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25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用于对特殊的废纤维边角料进行预开松,以利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特殊的废纤维边角料主要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指汽车内饰件如汽车隔音毡和地垫(地垫通常铺置在对应于正、副驾驶员的部位的汽车底板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裁除边角料。因为,如汽车内饰件生产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知之理,不论是汽车隔音毡还是地垫以及其它类似的产品,其原料普遍由低熔点的热塑性纤维如丙纶纤维、低熔点的热塑性纤维与天然纤维(如麻纤维、棉纤维、粘胶纤维、羊毛纤维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纤维)相混合的混合纤维或者与化学纤维(如涤纶纤维、锦纶纤维和腈纶纤维中的一种或以上的纤维)相混合的纤维经加热压制成型得到。对此可以参见中国专利CN101775708A(汽车内饰件毡自动成型机)、CN2122781Y (汽车内饰件成型设备)、CN101024387A (汽车内饰件及其制造方法)、CN102776715A (空气填充法车辆内饰件预成型机)、CN102776716A (气流填充式汽车内饰件预成型机)、CN102776717A (空气填充法汽车内饰件预成型机)、CN102776718A (汽车内饰件预成型机)和CN102776720A (气流填充法汽车内饰件预成型机),等等。如业界所知之理,在前述汽车地垫和隔音毡的生产过程中,裁除的边角废料的面积通常占地垫、隔音毡面积的25-30%左右,也就是说若要获得10 Hf的隔音毡,那么其毛坯即在未裁剪之前的面积通常为12.5-13 Hf (地垫同例),因此产生的废边角料的量较大。又,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低熔点纤维,于是在热压成型阶段,低熔点纤维产生玻璃化趋势即产生固化而形 成一定的硬度,以体现在使用过程中的耐撕破强度,由于硬度和强度兼备,因而难以由公知的开松机例如CN100368612C (开松机)、CN102586956A (纤维开松机)、CN102586955A (具有除杂功能的开松机)和CN1710165A (开松机)或类似的开松机有效开松。因为,由于此类开松机是针对正常的无纺织纤维的开松而设计的,因此对前述硬度和强度兼备的废边角料开松时很快暴露出“水土不服”现象。尤其,当试图用此类开松机对前述边角料开松时每小时仅能勉强开松20kg左右,并且由于开松质量无法令人恭维,开松后的纤维只能用于加工诸如管道包覆产品或民用产品如鞋垫等。基于并非限于前述的开松效率低和开松质量(或称效果)差的两个因素,目前汽车内饰件生产厂商通常将前述的废边角料进行废弃处理,即,或进行填埋,或进行焚烧,从而产生以下弊端:一是造成资源浪费,与目前全社会倡导的节约型、节能型以及循环经济精神相悖;二是填埋会对土壤和水系造成污染,焚烧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三是由于无法回用而使汽车内饰件成本提高。鉴于上述状况,我国乃至国外的汽车内饰件厂商迫切希望无纺织设备生产厂商开发出得以应对前述废纤维边角料有效开松的开松机,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持久的探索与反复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对汽车内饰件生产过程中自汽车隔音毡和/或地垫上裁除的废纤维边角料进行有效开松并且还具有理想的开松效率而藉以满足回用要求、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汽车内饰件制备成本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包括预开松辊机架,该预开松辊机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墙板,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二墙板,第一、第二墙板彼此对应;一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该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连接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的一端;一预开松辊,该预开松辊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第二墙板之间;一压棉机构,该压棉机构设置在所述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上;一用于将由所述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输入的并且途经所述压棉机构的废纤维边角料喂给所述预开松辊的喂棉机构,该喂棉机构设置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位于预开松辊与压棉机构之间;一用于驱使所述预开松辊运动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该预开松辊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与预开松辊传动连接;一动力传动机构,该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同时与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压棉机构和喂棉机构传动连接;一用于将由所述的预开松辊开松的纤维引出的纤维引出机构,该纤维引出机构在对应于预开松辊的位置并且在对预开松辊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蔽护的状态下与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支架、第一、第二支架墙板、侧挡板、第一、第二输送帘棍、输送帘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输送支架与所述预开松辊机架的所述一端连接,第一支架墙板固定在输送支架的一侧上部,第二支架墙板固定在输送支架的另一侧上部,并且与第一支架墙板并行,侧挡板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墙板之间,并且与第一输送帘棍背对第二输送帘棍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相对应,第一输送帘辊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一输送帘辊轴头,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转动地 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架墙板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墙板上,第二输送帘辊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二输送帘辊轴头,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转动地支承在 第二支架墙板上,并且第二输送帘辊与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输送帘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棍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输送帘棍上,该输送帘围绕第一、第二输送帘辊运动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平面,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中的其中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墙板背对所述第二支架墙板的一侧,并且与第一输送帘辊的所述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相配合,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中的另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设置在第二支架墙板背对第一支架墙板的一侦牝并且与第一输送帘辊的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相配合;所述的压棉机构对应于所述输送帘的所述另一端的上方;所述喂棉机构对应于所述第二输送帘辊背对所述第一输送帘辊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开松辊包括预开松辊辊体、第一、第二端盘、一组中间盘、一组钩刀轴座和一组数量与钩刀轴座的数量相等的钩刀轴,预开松辊辊体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而另一端延伸有一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轴承座上,而第一轴承座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朝向所述第二墙板的一侧,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轴承座上,而第二轴承座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朝向所述第一墙板的一侧,第一端盘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朝向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的一端,第二端盘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