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弧模拟装置、其方法以及其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990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圈弧模拟装置、其方法以及其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对针织物逼真地进行线圈弧模拟(loop simulation)的装置、线圈弧模拟方法以及线圈弧模拟程序。
背景技术
申请人提出有如下的方案根据线圈的种类及与相邻线圈的连接 关系等由经验法则求出线圈的位置并进行线圈弧模拟(专利文献l)。 但是该方法存在如下的问题,由于依赖于经验法则,因而线圈弧模拟的根据不明确; 双罗纹集圈组织等具有膨起的针织物的模拟比较困难。另外对针织物的端部的弯曲(curve)进行模拟比较困难。后两个问题可以整 理成难以对针织物的三维构造进行模拟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0501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基本课题在于, 在可以执行的计算量的范围内,在线圈弧模拟中最小程度地使 用经验法则。 可以表现针织物的三维膨起和弯曲等。本发明的线圈弧模拟装置,用于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 式生成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和其标准值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的单元;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连 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角而求出的单元;相 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 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 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单元;相对于 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 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 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单元;和移动单元,用于 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使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 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减小。本发明的线圈弧模拟方法,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式生 成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 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和其标准值 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连接 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 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角而求出;相对于针织 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 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 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求出;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 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 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 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和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 使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 减小。本发明的线圈弧模拟程序,用于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 式生成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并可以由计算机执行, 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 距离和其标准值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 像的各个线圈,将连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 角而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 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 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 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 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 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命 令;和用于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使上述张力和变形 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减小的命令。