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

文档序号:27888305发布日期:2021-12-08 18:3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竹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枝条各节着生叶,叶互生,排列成2行。叶分为叶鞘、叶柄和叶片三部分。叶鞘包裹小枝节间,叶鞘与叶片连结处的内侧有一突起称叶舌,两侧的耳状突起称叶耳,叶耳的边缘常有肩毛,有些竹种既无叶耳也无肩毛,有些竹种则仅有肩毛而无叶耳,竹叶通常在叶片与叶鞘之间有一关节,叶片枯老时从关节处脱落。叶片一般为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叶片的大小各竹种相差悬殊,最大的长度可达40-50厘米,如麻竹、龙竹,较小的长不过2-3厘米,如凤尾竹。叶的更新是周期性的,通常为每年一次,毛竹则2年一次,从落叶小枝的节上的芽发育为新的具叶小枝替代落叶小枝。不少竹种可以通过竹叶更新时遗留的小枝痕数来判断竹株的年龄。
3.竹叶在加工成一次性餐盒时,需要将竹叶切碎,现有切碎竹叶的设备在切碎过程中飞刀会造成竹叶残片的飞溅,竹叶残片附着在设备内壁,影响竹叶的切碎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它可以实现便于将竹叶切碎,防止飞刀旋转将竹叶附着在设备内壁,提高对竹叶的切碎效率。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外壳的下端并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辊,所述第一转辊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飞刀,所述第一转辊的上端开凿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下内壁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第二三角滑块,所述转杆的圆周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辊,所述第二转辊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第一三角滑块,三个所述第一三角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三个第二三角滑块,所述第二转辊活动插接于容纳槽内,所述第二转辊的上侧设置有按压机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限位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机构包括按压板和多个扇形孔,所述按压板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辊的圆周表面,多个所述扇形孔均开凿于按压板的上端。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两个滑杆和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均开凿于外壳的内壁,两个所述滑杆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滑槽内,两个所述滑杆相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辊的左右两端。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转杆的圆周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第二转辊和限位板之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右端开凿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料管。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支撑腿,三个所述支撑腿的下端均刻有防滑纹。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实用新型将竹叶放在外壳内,打开电机,电机的输出端旋转带动转杆旋转,转杆旋转带动第一转辊旋转,第一转辊旋转带动飞刀旋转,实现将竹叶切碎,第一转辊旋转带动第二三角滑块移动,第二三角滑块移动和第一三角滑块相互配合,实现将第一三角滑块向上顶起,第一三角滑块向上移动带动第二转辊向上移动,第二转辊带动按压板向上移动,弹簧被压缩,当第一三角滑块和第二三角滑块接触结束后,在弹簧的弹性复位下,第二转辊向下移动,按压板向下移动,重复循环,实现按压板在外壳的内壁上下移动,将外壳内壁的竹叶刮下,同时按压板对按压板下端的竹叶进行按压,提高飞刀旋转切碎竹叶的效率,切碎结束后,可以通过出料管收集切碎的竹叶粉末。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的立体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按压板处的立体图。
18.图中标号说明:
19.1、外壳;2、出料管;3、电机;4、支撑腿;5、第一转辊;6、飞刀;7、容纳槽;8、转杆;9、弹簧;10、限位板;11、第一三角滑块;12、第二转辊;13、滑杆;14、按压板;15、扇形孔;16、滑槽;17、第二三角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

4,一种将竹叶制成一次性餐盒的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贯穿外壳1的下端并固定连接有转杆8,转杆8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辊5,第一转辊5的圆周表面固定连接有飞刀6,第一转辊5的上端开凿有容纳槽7,容纳槽7的下内壁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第二三角滑块17,转杆8的圆周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辊12,第二转辊1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第一三角滑块11,三个第一三角滑块11分别滑动连接于三个第二三角滑块17,第二转辊12活动插接于容纳槽7内,第二转辊12的上侧设置有按压机构,外壳1内设置有限位机构。
25.本实施例中,将竹叶放在外壳1内,打开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旋转带动转杆8旋转,转杆8旋转带动第一转辊5旋转,第一转辊5旋转带动飞刀6旋转,实现将竹叶切碎,第一转辊5旋转带动第二三角滑块17移动,第二三角滑块17移动和第一三角滑块11相互配合,实现将第一三角滑块11向上顶起,第一三角滑块11向上移动带动第二转辊12向上移动,第二转辊12带动按压板14向上移动,弹簧9被压缩,当第一三角滑块11和第二三角滑块17接触结束后,在弹簧9的弹性复位下,第二转辊12向下移动,按压板14向下移动,重复循环,实现按压板14在外壳1的内壁上下移动,将外壳1内壁的竹叶刮下,同时按压板14对按压板14下端的竹叶进行按压,提高飞刀6旋转切碎竹叶的效率,切碎结束后,可以通过出料管2收集切碎的竹叶粉末。
26.具体的,按压机构包括按压板14和多个扇形孔15,按压板14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辊12的圆周表面,多个扇形孔15均开凿于按压板14的上端。
27.本实施例中,通过按压板14连接第二转辊12,实现按压板14的上下移动,便于将外壳1内壁附着的竹叶刮下,同时按压板14对按压板14下端的竹叶进行按压,提高飞刀6旋转切碎竹叶的效率,扇形孔15的设置便于空气流通,降低按压板14上下移动的阻力。
28.具体的,限位机构包括两个滑杆13和两个滑槽16,两个滑槽16均开凿于外壳1的内壁,两个滑杆13分别滑动连接于两个滑槽16内,两个滑杆13相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辊12的左右两端。
29.本实施例中,滑杆13在滑槽16内上下滑动,防止第二转辊12旋转,便于第一三角滑块11和第二三角滑块17相互挤压配合实现第二转辊12的上下移动。
30.具体的,转杆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0,转杆8的圆周表面套设有弹簧9,弹簧9位于第二转辊12和限位板10之间。
31.本实施例中,弹簧9的设置便于向下推动第二转辊12,加快第二转辊12向下移动的速度,提高按压板14刮下外壳1内壁竹叶的效率。
32.具体的,外壳1的右端开凿有圆孔,圆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料管2。
33.本实施例中,出料管2的设置便于收集搅碎后的竹叶粉末,提高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34.具体的,外壳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三个分布均匀的支撑腿4,三个支撑腿4的下端均刻有防滑纹。
35.本实施例中,支撑腿4的设置便于支撑本装置,防止电机3和地面的水接触被腐蚀损坏,延长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36.工作原理:将竹叶放在外壳1内,打开电机3,电机3的输出端旋转带动转杆8旋转,
转杆8旋转带动第一转辊5旋转,第一转辊5旋转带动飞刀6旋转,实现将竹叶切碎,第一转辊5旋转带动第二三角滑块17移动,第二三角滑块17移动和第一三角滑块11相互配合,实现将第一三角滑块11向上顶起,第一三角滑块11向上移动带动第二转辊12向上移动,第二转辊12带动按压板14向上移动,弹簧9被压缩,当第一三角滑块11和第二三角滑块17接触结束后,在弹簧9的弹性复位下,第二转辊12向下移动,按压板14向下移动,重复循环,实现按压板14在外壳1的内壁上下移动,将外壳1内壁的竹叶刮下,同时按压板14对按压板14下端的竹叶进行按压,提高飞刀6旋转切碎竹叶的效率,切碎结束后,可以通过出料管2收集切碎的竹叶粉末。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