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色织物设计方法

文档序号:1742365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闪色织物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纬线交织织物的设计方法,特别是提花织物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已有的闪色织物,是将呈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分别用于经线和纬线,用平纹或平纹变化组织进行织物结构设计,产生闪色的原因是不同方向经纬丝线互相不遮盖,这样由于织物的立体交织结构效应导致不同视角下经纬线呈色比例不同,在对比色效应下产生闪色效果,但该方法织物结构单一,闪色的效果有限,无法实现复杂图案和多色彩的闪色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实现有图案和多色彩的闪色织物设计生产。
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通过设计全显色组织结构,使用于组合的同向丝线的组织点相互不覆盖,再结合明暗特征呈底片效果的数码灰度图像,使设计的织物结构既具有组织点不覆盖全显色的特点,又能满足同向呈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的不同比例呈色要求,这样可以将呈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同向配置来设计闪色织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方案步骤是(1)全显色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设计全显色组织设计以变化的影光组织设计为基础,由于闪色织物的丝线组织点不产生覆盖效果,影光效果和对比色的效果相互配合产生丰富的闪色效应。全显色组织设计根据不同的织物设计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组织循环的斜纹或缎纹原组织作为设计的基本组织,经、纬组织循环相同为N,N在8×8到48×48之间,①选择所需的两个基本组织A和B,A和B组织相同,但具有不同的起始点,②根据B的组织特征,对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全显色技术点效果如同一种原组织加强组织,方法是将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称之为基础组织,当M=N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当M=1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③根据A的组织特征,对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称之为配合组织,当M=N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当M=1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中的组织点加强数;(2)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用于闪色织物设计的计算机数码图像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图像的技术特征满足的前提下,图像的效果上可以多样,从而产生不同图案效果的闪色织物,①该计算机图像为位图模式,设计时可以是彩色图也可以是灰度图,但最后需消色为灰度模式的图像,要求具有明显的黑白效应和细腻的灰度层次,灰度级别不超过设计的全显色组织中基础组织或配合组织的数目,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称为A1,把A1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对应形成B1灰度图像;如果有两个计算机灰度图像A2、A3,将A2、A3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对应形成B2、B3两个计算机灰度图像,
(3)组织替换,组合形成织物结构图确定灰度图像中的黑到白与全显色组织中的纬面到经面组织的替代关系,并保持不变,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和A2、A3的图像灰度与全显色基础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A1和ZA2、ZA3,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和B2、B3的图像灰度与全显色配合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B1和ZB2、ZB3,③将大循环组织图按相同起始位置进行组合,将ZA1和ZB1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即按ZA1第一纬∶Z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ZA2、ZB2、ZA3和ZB3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即按ZA2第一纬∶ZB2第一纬∶ZA3第一纬∶ZB3第一纬依次排列。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设计所得的闪色织物结构图,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可以用于生产单经多纬或多经单纬的闪色织物,方法是(1)将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两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经线,该织物结构图可直接用于设计生产二组纬闪色织物;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两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纬线,可以设计生产二组经闪色织物;(2)将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四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经线,该织物结构图可直接用于设计生产四组纬闪色织物;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四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纬线,可以设计生产四组经闪色织物,四色闪色织物的同向对比色丝线为间隔排列。