优选的是在上述移动中,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线圈,根据求出 的相对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 曲角的各移动量相加后的总移动量来使各线圈移动。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线圈弧模拟装置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说 明,则对于线圈弧模拟方法及线圈弧模拟程序也直接适用,关于线圈 弧模拟方法及线圈弧模拟程序的记载也直接适用于线圈弧模拟装置。 作为对象的针织物是平针织物或者圆针织物,既可以是针织物本身、 也可以是服装。在本发明中,确定线圈位置的因素具有张力、变形角、绕线圈横 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这四种。相对这些标准值的偏差例 如是差值,但是也可以是比例等。张力根据与相邻线圈的间隔和标准 值之间的偏差,在将线圈视作相互通过弹簧连接时,反映弹簧从自然 长度(标准值)伸縮时要恢复到自然长度的性质。变形角反映了如下 的性质,即,在线圈横列方向和纵行方向上邻近的例如4个线圈形成 的四边形上,各顶点的角度具有稳定值,角度由此偏离时要恢复到原 来的角度。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与如下对应,即,线圈不是平面的构造,具有其两端相对线圈的中心要向针织物的前后移 动的性质。将弯曲角的标准值设定为180度时,线圈要收容于平面内,并且通过使标准值从180度偏离,针织物要变得弯曲。通过利用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可以模拟针织物从平面露出 而立体变形的情况。上述四个因素基于施加在线圈上的各种力及线圈自身要发生立体 变形的力,而不是将经验法则直接模型化。因此,可以基于具有依据 的模型而进行模拟。并且,为了利用上述模型进行模拟,只要求出张 力、变形角、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即可,这些 都是可以简单计算的量,因而可以将模拟需要的时间控制在实用的范 围内。在本发明中,可以例如将由针织数据通过模拟得到的假想针织 物或服装以放置在平面上的状态进行观察,可以不进行试织而评价针 织物或服装。在每次求出张力、变形角、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 弯曲角时,可以使线圈移动,但是那样在求出偏差期间线圈的位置关 系不断变化。因此,例如在相对全部线圈求出张力、变形角、绕线圏 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之后,根据相对张力、变形角、 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的各移动量相加后的总移 动量来使各线圈移动的话,处理就变得简单。


图1是实施例的线圈弧模拟装置的框图。图2是实施例的线圈弧模拟程序的框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线圈弧模拟算法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参数列表的例子的图。图5表示实施例中的张力处理的图。图6表示实施例中右侧的线圈的变形处理的图。图7是实施例中左侧的线圈的变形处理的图。图8是表示针织物端部的弯曲模型的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中对左侧线圈的纵行方向弯曲处理的图。图IO是表示实施例中对右侧线圈的纵行方向弯曲处理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中对上侧线圈的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的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中对下侧线圈的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服装的线圈弧模拟图像的图。 图14是表示现有例中的服装的线圈弧模拟图像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白黑的线圈尺寸来表现图案的针 织物的线圈弧模拟图像的图。图16是表示实施例中的手套的线圈弧模拟图像的图。 图17是表示双罗纹集圈编织的顺序的图。图18是表示实施例的双罗纹集圈组织针织物的线圈弧模拟图像 的图。标号说明2线圈弧模拟装置4总线6用户界面7手动输入8显示器IO打印机12线圈弧模拟程序存储部14LAN接口16磁盘驱动器18图像存储器20编织数据变换部22线圈弧长处理部24张力处理部26变形处理部28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部30纵行方向弯曲处理部32合成部34冲突判断部36收敛判断部38纱条信息生成部40绘制部52线圈弧模拟程序54张力处理命令56变形处理命令58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命令60纵行方向弯曲处理命令62合成命令64冲突判断命令66收敛判断命令68纱条信息生成命令70绘制命令80~83参数列表90线圈模型91线圈位置92~95针织物模型PO线圈位置P1 P4周围的线圈位置Axis轴e ,4弯曲角的缺省值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图1 图18表示实施例。在图中2表示线圈弧模拟装置,4是数据 或指令等的总线,6是用户界面,通过利用记录笔、鼠标、轨迹球、键盘等的手动输入7输入针织物的设计。而且从手动输入7向用户界面6 输入线圈的线圈弧长、针织纱的材质、完成加工时的收縮率等,进而 输入线圈横列方向和纵行方向上的交角的标准值、更准确地说是输入 连接当前线圈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与当前线圈与 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的标准值。