方便,密封性好。

可选地,进水段内可以设置有安装座,推进器可以通过螺钉紧固在安装筋上,完成推进器的固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推进器对分流的两个出水段提供的水流的流速,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水流管道的结构进一步改进,从而使采用单个电机3的推进器具有较高的推进效率。

具体地,为了方便水流进入水流管道内,进水段的截面面积可以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使得进水段的开口外扩,有利于增大进入水流管道内的水流流量;进水段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后,可以增大水流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喷出的水流的流速。

可选地,出水段的截面面积沿水流方向可以逐渐减小,以进一步增大水流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喷出的水流的流速。

本实施例中,进水段和出水段的截面面积均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有利于避免水流边界层分离情况,提高水流流动效率。

可选地,进水段的进水口所在截面为进水段的法截面,出水段的出水口所在截面为出水段的法截面。

可选地,进水段的进水口的面积不小于两个出水段的出水口的面积之和,使由进水口进入水流管道内的水流流量不小于由出水口喷出的水流流量,以保证进入的水量能够稳定供应经推进器加速后喷出的水量。

本实施例中,出水段的后端还连接有喷嘴5,水流经过喷嘴5喷出,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流速度,从而提高水流对动力浮板的推动力。

可选地,喷嘴5可以转动设置于喷水口134内。水流在喷嘴5转动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螺旋水流,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流的流速,从而提高水流对动力浮板的推动力。

示例性地,喷嘴5内设置有多个螺旋槽,出水段内的水流进入喷嘴5内后,水流沿螺旋槽内流动,能够推动喷嘴5在喷水口134内转动,喷嘴5不需要额外动力驱动,有利于降低动力浮板的成本。

示例性地,动力浮板还包括旋转驱动件,旋转驱动件与喷嘴5连接,以驱动喷嘴5转动。旋转驱动件可以为旋转电机,通过旋转电机驱动喷嘴5转动,喷嘴5的转速可控,从而可以更好控制喷出的水流的流速。

可选地,喷嘴5可以为弹性管,例如波纹管。波纹管具有可弯曲的特性,在使用前,可以根据需要的水流喷出方向,扳动波纹管,以调整波纹管的管口朝向。

为了提高进水效率,螺旋桨7位于电机3靠近进水段的进水口的一侧,以使水流能够在螺旋桨7的驱动下进入水流管道内。

螺旋桨7和电机3均设置于进水段内,电机3直径小于螺旋桨7直径,优选地,电机3的直径小于或等于进水段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二,或者电机3的圆截面面积小于或等于进水段的最小横截面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使电机3与进水段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以允许足够的水流量通过。

本实施例中,动力浮板还包括密封盒4和电控组件。电控组件设置于密封盒4内,密封盒4设置在外壳内。通过设置密封盒4安装电控组件,一方面,可以将电控组件与水流管道隔开,电控组件单独密封,有利于提高电器元件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对外壳的防水要求,降低外壳的加工难度。

如图2所示,密封盒4包括盒体41、盒盖42及封装层44。盒体41的一端开口,以方便装入电控组件;电控组件装入盒体41内后通过封装材料封装,封装材料形成封装层44,一方面可以将电控组件固定在盒体41内,另一方面,封装材料包裹于电控组件外侧,可以起到防水的效果。盒盖42与盒体41密封连接,以封闭盒体41的开口,且进一步避免水进入盒体41内。

本实施例中,电控组件通过其外设置的封装层44、盒体41和盒盖42,可以实现双层密封效果,使得电控组件的密封效果更好。

可选地,盒体41与盒盖4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3,且盒体41与盒盖42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使得盒体41与盒盖42的固定效果好,密封可靠。

为方便电控组件的封装,盒体41内设置有容纳槽,电控组件设置于容纳槽内,封装材料填充于容纳槽内淹没电控组件,以完成电控组件的封装。通过设置容纳槽,可以在封装前实现对电控组件的定位,避免电控组件在封装过程中移动,以提高封装效果。

可选地,容纳槽顶端的高度小于盒体41顶端的高度,以避免封装材料过多影响盒盖42与盒体41的安装。当封装材料即将溢出容纳槽后,停止封装材料的供给,以避免封装材料过多。

为进一步保证动力浮板的用电安全,密封盒4内还设置有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的进水检测模块46,进水检测模块46能够检测密封盒4内是否进水,当检测到密封盒4进水后,向控制组件发送报警信号,以便控制组件及时切断动力浮板的供电。

