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61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在造纸行业中称成形织物。
背景技术
在造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 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织 物表面上,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织物在胸辊、 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 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比如吸水箱、刮水板,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 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织 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
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 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搾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 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通过压榨毛毯来增强对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的 去除能力。
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 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
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 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
CMD: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 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
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
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
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 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 一条交
4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
称底经;接触底层讳线简称底玮。
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下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同 方向错位。
在造纸工艺中,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造纸机 上的成形区,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桨纤维的支撑能力, 一般 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 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己经设计出了多层织 物,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并提高接触底 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例如己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型表面 CMD方向纱线、2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 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型表面CMD纱线、l组机器侧面 CMD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 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 97182245.X、 01804768.8、 02141980.9、 02800379.9、 200510076510.8、 200710100644.8、 200710101972、 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 5967195、 6123116、 6145550、 6745797、 6837277、 6896009、 6959737、 7059357、 7243687、 2004082465、 200701577987、 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 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 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细小网孔的较高纱线密度的情况 下,提高滤水性能,降低织造难度和生产成本。
對月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同时又具有好的 脱水性能,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长使用寿命,并能降低织造难度和生产成本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 一组面纬、 一组底经、 一组 底纬和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包括 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缝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并穿过二根相邻
的面经上侧;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 下侧;
面纬和缝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在CMD方向上与面经交织,面纬穿过面经的顺 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 续经浮点交替出现;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和底经的数量均为4的整数倍;
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 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 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 以改变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排列顺序。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第一数量的面经,第二数量的底经,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 之比为1比1或2比3。面经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其中第一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 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第二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第一面 经和第二面经在CMD方向上彼此相邻交替排列。
每根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底经与 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根或12根底经,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 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


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4A—图4D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图5A—图5D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7A—图7D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 图8A—图8D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 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 第一实施例-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16综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 本循环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121 — 128, 8根底经101 — 108, 16根缝合 纱线141一156, 8根面纬1001 —1008和8根底纬181 — 18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面 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讳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破斜 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和缝合纱线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 交替出现,例如,面纬1001穿过面经121、 122、 125、 126的上方,同时穿过123、 124、 127、 128的下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缝合纱线对141、 1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 面经122、 123、 126、 127的上方,同时穿过121、 124、 125、 128的下方,形成一个循环并 依次类推;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8根底经101 — 108 和8根底纬181 — 188,底经与底纬是以8综结构的四上/一下/二上/一下的飞数为3的形式 斜纹交织。例如底经101穿过底纬185、 18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 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102穿过底纬183、 18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 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侈妝Q 101与188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和102与188 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参照图1和图2,缝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并穿过二根相邻的 面经上侧;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 侧;本实施例的16根缝合纱线,其中的141和142、 143和144、 145和146、 147和148 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以此类推,141和142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讳1001和10027之间并分别穿过相邻面经122、 123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81、 182之间 并分别穿过底经106、 102的下方,143和144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1002和1003 之间并分别穿过相邻面经126、 127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82、 183之间 并分别穿过底经101、 105的下方,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前后顺序。参照图1和图2,面经进一步包括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其中第一面经122、 124、 126、 128与面纬和缝合纱线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第二面经121、 123、 125、 127与面讳和缝 合纱线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例如第一面经122穿过1001、 141、 1003、 145、 1005、 149、 1007、 153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面讳和缝合纱线的上方,第二面经121穿过所有面讳 的下方同时穿过所有缝合纱线的上方,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在CMD方向上彼此相邻交替排 列。图4A-图4D是本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显示了面绎、底讳和缝合纱线穿过面 经和底经的路径,例如缝合纱线141穿过面经122、 123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 底经106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缝合纱线142穿过面经126、 127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经102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 依此类推。由图1、图2和图4A-图4D所示,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位于两根 相邻的面纬之间;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 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 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缝合纱线对141与142在从面层纱线的 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经124、 125和121、 128的下侧交叉,在这 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14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 上下相对,14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4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由图l、图2和图4A-图4D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和底经的数量相同,面 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16,与底讳的数量之比为2比1 。第二实施例由图3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俯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图5A-图5D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其 4个剖视的位置与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的位置相同。从图3和图5A—图5D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底经201—208; 8根面经221—228, 8根底纬281—288, 8根面玮,16根缝合纱线241—256。图中标识面纬2001、 2002。面经和底经的数量相同。 