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6946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气流纺纱装置,包含:通过旋转气流对导入的纤维加捻的喷嘴块、供加捻的纤维导入的纤维导入口、以及设置有使从纤维导入口导入的纤维向外部导出的通路的中空导轴体单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00193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93339号公报)。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有时要求兼得稳定的卷绕性(对纤维加捻的程度)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纱线的生成速度)的提高。

然而,若要实现上述的兼得,则由于纤维的种类不同而存在作用于纱线的张力过高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喷嘴块具备:第一块部分,其具有供纤维导入的第一空间、和供为了产生旋转气流而喷射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第一喷嘴;第二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间;以及第三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从规定方向上的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列,第二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第二内表面锥度扩大,第三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二内表面锥度大的第三内表面锥度扩大,第一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二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二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三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

第一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第二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二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三空间在规定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

在本发明的喷嘴块中,第一空间可以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二内表面锥度小的第一内表面锥度扩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喷嘴块中,多个第一喷嘴的数量可以为5个。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包含:喷嘴块,其供纤维导入;和中空导轴体单元,其具有供导入到喷嘴块的纤维导入的纤维导入口、和将导入到纤维导入口的纤维向外部引导的通路,喷嘴块具备:第一块部分,其具有供纤维导入的第一空间、和供为了产生旋转气流而喷射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第一喷嘴;第二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间;以及第三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从规定方向上的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列,第二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第二内表面锥度扩大,第三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二内表面锥度大的第三内表面锥度扩大,中空导轴体单元具备:第一轴体部分,其配置成从第二空间到第三空间,以及第二轴体部分,其配置成从第三空间到比第三空间更靠第二侧的区域,第一轴体部分以及第二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列,第一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第一外表面锥度扩大,第二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一外表面锥度大的第二外表面锥度扩大,第一轴体部分的第一侧的端部、与由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的边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

根据该气流纺纱装置,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包含:喷嘴块,其供纤维导入;以及中空导轴体单元,其具有供导入到喷嘴块的纤维导入的纤维导入口、将导入到 纤维导入口的纤维向外部引导的通路、和供向通路喷射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喷嘴,喷嘴块具备:第一块部分,其具有供纤维导入的第一空间、和供为了产生旋转气流而喷射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第一喷嘴;第二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间;以及第三块部分,其具有供来自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的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从规定方向上的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列,第二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第二内表面锥度扩大,第三空间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二内表面锥度大的第三内表面锥度扩大,中空导轴体单元具备:第一轴体部分,其配置成从第二空间到第三空间;以及第二轴体部分,其配置成从第三空间到比第三空间更靠第二侧的区域,第一轴体部分以及第二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排列,第一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第一外表面锥度扩大,第二轴体部分从第一侧向第二侧以比第一外表面锥度大的第二外表面锥度扩大。

根据该气流纺纱装置,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纺纱动作的开始时,在从多个第一喷嘴向喷嘴块内喷射空气的同时,从第二喷嘴向通路喷射空气时,即便对纤维束加以足够的假捻,也抑制纤维束产生高张力,所以能够将纤维束可靠地导入气流纺纱装置内。

在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中,第一轴体部分的第一侧的端部、与由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的边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可以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

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可以还包括将纤维向第一空间引导的纤维引导部。由此,能够可靠地向第一空间引导纤维。

在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中,纤维引导部中的向第一空间露出的端面、与第一轴体部分的第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本发明的纺纱机具备: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将在气流纺纱装置中生成的纱线卷绕于卷装的卷绕装置、以及在气流纺纱装置与卷绕装置之间测定纱线的张力的测定装置。

根据该纺纱机,能够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由于测定纱线的张力,所以例如能够确认纱线的张力是否适当。