并且输入相对于 线圈横列方向的轴的轴两侧的2个线圈间的角度的标准值、相对于纵 行方向的轴的轴两侧的2个线圈间的角度的标准值等。线圈弧长及针 织纱的材质、完成加工时的收縮率、交角的标准值、轴两侧的线圈间 的角度的标准值等是模拟参数。8是显示部,表示设计数据、针织物的线圈弧模拟图像等,打印 机IO也输出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及线圈弧模拟图像等。线圈弧模拟图像 是对基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的假想针织物进行模拟以逼真地表现各个 线圈弧(线圈)的图像,各个线圈除了具有平面内的坐标(x、 y)之 外,还具有与其正交的方向上的坐标(z坐标),线圈的位置由线圈基 部的位置表示。12是线圈弧模拟程序存储部,存储线圈弧模拟所需要的程序,其 具体情况表示于图2。 14是LAN接口,将针织物的线圈弧模拟程序及 设计数据、基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的编织数据以及线圈弧模拟图像等 输出到LAN。磁盘驱动器16经由磁盘输入输出与14同样的数据。18 是图像存储器,例如以光栅形式存储线圈弧模拟图像等的图像。20是 编织数据变换部,将由用户界面6等设计的针织物的数据变换成可以 由横机编织的编织数据。22是线圈弧长处理部,根据编织数据输出各 个线圈的线圈弧长。24是张力处理部,对于相对各个线圈在纵行方向和线圈横列方向 上相邻的例如4个线圈,将其距离与缺省值即标准值之差作为张力而 输出。该张力值表示线圈间的距离相对标准值偏离的所导致的张力。 以下,相邻线圈表示在纵行方向和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称作线圈横列方向右侧的线圈时,表示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右侧线圈 等。在实施例中仅将相邻线圈间的关系作为问题。在此的缺省值由线圈弧长确定,这既可以表示因横机编织时的张 力而拉伸前的每个线圈弧的针织纱长度,也可以表示因横机的张力而 拉伸时的每个线圈弧的针织纱长度,或者还可以表示在编织后因进行 完成加工而收縮后的每个线圈弧的针织纱的长度。线圈弧长可以对应 于每个规定的区间而变化,也可以对应于每个线圈变化,并且横机的 张力或完成加工所导致的针织纱的伸縮与针织纱的原材料有关,针织 纱的种类使用输入用户界面6的信息。变形处理部26相对各个线圈求出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一个线圈和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一个线圈与其本身所成的三角形的角度, 即求出交角。在线圈横列方向和纵行方向成直角的情况下,该角度即交角应该是90度。如果不从用户界面6输入,则交角的标准值(缺省 值)即为90度。将交角与其标准值的差作为变形角,每个线圈具有4 个交角,但是在此使用线圈横列方向左侧的相邻线圈和纵行方向上侧 或者下侧的线圈、以及线圈横列方向右侧的线圈和纵行方向的上述线 圈,对于各个线圈分别求出2个交角。根据相对于交角的缺省值的差、 即根据变形角,使交角接近缺省值的力作用于相邻线圈。变形角表现 该力。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部28基于如下机理相对于沿线圈横列方 向的轴,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2个线圈在规定的角度下稳定。而且, 纵行方向弯曲处理部30基于如下机理相对于沿纵行方向的轴,在线 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线圈在规定的角度下稳定。这些具体情况参 照图8进行说明。合成部32使针织数据上的各个线圈移动。可以在每次求出张力、 变形角、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及绕纵行轴的弯曲角时使线圈的位置移动,但是在实施例中,相对于所有的线圈算出张力、变形角、绕线 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及绕纵行轴的弯曲角。接着对于这些要素赋予权重, 例如设张力的权重为l,其他的权重为1~0.1程度。将权重乘以张力等 的各要素,作为每个的移动量。例如张力,由于在线圈横列方向和纵 行方向上标准是具有4个相邻的线圈,因而张力值是4个,如果对于 它们赋予权重而加和计算,则得到与张力有关的总移动量。这样,求 出对于上述4个因素的移动量的总和。同样地,变形角等其他移动量, 其每个移动量也具有多个要素。对于每个线圈求出总移动量而使其移动。移动量包括使当前线圈 移动的量和使相邻线圈移动的量。在每次求出与一个线圈相关的总移 动量时,使该线圈或相邻线圈移动,并接着求出与下一线圈相关的移 动量的话,移动量的计算变得不稳定。冲突判断部34检测线圈间的冲突,例如在两个线圈的位置在水平 面内一致的情况下,在它们的z坐标上如果没有针织纱直径程度的差 异,则判断为冲突。冲突判断部34检测出冲突时,使移动量变化至不 发生冲突的位置。收敛判断部36,在重复执行从移动量的计算至由冲突判断引起的 移动量修正的过程时,判断移动量是否收敛为零或者收敛至规定值以 下,如果移动量收敛或者处理次数到达上限,则将与上述4个因素相 关的稳定的针织物数据作为由模拟得到的结果,结束线圈位置的移动。纱条信息生成部38以连接所求得的线圈的位置的方式求出纱条、 即针织纱的位置或者针织纱流。由此确定针织纱的位置。根据该位置 在绘制部40实施绘制,形成线圈弧模拟图像。图2表示线圈弧模拟程序52的概要,该程序用于使专用的针织设 计装置或个人电脑等执行实施例的线圈弧模拟。张力处理命令54,是用于实际安装张力处理部24的命令。命令的内容与在张力处理部24 的处理同样。变形处理命令56是用于执行变形处理部26中的处理的 命令,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理命令58是用于执行线圈横列方向弯曲处 理部28中的处理的命令,纵行方向弯曲处理命令60是用于执行纵行 方向弯曲处理部30中的处理的命令。合成命令62是用于执行在合成部32的处理的命令,冲突判断命 令64是用于执行在突出判断部34的处理的命令,收敛判断命令66是 用于执行在收敛判断部36的处理的命令。