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9897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编织工艺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叶对生,幼枝、新叶为绿色。花淡紫色,着生于当年生枝端,花期6-7月。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常生于山地阳坡上,形成灌丛,资源极丰富,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等省、区。荆条性强健,耐寒、耐旱,亦能耐瘠薄的土壤;喜阳光充足,多自然生长于山地阳坡的干燥地带,形成灌丛,或与酸枣等混生为群落,或在盐碱砂荒地与蒿类自然混生,其根茎萌发力强,极为结实,因此作为编织工艺品的材料有很大的利用性,但是由于荆条编织品韧性差,内部纤维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导致力学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使用率并不高,只要能采用一定的防护方法解决荆条编织品中的一些问题,将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得到的编织加工品使用寿命将超出一般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可以提高荆条编织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制的荆条编织品放在70-80℃的温度下加热30-50分钟,再置于0-5℃的环境下放置20-30分钟,反复2-3次,将冷热交替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水浸5-10分钟,取出后放入50-60℃烘箱中烘1-2小时;

(2)将预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使用底液喷雾喷涂均匀,该底液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以下成分制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5-17%、苯氧乙醇14-18%、12-羟基硬脂酸甘油三酯11-1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6-8%、氯丁胶乳5-7%、卡拉胶2-4%、甲基纤维素1-3%、其余为1,2-丙二醇;

(3)将喷涂均匀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干燥,准备上漆工作,将干燥后的荆条编织品完全浸入调制好的漆溶液中,5-10秒后缓慢提起荆条编织品,直至完全离开漆溶液,悬空静置10-15分钟,此时将环境温度降低15-20℃,待表面干燥后即可取下;

(4)将表面干燥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完全干燥,然后利用等离子体沉积快速固化法将聚四氟乙烯粉末喷入热等离子体中熔化,达到雾化状态后喷涂到荆条编织品上,迅速降温使之在其表面迅速冷却、固化即可。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浸溶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8%的由芝麻叶熬煮得到的浓缩液。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2)中所述的底液是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配制得到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3)中上漆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35%。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4)中聚四氟乙烯粉末的用量以涂布厚度为5-10微米为准。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为了解决现有荆条编织品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新制的荆条编织品经过反复的高低温交替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荆条编织品的耐候性,解决内部纤维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分子运动的动能,减少热胀冷缩带来编织品不稳定问题,提高力学性能;(2)在上漆前使用底液喷雾将荆条编织品表面润湿,不仅可以提高编织品抗渗性能、抗菌防虫防腐性能,其还能够提高漆料的粘结力,解决荆条表面上漆性差,易脱落的问题;(3)上漆过程控制速度和环境温度,使上漆均匀,干燥速度加快;(4)使用等离子体沉积快速固化法将聚四氟乙烯粉末涂布到荆条编织品,进一步提高其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抗老化耐力,延长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制的荆条编织品放在7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再置于0℃的环境下放置20分钟,反复2次,将冷热交替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水浸5分钟,取出后放入50℃烘箱中烘1小时;

(2)将预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使用底液喷雾喷涂均匀,该底液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以下成分制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5%、苯氧乙醇14%、12-羟基硬脂酸甘油三酯1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6%、氯丁胶乳5%、卡拉胶2%、甲基纤维素1%、其余为1,2-丙二醇;

(3)将喷涂均匀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干燥,准备上漆工作,将干燥后的荆条编织品完全浸入调制好的漆溶液中,5秒后缓慢提起荆条编织品,直至完全离开漆溶液,悬空静置10分钟,此时将环境温度降低15℃,待表面干燥后即可取下;

(4)将表面干燥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完全干燥,然后利用等离子体沉积快速固化法将聚四氟乙烯粉末喷入热等离子体中熔化,达到雾化状态后喷涂到荆条编织品上,迅速降温使之在其表面迅速冷却、固化即可。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浸溶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5-8%的由芝麻叶熬煮得到的浓缩液。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2)中所述的底液是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配制得到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3)中上漆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4)中聚四氟乙烯粉末的用量以涂布厚度为5微米为准。

实施例2

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制的荆条编织品放在75℃的温度下加热40分钟,再置于2℃的环境下放置25分钟,反复2次,将冷热交替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水浸7分钟,取出后放入55℃烘箱中烘1.5小时;

(2)将预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使用底液喷雾喷涂均匀,该底液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以下成分制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6%、苯氧乙醇16%、12-羟基硬脂酸甘油三酯1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7%、氯丁胶乳6%、卡拉胶3%、甲基纤维素2%、其余为1,2-丙二醇;

(3)将喷涂均匀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干燥,准备上漆工作,将干燥后的荆条编织品完全浸入调制好的漆溶液中,7秒后缓慢提起荆条编织品,直至完全离开漆溶液,悬空静置13分钟,此时将环境温度降低17℃,待表面干燥后即可取下;

(4)将表面干燥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完全干燥,然后利用等离子体沉积快速固化法将聚四氟乙烯粉末喷入热等离子体中熔化,达到雾化状态后喷涂到荆条编织品上,迅速降温使之在其表面迅速冷却、固化即可。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浸溶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6%的由芝麻叶熬煮得到的浓缩液。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2)中所述的底液是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配制得到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3)中上漆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3%。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4)中聚四氟乙烯粉末的用量以涂布厚度为7微米为准。

实施例3

一种适用于荆条编织品的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制的荆条编织品放在80℃的温度下加热50分钟,再置于5℃的环境下放置30分钟,反复3次,将冷热交替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水浸10分钟,取出后放入60℃烘箱中烘2小时;

(2)将预处理后的荆条编织品使用底液喷雾喷涂均匀,该底液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以下成分制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7%、苯氧乙醇18%、12-羟基硬脂酸甘油三酯1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8%、氯丁胶乳7%、卡拉胶4%、甲基纤维素3%、其余为1,2-丙二醇;

(3)将喷涂均匀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干燥,准备上漆工作,将干燥后的荆条编织品完全浸入调制好的漆溶液中,10秒后缓慢提起荆条编织品,直至完全离开漆溶液,悬空静置15分钟,此时将环境温度降低20℃,待表面干燥后即可取下;

(4)将表面干燥的荆条编织品放入干燥室中完全干燥,然后利用等离子体沉积快速固化法将聚四氟乙烯粉末喷入热等离子体中熔化,达到雾化状态后喷涂到荆条编织品上,迅速降温使之在其表面迅速冷却、固化即可。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1)中所述的水浸溶液中含有质量分数为8%的由芝麻叶熬煮得到的浓缩液。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2)中所述的底液是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配制得到的。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3)中上漆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5%。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步骤(4)中聚四氟乙烯粉末的用量以涂布厚度为10微米为准。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相比,将步骤(1)省略,其余步骤保持一致。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相比,将步骤(2)省略,其余步骤保持一致。

对比例3

与实施例3相比,将步骤(4)省略,其余步骤保持一致。

对比试验

选择70件同一批荆条编织工艺品,随机均分为7组,前六组分别使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3的方法进行防护,最后一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上漆,作为对照组,将荆条编织工艺品的性能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在荆防护条编织工艺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