朝向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的一端,一组中部盘以间隔状态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盘之间,一组钩刀轴座围绕预开松棍棍体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并且各钩刀轴座的一端插置第一端盘上,另一端插置在第二端盘上,而中部插置在一组中间盘上,在各钩刀轴座上开设有自钩刀轴座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一钩刀轴槽,一组钩刀轴分布于各钩刀轴座上,并且插入所述的钩刀轴槽内,各钩刀轴的一端探出所述第一端盘并且与第一端盘固定,而另一端探出第二端盘并且与第二端盘固定,在各钩刀轴的中部套置有一组钩刀,其中:所述的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与所述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轮、开松辊传动轮和驱动轮传动带,驱动电机固定在驱动电机固定座上,而驱动电机固定座与所述预开松辊机架朝向所述第一墙板的一侧的底部固定,驱动轮固定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轴上,开松辊传动轮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辊体的所述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上,驱动轮传动带的一端套置在驱动轮上,另一端套置在开松辊传动轮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压棉机构包括一上压棉辊和一下压棉辊,上压棉辊的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支架墙板上,而上压棉辊的另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墙板上,在该上压棉辊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上压棉辊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上压棉辊辊翅,下压棉辊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上,而下压棉辊的另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上,在该下压棉辊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下压棉辊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下压棉辊辊翅,所述上压棉辊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以及下压棉辊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均与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其中:所述的下压棉辊对应于上压棉辊与所述的喂棉机 构之间,并且上压棉辊处于下压棉辊的侧上方,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构的所述一侧的上方的所述第一墙板与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的所述另一侧的上方的所述第二墙板之间的间距是与所述第一、第二支架墙板之间的间距相等的,所述第二输送帘辊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与动力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喂棉机构包括一对轴承座支架、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上、下齿圈罗拉、上罗拉和下罗拉,一对轴承座支架彼此对应,该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墙板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墙板的一端,而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同样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墙板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墙板的一端,各轴承座支架由底板、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和顶板构成,底板与预开松辊机架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彼此以纵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间隔的状态构成于底板上,其中,第二立柱位于第一、第三立柱之间,在第一立柱朝向第二立柱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导突,第二立柱朝向第一立柱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导突,该第二导突与第一导突相对应,第二立柱朝向第三立柱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三导突,第三立柱朝向第二立柱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四导突,该第四导突与第三导突相对应,顶板的一端与第一立柱的顶部固定,中部与第二立柱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三立柱的顶部固定,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中的其中一个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间,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中的另一个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样对应于第一、第二立柱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中的其中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中的另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样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间,上齿圈罗拉由上齿圈辊轴和一组上齿圈构成,一组上齿圈彼此以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上齿圈辊轴的长度方向,在各上齿圈的圆周方向间隔构成有上齿圈咬合齿,上齿圈辊轴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该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之间的上方,而上齿圈辊轴的另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该另一个轴承座支架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间的上方,下齿圈罗拉由下齿圈辊轴和一组下齿圈构成,一组下齿圈彼此以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下齿圈棍轴的长度方向,在各下齿圈的圆周方向间隔构成有下齿圈咬合齿,下齿圈咬合齿与所述的上齿圈咬合齿相配合,下齿圈辊轴的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该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的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间的下方,下齿圈辊轴的另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同样对应于该另一个轴承座支架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间的下方,上罗拉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罗拉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之间的上方,在该上罗拉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罗拉锯齿,下罗拉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罗拉轴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之间的下方,在该下罗拉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下罗拉锯齿,所述的第二输送帘辊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上压棉辊的上压棉辊轴头、下压棉辊的下压棉辊轴头、上齿圈辊轴的上齿圈辊轴轴头、下齿圈辊轴的下齿圈辊轴轴头、上罗拉轴头和下罗拉轴头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的传动连接为链传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减速箱、上压棉棍第一、第二链轮、下压棉棍第一、第二链轮、第一、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上、下齿圈辊轴链轮、上、下罗拉轴链轮、第一、第二过渡链轮、主动链轮、涨紧链轮、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链条和第六 