纱条信息生成命令68是用 于执行在纱条信息生成部38的处理的命令,绘制命令70是用于执行 在绘制部40的处理的命令。图3表示实施例的线圈弧模拟方法的算法,除了特别指出的方面 之外,都执行图1的装置2的动作。由编织数据相对于各线圈求出与 相邻线圈的连接关系(连接信息),且由连接信息求出线圈的种类(成 圈、集圈、浮线)、正面线圈、反面线圈、双重线圈、横移量、端部线圈等各个线圈的个别特性作为属性而记录。此外由编织数据求出线 圈弧长等,追加到属性中。由连接信息和属性求出张力、变形角、线 圈横列方向和纵行方向的弯曲角的标准值(缺省值),如果对于这些 值存在来自用户界面6的特别输入,则作为与其对应的缺省值。对于张力、变形角、弯曲角求出各个移动量即移动矢量或者修正 矢量,并加到移动矢量的阵列中。该阵列是数据阵,各个要素是每个 线圈的张力、变形角、纵行方向的弯曲角、线圈横列方向的弯曲角的 各个移动量。图4的参数列表80~83中的"连接"下的1、 2、 3等的数字表示 线圈编号,角度的单位是rad,表示与4个要素相关的缺省值。变形即 变形角的缺省值在此为90度(1.57rad),但是也可以是90度以外。 而且,纵行方向弯曲角、线圈横列方向弯曲角的缺省值从180度(3.14rad)偏离时,则可以三维地表现针织物端部的弯曲即针织物的 膨起。关于针织物数据中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也生成同样的列表,由列 表间的差求出张力、变形角、线圈横列方向和纵行方向的弯曲角。从阵列中调出张力、变形角、纵行方向的弯曲角、线圈横列方向 的弯曲角的每个要素的移动量(移动矢量),对每个因素赋予权重并加和,作为合成的移动矢量。接着判断以合成移动矢量使各线圈移动 时当前线圈(各线圈)与其他线圈有无冲突,如果冲突则修正合成矢 量以避免冲突。对于全部针迹即针织物的全部线圈,根据合成矢量移动位置。在 每一次线圈的移动大致收敛为零时,使用线圈的位置和属性以及相邻 线圈的位置生成纱条信息,实施绘制以形成逼真的线圈弧模拟图像。在图5表示与张力相关的处理。以下PO表示当前线圈,P1 P4表 示相邻线圈。求出线圈P0 P1间的距离,将其与缺省值比较,取其与 缺省值之差的一半,作为对线圈P0、 Pl的位置的修正矢量(张力)。 线圈P0—般具有4个左右的相邻线圈,因而对于相邻的各线圈进行该 处理。这基于如下的模型各线圈通过弹簧连接,弹簧的自然长度是 缺省值。在图6、图7表示与变形角相关的处理。在此,将交角的缺省值 作为90度表示,将与包括线圈PO、 Pl、 P2这三点的平面垂直的轴作 为旋转轴。该轴不一定与针织物整体的平面垂直。求出角P1-P0-P2与 其缺省值之差作为变形角,将其作为对线圈P1、 P2的修正矢量。虽然 该修正矢量看起来过大,但是在求出合成的移动矢量时要乘以权重, 因而此处的修正矢量是否过大不会成为问题。在图8表示针织物的弯曲的模型。90是线圈模型,91是与该线圈 相对的线圈位置。附图表示平针组织的正面线圈、或者表示从上方观察仅由平针组织的正面线圈构成的针织物模型92~95的状态,图的下侧为前,上侧为后。平针组织的正面线圈处于线圈的中心被向前牵拉, 左右的端部被向后牵拉的倾向。在平针组织的平针织物上,在针织物 的中心部即编织中,虽然前后牵拉的力量均衡,但是由于编织端部即 针织物的端部为自由的状态,因而向后牵拉。在实际的针织物中,由 于这种机理,平针组织的平针织物的左右两端向后侧弯曲。与此对应的处理是纵行方向的弯曲处理,重复该处理时,以从针织物93变成针 织物95的方式使左右两端向后侧弯曲。纵行方向的弯曲处理是用于模 拟针织物以纵行方向为轴弯曲的处理,对象不限于针织物的两端的弯 曲。与此同样的问题表现为针织物的上部或下部的弯曲,从横向观察 平针组织的正面线圈时,线圈的两端向前牵拉,线圈的中心向后牵拉。 针织物的上端和下端由于是自由的状态,因而在这些位置产生向前方 的弯曲。线圈横列方向的弯曲处理是对此进行模拟的处理,模拟针织 物与沿着线圈横列方向的轴相关的弯曲变形。图9表示与左侧的线圈Pl相关的纵行方向的弯曲处理。对于当前 线圈PO利用纵行方向上下的线圈P2、 P4产生旋转轴Axis。即关于下 侧的线圈P4求出相对线圈P0对称的位置P4',在矢量P0P2与矢量 P0P4'的中间方向产生轴Axis。将线圈P3绕轴Axis旋转弯曲角的缺省 值e后的位置设为P3'。在以通过线圈P1向轴Axis所引垂线的垂足为 中心的球面上,使线圈Pl向与从轴朝向位置P3'的矢量平行的位置转 移后的位置设为Pl'。然后将从Pl向Pl'的矢量作为修正矢量。图9 的处理,是相对于轴Axis使线圈Pl和线圈P3所成的角接近弯曲角的 缺省值e的处理。这与图8的线圈模型90中线圈左右向后侧牵拉的情 形相对,弯曲角e例如为120度左右,而在针织物内的中央部可以使e为180度左右。图10表示相对线圈P3求出修正矢量的情况,处理的内容本身与图9相同。艮卩,以相对轴Axis使线圈Pl与线圈P3所成的角度接近e的方式产生修正矢量。图11、图12表示线圈横列方向的弯曲角的处理,处理的模型与 图9相同。关于当前线圈P0,与线圈P3对称的点设为P3',使用线圈 Pl和线圈P3'产生轴Axis。接着将线圈P4旋转线圈横列方向的弯曲角 的缺省值々后的点设为P4',以与线圈P2距轴Axis的相同距离,与P4' 相对轴的一致朝向产生修正矢量。在图12中,产生同样的轴Axis,使线圈P2相对轴旋转-4)而产生 点P2',以线圈P4距轴的相同距离、与P2'相对轴的一致朝向产生修正图13以后表示模拟结果。图13、图14表示女性用的背心的前身 片的线圈弧模拟图像,在图14 (现有例)中仅将规定的尺寸分配给各 个线圈而进行排列。在实施例(图13)中表现出了衣襟上部的朝前的 弯曲、侧边部分的朝后的弯曲。并且编织端部的下端也表现出不是单 纯直线状的自然的状态。在针织物中央的绞花组织中,各绞花组织从 单纯的菱形开始变形,很自然。图15表示通过使用黑白双色的纱线对应每个线圈改变线圈的尺 寸,来使玫瑰花的图案浮现。在实施例中,可以以根据每个线圈的线 圈弧长改变线圈尺寸的方式进行模拟,因而这种图案也可以模拟。图16是手套的模拟图像,是对于具有手背和手掌侧的筒状的针织 物的模拟图像。在此,设线圈横列方向或纵行方向的弯曲角的缺省值 为120度,可以自然地表现筒状手套的端部弯曲状况。图17表示双罗纹集圈组织的编织顺序。在图17的针织物的中央 部具有进行罗纹编织的部分,在该部分上,正面线圈的编织次数远远的大于反面线圈的编织次数,因而针织物向前侧隆起。将与此相对的 实施例中的线圈弧模拟图像表示于图18。表现出了双罗纹集圈组织带 来的针织物的立体变形。在图18中,以将双罗纹集圈组织向针织物的 下侧推压的方式打褶而表现,但是也可以以强调双罗纹集圈组织从针 织物膨起地突出的方式进行模拟。进而,在图18中,由于针织物的上 下是罗纹针织物,因而没有出现弯曲。