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66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的技术领域,与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针织机的氨纶纱喂纱嘴的结构如图1、2和3所示,主要由梭柄10、调整梭座20、调整板30和调整块40组成。调整块40竖直设置在机台上,氨纶纱A(俗称莱卡)的穿纱孔41竖直贯穿于调整块40,氨纶纱A的纱道位于棉纱B的纱道之上。纺织生产时,氨纶纱A由穿纱孔41给纱,与处于下方给纱的棉纱B混纺,即织出具有莱卡的针织面料。
仔细分析上述喂纱嘴的结构,不难发现其存在下列不足一、生产时,氨纶纱A先经过竖直的穿纱孔41,再于出口处发生弯折后给出,此出口处为死角,所以,穿纱孔41的出口处会刮伤氨纶纱A,氨纶纱A的丝絮将累积在此死角上,影响纺织作业;二、因为氨纶纱A在棉纱B之上给纱,配合图2所示,所以,氨纶纱A显露于针织面料的表面,造成布面组织不均匀,影响产品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以减少氨纶纱在纱道间的丝絮累积,使氨纶纱的添加稳定,且织出的布面组织均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主要由梭柄、调整梭座、调整板和调整块组成,氨纶纱的穿纱孔横向贯穿于调整块的底部,氨纶纱的纱道位于棉纱的纱道之下。
所述氨纶纱的穿纱孔之孔内壁呈圆弧状。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由于改变了氨纶纱的纱道,从而改变了氨纶纱的进纱角度,避免了原来设计的死角,减少了氨纶纱的刮伤,减少氨纶纱在纱道间的丝絮累积,使氨纶纱得以稳定地添加到织造动作中,而且,氨纶纱在棉纱之下给纱,氨纶纱隐于针织面料的反面,布面组织表现更为均匀,产品品质提高。


图1是现有喂纱嘴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喂纱嘴的侧视图;图3是现有喂纱嘴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主要由梭柄1、调整梭座2、调整板3和调整块4组成。本实用新型的氨纶纱A的穿纱孔5横向贯穿于调整块4的底部,氨纶纱A的纱道位于棉纱B的纱道之下。而且,为了更顺利地导引氨纶纱A,减少氨纶纱A在此丝絮累积,此实施例将氨纶纱A的穿纱孔5之孔内壁设计呈圆弧状。
这样,本实用新型改变了氨纶纱A的纱道,将原来竖直给纱再弯折成水平状的纱道(如图2)改为直接水平给纱的纱道(如图5),从而改变了氨纶纱A的进纱角度,避免了原来设计的死角,减少氨纶纱A在纱道间的丝絮累积,使氨纶纱A得以稳定地添加到织造动作中,而且,氨纶纱A在棉纱B之下给纱,织出的布面表面看不到氨纶纱A,氨纶纱A隐于针织面料的反面,布面组织表现更为均匀,本实用新型织出的产品明显优于其它不同设计的机种,品质提高。
权利要求1.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主要由梭柄、调整梭座、调整板和调整块组成,其特征在于氨纶纱的穿纱孔横向贯穿于调整块的底部,氨纶纱的纱道位于棉纱的纱道之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氨纶纱的穿纱孔之孔内壁呈圆弧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氨纶纱喂纱嘴的改良结构,主要由梭柄、调整梭座、调整板和调整块组成,氨纶纱的穿纱孔横向贯穿于调整块的底部,氨纶纱的纱道位于棉纱的纱道之下。本实用新型由于改变了氨纶纱的纱道,避免了原来设计的死角,减少氨纶纱在纱道间的丝絮累积,使氨纶纱得以稳定地添加到织造动作中,而且,布面组织表现更为均匀,产品品质提高。
文档编号D04B35/00GK2937173SQ20062006124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9日
发明者邵仁俊 申请人:大渝机械(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