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1398发布日期:2021-02-18 22:2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学前体智能教育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


背景技术:

[0002]
很多人将平衡车与自行车混为一谈,平衡车是没有车链和车蹬子,完全靠宝宝自行双腿步行前进,是骑自行车前很好的过渡产品,平衡车主要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属于宝宝的第一台代步车,初学者刚刚踏上平衡车会显得很不稳,但是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宝宝的平衡力较弱,所以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身体平衡,需要宝贝双脚着地,双腿共同用力向前滑动,锻炼宝宝的双腿肌肉均衡发展。平衡车在锻炼平衡力的同时其实也可以锻炼宝宝的自信能力,越是敢于接触外界,对宝宝的独立能力会更有帮助,平衡车更像是小孩的极限运动,宝宝骑着能自由自在、能较为轻松的自信全面掌控平衡车。
[0003]
平衡车的实用性也有着局限性,室内无法满足平衡车使用,如何使用平衡车在室内也能锻炼孩子的平衡力,这样会极大程度增减平衡车的实用性,这是当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该器材增加了实用性,增加了器材一体性,方便了器材状态的转换,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05]
技术方案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包括平衡车主体,平衡车主体包括车轮、车尾杆、车头杆和车身横梁,还包括数量不低于两个的平衡板;车头杆对称两侧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沿杆身方向移动的支撑前杆;车身横梁的底部对称轴向连接有支撑后板,车身横梁轴端的一侧垂直焊接于车头杆一侧的中心处;其中,两个支撑前板的尾端均焊接于两个平衡板相邻一端且相邻一侧的内壁上,平衡板不靠近支撑前板一侧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支撑后板通过尾端设置的凸键与平衡板上的凹槽相插接进行组合。
[0007]
作为优选,车头杆对称两侧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一,且收纳槽一非端口一侧内壁的中心处开设有导向槽一,支撑前板一侧的外壁设有导向柱一,导向柱一位于导向槽一内。
[0008]
作为优选,车头杆对称两侧的外壁均开设有关于收纳槽一中心对称分布的滑动槽一,且两个滑动槽一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一,固定拉板一位于滑动槽一内的一端设有拉伸弹簧一,拉伸弹簧一的尾端与滑动槽一内侧的底部相连接,固定拉板一具体为u形结构,且支撑前板位于该u形结构内。
[0009]
作为优选,车头杆对称两侧的外壁均开设有关于收纳槽一中心对称分布的导向槽二,且两个导向槽二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二,固定拉板二位于导向槽二内的一端设有拉伸
弹簧二,拉伸弹簧二的尾部与导向槽二的内侧相连接,其中支撑前板位于导向槽一内时,固定拉板二和固定拉板一向配合对支撑前板进行固定,支撑前板沿车头杆杆体方向向下移动时,支撑前板的顶端抵触于固定拉板二底部开设的卡接槽内进行固定。
[0010]
作为优选,车身横梁的底部开设有轨道,支撑后板的一端周向连接于轨道内,并可嵌入轨道内。
[0011]
作为优选,车身横梁远离轨道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关于轨道中心对称分布的滑动槽二,两个滑动槽二内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三,固定拉板三位于滑动槽二内的一端设有拉伸弹簧三,拉伸弹簧三的尾部与滑动槽二内侧的底部相连接,其中,支撑后板完全位于轨道内时,通过固定拉板三对支撑后板相铰接处一端进行固定。
[0012]
作为优选,其中一个平衡板相邻另一个平衡板一侧的外壁插接有支撑前板,另一个平衡板相邻其中一个平衡板一侧的外壁开设有方槽,固定杆插接于方槽内。
[0013]
有益效果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
1、该实用新型,加入了平衡板,通过支撑前板沿车头杆向下滑动和支撑后板的周向移动,可使平衡车转变成平衡木马,可室内使用,增加了实用性。
[0016]
2、该实用新型,通过支撑前板、支撑后板、固定拉杆一、固定拉杆二和固定拉板三之间的配合,增加了器材一体性,方便了器材状态的转换。
[0017]
3、该实用新型,通过卡接槽和固定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18]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
[0019]
本申请文件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衡木马状态下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衡车状态下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车头杆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车身横梁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衡板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车头杆中间剖视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车头杆边缘剖视示意图。
[0027]
主要附图标记:
[0028]