本发明的纺纱机可以还具备显示部,其显示由测定装置测定出的张力的值。由此,能够向操作人员通知纱线的张力的值。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抑制纱线产生高张力并且可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的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纺纱单元的气流纺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气流纺纱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图示省略)、第一端框架4、第二端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排。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卷绕于卷装P。接纱台车3在某一纺纱单元2纱线Y被切断或由于某些理由纱线Y被剪切的情况下,在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纱动作。落纱台车在某一纺纱单元2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将卷装P落纱,向该纺纱单元2供给新纱管B。

在第一端框架4收纳有回收在纺纱单元2产生的纤维屑以及纱线屑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框架5收纳有调整向纺纱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气压并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框架5设置有机台控制装置41、显示画面(显示部)42以及输入键43。机台控制装置41集中管理以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42能够显示 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有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43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走方向上从上游侧按顺序具备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针对每规定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牵伸纱条(纤维束)S。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行走方向从上游侧按顺序具有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以及前罗拉对17。各罗拉对14、15、16以及17具有底罗拉和顶罗拉。底罗拉由设置于第二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或者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的驱动马达驱动而旋转。对中间罗拉对16的底罗拉设置有龙带18a。对中间罗拉对16的顶罗拉设置有龙带18b。

气流纺纱装置7通过旋转气流对被牵伸装置6牵伸的纤维束(纤维)F加捻而生成纱线Y。

纱线监视装置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监视行走的纱线Y的信息,根据监视到的信息检测纱线有无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纱线监视装置8例如检测纱线Y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纱线Y所含有的异物作为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也检测断纱等。张力传感器(测定装置)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行走的纱线Y的张力,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单元控制器10在根据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将纱线Y切断。具体而言,停止向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使纱线Y的生成中断,由此将纱线Y切断。或也可以利用另行设置的切割器将纱线Y切断。

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上蜡。

纱线存积装置11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吸取纱线Y的松弛。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稳定地拉出纱线Y的 功能、在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气流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纱线存积装置11更靠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功能。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绕鼓22以及横动导纱器23。摇架臂21将纱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21被支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使纱管B的表面或者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鼓22的表面接触。设置于第二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图示省略)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绕鼓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使纱管B或者卷装P沿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导纱器23设置在多个纺纱单元2所共用的轴25上。第二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对轴25沿卷绕鼓22的旋转轴方向进行往复驱动,从而横动导纱器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横动。

接纱台车3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由于某些理由纱线Y被剪切的情况下,行走到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管27以及吸嘴28。吸管27被支轴31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纱线Y并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被支轴32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纱线Y并引导至接纱装置26。接纱装置26进行被引导的纱线Y彼此的接纱。接纱装置26为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splicer)、使用纬纱的接经器(piecer)、或者机械连接纱线Y的打结器等。

接纱台车3在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P沿反卷绕方向旋转(反转)。此时利用气缸(图示省略)使摇架臂21移动以使卷装P与卷绕鼓22分离,并且利用设置于接纱台车3的反转用辊(图示省略)使卷装P反转。

参照图3以及图4,更详细地说明气流纺纱装置7的结构。以下,将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行走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纤维束F以及纱线Y的行走方向的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

如图3所示,气流纺纱装置7包含纤维引导部50、喷嘴块60以及中空导轴体单元70。纤维引导部50、喷嘴块60以及中空导轴体单元70在线L上从沿线L的方向(规定方向)的第一侧(即上游侧)向第二 侧(即下游侧)排列。

纤维引导部50具有引导从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的引导孔51。在纤维引导部50设置有针52,该针52沿线L配置以使前端部52a位于下游侧。

气流纺纱装置7在形成于喷嘴块60与中空导轴体单元70之间的空间,利用旋转气流对从纤维引导部50引导的纤维束F加捻。喷嘴块60具备第一块部分61、第二块部分62以及第三块部分63。第一块部分61、第二块部分62以及第三块部分63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列,例如一体地形成。纤维引导部50配置于第一块部分61的第一侧的端部。

