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34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色送纱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能使纱线的输送具有张力稳定调整的作用,从而使送纱作业具有极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布匹织造品质。
背景技术
如所周知,送纱装置是设在圆针织机上用以提供送纱作业,近年来针织布料不断有新素材纤维的研发及运用,例如吸湿排汗速干纤维(Technofine)、抗紫外线纤维(SUNPAQUE)、铜铵纤维(Bemberg)、及中空纤维(Twin Air)等,由于此类特殊纤维所制成的纱线,其性质易随湿度等环境因素而产生改变,尤其,在经过染色的处理后,其性质的差异变化更大,纱线的控制愈加不易,因此,如何提升送纱装置的灵敏性及精确性,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具张力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是包括有一送纱本体90、一设于送纱本体90上的驱动机构91和与该驱动机构91连结传动的送纱轮组93及一导纱板92;其中,该送纱本体90设有一入纱板901,该入纱板901上设有复数入纱眼902,该驱动机构91设有皮带轮911、912,该送纱轮组93包括有上下排列的复数送纱轮931,该送纱轮931具有一轮面932,该导纱板92位于该送纱轮931两侧是设有板导纱眼921、922(如图5所示)及导纱单元组94,该导纱单元组94包括有左右二导纱单元941、942,该导纱单元941、942是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943、944的张力控制机构,该活动导纱臂943、944端边是设有导纱眼945、946。兹再配合图5所示的单一送纱轮931的穿线来作进一步说明,纱线Y在相继穿设该入纱眼902、板导纱眼921、导纱眼946、导纱眼945、板导纱眼922后进行供纱操作;当纱线Y被需求时,如图6所示,该活动导纱臂943、944受张力牵引而往内偏摆,即进行对向收合的运动,并使纱线Y与该送纱轮931的轮面932发生接触而形成一接触长度L,使送纱轮931在驱动机构91的传动下,将导引纱线Y的输送以进行送纱动作。然,由于现有技术中该送纱轮931的轮径(以轮面932计算)相当于该皮带轮911、912的轮径(约44-45mm),且该送纱轮931的轮径也相当于该板导纱眼921、922间的距离宽度,因此当该活动导纱臂943、944往内偏摆至底时(即呈现最大接触长度L的状态,如图6所示),纱线Y与轮面932形成两个切点A、B,而切点A、B与轮面310中心间的夹角α1约等于180度或小于180度,且纱线Y与导纱板92间的夹角α2约为90度或小于90度,在此状态下该切点A、B间所形成的该纱线Y与轮面932的接触长度L相当有限,而使得送纱轮931在导引纱线Y的送纱过程中不易实时发挥作用,即瞬间提供织机以足够的送纱量变化,导致进而呈现纱线Y供给量的滑滞及张力调整控制的不稳定等现象,如此,使得在进行提花织造的变量送纱时,即针织机的纱量需求瞬间大幅增加(即纱线张力大幅增加而送纱长度需较长)时,此纱线的供应将产生瞬间凝滞不顺的现象,将使得供纱量不足而导致织造布匹有破洞或横条产生,进而产生布匹织造上之品质缺失,这是其结构设计的一上大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能使纱线输送的张力调整具有相当稳定、确实的特性,以使送纱作业具有极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布匹的织造品质。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能使送纱的张力调整过程中,具有相当宽裕的纱线与轮面的接触长度,进而使纱线能随时具有瞬间充裕供应量变化的积极特性。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有一驱动单元、送纱轮组及导纱单元组;该驱动单元是连结传动至少有一皮带轮,该送纱轮组是与该驱动单元连结传动,该送纱轮组包括有至少一送纱轮,该送纱轮是具有一轮面,该导纱单元组包括有至少一位于该送纱轮两侧的导纱单元、该导纱单元是分别具有一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该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端边分别设有导纱眼;及一纱线,该纱线是经该该第二导纱臂的导纱眼、第一导纱臂的导纱眼而绕设该送纱轮,该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受该纱线张力牵引而往内偏摆至底的状态界定下,该纱线与该轮面是形成两个切点,且该两个切点的沿该轮面的连接长度是大于该皮带轮一半周长的长度。
基于前述结构,其进一部包括有一用以设置该驱动单元的送纱本体,该送纱本体是固设有一入纱板,该入纱板上设有复数入纱眼。
基于前述结构,其中该送纱本体是进一步设有一用以设置该导纱单元组的导纱板,该导纱板对应该送纱轮的两侧设有复数导纱眼。
基于前述结构,其中该轮面具有比该皮带轮更大的轮径。
基于前述结构,其中该轮面轮径宽度大于该导纱眼间的宽度。
基于前述结构,其中该切点与该轮面中心间的夹角大于180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包括有一包括一驱动单元、送纱轮组;该驱动单元是连结传动至少有一皮带轮,该送纱轮组是与该驱动单元连结传动,该送纱轮组包括有至少一送纱轮,该送纱轮是具有一轮面,该送纱轮的该轮面具有比该皮带轮的轮径更大的轮径。