链条,电机与减速箱传动连接,并且由减速箱连同电机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朝向所述第二墙板的一侧的下方,主动链轮固定在减速箱的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上,上压棉辊第一链轮固定在所述上压棉辊的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上,上压棉辊第二链轮固定在上压棉辊的另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上,下压棉辊第一链轮和第一过渡链轮共同固定在所述下压棉辊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上,并且第一过渡链轮位于上压棉辊第一链轮的外侧,下压棉辊第二链轮固定在下压棉辊的另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上,第一输送帘棍轴链轮固定在所述第二输送帘棍一端的第二输送帘棍轴头上,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和第二过渡链轮共同固定在第二输送帘棍另一端的第二输送帘棍轴头上,其中,第二过渡链轮位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的外侧,上齿圈辊轴链轮固定在所述上齿圈辊辊轴朝向所述第二墙板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轴轴头上,下齿圈辊轴链轮固定在所述下齿圈辊轴同样朝向第二墙板的一端的下齿圈辊轴轴头上,上罗拉轴链轮固定在所述上罗拉朝向所述第一墙板的一端的上罗拉轴头上,下罗拉轴链轮固定在所述下罗拉朝向第一墙板的一端的下罗拉轴头上,涨紧链轮转动地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朝向第二墙板的一侧,第一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一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过渡链轮上,第二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下压棉辊第一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罗拉轴链轮上,第三链条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辊轴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罗拉轴链轮上,第四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二链轮上,中部套置在涨紧链轮上,并且该第四链条的中部还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相配合,第五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上齿圈辊轴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压棉辊第二链轮上,第六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下齿圈辊轴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过渡链轮上。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纤维引出机构包括箱盖、导棉箱体和纤维输出管,箱盖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墙板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预开松辊的长度方向的上方,导棉箱体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上并且与预开松辊的长度方向的底部以及与预开松辊背对所述喂棉机构的一侧相对应,纤维输出管连接在导棉箱体的导棉箱体出口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各包括垫块、上齿圈辊轴承座、弹簧柱、弹簧、弹簧上盖、弹簧套筒和弹簧调整螺钉,垫块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垫块导滑槽,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垫块导滑槽,第一垫块导滑槽与所述的第一导突滑动配合,第二垫块导滑槽与所述的第二导突滑动配合,上齿圈辊轴承座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之间,与第一导突以及第二导突滑动配合,并且该上齿圈辊轴承座对应于垫块的上方,所述上齿圈辊轴的上齿圈辊轴轴头转动地支承在上齿圈辊轴承座上,弹簧柱对应于上齿圈辊轴承座朝向上的一侧,弹簧套筒以纵向状态固定在所述顶板上,该弹簧套筒具有一套筒腔,所述的弹簧柱探入套筒腔内,弹簧和弹簧上盖容纳在套筒腔内,其中,弹簧套置在弹簧柱上,并且该弹簧的下端支承在弹簧柱上的弹簧支承凸缘上,而弹簧的上端支承在弹簧上盖上,弹簧上盖与弹簧调整螺钉相对应,而弹簧调整螺钉旋配在弹簧套筒的顶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内,所述的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的结构是与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压棉机构使由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输入的废纤维边角料在管制状态下进入喂棉机构,进而由喂棉机构节制地供预开松辊开松,因而既具有良好的开松效果,又具有理想的开松效率,能够满足废纤维的回用要求,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体现循环经济藉以降低汽车内饰件的制造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后侧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示图。图4为图1所示的预开松辊的详细结构图。图5为图1所示的喂棉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给出了一预开松辊机架1,在该预开松辊机架I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侧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墙板11,而后侧则固定有一第二墙板12,第一、第二墙板11、12的位置彼此对应。给出的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连接在前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的一端,即连接在图1中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该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的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输送支架21、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侧挡板24、第一、第二输送帘辊25、26、输送帘27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输送支架21的右端与预开松辊机架I的左端固定连接,从而使输送支架21与预开松辊机架I彼此构成为一个整体。第一支架墙板22以腾空状态固定在输送支架21的长度方向一侧(前侧)上部,而第二支架墙板23同样以腾空状态固定在输送支架2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后侧)的上部,并且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彼此并行,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之间的间距恰好为输送帘27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之间的间距是与输送帘27的宽度相一致的。侧挡板24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之间,并且与第一输送帘棍25背对第二输送帘棍26的长度方向相对应,藉由该侧挡板24配合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而起到阻止引入于输送帘27上的废纤维边角料逃逸于输送帘27的作用。第一输送帘棍25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一输送帘棍轴头251,其中:位于第一输送帘棍25的一端的第一输送帘棍轴头251通过第一输送帘棍轴座2511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位于第一输送帘辊25的另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同样通过第一输送帘辊轴座2511 (第一输送帘辊轴座2511有一对)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第二输送帘棍26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二输送帘棍轴头261,其中;第二输送帘棍26的一端的第二输送帘棍轴头261通过第二输送帘棍轴座2611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位于第二输送帘辊26的另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同样通过第二输送帘辊轴座2611 (第二输送帘辊轴座2611有一对)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相对于第一输送帘辊25而言,第二输送帘辊26为主动辊,更具体地讲,由于该第二输送帘辊26与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动力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并且通过输送帘27带动第一输送帘辊 25转动,因此第一输送帘辊25为从动辊(或称被动辊)。输送帘27的一端(图示左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辊25上,另一端即图1所示右端套置在第二输送帘辊26上。在上面提及的动力传动机构7驱使第二输送帘辊26运动时,则该输送帘27围绕第