可选地,进水检测模块46可以包括水浸传感器,水浸传感器在与水接触后导通,从而判断密封盒4内是否进水。值得说明的是,水浸传感器为本领域的常规结构,其具体结构以及与控制组件的连接电路及原理均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一种具体结构以及与控制组件的连接电路及原理。

本实施例中,电控组件包括控制组件及电池,控制组件分别与推进器及电池电连接,控制组件能够控制电池向推进器供电,以及控制推进器启停,以为动力浮板提供动力。

为方便外壳内各元件的安装,如图1所示,外壳包括扣合的上壳和下壳13,上壳和下壳13之间形成容纳流体管道和密封盒4的安装空间。可选地,上壳和下壳13可以通过卡接固定或螺钉等紧固件连接。

电控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为了避免电控组件自身温度过高而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盒体41外侧还设置有散热元件45,散热元件45可以将盒体41内电控组件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以降低电控组件的温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元件45为散热铝板,散热铝板设置于盒体41的外壁,散热铝板的导热系数高,能够加快热量的散发。此外,因外壳不需要密封,上壳和下壳13之间必然具有装配间隙,动力浮板在使用过程中,水可以通过上壳和下壳13之间的装配间隙进入到外壳内部,通过水与散热铝板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控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元件45也可以为导热硅胶层,导热硅胶的导热系数高,有利于加快热量的散发。散热元件45也可以设置在盒盖42上,或盒体41以及盒盖42上均设置有散热元件45。

如图4所示,为了在动力浮板使用完毕后,将外壳内的水排出,以避免外壳内长时间残留水导致腐蚀或细菌滋生等问题,外壳上还设置有漏水孔132,漏水孔132与外壳内部的腔室连通。使用动力浮板时,水流可以通过漏水孔132进入外壳内,以便增加与散热铝板接触的水量,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不使用动力浮板时,可以通过漏水孔132将外壳内的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漏水孔132设置在下壳13上,以便用户搬运动力浮板时,漏水孔132位于动力浮板的底面,从而方便外壳内的水排出。

进一步地,外壳内壁上还可以通过设置凸出的筋条形成导流槽133,导流槽133能够将外壳内的水引导至漏水孔132处,以便外壳内的水排出更彻底。可选地,导流槽133可以设置在上壳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下壳13的内壁上,只要可以引导外壳内的水沿导流槽133流动至漏水孔132内即可。

如图5所示,为方便用户搬运动力浮板,外壳上还设置有把手131,用户可以通过手持把手131搬运动力浮板,操作方便。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持把手131调整动力浮板的角度,以将外壳内的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把手131和漏水孔132设置于外壳相对的两端,以使用户在手持把手131拎起动力浮板时,把手131位于动力浮板较高的一端,漏水孔132位于动力浮板的底端,以方便水排出。

可选地,导流槽133可以为阶梯结构或具有一定的坡度,漏水孔132与导流槽133的深度较深的一端连通,以使进入导流槽133内的水向低处流动至漏水孔132处。

为了提高用户使用动力浮板时的舒适度,上壳包括上板11和支撑架12,上板11由软质材料制成,支撑架12由硬质材料制成,上板11设置于支撑架12的顶部,支撑架12设置于下壳13上,水流管道和密封盒4均设置于支撑架12与下壳13之间。上板11由软质材料制成,能够使上板11的触感更好,避免材质过硬影响用户的舒适度。支撑架12作为刚性骨架(如使用塑料、碳纤维、铝合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骨架),可以支撑上板11,避免上板11塌陷,同时使上板11与下壳13之间形成收纳空间,用于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电控组件、水流管道等结构组件。

本实施例中,上板11由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copolymer,eva)材料制成,eva材料具有柔软性好、防震、防滑以及抗压力性强等优点,该材质环保且亲肤,可以给用户带来非常好的使用体验。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板11也可以采用皮革、硅胶、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氨酯、聚乙烯发泡棉(epe)等材质代替。

可选地,上板11与支撑架12可以通过粘接固定和/或通过卡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固定效果好;支撑架12与下壳13之间可以通过卡接固定和/或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2为薄壁结构,上板11的底部设置于与支撑架12卡接的安装槽,支撑架12安装于安装槽内固定。支撑架12为薄壁结构,具有较好的刚性,以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具有较小的重量,有利于提高动力浮板的载重能力。

