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19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衣物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衣物干燥机。
背景技术
一种衣物干燥机,例如在专利文献I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中,设置有温风供给管口,向内部具有滚筒的槽供给温风;温风排出管口,从上述槽排出温风。进一步设置有送风管,用于连接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 ;送风机,使上述送风管和上述槽内部的空气循环而形成循环风;温风生成装置,对该循环风进行除湿并加热。该滚筒式洗衣干燥机,在槽的前面部上部设置了多个温风供给管口,在槽的后面部上部设置了多个温风排出管口。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实开平04-108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滚筒式洗衣干燥机中,虽然分别设置了多个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但多个温风供给管口分别邻接设置在槽前面部的同一面上,加上多个温风排出管口也分别邻接设置在槽的后面部的同一面上。所以温风只能从槽的前面部上部供给并通过槽的上部后从槽的后面部上部排出。因此虽然设有多个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其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差,发生衣物烘干不匀的现象。如果,为了消除烘干不匀的现象,可考虑延长干燥时间,但会导致干燥时间过长。而且,此时,使一部分衣物在被彻底干燥的状态下再次被干燥,从而有可能产生衣皱。因此,本发明目的为,提供能够提高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的衣物干燥机。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设置有温风供给管口,向内部具有滚筒的槽供给温风;温风排出管口,从上述槽排出温风;送风管,用于连接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 ;送风单元,使上述槽内部的空气通过该送风管循环而形成循环风;温风生成单元,对该循环风进行除湿并加热,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中的某一管口分为两个即第一口和第二口,而另一管口设一个,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沿下述方向中的某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上,该方向为,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上下方向,或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左右方向,或从侧面看上述槽时的前后方向,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二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以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与上述另一管口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由此,可得到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高的衣物干燥机。


图I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纵截面图2为概要图示第一供给口、第二供给口、温风排出管口的位置。(a)是槽的概要主视图,(b)是概要侧视图;图3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纵截面图;图4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纵截面图;图5为根据第四实施 方式的与图2对应的图;图6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2对应的图。附图标记2 :水槽、3 :滚筒、11 :温风排出管口、13A:第一供给口(第一口)、13B :第二供给口(第二口)、23 :送风装置(送风单元)、27 :热泵机构(温风生成单元)、28 :蒸发器、29 :冷凝器、31 :送风管、50A :第一管道部、50B :第二管道部、51 :共用管道部、52A :第一管道部、52B 第二管道部、53 :共用管道部。
具体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图I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衣物干燥机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其在形成外轮廓的框体I内配置水槽2,在该水槽2内配置滚筒3。水槽2和滚筒3的后部均被封闭,形成前部开口的圆筒状。其中,水槽2前面开口通过伸缩囊4与框体I的前面开口对应而形成洗涤物的投入口 5。在成为该投入口 5的框体I的前面开口部,设有开闭该开口部的可旋转的门6。而且,在干燥运行时,水槽2内包括滚筒3内部构成干燥室。在滚筒3的前面开口端,具备例如封入了盐水的液体平衡器7,在呈圆筒状的滚筒3的圆周侧壁(主体部)3a的大体全区域,形成有透孔8(只图示了一部分)。该透孔8在通常洗涤运行或脱水运行时起到通水孔的作用,在干燥运行时起到干燥风即温风的通风孔的作用。此外,在滚筒3的圆周侧壁3a的内面侧,安装有向内方突出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形状的多个挡板9。在滚筒3的后面即圆盘状的端面部3b形成有多个温风导入口 10,该多个温风导入口 10与滚筒3的旋转轴心同心地配置成环状。同时,在水槽2的前面板部2a下面设有与前面板部2a之间形成空间部的遮板2b。在这个前面板部2a设有温风排出管口 11,该温风排出管口 11与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12连通。相对于此,在水槽2后面的圆盘状端面部2c的上部设有形成温风供给管口的第一口的第一供给口 13A。另外,水槽2的前面部上部设有形成温风供给管口的第二口的第二供给口 13B。第一供给口 13A,例如设置成具有风向调节部13Aa,并可通过该风向调节部13Aa向水槽2内的大致中央部,直至滚筒3的大致中央部(以符号3p表示)方向吹出温风。另夕卜,风向调节部也可设置在滚筒3的端面部3b里面的温风导入口 10的边缘。