一、第二输送帘辊25、26周而复始地运动,即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平面。更具体地讲,形成一个移运废纤维边角料的移运平面。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中的其中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设置在第一支架墙板22背对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侧,并且与第一输送帘辊25的前述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相配合,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中的另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设置在第二支架墙板23背对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侧,并且与第一输送帘棍25的前述另一端的第一输送帘棍轴头251相配合。由于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的结构及功用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选择设置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的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具体说明如下:该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包括一调整螺杆座281和一调整螺杆282,调整螺杆座281固定在第一支架墙板22背对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侧,调整螺杆282配设在调整螺杆座281上并且与前述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座2511连接,而第一输送帘辊轴座2511可移动地配设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由操作者通过对调整螺杆282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操作,从而由调整螺杆282带动第一输送帘辊轴座2511向左或向右(以图1所示位置状态)位移,从而使输送帘27处于工艺所要求的工作状态,即避免输送帘27出现怠速现象,即确保输送帘的运动效果。请参见图4并且继续结合图1,给出了结构显著与公知的例如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开松机的开松辊不同的一预开松辊3,申请人之所以称其为预开松辊3,是基于由其开松而形成的废纤维尚需送至后续工序的精开松机进行二次开松,而精开松机的开松辊大体上与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并且由在先专利公开的开松辊的结构相仿,经精开松后便可直接回用于制作汽车内饰件的隔音毡、地垫或其它类似的产品。由图1和图4所示,该预开松辊3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一、第二墙板11、12之间。上面提及的预开松辊3的优选的结构如下:包括预开松辊辊体31、第一、第二端盘32、33、一组中间盘34、一组钩刀轴座35和一组数量与钩刀轴座35的数量相等的钩刀轴36,预开松棍棍体31的一端(该一端的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一开松棍棍体轴头311,而另一端(该另一端的端面的中央位置)延伸有一第二开松棍棍体轴头312,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311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轴承座3111上,而该第一轴承座3111用螺钉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前述第二墙板12的一侧,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轴承座3121上,而第二轴承座3121用螺钉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前述的第一墙板11的一侧,并且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通过其上的轴头平键3122与下面还要描述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传动连接。第一端盘32与预开松辊辊体31朝向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311的一端的端面部位固定,第二端盘33与朝向第二开松棍棍体轴头312的一端的端面固定。一组中部盘34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但并不受到该数量的限制,例如当废纤维预开松机的规格增大,并且预开松辊3的预开松辊辊体31的长度增加(变长)时,可以依需增加中间盘34的数量。以本实施例为例,一组即两个中间盘34以间隔状态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31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盘32、33之间。一组钩刀轴座35围绕预开松辊辊体31的圆周方向以等距离间隔分布,由图所示,各钩刀轴座35的一端插入第一端盘32上开设的第一凹腔321内,另一端插入于第二端盘33上的第二凹腔331内,而中部插入于一组中间盘34上的第三凹腔341内。由于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凹腔321、331、341的腔口即开口部位的间距比腔体的直径小,因此,当钩刀轴座35自第一凹腔321插入并且途经第三凹腔341直至插入第二凹腔331后不会从第一、第二端盘32、33以及中间盘34上脱出。由图4所示,在各钩刀轴座35上开设有自钩刀轴座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一钩刀轴槽351。一组钩刀轴36分布于各钩刀轴座35上(每一个钩刀轴座35分配有一根钩刀轴36),各钩刀轴36的两端均形成有一螺纹头362,钩刀轴36的一端的螺纹头362探出前述的第一端盘32,即探出钩刀轴槽351的一端,并且在加第一垫圈3621后用一对第一限定螺母3622旋配于该一端的螺纹头362上,使钩刀轴36限定在第一端盘32上;钩刀轴36的另一端的螺纹头362探出前述第二端盘33,即探出钩刀轴槽351的另一端,并且在加第二垫圈3623后用一对第二限定螺母3624旋配于该另一端的螺纹头362上,使钩刀轴36限定在第二端盘33上。在各钩刀轴36的中部套置有一组钩刀361,并且相邻钩刀361之间由一隔圈363分隔。具体由图4所示,各钩刀361的基部构成有一钩刀轴孔3611,通过钩刀轴孔3611而将钩刀361穿置于即套置于钩刀轴36上。由于钩刀361的末端构成有尖锐的或称锋利的钩刀爪3612,因而可对 既具有硬度又兼有强度的废纤维边角料撕破并形成纤维状。[0027]请重点见图1并且结合图4,上面已提及的预开松棍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电机61、驱动轮62、开松辊传动轮63和驱动轮传动带64,驱动电机61固定在驱动电机固定座611上,而该驱动电机固定座611与前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第一墙板11的一侧的底部固定,也就是说驱动电机固定座611与预开松辊机架I构成为一体结构。驱动轮62固定在驱动电机61的驱动电机轴上,开松辊传动轮63固定在前述预开松辊辊体31的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上,即与前述的轴头平键3121固定。驱动轮传动带64的一端套置在驱动轮62上,另一端套置在开松辊传动轮63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述的驱动轮62和开松辊传动轮63均具有多个槽道,因此驱动轮传动带64有一组,与槽道的数量相等。当驱动电机61工作时,由驱动电机轴带动驱动轮62,由驱动轮62经驱动轮传动带64带动开松辊驱动轮63,由于开松辊驱动轮63与预开松辊3的预开松辊辊体31的第二预开松辊辊体轴头312固定,因此由开松辊驱动轮63带动预开松辊辊体31旋转。在该过程中,由前述的刀钩轴36上的钩刀361对废纤维边角料开松。请继续见图1,给出了一压棉机构4,该压棉机构4设置在前述的废除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上。由图1所示,压棉机构4包括一上压棉辊41和一下压棉辊42,上压棉辊41的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通过上压棉辊轴座413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上压棉辊41的另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同样通过相应的上压棉辊轴座413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第二支架墙板23上,在上压棉辊41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上压棉辊41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突起于上压棉辊41的辊体表面的上压棉辊辊翅412(也可称上压棉辊辊翼)。