第一块部分61具有供纤维束F导入的第一空间64、以及供为了产生旋转气流而喷射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第一喷嘴65。多个第一喷嘴65例如绕线L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多个上述第一喷嘴65的数量为5个。第二块部分62具有供来自第一空间64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间66。第三块部分63具有供来自第二空间66的空气通过的第三空间67。各第一喷嘴65的第一空间64侧的开口部位于第一块部分61与第二块部分62的边界。即,第一块部分61具有各第一喷嘴65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各第一喷嘴65的第一空间64侧的开口部可以位于第一块部分61,或也可以位于第二块部分62。

如图4所示,第一空间64、第二空间66以及第三空间67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列,连续地形成。第一空间64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第一内表面锥度扩大且以线L为中心线的圆台状的空间。第二空间66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第二内表面锥度扩大且以线L为中心线的圆台状的空间。第三空间67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第三内表面锥度扩大且以线L为中心线的圆台状的空间。

第一内表面锥度是指在着眼于包含线L在内的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划分第一空间64的内表面64a与该假想平面的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度。第二内表面锥度是指在着眼于包含线L在内的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划分第二空间66的内表面66a与该假想平面的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度。第三内表面锥度是指在着眼于包含线L在内的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划分第三空间67的内表面67a与该假想平面的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度。第三内表 面锥度比第二内表面锥度大,第二内表面锥度比第一内表面锥度大。此外,上述角度是小于180度侧的角度。在上述交线为曲线的情况下近似于直线。

第一空间64在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1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二空间66在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2是第二空间66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2与第三空间67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3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例如,高度H2与高度H3之和是8mm以上且18mm以下的值。第一空间64的高度H1是指包含喷嘴块60的与纤维引导部50抵接的面的假想平面、与由第一空间64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于喷嘴块60的内表面的第一空间64与第二空间66的边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以下,在简称为“距离”的情况下是“沿线L的方向的距离”)。第二空间66的高度H2是指由第二空间66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喷嘴块60的内表面的第一空间64与第二空间66的边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与由第二空间66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于喷嘴块60的内表面的第二空间66与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三空间67的高度H3是指由第三空间67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于喷嘴块60的内表面的第二空间66与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与包含喷嘴块60的下游侧的端面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

在纤维引导部50中向第一空间64露出的端面53、与第一轴体部分81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一轴体部分8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由第二空间66和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

如图3所示,中空导轴体单元70具备中空导轴体80、引导管71、支承部件72以及固定部件73。

中空导轴体80具有第一轴体部分81、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第一轴体部分81、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列,例如由陶瓷形成为一体。在第三轴体部分83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凸缘83a。

在第一轴体部分81设置有向中空的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的内侧开口的纤维导入路85。纤维导入路85的上游侧的开口部 是供导入到喷嘴块60的纤维束F导入的纤维导入口86。

在引导管71设置有将导入到纤维导入口86的纤维束F引导至外部的通路74。通路74在线L上朝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开口。通路74的下游侧的内径比通路74的上游侧的内径大。在引导管71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供喷射至通路74的空气通过的多个第二喷嘴75。多个第二喷嘴75例如绕线L以等角度间隔设置。

在支承部件72设置有向上游侧开口的收纳孔76以及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开口的纱线导出路77。纱线导出路77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收纳孔76的下游侧的端部连接。纱线导出路77的内径与引导管71的通路74的下游侧的部分的内径大致相等,比收纳孔76的内径小。在支承部件72安装有与收纳孔76连通的空气供给管78。在支承部件72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纹72a。

固定部件73是设置有凸缘73a的帽状的螺母。在中空导轴体单元70中,引导管71配置于支承部件72的收纳孔76内,中空导轴体80配置于支承部件72的上游侧的端部以覆盖引导管71的上游侧的端部。由此,中空导轴体80的纤维导入路85与引导管71的通路74连接,引导管71的通路74与支承部件72的纱线导出路77连接。在该状态下,固定部件73与中空导轴体80的凸缘83a卡合并且与支承部件72的外螺纹72a旋合。