优选地,薄壁结构贴合于上板11的底部,可以提高对上板11的支撑效果。

优选地,支撑架12的中间镂空,以减小支撑架12的重量,从而降低动力浮板整体重量和成本。

支撑架12与上板11之间还可以辅助胶粘接固定,以提高上板11与支撑架12的固定效果。支撑架12上设置有卡钩121,卡钩121与下壳13上的卡孔卡接配合,从而将支撑架12与下壳13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卡钩121可以设置在下壳13上,对应地,卡孔设置在支撑架12上,也可以实现支撑架12与下壳13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上板11的内壁上还可以设置卡槽,卡槽可以用于卡接水流管道以及密封盒4,以方便水流管道以及密封盒4的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壳可以用硬质材料制成,为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上壳外侧可以套设有软质材料制成的保护套。保护套与上壳套接,方便快速拆装,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更换不同的颜色以及表面图案。

本实施例中,动力浮板还包括通过导线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包括动力开关和电源开关,动力开关用于控制推进器的启停,电源开关用户控制电池与推进器之间的通断。

具体地,控制开关设置于外壳的底部,以避免用户误操作触碰开关,有利于提高动力浮板的安全性能。

外壳的内壁还设置有走线通道,连接外壳内的各电器元件之间的导线能够穿设于走线通道内,一方面可以固定导线的位置,避免导线因位置不定而磨损,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从而保证动力浮板的用电安全。

本实施例中,穿设于走线通道内的导线包括但不限于连接电机3与电控组件的导线、连接电源开关与电控组件的导线、连接指示灯与电控组件的导线以及连接动力开关和电控组件的导线。

本实施例中,外壳上设置有两个动力开关,两个动力开关均与电控组件中的控制组件电连接,控制组件仅在两个动力开关均被触发时,控制推动器启动,以进一步避免用户误操作启动推进器,提高动力浮板的使用安全。

两个动力开关分别设置在上壳底部的左右两侧,用户趴伏在动力浮板上后,手臂环抱动力浮板,使得两手位于动力开关附近,以方便触发动力开关。

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可以包括微控单元(microcontrollerunit,mcu),又称为单片机。图7和图8分别为左侧动力开关及右侧动力开关的电路图,其中,keyml和keymr分别与微控单元的普通io接口连接,用于检测左右动力开关的状态。当用户未按压动力开关时,对应io接口为高电平(3.3v);当用户按压动力开关时,对应io接口为低电平(0v)。微控单元通过获取io接口处为低电平或高电平来判断动力开关的触发情况。

为使用户在启动推进器后,有足够时间调整姿态以稳定趴伏在动力浮板上,当左右动力开关同时按下后,控制组件可以控制推进器延时指定时间后启动,以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其中,具体延长的指定时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为了方便用户在使用动力浮板移动过程中进行其他操作,当两个动力开关中的一个断开,而另一个仍保持被触发的状态时,推动器继续工作以保证动力浮板继续前行,用户的一个手臂触发动力开关,另一手臂可以进行其他操作,使得动力浮板的控制更加灵活。当两个动力开关均断开时,控制组件控制推进器停止运转,以避免动力浮板与用户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两个动力开关同时按下时,控制组件控制推进器启动,当用户松开任一动力开关时,控制组件控制推进器停止运转,以避免动力浮板与用户脱离。

在一些他实施例中,当用户按下两个动力开关中任一个时,控制组件控制推进器启动;当两个动力开关均未被按压时,控制组件控制推进器停止运转。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浮板的控制过程如下:

未使用时,动力浮板不上电。当用户按压电源开关后,动力浮板上电并维持上电状态,指示灯点亮,以指示当前电池电量及状态信息,等待接受指令。当左右两边动力开关按下之后,io接口的电平信号送给微控单元,微控单元接收到信号之后,控制推进器以最大功率运行。当动力浮板没有放置水中时,电机3处于空转状态,此时以最大空载转速运行。动力浮板运行期间,任一动力开关松开时,推进器不会停止运转,只有两个动力开关全部松开之后,推动器才会停止运转。

长按电源开关(例如长按3s)后,动力浮板关机。关机之后动力浮板不带电,降低静态功耗。电池不耗电,有利于延长电池寿命。

当动力浮板与充电器连接后,充电器接口触发动力浮板开机,微控单元检测到充电器为连接状态,指示灯指示充电,并将充电控制mos管打开,动力浮板开始充电。当电池电压充满之后,微控单元关闭充电控制mos,微控单元停止充电。