下压棉辊42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通过下压棉辊轴座423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下压棉辊42的另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同样通过相应的下压棉辊轴座423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在该下压棉辊42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下压棉辊42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突起于辊体表面的下压棉辊辊翅422 (也可称下压棉辊辊翼)。前述的下压棉辊42对应于上压棉辊41与下面将要描述的喂棉机构5之间,并且上压棉辊41处于下压棉辊42的侧上方即处于斜上方。优选地,在前述的第一支架墙板22上开设一第一上压棉辊轴座槽221和一第一下压棉辊轴座槽222,而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开设一第二上压棉辊轴座槽231和一第二下压棉辊轴座槽232,第一、第二上压棉辊轴座槽221、231彼此对应,第一、第二下压棉辊轴座槽222、232相互对应。前述的上压棉棍轴座413 (有一对)分别固定于第一、第二上压棉棍轴座槽221、231内,而前述的下压棉辊轴座423 (有一对)分别固定于第一、第二下压棉辊轴座槽222、232内。上、下压棉棍41、42均与动力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由输送帘27输入的废纤维边角料首先由上压棉辊41管束,并且在上压棉辊辊翅412的驱赶下朝向下压棉辊42的方向行进,由下压棉辊42上的下压棉辊辊翅422向喂棉机构5驱赶。请参见图5并且依然结合图1,由图1所示,前述的喂棉机构5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位于前述的预开松辊3与压棉机构4之间,该喂棉机构5包括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上、下齿圈罗拉54、55、上罗拉56和下罗拉57,一对轴承 座支架51彼此对应,该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即图5所示右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一墙板11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端,而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即图5所示位置状态的左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同样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第二墙板12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端。由于一对轴承座支架51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申请人选择图5所示的左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详细说明如下:包括底板511、第一、第二、第三立柱
512、513、514和顶板515,底板511与预开松辊机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彼此以纵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间隔的状态构成于底板511上,其中,第二立柱513位于第
一、第三立柱512、514之间,该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的高度相同。在第一立柱512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导突5121,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一立柱51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导突5131,该第二导突5131与第一导突5121相对应,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三立柱514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三导突5132,而第三立柱514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四导突5141,该第四导突5141与第三导突5132相对应。顶板515的一端用螺钉与第一立柱512的顶部固定,中部用螺钉与第二立柱513的顶部固定,另一端用螺钉与第三立柱514的顶部固定。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中的其中一个(左端的一个,图5示)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设置在前述的左端的一对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位于左端的轴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中的另一个(右端的一个,图5示)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设置前述右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位于右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中的其中一个(图5所示左端的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53设置在图5所示左端的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左端的轴承座支架51的第
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中的另一个即图5所示右端的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53设 置在别图5所示右端的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右端的轴承座支架51的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上齿圈罗拉54由上齿圈辊轴541和一组上齿圈542组成,一组上齿圈542彼此以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上齿圈棍轴541的长度方向,在各上齿圈542的圆周方向的表面间隔构成有上齿圈咬合齿5421,上齿圈辊轴541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而上齿圈辊轴541的另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下齿圈罗拉55由下齿圈辊轴551和一组下齿圈552组成,一组下齿圈552以一个紧贴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下齿圈辊轴551的长度方向,在各下齿圈552的圆周方向的表面间隔构成有下齿圈咬合齿5521,下齿圈咬合齿5521与前述的上齿圈咬合齿5421相配合而对废纤维边角料牵制,以便在出上、下罗拉56、57后供前述的预开松辊3的钩刀轴36上的钩刀361以啃蚀般的效应撕拉而形成废纤维状。下齿圈辊轴551的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551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该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前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下方,下齿圈辊轴551的另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551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该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下方。由此可知上、下齿圈罗拉54、55分别上、下对应,即下齿圈罗拉55对应于上齿圈罗拉54的下方。上罗拉56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罗拉轴头561转动地支承在前述的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上,在该上罗拉56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罗拉锯齿562,下罗拉57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罗拉轴头57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的下方,在该下罗拉57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下罗拉锯齿572,上、下罗拉锯齿562、572相互配合,将废纤维边角料喂给前述的预开松辊3,即由钩刀361撕拉成纤维。由上述可知,下罗拉57对应于上罗拉56的下方。前述的上、下齿圈罗拉54、55、上、下罗拉56、57均与动力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请重点见图5,上面提及的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各包括垫块521、上齿圈辊轴承座522、弹簧柱523、弹簧524、弹簧上盖525、弹簧套筒526和弹簧调整螺钉527,垫块521的数量根据需要而可增减,本实施例为一对,在垫块521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垫块导滑槽5211,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垫块导滑槽5212,第一垫块导滑槽5211与前述的第一导突5121滑动配合,第二垫块导滑槽5212与前述的第二导突5131滑动配合。由此可知,垫块521通过其一端和另一端的第一、第二垫块导滑槽5211、5212循着第一、第二导突5121、5131置入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底部。上齿圈辊轴承座522位于垫块521的上方,在该上齿圈辊轴承座522的两端各开设有一轴承座导滑槽5221,一对轴承座导滑槽5221分别与前述的第一、第二导突5121、5131滑动配合,也就是说上齿圈辊轴承座522通过其上的轴承座导滑槽5221分别与前述的第一、第二导突5121、5131滑动配合,S卩,上齿圈辊轴承座522通过其上的轴承座导滑槽5221循着第一、第二导突5121、5131安装到第一、第二立柱