另外,第二供给口13B由供气管14的前面部开口构成,且沿着指向滚筒3大致中央部3p的方向以喷嘴状形成。该供气管14从水槽2的外部上表面向后表面配置,第一供给口 13A设置在该供气管14中间部的水槽2的后面部上方位置上。滚筒3旋转时多个温风导入口 10中的某一温风导入口 10面向该第一供给口 13A。在这里,参照图2说明第一供给口 13A、第二供给口 13B、温风排出管口 11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 从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正面看水槽2(图2(a))时,把通过其大致中心的假想水平线P设为上下基准线;同样从正面看水槽2时,将通过其大致中心的假想垂直线S设为左右基准线;进一步,从侧面看水槽2(图2(b))时,把通过水槽2侧面形状的大致中心并与旋转轴线K垂直的线R作为前后基准线。相当于另一管口的温风排出管口 11位于水槽2下部的左侧前部。第一供给口 13A位于水槽2上部的右侧后部。另外,第二供给口 13B位于水槽2上部的右侧前部。g卩,第一供给口 13A相对于作为另一管口的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关系为,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图2(a))以及前后方向(图2(b))上远离。另外,第二供给口 13B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关系为,位于与温风排出管口 11相同的前侧且上下方向上远离,而且在左右方向上远离。就这样,温风排出管口 11和第二供给口 13B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供给口 13A和作为另一管口的温风排出管口 11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S卩,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把第二供给口 13B配置在,以温风排出管口 11和第一供给口 13A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此外,这些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中,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近的第二供给口 13B的开口面积,要比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远的第一供给口 13A的开口面积小。另一方面,在水槽2的底部的最低部位,即后方部设有排水口 15,在该口 15上经由排水阀16连结排水软管17,以构成排水路径,从而能够把水槽2内的水排出到机外。在成为水槽2的背面部的端面部2c的里面侧安装有对滚筒3进行旋转驱动的电机18,该电机18的旋转轴19贯通水槽2并与滚筒3的后面侧的端面部3b的中心部连结,起到与滚筒3直接连结的旋转轴的作用。由此,滚筒3被水槽2支撑为能够以与水槽2同轴地旋转。另外,水槽2被多个悬架20(只图示了 I个)等弹性支撑在框体I内。其支撑方式为,如同旋转轴19,以水槽2的轴向成为前后的横轴且呈稍微向前上方倾斜的形状。因此,被水槽2支撑的滚筒3也以倾斜的方式被支撑,并绕着倾斜的横轴旋转。此夕卜,电机18的一例为外转子式且薄型的无刷直流电机,基于变频控制,借助直接连结的旋转轴19直接使滚筒3旋转,从而起到驱动装置的功能。框体I的底部由底板21构成,该底板21上配置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筒状的通风管22。该通风管22通过波纹管45将其前端部连通连接到排气管12的下端部;通过作为送风单元的送风装置23 (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和波纹管44将其后端部连通连接到供气管14的下端部。这些排气管12、波纹管45、通风管22、波纹管44、供气管14在中间部通过送风装置23连通;这些排气管12、波纹管45、通风管22、送风装置23的风扇外罩25 (在后面叙述)、波纹管44、供气管14构成送风管31。在此,对构成送风单元的送风装置23进行说明。送风装置23配置在通风管22的后端部,具备风扇24、风扇外罩25以及风扇电机26,由风扇外罩25连接通风管22和供气管14之间。当风扇24旋转时,形成经由排气管12、波纹管45、通风管22吸入水槽2内的空气,并经由波纹管44、供气管14向水槽2内供给,再次把水槽2内的空气从排气管12排气的循环风(参照箭头)。接着,对作为温风生成单元的一例的热泵机构27进行说明。S卩,在通风管22内的前方侧配置蒸发器28,在后方侧配置了冷凝器29。这些蒸发器28和冷凝器29均没有进行详细图示,形成为在冷媒流通管上以微细的间距配设多数导热片的带导热片管状。其热交换性能优良,上述通风管22内的风在各导热片之间沿着箭头方向流过,此时进行热交换。上述的蒸发器28和冷凝器29,与压缩机30和未图示的节流阀(例如电子式节流 阀)一同构成热泵机构27,在该热泵机构27中,由通入冷媒的管,按压缩机30、冷凝器29、节流阀(未图示)、蒸发器28的顺序把它们连接成闭环(制冷循环),并通过压缩机30动作,使冷媒循环。另外,图I中在框体I的上部前面,具备用于设定各种运行进程的操作部39,在其内面侧的筐体I内部备有控制装置40。该控制装置40以由未图示的CPU、ROM、RAM等构成的微处理器作为主体,担负对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整体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因此,向控制装置40分别输入来自操作部39的各种操作信号;未图示的洗涤物量检测信号;水位检测信号;干燥温度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根据预先存储的控制程序控制各种动作。此外,在筐体I内的上部配有向水槽2内供水的供水阀41、供水箱42和供水软管43。此外,通常,这种洗衣干燥机按照控制装置40的控制程序,自动进行洗涤、漂洗、脱水和干燥运行。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滚筒式洗衣干燥机的作用进行说明。例如通过操作部39的设定操作,选择自动进行洗涤运行到干燥运行的标准的运行进程时,控制装置40最初开始作为洗涤运行的洗涤和漂洗运行。在该洗涤运行中进行的是从供水阀41经由供水箱42和供水软管43向水槽2内供水的动作。供给到设定的水位后,电机18被驱动,使滚筒3以较低的速度(例如,30 60rpm)进行正反旋转驱动,依次进行洗涤物的洗涤和漂洗动作。结束这样的洗涤运行后,接着开始进行脱水运行。在该脱水运行中,水槽2内的水排出之后进行的是使滚筒3高速(例如,1700rpm)地向一方向旋转的脱水动作。由此,对滚筒3内的洗涤物进行离心脱水。该脱水运行后,接着转移到干燥运行。在该干燥运行中进行的是滚筒3通过低速旋转(例如50rpm)的正反旋转,而热泵机构27和送风装置23被通电驱动。