基于前述结构,其中该轮面的轮径为50-65mm。
基于前述结构,其进一步包括有一导纱板,该导纱板对应该送纱轮的两侧设有复数导纱眼。
基于前述结构,其进一步包括有一设于该导纱板上的导纱单元组,该导纱单元组包括有至少一位于该送纱轮侧边的导纱单元,该导纱单元是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该导纱臂端边至少设有一导纱眼。
采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使纱线输送之张力调整具有较佳稳定的积极作用。


图式说明如下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上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导纱臂偏摆至底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现有送纱装置示意图;图5为现有送纱装置的上视示意图;图6为现有送纱装置导纱臂偏摆至底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包含一送纱本体10、一驱动单元20、一送纱轮组30、导纱板40及导纱单元组50等;该送纱本体10是固设有一入纱板11,该入纱板11上设有复数入纱眼111、112、113;该驱动单元20是设置于该送纱本体10上,且连结有一主轴21而传动,该主轴21是连结传动有一皮带轮22、23及配速盘24。
该送纱轮组30是固设于该主轴21上而与驱动单元20连结传动,其包括有复数送纱轮31,在本实施例中是由上、中、下排列的三个送纱轮31所构成,该送纱轮31是具有轮面310,该轮面310具有比该皮带轮22、23的轮径(44-45mm)更大的轮径,在较佳实施例中,该轮面310的轮径为50-65mm。
该导纱板40是固设于该送纱本体10,该导纱板40对应该送纱轮31的两侧设有复数导纱眼41、42。该导纱单元组50包括有复数字于该送纱轮31两侧的第一导纱单元51、第二导纱单元52,该第一导纱单元51、第二导纱单元52是为一分别具有活动的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的张力控制机构,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可视针织机吃纱量的大小而自动调整其旋转角度,其端边并分别设有导纱眼512、522可供纱线穿设导引,该第一导纱单元51、第二导纱单元52是藉由螺栓分别固设于该导纱板上。
如图所示,本发明纱线的绕设方式为(以纱线Y为例)由入纱眼111孔位穿入,经由导纱眼41、第二导纱单元52的导纱眼522、第一导纱单元51的导纱眼512而由该导纱眼42穿出,并送至纱线需求端。
此间应再予说明,在前述纱线的绕设方式中,如使用于纱线表面结构较为光滑时,也可以将该导纱眼41、42及导纱眼512、522以复数设置,而增加纱线的绕设圈数。
继请参阅图2、图3,在较佳实施例中,当纱线Y被需求时,将使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受纱线Y张力牵引而往内偏摆而进行对向收合的运动,当送纱装置处于纱线最大需求量而使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往内偏摆至底(如图3所示),在此状态基础下,纱线Y与轮面310形成两个切点31A、31B,而切点A、B沿该轮面310的连接长度即是其于此状态下所形成的为最大接触长度31L。由于该轮面310具有比该皮带轮22、23更大的轮径,及该轮面310的轮径宽度相对大于该导纱眼41、42间的宽度,因此该切点31A、31B与轮面310中心间的夹角α2大于180度,且纱线Y与导纱板40间的夹角α2也大于90度,使得该最大接触长度31L较传统所形成的为最大接触长度L更长。换句话说,在藉定一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偏摆至底的状态下,该纱线Y与轮面310的两个切点31A、31B的沿该轮面310的连接长度(即该最大接触长度31L),是大于该皮带轮22、23一半周长的长度。
为使本发明该最大接触长度31L有一比较基础,拟进一步以具体数据举例说明如下查现有技术中的皮带轮911、912与送纱轮的轮面932的直径均为45mm,则其最大接触长度L为45mm×3.14/2=70.65mm本发明送纱轮的轮面310直径为65mm,则其最大接触长度31L为65mm×3.14/2=102.05mm因此,本发明该最大接触长度31L较现有技术的最大接触长度相对长有102.05mm-70.65mm=31.4mm又因本发明该切点31A、31B与轮面310中心间的夹角α2大于180度,因此该最大接触长度31L应在102.05mm以上(即大于102.05mm),故本发明该最大接触长度31L较现有技术的最大接触长度应该具有31.4mm以上的长度差距,亦即,本发明送纱轮的轮面与纱线最大接触长度31L至少较现有技术多出44.4%。
本发明如此设计可使纱线Y与轮面310具有更长、更充分的接触长度距离,更有利于送纱轮31在驱动单元20的传动下具有相当宽裕纱线Y的送纱动作,而得以更稳定地送纱及更积极、充分地完成瞬间相当充裕纱线量的供应需求。
因是,当送纱产生瞬间较大需求量时(较长纱线及较大张力),由于本发明送纱轮轮面具有比该皮带轮更大的轮径及该轮面的轮径宽度相对大于该导纱眼间的宽度,使得纱线Y与本发明送纱轮轮面间随时保有较传统大出44.4%以上的接触长度距离,如此再配合该第一导纱单元、第二导纱单元的张力自动调节作用,而使送纱作业的张力调整更为稳定,也使该第一导纱臂511和第二导纱臂521可以瞬间进行快速且相当充裕的同步自动张力调整作用,而能在瞬间完成相当充裕的纱线量供应,以使送纱作业具有极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布匹的织造品质。