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采用同向配置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通过全显色不覆盖的组织结构与特定数码图像设计结合,可以设计生产有图案和多彩的闪色织物,满足提花生产技术工艺;具体分析因为数码图像采用了呈底片关系的一对灰度图像,结合固定的组织与图像灰度替代方法,这样同一起始位置替代组合后得到的织物结构图中呈对比色效应的同向丝线的浮长之和是相同的,在图像灰度值相同的地方,替代组合后,对比色丝线浮长相同,效果等效于传统的闪色织物,在图像灰度值不同的地方,替代组合后,对比色丝线浮长不同,可以形成花纹效果,并具有闪色的效果,采用两对灰度图像进行设计,效果更为出色。而且该发明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织物结构设计与数码图像设计相对分离,也就是在同种工艺条件下,可以先设计全显色组织,仅通过变化计算机图像的内容和组合方法,来完成不同效果的闪色织物设计,实际操作非常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基本组织A、B和各自的全显色技术点的设计示意图。
图2以基本组织A为基础的最少全显色影光基础组织图(一次加强组织点为组织循环数)。
图3以基本组织B为基础的最少全显色影光配合组织图(一次加强组织点为组织循环数)。
图4图2中影光基础组织图第一和第二组织图之间增加为最大组织数的示意图(一次加强组织点为1)。
图5实施例中采用的37个基础组织图示意图。
图6实施例中采用的37个配合组织图示意图。
图7二色闪色数码图像A1和呈底片效果的图像B1示意图。
图8四色闪色数码图像A2、A3和呈底片效果的图像B2、B3示意图。
图9二色闪色织物结构局部效果。
图10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局部效果。
图11二色闪色织物实例(采用红、绿两组对比色丝线)。
图12四色全息闪色织物实例(采用红、黄、蓝、紫四组对比色丝线)。
具体实施方法以12枚组织设计闪色织物为例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法。
(1)全显色组织设计①图1中,选择12枚5飞纬面缎纹组织,根据全显色要求,确定组织起始点为左下角(经,纬)=(1,1)的组织为基本组织A;组织起始点为左下角(经,纬)=(10,1)的组织为基本组织B。基本组织的确定原则为组合后的组织点能够均匀分布。根据A、B两个基本组织的特点,分别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根据B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该全显色技术点为12枚5飞的经面加强缎纹,起始点为(10,1);根据A的组织特征,对基本组织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基本组织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该全显色技术点为12枚5飞的经面加强缎纹,起始点为(6,1),②图2中,以基本组织A为基础设计的一组影光组织,是基础组织数目最少的设计,加强组织点M=N=12,为了使组织点连续,加强方向先向右后向左,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形成一组N-2=10个影光效果的基础组织,③图3中,以基本组织B为基础设计一组影光组织,为配合组织数目最少的设计,加强组织点M=N=12,为了使组织点连续,加强方向先向左后向右,当遇到全显色技术点时,越过,形成一组N-2=10个影光效果的配合组织,④图4中,表示采用M=1的加强方法(第一和第二个组织之间,其它类同),可得最大基础组织的数目(N-2)+(N-3)×(N-1)=10+99=109个,最大配合组织设计方法与之相同;⑤图5中,本实施例采用的37个基础组织的设计方法;图5中,本实施例采用的37个配合组织的设计方法;(2)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①图6中,根据两色闪色设计要求,设计完成的计算机图像A1为位图模式的灰度图,纵向1248像素,横向2400像素,将A1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形成B1,②图7中,根据四色闪色设计要求,设计完成的计算机图像A1和A2为位图模式的灰度图,纵向624像素,横向2400像素,将A1和A2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形成B1和B2的灰度图像,设计完成的计算机图像具有良好的黑白渐变的视觉效果和37级灰度,介于有效范围10-109之间;(3)组织替换,组合形成织物结构图确定灰度图像中的灰度中黑对应经面原组织,白对应纬面原组织,并保持替代关系不变,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和A2、A3的37级灰度与基础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A1和ZA2、ZA3,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和B2、B3的37级灰度与配合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B1、ZB2、ZB3,③将大循环组织图按相同起始位置进行组合,将ZA1和ZB1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规格为1248×4800象素,即按ZA1第一纬∶ZB1第一纬依次排列;将ZA2、ZB2、ZA3和ZB3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规格为624×4800象素,即按ZA2第一纬∶ZB2第一纬∶ZA3第一纬∶ZB3第一纬依次排列。
图9中,是只有黑白两色的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的局部效果,图中的组织点完全不覆盖;图10中,是只有黑白两色的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图中的组织点也完全不覆盖。