S卩,由于送风装置23动作的送风作用,使水槽2内(滚筒3内)的空气成为循环风,即,进行经过温风排出管口 11、排气管12、波纹管45、通风管22、波纹管44、供气管14,从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回到滚筒3内的循环。此外,这时在热泵机构27中压缩机30被运行。由此,冷媒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该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到冷凝器29,与通风管22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结果,通风管22内的空气(循环风)被加热,相反,冷媒的温度降低而被液化。该被液化的冷媒经过节流阀被减压后,流入蒸发器28被汽化,从而蒸发器28冷却通风管22内的空气。而经过蒸发器28的冷媒回到压缩机30。就这样,由滚筒3内经过温风排出管口 11、排气管12、波纹管45流入通风管22内的空气,在蒸发器28中被冷却除湿后,在冷凝器29被加热而变为温风。而该温风经过波纹管44、供气管14被供到滚筒3内。供给滚筒3内的温风使水分从衣物蒸发而获取水分后,经过温风排出管口 11、排气管12、波纹管45流入通风管22内。进而,通过空气在配置有蒸发器28和冷凝器29的通风管22与滚筒3之间的循环,滚筒3内的衣物渐渐被干燥。在这干燥运行过程中,从作为温风供给管口的小口的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至滚筒 3内的温风如图2(a)及(b)箭头所示,因口径小其风速比较快,先指向其吐出方向滚筒的中央部3p方向。然后碰到滚筒3内壁而转向温风排出管口 11,进而从温风排出管口 11排出。另一方面,从作为温风供给管口的大口的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到滚筒3内的温风,速度慢而风量多,如图2 (a)及(b)箭头所示,指向其吐出方向的滚筒3内的中央部3p部分,但因流速比较慢而受到大致对流的来自第二供给口 13B的流速快的温风的影响,如图2(a)所示,流域被扩大并经过中央部3p周围部分,而流向温风排出管口 11,并由温风排出管口11排出。就这样,由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的温风,因各供给口 13A和13B的位置和风速的不同,以填补每个非流通区域的方式流动。这样的结果,使温风触及到滚筒3内的广泛的范围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中的一管口的温风供给管口分为两个、即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将第一供给口 13A相对于另一管口的温风排出管口 11设置在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远离的位置上。另外,将第二供给口 13B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设置在以温风排出管口 11与第一供给口 13A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即,在与温风排出管口 11相同的前侧,且上下方向上远离的位置上。由此,从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到滚筒3内的温风和由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到滚筒内的温风以填补相互的非流通区域的方式流动,使温风在滚筒3内的广泛的区域与全部衣物接触,即,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高,可使全部衣物均匀地干燥。其结果,避免一些衣物多余地过度干燥的情况,也可抑制衣皱的发生。此外,该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从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的温风,朝向滚筒3内的大致中央部3p的方向,而且,在这些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中,使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近的第二供给口 13B的开口面积比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远的第一供给口13A 小。据此,特别是由于从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近的第二供给口 13B向滚筒3内供给的温风,首先往远离温风排出管口 11的方向流过后,向温风排出管口 11流动,因此,可延长滚筒3内的温风路径。这与从第二供给口 13B直接流向温风排出管口 11并由温风排出管口 11排出的所谓快捷方式相比,可提高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
另外,虽然由开口面积大的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的温风也朝向滚筒3的大致中央部3p,但因开口面积大而风量也多,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温风流域,且因原本就设置在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较远的位置,所以温风路径也长,对衣物的接触率也高。并且,从该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的温风因其口的开口面积大,流速比较缓慢,很少阻碍由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的温风的流动,不破坏由第二供给口 13B形成的长温风路径,总的来讲,可提高对衣物的接触率。特别是,由第二供给口 13B快速地供给的温风和由第一供给口 13A缓慢地供给的温风大致对流的时候,可用来自第二供给口 13B的温风将来自第一供给口 13A的温风分散或者扩散在滚筒3的中央部3p部分中。其结果,整个温风扩散到滚筒3内,进一步提高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另外,从远离温风排出管口 11且开口面积大的第一供给口 13A,其朝向滚筒3内的 温风势力不强(流速慢),加上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较远,而在滚筒3内的温风路径也长,因此,某些情况下对第一供给口 13A并不要求很高的指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置风向调节部13Aa。