权利要求
1.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包括一驱动单元(20)、送纱轮组(30)及导纱单元组(50);该驱动单元(20)是连结传动至少有一皮带轮(22、23),该送纱轮组(30)是与该驱动单元(20)连结传动,该送纱轮组(30)包括有至少一送纱轮(31),该送纱轮(31)是具有一轮面(310),该导纱单元组(50)包括有至少一位于该送纱轮两侧的导纱单元(51、52)、该导纱单元(51、52)是分别具有一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的张力控制机构,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端边分别设有导纱眼(512、522);及一纱线(Y),该纱线是经该该第二导纱臂(521)的导纱眼(522)、第一导纱臂(511)的导纱眼(512)而绕设该送纱轮(31),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纱臂(511)、第二导纱臂(521)受该纱线(Y)张力牵引而往内偏摆至底的状态界定下,该纱线(Y)与该轮面(310)是形成两个切点(31A、31B),且该两个切点(31A、31B)的沿该轮面(310)的连接长度是大于该皮带轮(22、23)一半周长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部包括有一用以设置该驱动单元(20)的送纱本体(10),该送纱本体(10)是固设有一入纱板(11),该入纱板(11)上设有复数入纱眼(111、112、1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本体(10)是进一步设有一用以设置该导纱单元组(50)的导纱板(40),该导纱板(40)对应该送纱轮(31)的两侧设有复数导纱眼(41、4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面(310)具有比该皮带轮(22、23)更大的轮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面(310)轮径宽度大于该导纱眼(41、42)间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切点(31A、31B)与该轮面(310)中心间的夹角大于180度。
7.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包括一驱动单元(20)、送纱轮组(30);该驱动单元(20)是连结传动至少有一皮带轮(22、23),该送纱轮组(30)是与该驱动单元(20)连结传动,该送纱轮组(30)包括有至少一送纱轮(31),该送纱轮(31)是具有一轮面(310),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31)的该轮面(310)具有比该皮带轮(22、23)的轮径更大的轮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轮面(310)的轮径为50-6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有一导纱板(40),该导纱板(40)对应该送纱轮(31)的两侧设有复数导纱眼(41、4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有一设于该导纱板(40)上的导纱单元组(50),该导纱单元组(50)包括有至少一位于该送纱轮(31)侧边的导纱单元(51、52),该导纱单元(51、52)是为一具有活动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该导纱臂(51、52)端边至少设有一导纱眼(512、522)。
全文摘要
一种具张力稳定调整的变色送纱装置,包括有一驱动单元、送纱轮组及导纱单元组;该驱动单元是连结传动至少有一皮带轮,该送纱轮组是与该驱动单元连结传动,该送纱轮组包括有至少一送纱轮,该送纱轮是具有一轮面,该导纱单元组包括有至少一位于该送纱轮两侧的导纱单元、该导纱单元是分别具有一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的张力控制机构,该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端边分别设有导纱眼;及一纱线,该纱线是经该该第二导纱臂的导纱眼、第一导纱臂的导纱眼而绕设该送纱轮,该第一导纱臂、第二导纱臂受该纱线张力牵引而往内偏摆至底的状态界定下,该纱线与该轮面是形成两个切点,且该两个切点的延该轮面的连接长度是大于该皮带轮一半周长的长度;藉此,以达到能使纱线输送的张力调整具有相当稳定、确实的特性,以使送纱作业具有极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布匹的织造品质。
文档编号D04B35/00GK101063253SQ20061007896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8日
发明者陈仁惠, 陈佩莹, 陈伯霖 申请人:陈仁惠, 陈佩莹, 陈伯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