实施例二

现有电机为了散热和电机体积考虑,采用了开式的外转子结构,开式外转子电机具有扭矩大、体积小、散热好的优势。但是该结构在具有杂质的水环境下使用非常容易卡死,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磁铁直接与水接触,造成磁铁非常容易腐蚀,进而影响产品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动力浮板,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改进了推进器中电机3的结构,使其既能够满足散热要求,还能够避免与水、杂质接触,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如图9-图12所示,电机3包括电机壳31、定子组件32、转子组件33和散热后盖34,散热后盖34与电机壳31相连形成密封空间,定子组件32和转子组件33安装于密封空间内,定子组件32与电机壳31相连,转子组件33穿设在定子组件32内。电机3通过散热后盖34与电机壳31形成容纳定子组件32和转子组件33的密封空间,起到密封防水的作用,避免电机3内的组件与水直接接触,进而避免电机3被杂质卡死,也减弱了水对电机3内组件的腐蚀。

可选地,电机壳31的远离散热后盖34的一端呈锥形,减小阻力。

可选地,散热后盖34由铝材料制成,传热效果好,散热效果较好。散热后盖34还可以采用其他导热性好的材料制成。可选地,散热后盖34一体成型,保证散热后盖34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散热后盖34由铝合金制成,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作用,而且满足强度要求。

如图11和图12所示,散热后盖34包括后盖本体341以及连接在后盖本体341一侧的导热部342,后盖本体341与电机壳31密封相连,实现了散热后盖34与电机壳31的连接。导热部342设置在定子组件32和转子组件33之间,且与定子组件32内壁相抵接,使得电机3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部342快速导出到外界水中,提高了电机3的可靠性。可选地,导热部342与定子组件32过盈配合,连接方式简单,而且导热效果好。导热部342还可以采用连接件连接的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导热部342与定子组件32内壁相抵接,便于将定子组件32产生的热量散出即可。

可选地,导热部342为套筒结构,使得导热部342与定子组件32能够周向接触,接触面积大,导热效果好。

为了快速将导热部342导出的热量疏散到水中,散热后盖34还包括散热部343,散热部343设置在后盖本体341的背离电机壳31内部的一侧。散热部343的设置增加了散热后盖34与水接触的面积,能够进一步加快将电机3产生的热量导入到外界水中的速度。

可选地,散热部34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散热部3431和第二散热部3432,第二散热部3432套设在第一散热部3431的外侧,且第二散热部3432连接于后盖本体341的周向。第一散热部3431和第二散热部3432均沿电机壳31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能够将导热部342导出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部3431和第二散热部3432沿着电机壳31的长度方向均匀传导到电机壳31的外部。

可选地,第一散热部3431为套筒结构,第一散热部3431的径向截面为环形结构。后盖本体341上设置有安装孔3411,安装孔3411分别与导热部342和第一散热部3431相连通,便于实现电机3内部组件的安装,而且散热效果较好。安装孔3411与导热部342和第一散热部3431同轴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电机3内组件的安装。

第二散热部3432的周向设置多个凸耳345,凸耳345上设置有固定孔451,后盖本体341通过固定件穿过固定孔451与电机壳31相连。通过凸耳345的设置实现散热后盖34与电机壳31的相连,结构简单;此外,凸耳345位于电机壳31外侧,还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机3的散热效率。可选地,固定件可以为螺栓。

导热部342的内径小于安装孔3411的直径,安装孔3411的直径小于第一散热部3431的内径,如此设置,便于电机3的组装。后盖本体341的安装孔3411的内壁与第一散热部3431的与后盖本体341相连的一端的端部形成台阶结构,便于转子组件33的第一轴承的安装。导热部342的远离第一散热部3431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安装槽3421,安装槽3421内安装有第二轴承,从而实现转轴331的转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分别套设在转轴331上,以使转轴331转动设置。

可选地,可以在第一散热部3431和第二散热部3432之间设置散热筋条,散热筋条与后盖本体341相连,能够进一步加快散热,具体的散热筋条的形状在此不限。

如图9和图10所示,电机3还包括密封盖35,密封盖35的一端伸入第一散热部3431内,密封盖35的另一端与第一散热部3431之间密封抵接。安装孔3411的设置便于实现电机3内的组件的安装,密封盖35的设置能够对电机3的转轴331进行密封,避免水由散热后盖34进入到电机3内,影响电机3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密封盖35的另一端与第一散热部3431之间通过第一密封结构381密封,第一密封结构381为静密封。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密封盖35包括密封盖本体351和位于密封盖本体351一端的抵持部352,密封盖本体351的外径小于等于第一散热部3431的内径,抵持部352的周向尺寸大于密封盖本体351的外径,密封盖本体351伸入第一散热部3431内,抵持部352与第一散热部3431的未与后盖本体341相连的一端密封抵持。抵持部352与第一散热部3431的未与后盖本体341相连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结构381密封相连。