如图4所示,第一轴体部分81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第一外表面锥度扩大且以线L为中心线的圆台状的部分。第二轴体部分82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第二外表面锥度扩大且以线L为中心线的圆台状的部分。此外,第一轴体部分81是比中空导轴体80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纤维导入口86的上游侧的开口部的部分,带圆角的部分)更靠下游侧的部分。

第一外表面锥度是指在着眼于包含线L在内的假想平面的情况下,第一轴体部分81的外表面81a与该假想平面的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度。第二外表面锥度是指在着眼于包含线L在内的假想平面的情况下,第二轴体部分82的外表面82a与该假想平面的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度。第二外表面锥度比第一外表面锥度大。此外,上述角度是小于180度侧的角 度。在上述交线为曲线的情况下近似于直线。

第一轴体部分81相对于喷嘴块60配置成从第二空间66到第三空间67。第二轴体部分82相对于喷嘴块60配置成从第三空间67到比第三空间67更靠下游侧的区域(第三空间67的外部)。即,切换内表面锥度的第二空间66与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位于比切换外表面锥度的第一轴体部分81与第二轴体部分82的边界80a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由此,第一空间64作为使被纤维引导部50引导的纤维反转的反转区域R1发挥功能。在第二空间66中,内表面66a与第一轴体部分81的外表面81a之间的区域作为使反转的纤维旋转的旋转区域R2发挥功能。在第三空间67中,内表面67a与第一轴体部分81的外表面81a以及第二轴体部分82的外表面82a之间的区域,作为使从多个第一喷嘴65喷射并通过反转区域R1以及旋转区域R2的空气排出的排出区域R3发挥功能。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在纺纱动作中,固定部件73的凸缘73a与支承喷嘴块60的支架(图示省略)抵接,从而维持上述位置关系。

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气流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在纺纱动作的开始时,从多个第一喷嘴65向喷嘴块60内喷射空气的同时,从多个第二喷嘴75向通路74喷射空气。由此,从牵伸装置6经由引导孔51导入到第一空间64的纤维束F,通过通路74以及纱线导出路77导出至下游侧。此外,从各第二喷嘴75喷射的空气,经由空气供给管78、支承部件72的收纳孔76内的引导管71的外侧的区域、中空导轴体80的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的内侧的引导管71的外侧的区域被供给。

然后,继续从多个第一喷嘴65向第一空间64喷射空气,停止从多个第二喷嘴75向通路74喷射空气。由此,借助从反转区域R1到旋转区域R2产生的旋转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纤维在纤维导入口86的周围反转并旋转,对纤维束F施加真捻。此时,利用针52,防止纤维束F的捻转传递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对纤维束F施加真捻而生成的纱线Y,通过通路74以及纱线导出路77向下游侧导出。从多个第一喷嘴65喷射的空气通过反转区域R1以及旋转区域R2,与没有成为纱线Y的纤维一起从排出区域R3排出。此外,在纺纱动作中,利用张力传感器9测定纱线Y的张力,测定出的张力的值显示于显示画面42。 因此,操作人员能够通过确认显示画面42所显示的值,确认是否以所希望的张力生成纱线Y。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喷嘴块60中,第一空间64在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1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在喷嘴块60中,第二空间66在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2是第二空间66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2与第三空间67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3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纱线Y产生高张力。因此,通过喷嘴块60,能够抑制纱线Y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此外,高张力例如是指比生成具有所希望的品质的纱线Y时的张力高规定值的张力。

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第一轴体部分81相对于喷嘴块60配置成从第二空间66到第三空间67,第二轴体部分82相对于喷嘴块60配置成从第三空间67到比第三空间67更靠下游侧的区域。即,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切换内表面锥度的第二空间66与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位于比切换外表面锥度的第一轴体部分81与第二轴体部分82的边界80a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也能够抑制纱线Y产生高张力并且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在纺纱动作的开始时,在从多个第一喷嘴65向喷嘴块60内喷射空气的同时,从多个第二喷嘴75向通路74喷射空气时,即便对纤维束F加以足够的假捻,也抑制纤维束F产生高张力,所以能够将纤维束F可靠地导入至气流纺纱装置7内。