另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把温风供给管口(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13B)分为两个管口,通过从这些第一供给口 13A和第二供给口 13B吹出的温风,可有效地防止衣物被黏附在滚筒3内面壁的现象。即,与温风供给管口为一个的情况相比,提高防止衣物被粘附的效果。另外,如果把温风排出管口和温风供给管口都分为两个以上,则口的数量增加到4个以上,导致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此外,温风排出管口和温风供给管口的数量太多的话,形成在滚筒3内的温风路径因送风阻力的偏差,可能合并为两路左右的温风,因此多设几个口没有多大意义。这一点,根据该实施方式1,由于把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的总数设定为3个,因此制作工序也简单并可抑制高成本。而且,可用所需最少数量的温风路径的口,在滚筒3内形成有效的温风路径。第二实施方式图3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予以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送风管31具备有连通在第一供给口 13A的第一管道部50A、连通在第二供给口13B的第二管道部50B和连通在温风排出管口 11的共用管道部51。第一管道部50A由第一通风管22A、第一波纹管44A、第一供气管14A构成,而第二管道部50B由第二通风管22B、第一波纹管44B、第一供气管14B构成。此外,共用管道部51由排气管12、波纹管45和连接管46构成。该连接管46连接到第一通风管22A和第二通风管22B。在该共用管道部51的连接管46上设有送风装置23。在第一管道部50A的第一通风管22A上设有作为温风生成单元的热泵机构27A的蒸发器28A和冷凝器29A ;在第二管道部50B的第二通风管22B上设有作为另一温风生成单元的热泵机构27B的蒸发器28B和冷凝器29B。这时的热泵机构27A的制冷循环以压缩机30、冷凝器29A、第一节流阀(未图示)、蒸发器28A、再次到压缩机30的顺序以闭环方式串联。
而另一热泵机构27B的制冷循环则共用压缩机30,且冷凝器29B、第二节流阀(未图示)、蒸发器28B的串联路径与冷凝器29A、第一节流阀(未图示)、蒸发器28A的串联路径并联。未图示的第一节流阀和第二节流阀可通过控制装置40分别独立控制,以此可分别独立控制热泵机构27A的蒸发器28A的除湿功能及冷凝器29A的加热功能和热泵机构27B的蒸发器28B的除湿功能及冷凝器29B的加热功能。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可分别预先设定由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的温风和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的温风的除湿度和加热温度,从而更加有效地防止衣物干燥不匀的现象。此外,由于独立控制热泵机构27A、27B,因此,可结合使用情况分别更改送到第一供给口 13A、第二供给口 13B的温风的湿度和加热温度,从而可进行更加细微的干燥控制。而且,在热泵机构27A和27B上可分别配置压缩机。第三实施方式图4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比较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送风管31具备连通在第一供给口 13A的第一管道部52A ;连通在第二供给口 13B的第二管道部52A ;连通在温风排出管口 11的共用管道部53。这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此外,第一管道部52A由第一风扇用管道55A、波纹管44A、第一供气管14A连接而构成。而第二管道部52B由第二风扇用管道55B、波纹管44B、第一供气管14B连接而构成。这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共用管道部53由排气管12、波纹管45、通风管22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通风管22上设有热泵机构27的上述蒸发器28和冷凝器29。 此外,该通风管22的吐出侧部分被分支而各自连接到第一风扇用管道55A和第二风扇用管道55B。第一风扇用管道55A兼作为风扇外罩,在该第一风扇用管道55A上设有送风装置23A。该第一送风装置23A由第一风扇用管道55A、风扇24A、风扇电机26A构成。另外,第二风扇用管道55B也兼作为风扇外罩,在该第二风扇用管道55B上设有送风装置23B。该第二送风装置23B由第二风扇用管道55B、风扇24B、风扇电机26B构成。风扇电机26A、26B可通过控制装置40分别独立控制。根据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可分别控制由第一供给口 13A供给至滚筒3内的温风风量和风速及由第二供给口 13B供给至滚筒3内的温风风量和风速。从而可进行更加细微的干燥控制。第四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把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设置在水槽2下部的左侧前部;把温风供给管口的第一供给口 13A的位置设置在上部的右侧后部;把第二供给口 13B的位置设置在上部的右侧前部。但如图5所示,把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设置在下部的左侧前部;把第一供给口 13A的位置设置在上部的右侧后部;把第二供给口 13B的位置设置在上部的左侧前部也可以。根据该实施方式,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把第一供给口 13A设置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任一方向上远离的位置上;而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把第二供给口13B设置在以第一供给口 13A与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左右、前后)远离的位置上。这样也可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五实施方式此外,在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图6中,相对于水槽2,把温风排出管口 11的位置设置在上部的左侧前部;把第一供给口 13A设置在上部的右侧后部;把第二供给口 13B设置在下部的右侧前部。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把第一供给口 13A设置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都远离的位置上;而相对于温风排出管口 11,把第二供给口 13B设置在以第一供给口 13A与温风排出管口 11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上下、前后)远离的位置上。