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弧模拟装置,用于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式生成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和其标准值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的单元;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连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角而求出的单元;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单元;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单元;和移动单元,用于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使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减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弧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移动单元中,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根据求出的相对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 角的各移动量相加后的总移动量来使各线圈移动。
3. —种线圈弧模拟方法,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式生成 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和其标准值 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连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 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 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角而求出;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 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 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求出;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向上相邻 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和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使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 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减小。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弧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位置的移动中,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线圈,根据求出的相对上述张力和变形角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 弯曲角的各移动量相加后的总移动量来使各线圈移动。
5. —种线圈弧模拟程序,用于以表现出各个线圈的线圈弧的方式 生成与针织物的设计数据对应的针织物图像,并可以由计算机执行,其特征在于,设有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和其标准值 的距离偏差作为张力而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将连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 线圈之间的线与连接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线圈之间的线的交角和其标 准值的偏差作为变形角而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 相邻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 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命令;相对于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相对表示其与在纵行方向上相邻 的线圈的朝向的轴,将该线圈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线圈间 的角度和其标准值的偏差作为绕纵行的弯曲角而求出的命令;和用于移动针织物图像的各个线圈的位置,以使上述张力和变形角 以及绕线圈横列轴的弯曲角和绕纵行轴的弯曲角减小的命令。
全文摘要
相对于针织物的各线圈,重复进行线圈的移动使其收敛,以消除与周围的线圈的距离和缺省值之间的差、连接左右线圈和上下线圈的线所成角度相对90度的偏差、左右的线圈相对纵行方向的轴所成的角度和缺省值之间的差、以及上下的线圈相对线圈横列方向的轴所成角度和缺省值之间的差。可以仅设想极少的经验法则而逼真地模拟针织物。
文档编号D04B35/00GK101233271SQ20068002759
公开日2008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8日
发明者寺井公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