以上设计过程得到的织物结构图进一步用于生产,方法(1)将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红、绿两组具有色相强对比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白色的经线,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生产所得二组纬闪色提花织物,效果如图11所示;同样,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红、绿两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白色的纬线,可以设计生产二组经闪色织物;(2)将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红、黄、蓝、紫四组具有色相对比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白色的经线,设定合适的经纬密度,生产所得四组纬闪色提花织物,效果如图12所示;同样,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红、黄、蓝、紫四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白色的纬线,可以生产四组经闪色织物。
该实施例中,为表述清晰,采用较简单的计算机数码图像,对于复杂的数码图像,只要符合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同样能满足闪色织物设计的需要。
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闪色织物结构图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呈对比色的有光丝线用于同向配置,主要步骤是(1)全显色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设计,(2)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3)组织替换,组合形成织物结构图,其中(1)全显色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设计①选择所需的两个基本组织A和B,A和B组织相同,但具有不同的起始点,基本组织有效选择范围为原组织中的斜纹或缎纹,经、纬组织循环相同为N,N在8×8到48×48之间,②根据B的组织特征,对A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B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上沿经向加强1,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称之为基础组织,当M=N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当M=1时,基础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③根据A的组织特征,对B设定全显色技术点,方法是将A的组织点反转,并向下沿经向加强1,在不破坏全显色技术点的情况下设计一组影光组织,称之为配合组织,当M=N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小,为(N-2)个,当M=1时,配合组织的数目最大,为(N-2)+(N-3)×(N-1)个,N表示组织循环数,M为影光组织组织点加强数,(2)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①该计算机图像为位图模式,设计完成的计算机图像为灰度模式,要求具有明显的黑白效应和细腻的灰度层次,灰度级别不超过设计的全显色组织数目,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称为A1,把A1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对应形成B1灰度图像;如果有两个计算机灰度图像A2、A3,将A2、A3进行黑白反转呈底片效应,对应形成B2、B3两个计算机灰度图像,(3)组织替换,组合形成织物结构图确定灰度图像中黑到白与全显色组织中的纬面到经面组织的替代关系,并保持不变,①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A1和A2、A3的图像灰度与全显色基础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A1和ZA2、ZA3,②将完成的计算机灰度图像B1和B2、B3的图像灰度与全显色配合组织一一替换,形成各自的大循环组织图,对应称为ZB1、ZB2、ZB3,③将大循环组织图按相同起始位置进行组合,将ZA1和ZB1沿纬向1∶1组合可以设计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将ZA2、ZB2、ZA3和ZB3沿纬向1∶1∶1∶1组合可以设计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计方法得到的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的生产应用,其特征在于将两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二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经线,该织物结构图可直接用于设计生产二组纬闪色织物;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两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纬线,可以设计生产二组经闪色织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计方法得到的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的生产应用,其特征在于将四色闪色织物结构图加上选纬信息,选择四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纬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经线,该织物结构图可直接用于设计生产四组纬闪色织物;将该织物结构图旋转90度,加上选纬信息,选择四组具有对比色效应的有光丝线做经线,选择一组黑白灰无彩色的纬线,可以设计生产四组经闪色织物。
全文摘要
该发明提供一种闪色织物设计方法,主要技术方案步骤为(1)全显色基础组织和配合组织的设计;(2)计算机数码图像的设计;(3)组织替换,组合形成织物结构图;将设计所得的闪色织物结构图,配合合理的生产工艺,可以用于生产纬向多彩闪色织物或经向多彩闪色织物的闪色织物。该发明满足提花生产的技术要求,利用设计的全显色组织结构中组织点不覆盖的特点,与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数码图像相结合,能设计效果新颖的有图案的闪色织物。
文档编号D03D13/00GK1730749SQ20051006036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1日
发明者周赳, 吴文正, 龚素瓅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