这时,第一供给口 13A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较近,而第二供给口 13B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较远。此外,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近的第一供给口 13A的开口面积,要比离温风排出管口 11远的第二供给口 13B的开口面积小。这样也可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把温风供给管口分为两个,但把温风供给管口作为一个口,而把温风排出管口分为两个口也可以。这时,由图2、图5、图6表示的温风流向箭头成反方向,使由温风供给管口供给的温风在途中分叉并从两个温风排出管口吐出。此外,温风形成朝吐出方向有些膨胀的路径。即便采用这样的温风流向,也像先前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一样,可得到良好的接触效率。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由于将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中的某一管口分为两个即第一口和第二口,而另一管口设一个,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沿下述方向中的某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上,该方向为,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上下方向,或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左右方向,或从侧面看上述槽时的前后方向,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二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以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与上述另一管口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因此可提高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以上说明的衣物干燥机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上可适当更改成多种实施方式来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衣物干燥机,设置有温风供给管口,向内部具有滚筒的槽供给温风;温风排出管口,从上述槽排出温风;送风管,用于连接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 ;送风单元,使上述槽内部的空气通过该送风管循环而形成循环风;温风生成单元,对该循环风进行除湿并加热,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温风供给管口和温风排出管口中的某一管口分为两个即第一口和第二口,而另一管口设一个, 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沿下述方向中的某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上,该方向为,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上下方向,或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左右方向,或从侧面看上述槽时的前后方向, 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二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以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与上述另一管口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管具备分别与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和第二口连通的第一管道部和第二管道部,及与上述另一管口连通的共用管道部, 在该共用管道部设置上述送风单元,而在上述第一管道部和第二管道部分别设置单独的温风生成单元。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管具备分别与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和第二口连通的第一管道部和第二管道部,及与上述另一管口连通的共用管道部, 在该共用管道部设置上述温风生成单元,而在上述第一管道部和第二管道部分别设置上述送风单元。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温风供给管口的第一口和第二口供给的温风,朝向上述滚筒内部的中央部方向, 上述温风供给管口的第一口和第二口中,配置在离作为上述温风排出管口的上述另一管口较近位置上的温风供给管口的开口面积,比配置在较远位置上的温风供给管口的开口面积小。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温风对衣物的接触率的衣物干燥机。将向槽供给温风的温风供给管口和从槽排出温风的温风排出管口中的某一管口分为两个即第一口和第二口,而另一管口设一个,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沿下述方向中的某一方向远离的位置上,该方向为,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上下方向,或从正面看上述槽时的左右方向,或从侧面看上述槽时的前后方向,而将上述一管口的第二口相对于上述另一管口设置在,以上述一管口的第一口与上述另一管口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外的位置关系远离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D06F58/02GK102851925SQ20121009094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马越清辉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 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