从图5A-图5D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和缝合纱 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和缝合纱线 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讳2001穿过面经221 、 222、 225、 226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经的下方,缝合纱线对241、 2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 分穿过面经222、 223、 226、 227的上方,同时穿过221、 224、 225、 228的下方,形成一个 循环并依次类推。图3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底经与底纬是以三上/一下的破斜纹的形式交 织。例如底经201穿过底纬284、 288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202穿过底纬283、 287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 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的。在 另外的实施例中底经与底纬是以四上/一下/三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底经 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在同一根底纬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图5A-图5D中显示了面纬、底纬和缝合纱线穿过面经和底经的路径,例如缝合纱线 241穿过面经222、 223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经206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缝合纱线242穿过面经226、 227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 时穿过底经202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缝合纱线的交叉方式、 组合方式、排列位置、交织路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纬数量、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与底纬 的数量之比等等也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第三实施例-由图6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底层俯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图7A-图7D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从 图6和图7A-图7D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2根底经301—312; 8根面经 321—328, 12根底纬381—392, 12根面炜,24根缝合纱线341 — 364。图中标识面纬3001、 3002。面经和底经的数量之比为2比3。从图7A-图7D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和缝合纱 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纬和缝合纱线 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纬3001穿过面经321、322、 325、 326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经的下方,缝合纱线对341、 3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 分穿过面经322、 323、 326、 327的上方,同时穿过321、 324、 325、 328的下方,形成一个 循环并依次类推。图6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底经与底纬是以六上/一下/四上/一下的飞数为 2的斜纹的形式交织。例如底经301穿过底纬387、 39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302穿过底纬382、 389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 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是以单独的 形式出现的。图7A-图7D中显示了面纬、底纬和缝合纱线穿过面经和底经的路径,例如缝合纱线 341穿过面经326、 327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经303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缝合纱线342穿过面经322、 323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 时穿过底经309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的交叉 方式、组合方式、排列位置、交织路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纬数量、缝合纱线对的数量、 与底纬的数量之比等等也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第四实施例由图8A—图8D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 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其4个剖视的位置与图6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的位置相同。 从图8A-图8D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2根底经401—412; 8根面经421 一428,12根底纬,12根面纬,24根缝合纱线。图中标识面纬4001、 4002,底讳481、 482,缝合纱线441、 442、 443、 444。面经的数量与底经的数量之比为2比3。从图8A-图8D中可以看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纬和缝合纱 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以二上/二下的破斜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面讳和缝合纱线 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例如,面玮4001穿过面经423、 424、 427、 428的上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经的下方,缝合纱线对441、 4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 分穿过面经421、 424、 425、 428的上方,同时穿过422、 423、 426、 427的下方,形成一个 循环并依次类推。图8A-图8D所显示的是本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其接触底层的结构,底经与底纬是以 四上/一下/一上/一下/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斜纹方式交织,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 浮点,在同一根底纬上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底纬481与底经404、 405交织形成的讳浮点彼此相邻等等并依次类推。图8A-图8D中显示了面纬、底纬和缝合纱线穿过面经和底经的路径,例如缝合纱线 441穿过面经424、 425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经401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缝合纱线442穿过面经421、 428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 时穿过底经406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的交叉 方式、组合方式、排列位置、交织路径与第三实施例相同,面讳数量、缝合纱线对的数量、 与底纬的数量之比等等也和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上述实施例的面纬和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炜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另外一些 实施例之中,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或3比2,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都知道这样的比 例是普遍的和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 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 1比1.50之间。例如底经直径为0.20 mm,底纬直径为0.35ram,面经直径为0.15咖,面纬直 径为0.17ram,缝合纱线直径为0.15 mm, 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52根/cm 62根/cm, CMD 方向的纱线密度为70根/cm 82根/cm,具有更好的成纸和耐磨性能的同时,也具有好的透 气滤水性能。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 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 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 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 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纱线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缝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并穿过二根相邻的面经上侧;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所述面纬在CMD方向上与面经交织,面纬穿过面经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所述一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在CMD方向上与面经交织,一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面经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一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和底经的数量均为4的整数倍;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MD方向的缝合纱 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玮之间;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 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 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改变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 括第一数量的面经,第二数量的底经,第一数量等于第二数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第一数量的面经,第二数量的底经,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2比3。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经进一步包括第一面经和 第二面经,其中第一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以二上/二下的方式交织,第二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以一上/一下的平纹方式交织,第一面经和第二面经在CMD方向上彼此相邻交替排列。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 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炜 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 8根底经,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连续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 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 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四 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 连续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每根 底经与底纬的交织顺序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MD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数的 底纬。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 12根底经,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I,连续穿过六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 再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 过四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 穿过连续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 每根底经与底纬的交织顺序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MD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 数的底纬。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 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
10. 根据权利要求7和8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 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50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和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以两根成一对的形式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缝合纱线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并穿过二根相邻的面经上侧;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面纬和缝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在CMD方向上与面经交织,面纬穿过面经的顺序为穿过二根的上面,再穿过二根的下面,面纬与面经交织形成二个连续纬浮点和二个连续经浮点交替出现;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和底经的数量均为4的整数倍;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文档编号D03D1/00GK101666006SQ20091019278
公开日2010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9日
发明者勇 刘 申请人:袁丽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