512、513之间。前述的上齿圈辊轴541的上齿圈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该上齿圈辊轴承座522上。弹簧柱523对应于上齿圈辊轴承座522朝向上的一侧,弹簧套筒526以纵向状态固定在前述的顶板515上,该弹簧套筒526具有一套筒腔5261,前述的弹簧柱523探入套筒腔5261内。弹簧524和弹簧上盖525容纳在套筒腔5261内,其中,弹簧524套置在弹簧柱523上,并且该弹簧524的下端支承在弹簧柱523上扩设的弹簧支承凸缘5231上,而弹簧524的上端支承在弹簧上盖525上,弹簧上盖525与弹簧调整螺钉527相对应,而弹簧调整螺钉527旋配在弹簧套筒526的顶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5261内。
当顺时针旋动弹簧调整螺钉527时,该弹簧调整螺钉527便向套筒腔5261内伸展,推动弹簧上盖525向下位移,对弹簧524施压,由弹簧524通过弹簧支承突缘5231对弹簧柱523施压使弹簧柱523下行,带动上齿圈辊轴承座522下行,使上、下齿圈罗拉54、55之间的间隙变小,反之同例。依据图5的示意可知,上面提及的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的结构以及对上罗拉56的调整是完全与前述的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相同的,为了便于公众的理解,申请人略以示出了属于该上罗拉调整装置53的结构体系的上罗拉轴承座531、垫铁532、弹簧座533、调节弹簧534、套筒535和调节螺钉536,上罗拉轴座531通过其两端的滑槽循着第三、第四导突5132、5141置入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垫铁532对应于上罗拉轴承座531的上方,并且通过其两端的垫铁导槽5321循着第三、第四导突5132、5141置入于第二、第三立柱
513、514之间,弹簧座533对应于垫铁532的上方并且探入套筒535的筒腔内,套筒535固定在前述的顶板515上,调节弹簧534位于套筒535的筒腔内,该调节弹簧534的支承方式如同对弹簧524的描述,调节螺钉536旋配在套筒535的顶部。前述的上罗拉56的上罗拉轴头561转动地支承在上罗拉轴承座531上。由图5所示,前述的下齿圈辊轴551的下齿圈辊轴轴头5511转动地支承在下齿圈辊轴轴承座5512上,而下齿圈辊轴轴承座5512位于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底部;前述的下罗拉57的下罗拉轴头571转动地支承在下罗拉轴承座5711上,而下罗拉轴承座5711位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的底部。请参见图2、图3并且依然结合图1,上面已多次提及的动力传动机构7包括电机71、减速箱72、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下压棉辊第一链轮74a、下压棉棍第二链轮74b、第一、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75a、75b、上、下齿圈棍轴链轮76a、76b、上、下罗拉轴链轮77a、77b、第一、第二过渡链轮77c、77d、主动链轮78a、涨紧链轮78b、第一、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链条79a、79b、79c、79d、79e和第六链条79f,电机71与减速箱72传动连接,并且由减速箱72连同电机71固定在前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所述第二墙板12的一侧的下方,主动链轮78a固定在减速箱72的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721上,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固定在前述上压棉棍41朝向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端的上压棉棍棍轴轴头411上,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固定在上压棉辊41的另一端即朝向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上,下压棉辊第一链轮74a和第一过渡链轮77c共同固定在前述下压棉辊42朝向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上,并且第一过渡链轮77c位于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4a的外侧,下压棉辊第二链轮74b固定在下压棉辊42的朝向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端的下压棉棍棍轴轴头421上,第一输送帘棍轴链轮75a固定在前述第二输送帘棍26朝向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端的第二输送帘棍轴头261上,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75b和第二过渡链轮77d共同固定在第二输送帘辊26朝向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上,其中,第二过渡链轮77d位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的外侧,上齿圈辊轴链轮76a固定在前述上齿圈辊辊轴541朝向第二墙板12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轴轴头5411上(图2不),下齿圈棍轴链轮76b固定在下齿圈棍轴551同样朝向第二墙板12的一端的下齿圈辊轴轴头5511上(图2示),上罗拉轴链轮77a固定在前述上罗拉56朝向前述第一墙板11的一端的上罗拉轴头561上,下罗拉轴链轮77b固定在前述下罗拉57朝向第一墙板11的一端的下罗拉轴头571上,涨紧链轮78b转动地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第二墙板12的一侧,第一链条79a的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过渡链轮77c上,第二链条79b的一端套置在下压棉辊第一链轮74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罗拉轴链轮77a上,第三链条79c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辊轴链轮75a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罗拉轴链轮77b上,第四链条79d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78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上,中部套置在涨紧链轮78b上,并且该第四链条79d的中部还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相配合,第五链 条79e的一端套置在上齿圈棍轴链轮76b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压棉棍第二链轮74b上,第六链条79f的一端套置在下齿圈辊轴链轮76b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过渡链轮77d上。当电机71工作时,由电机71带动减速箱72工作,由减速箱72的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721带动主动链轮78a,由于第四链条79d套置在主动链轮78a、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和涨紧链轮78b上,并且由于该第四链条79d还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联结,因此由第四链条79d同时带动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和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进而由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带动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使上压棉辊41旋转,同时由第二输送帘辊链轮75b带动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使第二输送帘辊26旋转。由于第一链条79a与固定在上压棉辊41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上的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连接以及与固定在下压棉辊42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上的第一过渡链条77c连接,因此由该第一链条79a带动下压棉辊42旋转,进而由第二链条79b带动上罗拉轴链轮77a,使上罗拉56旋转,同时由第三链条79c带动下罗拉链轮77b,从而使下罗拉57旋转。