1、车轮;2、平衡板;3、车头杆;4、支撑前板;5、平衡车;6、车身横梁;7、车尾杆;8、支撑后板;9、固定拉板一;10、拉伸弹簧一;11、拉伸弹簧二;12、导向槽二;13、导向柱一;14、导向槽一;15、滑动槽一;16、固定拉板二;17、卡接槽;18、固定拉板三;19、凸键;20、固定杆;21、凹槽;22、滑动槽二;23、轨道;24、收纳槽一;25、拉伸弹簧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30]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31]
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32]
请参阅图1-7,一种学前儿童体智能训练游戏器材,包括平衡车主体5,平衡车主体5包括车轮1、车尾杆7、车头杆3和车身横梁6,还包括数量不低于两个的平衡板2,加入了平衡板2,可使平衡车5转变成平衡木马,可室内使用,增加了实用性,通过支撑前板4、支撑后板8、固定拉板一9、固定拉板二16和固定拉板三18之间的配合,增加了器材一体性,方便了器材状态的转换,通过卡接槽17和固定杆20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0033]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的技术方案中,车头杆3对称两侧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沿杆身方向移动的支撑前板4,实现了两者的一体性;
[0034]
车身横梁6的底部对称轴向连接有支撑后板8,车身横梁6轴端的一侧垂直焊接于车头杆3一侧的中心处,实现了两者的一体性;
[0035]
其中,两个支撑前板4的尾端均焊接于两个平衡板2相邻一端且相邻一侧的内壁上,平衡板2不靠近支撑前板4一侧的顶部开设有凹槽21,支撑后板8通过尾端设置的凸键19与平衡板2上的凹槽21相插接进行组合,实现了木马和平衡车5之间的转换。
[0036]
进一步结合图3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头杆3对称两侧的外壁开设有收纳槽一24,且收纳槽一24相对端口一侧内壁的中心处开设有导向槽一14,支撑前板4一侧的外壁设有导向柱一13,导向柱一13位于导向槽一14内,收纳了支撑前板4。
[0037]
进一步结合图3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头杆3对称两侧的外壁均开设有关于收纳槽一24中心对称分布的滑动槽一15,且两个滑动槽一15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一9,固定拉板一9位于滑动槽一15内的一端设有拉伸弹簧一10,拉伸弹簧一10的尾端与滑动槽一15内侧的底部相连接,固定拉板一9具体为u形结构,且支撑前板4位于该u形结构内,固定了支撑前板4和车头杆3的连接。
[0038]
进一步结合图3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头杆3对称两侧的外壁均开设有关于收纳槽一24中心对称分布的导向槽二12,且两个导向槽二12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二16,固定拉板二16位于导向槽二12内的一端设有拉伸弹簧二11,拉伸弹簧二11的尾部与导向槽二12的内侧相连接,其中支撑前板4位于导向槽一14内时,固定拉板二16和固定拉板
一9向配合对支撑前板4进行固定;支撑前板4沿车头杆3杆体方向向下移动时,支撑前板4的顶端抵触于固定拉板二16底部开设的卡接槽17内进行固定,固定了支撑前板4和车头杆3之间的连接。
[0039]
进一步结合图4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身横梁6的底部开设有轨道23,支撑后板8的一端周向连接于轨道内23,并可嵌入轨道23内,收纳了支撑后板8。
[0040]
进一步结合图4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身横梁6远离轨道23一端的底部开设有关于轨道23中心对称分布的滑动槽二22,两个滑动槽二22内均滑动连接有固定拉板三18,固定拉板三18位于滑动槽二22内的一端设有拉伸弹簧三25,拉伸弹簧三25的尾部与滑动槽二22内侧的底部相连接,其中,支撑后板8完全位于轨道23内时,通过固定拉板三18对支撑后板8相对铰接处一端进行固定,把支撑后板8固定在轨道23内。
[0041]
进一步结合图5所示,可以看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平衡板2相邻另一个平衡板2一侧的外壁插接有固定杆20,另一个平衡板2相邻其中一个平衡板2一侧的外壁开设有方槽,固定杆20插接于方槽内,在平衡车5状态下,固定了平衡板2。
[0042]
此外,两个车轮1轴接在支撑前板4和支撑后板8底部的u型结构之间,车尾杆7焊接在车身横梁6座端的环壁上,且与车身横梁6的轴端出于同一平面。
[0043]
工作原理:
[0044]
在平衡车5状态下:支撑前板4嵌入在收纳槽一24内,并通过固定拉板一9和固定拉板二16把支撑前板4固定在收纳槽一24内,支撑后板8嵌入在轨道23内,并通过固定拉板三18把支撑后板8固定在轨道23内,一个平衡板2上的固定杆20插接在另一个平衡板2上的方槽里,平衡板2收缩到车轮1上方。
[0045]
在平衡木马状态下:沿车头杆3向上滑动固定拉板一9,垂直方向上拉固定拉板二16,然后让支撑前板4沿导向槽一14向外拉,到不能动的时候,沿滑动槽一15向下滑动,等支撑前板4顶部完全穿过固定拉板二16的u型结构后放开固定拉板一9和固定拉板二16,使支撑前板4自然插接在固定拉板二16底部的卡接槽17里,固定平衡板2的前端,沿车身横梁6向上拉固定拉板三18,然后支撑后板8周向移动,使支撑后板8底部的凸键19插接在平衡板2的凹槽21里,固定了平衡板2的尾端,从而形成了平衡木马状态。
[0046]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类似连接方式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例如焊接、粘接或者螺接等方式。
[0047]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本实用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