如图11和图12所示,后盖本体341的设置有导热部342的一侧的周向还设置有密封连接部344,密封连接部344穿设在电机壳31内,并与电机壳31之间密封连接。密封连接部344的设置能够与电机壳31之间形成密封连接,避免由电机壳31与散热后盖34之间的空隙进水,影响电机3的实用性能。

可选地,密封连接部344的周向设置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电机壳31的内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382,凹槽结构的设置便于第二密封结构382的容纳,通过第二密封结构382能够避免由电机壳31与散热后盖34之间的空隙进水,影响电机3的实用性能。第二密封结构382为静密封。

转子组件33的转轴331的输出端从电机壳31中穿出,且与电机壳31的配合处通过动密封结构37密封。转轴331的输出端从电机壳31中穿出,且与电机壳31的配合处通过动密封结构37密封,在实现定子组件32与转子组件33之间的相对转动的前提下,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

可选地,动密封结构37采用两个油封密封,动密封结构37还可以采用泛塞封、斯特封等其他密封件。

可选地,后盖本体341上设置有多个穿线孔3412,穿线孔3412内穿设有与定子组件32相连的电线36,电线36与穿线孔3412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穿线孔3412的设置便于与定子组件32相连的电线36穿出,通过电线36与穿线孔3412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水由电线36与穿线孔341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电机3内部,影响电机3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电线36与穿线孔3412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三密封结构383密封,第三密封结构383为静密封。可选地,第三密封结构383可以采用密封圈,也可以采用灌胶密封的方式。

第一密封结构381、第二密封结构382和第三密封结构383可以采用o型圈、垫圈、星型圈等结构,只要能够实现静密封即可。

该电机3通过动密封结构37、第一密封结构381、第二密封结构382、第三密封结构383,实现了电机3的密封,有效避免了电机3密封不严密,出现漏水的现象。

可选地,第一散热部3431、第二散热部3432、后盖本体341之间灌密封胶,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该电机3通过散热后盖34与电机壳31形成容纳定子组件32和转子组件33的密封空间,起到防水的作用,导热部342设置在定子组件32和转子组件33之间,且与定子组件32内壁相抵接,使得电机3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部342快速导出散热部343,通过散热部343传导到外界水中,提高了电机3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浮板,其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电机3的散热后盖34的导热部342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导热部342的结构不同,实施例二中的导热部342的结构为一体的套筒结构,而本实施例中的导热部342可以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与定子组件32导热抵接,起到导热的作用。

可选地,导热部342可以包括一个弧形结构,还可以包括多个弧形结构,当导热部342包括多个弧形结构时,多个弧形结构之间间隔设置,围成筒形结构。当然导热部34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实现将定子组件32的热量导出,便于起到良好的散热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部342与定子组件32之间可以使用导热但非导电的材料进行填充,以起到导热的作用。可选地,导热但非导电的材料可以为导热密封胶,导热密封胶不仅可以起到导热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防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3的防水性能。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浮板,如图13所示,推进器中采用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中的电机3,电机3的转轴331上安装有螺旋桨7。该水下推进器通过上述电机3,能够实现良好的散热性能,延长水下推进器的使用寿命。

由于现有电机的转轴和转子之间的密封需要使用动密封,在电机高速旋转过程中,油封会发热,即使与水接触也来不及散热,长时间使用会影响油封的寿命,降低密封性能。因为,为了解决动密封散热的问题,电机3的动密封结构37与螺旋桨7之间设置有间隙,增加了电机3的转轴331与水接触的面积,方便水流冲刷动密封结构37以及转轴331,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电机3的动密封结构37与螺旋桨7之间设置的间隙较大,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螺旋桨7的电机壳31的靠近动密封结构37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辅助叶片71,当电机3转动起来之间,辅助叶片71加强了螺旋桨7内部空腔的液体流动,帮助动密封结构37与电机3的转轴331之间散热。

可选地,电机3的转轴331的伸出电机3的电机壳31的一端的直径小于电机3的转轴331的本体的直径,能够减小水下推进器的阻力。

可选地,电机3的转轴331的伸出电机3的电机壳31的一端设置有螺旋槽3311,增大了转轴331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帮助油封散热。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