又,第五链条79e带动上齿圈辊轴轴链轮76a旋转,及,由第六链条79f带动下齿圈辊轴链轮76b旋转,从而使上、下压棉辊41、42、上、下齿圈罗拉54、55和上、下罗拉56、57均处于旋转状态。请继续见图1和图3给出的纤维引出机构8包括箱盖81、导棉箱体82和纤维输出管83,箱盖81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墙板11、12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预开松辊3的长度方向的上方,导棉箱体82固定在前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与参开松辊3的长度方向的底部以及与预开松辊3背对所述喂棉机构5的一侧相对应,纤维输出管83连接在导棉箱体82的导棉箱体出口 821上。在前述的动力传动机构I处于工作状态下,以及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处于使预开松辊3工作的状态下,将由汽车内饰件产品如汽车隔音毡和/或地垫上裁除的废纤维边角料引入不敷出输送帘27上,废纤维边角料在途经上、下压棉辊41、42后进入喂棉机构5的上、下齿圈罗拉54、55之间,在上、下齿圈罗拉54、55的协同工作下废纤维边角料逐渐被引入上、下罗拉56、57之间,在上、下罗拉56、57的协同工作下将废纤维边角料朝着预开松辊3的方向徐缓输送,由预开松辊3的各钩刀轴36上的钩刀361将废纤维边角料撕碎成纤维状,并且落入纤维引出机构8的导棉箱体82内,由配接在导棉箱体82的导棉箱体出口 821处的纤维输出管83 (管路处配有风机)输出,供后道的精开松机精开松。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如实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客观地体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尤其经本申请人对废纤维边角料所作的模拟开松实验表明,具有理想的开松效果和开松效率,可满足汽车内饰生产厂商的使用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开松辊机架(I),该预开松辊机架(I)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一墙板(11),而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固定有一第二墙板(12),第一、第二墙板(I1、12)彼此对应;一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该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连接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的一端;一预开松辊(3),该预开松辊(3)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第二墙板(11、12)之间;一压棉机构(4 ),该压棉机构(4)设置在所述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上;一用于将由所述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输入的并且途经所述压棉机构(4)的废纤维边角料喂给所述预开松辊(3)的喂棉机构(5),该喂棉机构(5)设置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位于预开松辊(3)与压棉机构(4)之间;一用于驱使所述预开松辊(3)运动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该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设置在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与预开松辊(3)传动连接;一动力传动机构(7),该动力传动机构(7)设置在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同时与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压棉机构(4)和喂棉机构(5)传动连接;一用于将由所述的预开松辊(3)开松的纤维引出的纤维引出机构(8),该纤维引出机构(8)在对应于预开松辊(3)的位置并且在对预开松辊(3)的长度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蔽护的状态下与所述的预开松辊机架(I)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2)包括输送支架(21)、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侧挡板(24)、第一、第二输送帘辊(25、26)、输送帘(27)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输送支架(21)与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的所述一端连接,第一支架墙板(22)固定在输送支架(21)的一侧上部,第二支架墙板(23)固定在输送支架(21)的另一侧上部,并且与第一支架墙板(22)并行,侧挡板(24)固定在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之间,并且与第一输送帘棍(25)背对第二输送帘棍(26)的一侧的长度方向相对应,第一输送帘棍(25)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所述另一端 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墙板(23)上,第二输送帘棍(26)的一端和另一端各构成有一第二输送帘棍轴头(261),其中;所述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所述另一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 )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并且第二输送帘辊(26)与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输送帘(27)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辊(25 )上,而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输送帘棍(26)上,该输送帘(27)围绕第一、第二输送帘棍(25、26)运动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平面,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中的其中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墙板(22)背对所述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侧,并且与第一输送帘棍(25)的所述一端的第一输送帘棍轴头(251)相配合,而一对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 )中的另一个输送帘涨紧调整装置(28)设置在第二支架墙板(23)背对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侧,并且与第一输送帘辊(25)的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输送帘辊轴头(251)相配合;所述的压棉机构(4)对应于所述输送帘(27)的所述另一端的上方;所述喂棉机构(5)对应于所述第二输送帘辊(26)背对所述第一输送帘辊(25)的长度方向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开松辊(3)包括预开松辊辊体(31)、第一、第二端盘(32、33)、一组中间盘(34)、一组钩刀轴座(35)和一组数量与钩刀轴座(35)的数量相等的钩刀轴(36),预开松辊辊体(31)的一端延伸有一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311),而另一端延伸有一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311)转动地支承在第一轴承座(3111)上,而第一轴承座(3111)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所述第二墙板(12)的一侧,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转动地支承在第二轴承座(3121)上,而第二轴承座(3121)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所述第一墙板(11)的一侧,第一端盘(32)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31)朝向第一开松辊辊体轴头(311)的一端,第二端盘(33)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31)朝向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的一端,一组中部盘(34)以间隔状态固定在预开松辊辊体(31)的中部,并且位于第一、第二端盘(32,33)之间,一组钩刀轴座(35)围绕预开松辊辊体(31)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并且各钩刀轴座(35)的一端插置第一端盘(32)上,另一端插置在第二端盘(33)上,而中部插置在一组中间盘(34)上,在各钩刀轴座(35)上开设有自钩刀轴座(3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一钩刀轴槽(351),一组钩刀轴(36)分布于各钩刀轴座(35)上,并且插入所述的钩刀轴槽(351)内,各钩刀轴(36)的一端探出所述第一端盘(32)并且与第一端盘(32)固定,而另一端探出第二端盘(33)并且与第二端盘(33)固定,在各钩刀轴(36)的中部套置有一组钩刀(361),其中:所述的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与所述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开松辊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电机(61)、驱动轮(62)、开松辊传动轮(63)和驱动轮传动带(64),驱动电机(61)固定在驱动电机固定座¢11)上,而驱动电机固定座¢11)与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所述第一墙板(11)的一侧的底部固定,驱动轮出2)固定在驱动电机¢1)的驱动电机轴上,开松辊传 