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混纺织物及其生产工艺,尤其涉及一种长效抗菌的共混纺织品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和很大的变化,消费者开始注重生活的高质量,穿衣讲究个性、讲就时尚。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更上一层楼,不但要求美观、合体、舒适,而且希望穿着的能够有益于肌肤健康,甚至还能防病、治病。因此积极开发能抑制细菌繁殖,保健人体肌肤健康的纺织品已引起了国内外纺织界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各种抗菌防臭,健身防病的功能性纺织品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有较大需求的高档纺织品之一。
从纺织品的发展来看,最早开发且延续至今赋予纺织品抗菌功能的处理方法是采取后整理方法。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致命弱点就是抗菌效果的耐久性不理想,经若干次洗涤后,通常已失去抗菌效果,难于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众所周知,研究表明用合成纤维制成的纺织品,服用时其产生的静电对一些心脏病、精神分裂症、重度神经衰弱症等患者,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最近国外也发现穿合成纤维服装可诱发心律失常,当他们改穿棉布服装后症状即缓解或消失。另外有调查资料表明,贴身内衣引起皮肤炎症,多半是因为穿了涤纶、晴纶和尼龙服装所引起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需求,以天然素材为原料的保健纺织品就是人们长期以来所期盼的一种理想的卫生保健纺织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和棉纤维为原料的共混纺织品面料,这种纺织品面料能够长效抗菌,吸湿且透气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的共混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一种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为用纱线针织的面料或梭织的面料,所述的的纱线的纤维原料的组分和质量含量为天然彩棉纤维 5~35%,壳聚糖纤维5~30%,
棉纤维 40~85%。
所述的天然彩棉纤维为25%,壳聚糖纤维为15%,棉纤维为60%。
所述的纱线的强度大于7CN/tex、变异系数小于18%、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大于15%。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如下方案进一步得以实施一种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1)、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2)、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5~35质量份、棉纤维40~85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5~30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再依次进行梳棉、纺纱;(3)、在织机中制成面料。
所述的开清棉工序是采用梳针打手。
所述的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700-900转/分,锡林速度为250-300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
在步骤(2)中的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所述的浸透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现比具有如下优点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和棉纤维,从化学结构上看属天然的多糖类物质,壳聚糖纤维、棉纤维无毒性、无刺激性、无甲醛及其它化学物质释放,废弃后可自然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新世纪绿色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见下表彩棉、壳聚糖纤维、棉纤维的物理指标
上述三种纤维质量指标比较接近,吸水性、吸湿性、舒适性、手感也比较接近。彩棉、棉纤维是生物从田间培养生长的,属天然纤维,不会有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壳聚糖纤维是从蟹壳、虾壳中提取的碱性多糖,经溶解、过滤、纺丝制成壳聚糖纤维,属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抑菌、消炎、吸湿、透气,是制作保健纺织品的理想材料。
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原料为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和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具有医学功能,可消炎、止血、镇痛、促进伤口愈合;制造的纺织品有防臭、抑菌、止痒作用;天然彩棉是利用生物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型棉花,具有日久不褪色特点,在纺织加工中无需漂染等传统工艺处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从种植到成衣可实现“零污染”。通过混纺成纱线织成面料,开发了一种新的天然纤维纺织品面料,这种以天然素材为原料的纺织品面料是一种卫生保健纺织品面料;采用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和棉纤维混纺的方法,解决了壳聚糖纤维单独纺成纱的难题。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25质量份、棉纤维60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15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接着进行梳棉、而后到粗纱、细纱、落筒、成品。同时,在开清棉工序中采用梳针打手;在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800转/分,锡林速度为275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少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实施例2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10质量份、棉纤维85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5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接着进行梳棉、而后到粗纱、细纱、落筒、成品。同时,在开清棉工序中采用梳针打手;在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900转/分,锡林速度为275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少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实施例3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30质量份、棉纤维50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20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接着进行梳棉、而后到粗纱、细纱、落筒、成品。同时,在开清棉工序中采用梳针打手;在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800转/分,锡林速度为275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少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实施例4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20质量份、棉纤维70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10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接着进行梳棉、而后到粗纱、细纱、落筒、成品。同时,在开清棉工序中采用梳针打手;在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850转/分,锡林速度为275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少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例1、例2、例3、例4中所得的共混纱线(32.4tex)的质量指标为单纱断裂强度(cN/tex) 8-10单纱断裂强度变异系数(cN/%) 16-18百米质量变异系数(cN/%) 3-4百米质量偏差率 (%) +3.2所得到的32支纱单面针织物质量指标织物干重量(g/m2) 170-220顶破强力 (N) 240-270缩水率(%) 直向-3.0 横向-1.6所述的共混纺织品后整理加工中运用全程生物酶处理,达到绿色环保要求。
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棉纤维的共混比(重量比)为30∶20∶50的共混纱线制成的纺织品,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抑菌结果
注试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值>26%。故认定该样品样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抗菌作用。
天然彩棉、壳聚糖纤维、棉纤维的共混比(重量比)为10∶5∶85的共混纱线制成的纺织品,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抑菌结果
<p>表2实施例糠醛生产成本对比表
权利要求
1.一种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为用纱线针织的面料或梭织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的纱线的纤维原料的组分和质量含量为天然彩棉纤维5~35%,壳聚糖纤维 5~30%,棉纤维 40~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彩棉纤维为25%,壳聚糖纤维为15%,棉纤维为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纱线的强度大于7CN/tex、变异系数小于18%、条干均匀度变异系数大于15%。
4.一种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纤维原料选用选用天然彩棉、棉纤维、壳聚糖纤维,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2)、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5~35质量份、棉纤维40~85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5~35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再依次进行梳棉、纺纱;(3)、在织机中制成面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清棉工序是采用梳针打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梳棉工序中,刺锟速度为700-900转/分,锡林速度为250-300转/分,并加装导条皮圈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的天然彩棉在进行开清棉工序处理前要先放入浸透剂中进行煮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浸透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长效抗菌纺织品面料,为用纱线针织的面料或梭织的面料,所述的的纱线的纤维原料的组分和质量含量为天然彩棉纤维5~35%,壳聚糖纤维5~30%,棉纤维40~85;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面料的生产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选用上述纤维组分并将其分别进行开清棉处理;将开清后的天然彩棉纤维5~35质量份、棉纤维40~85质量份混纺成第一纤维条,5~30质量份的壳聚糖纤维单独制成的第二纤维条,所述的该第一纤维条与第二纤维条并条后,再依次进行梳棉、纺纱;最后在织机中制成面料。这种纺织品面料能够长效抗菌,吸湿且透气好。
文档编号D03D15/00GK1858316SQ20061008586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日
发明者刘红中, 吴清基, 陈伟萍 申请人:上海雪阳锦棉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