在喷嘴块60中,第三空间67的第三内表面锥度比第二空间66的第二内表面锥度大,第二空间66的第二内表面锥度比第一空间64的第一内表面锥度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在喷嘴块60中,多个第一喷嘴65的数量为5个。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在气流纺纱装置7设置有将纤维束F引导至第一空间64的纤维引导部50。由此,能够将纤维束F可靠地引导至第一空间64。

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纤维引导部50中向第一空间64露出的端面53、与第一轴体部分81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兼得稳定的卷绕性的确保以及纺纱速度的提高。

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第一轴体部分8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由第二空间66和第三空间67的边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间的距离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够抑制纱线Y产生高张力。

在纺纱机1中,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设置有测定纱线Y的张力的张力传感器9。由此,能够确认纱线Y的张力是否适当。

在纺纱机1设置有显示由张力传感器9测定出的张力的值的显示画面42。由此,能够向操作人员通知纱线Y的张力的值。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可以将第一空间64在沿线L的方向的高度H1设定为构成纤维束F的纤维的平均纤维长的8%以上且15%以下的值。第一空间64也可以不是圆台状,而是圆柱状。在图4中,纤维引导部50中向第一空间64露出的端面53和纤维引导部50的与第一块部分61抵接的抵接面共面,但端面53可以位于比该抵接面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该抵接面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多个第一喷嘴65的数量可以是3、4或者6等。由张力传感器9测定出的张力的值,可以在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显示画面上显示。该显示画面也可以显示除测定出的张力的值以外的信息。

中空导轴体单元70可以不具有第二喷嘴75。在中空导轴体单元70中,第一轴体部分81可以相对于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独立地形成,并且相对于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独立形成的第一轴体部分81一体地具有引导管71的设置有第二喷嘴75的上游侧的端部(参照图3)。在该情况下,相对于第一轴体部分81独立形成的第二轴体部分82以及第三轴体部分83,可以与固定部件73形成为一体。

在图4中,内表面64a、内表面66a以及内表面67a以直线来示出。然而,内表面64a、内表面66a以及内表面67a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 曲线。在图4中所示出的边界60a具有由两条直线形成的尖角,但该部分也可以由曲线形成。此外,该曲线在向喷嘴块60内突出的方向形成。内表面66a与内表面67a可以不直接连接,而是在以直线示出的内表面66a和以直线示出的内表面67a之间设置有例如曲线状的连接部。内表面64a与内表面66a也是同样的。

在图4中,外表面81a以及外表面82a以直线示出。然而,外表面81a以及外表面82a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曲线。在图4中所示出的边界80a具有由两条直线形成的尖角,但该部分也可以由曲线形成。此外,该曲线在向中空导轴体80内突出的方向形成。外表面81a与外表面82a可以不直接连接,而是在以直线示出的外表面81a与以直线示出的外表面82a之间设置有例如曲线状的连接部。

气流纺纱装置7也可以不具备针52,而是利用纤维引导部50的下游侧端部,防止纤维束F的捻转传递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在利用输送罗拉和夹持罗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Y的情况下,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而设置利用吸引空气流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弛管(slack tube)或者松紧调节辊(compensator)等。

在纺纱机1中,在机台高度方向,将各装置配置成使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被卷绕。然而,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成使下侧供给的纱线Y在上侧被卷绕。

在纺纱机1中,牵伸装置6的底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横动导纱器23由来自第二端框架5的动力(即,在多个纺纱单元2中共用)驱动。然而,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卷绕装置13等)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地被驱动。

在纱线Y的行走方向,张力传感器9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图1中所示出的纺纱机1卷绕筒子形状的卷装P,但也可以卷绕 锥形的卷装P。在锥形的卷装P的情况下,由于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被纱线存积装置11吸收。各构成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以及形状,也可以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