动轮¢3)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辊体(31)的所述第二开松辊辊体轴头(312)上,驱动轮传动带¢4)的一端套置在驱动轮¢2)上,另一端套置在开松辊传动轮(63)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棉机构(4)包括一上压棉辊(41)和一下压棉辊(42),上压棉辊(41)的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上压棉辊(41)的另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第二支架墙板(23)上,在该上压棉辊(41)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上压棉辊(41)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上压棉辊辊翅(412),下压棉辊(42)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转动地支承在第一支架墙板(22)上,而下压棉辊(42)的另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支架墙板(23)上,在该下压棉辊(42)的辊体上并且沿着下压棉辊(42)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下压棉辊辊翅(422),所述上压棉辊(41)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以及下压棉辊(42)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均与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7)传动连接,其中:所述的下压棉辊(42)对应于上压棉辊(41)与所述的喂棉机构(5)之间,并且上压棉辊(41)处于下压棉辊(42)的侧上方,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构(I)的所述一侧的上方的所述第一墙板(11)与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的所述另一侧的上方的所述第二墙板(12)之间的间距是与所述第一、第二支架墙板(22,23)之间的间距相等的,所述第二输送帘辊(26)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与动力传动机构(X)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喂棉机构(5)包括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上、下齿圈罗拉(54、55)、上罗拉(56)和下罗拉(57),一对轴承座支架(51)彼此对应,该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一墙板(11)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墙板(22)的一端,而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同样固定在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第二墙板(12)朝向所述第二支架墙板(23)的一端,各轴承座支架(51)由底板(511)、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和顶板(515)构成,底板(511)与预开松棍机架(I)固定,第一、第二、第三立柱(512、513、514)彼此以纵向并行并且以相互间隔的状态构成于底板(511)上,其中,第二立柱(513)位于第一、第三立柱(512、514)之间,在第一立柱(512)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导突(5121),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一立柱(512)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导突(5131),该第二导突(5131)与第一导突(5121)相对应,第二立柱(513)朝向第三立柱(514)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三导突(5132),第三立柱(514)朝向第二立柱(513)的一侧的高度方向构成有一第四导突(5141),该第四导突(5141)与第三导突(5132)相对应,顶板(515)的一端与第一立柱(512)的顶部固定,中部与第二立柱(513)的顶部固定,另一端与第三立柱(514)的顶部固定,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中的其中一个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设置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中的另一个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样对应于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中的其中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53)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中的另一个上罗拉调整装置(53)设置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样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上齿圈罗拉(54)由上齿圈棍轴(541)和一组上齿圈(542)构成,一组上齿圈(542)彼此以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上齿圈辊轴(541)的长度方向,在各上齿圈(542)的圆周方向间隔构成有上齿圈咬合齿(5421),上齿圈辊轴(541)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 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该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上方,而上齿圈棍轴(541)的另一端的上齿圈辊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该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所述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上方,下齿圈罗拉(55)由下齿圈棍轴(551)和一组下齿圈(552)构成,一组下齿圈(552)彼此以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方式固定在下齿圈棍轴(551)的长度方向,在各下齿圈(552)的圆周方向间隔构成有下齿圈咬合齿(5521),下齿圈咬合齿(5521)与所述的上齿圈咬合齿(5421)相配合,下齿圈辊轴(551)的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551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中的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该其中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下方,下齿圈辊轴(551)的另一端的下齿圈辊辊轴轴头(5511)转动地支承在一对轴承座支架(551)中的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同样对应于该另一个轴承座支架(51)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的下方,上罗拉(56 )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上罗拉轴头(56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的上方,在该上罗拉(56)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上罗拉锯齿(562),下罗拉(57)通过其一端以及另一端的下罗拉轴头(571)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的一对轴承座支架(5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二、第三立柱(513、514)之间的下方,在该下罗拉(57)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下罗拉锯齿(572),所述的第二输送帘辊(26)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上压棉辊(41)的上压棉辊轴头(411)、下压棉辊(42)的下压棉辊轴头(421)、上齿圈辊轴(541)的上齿圈辊轴轴头(5411)、下齿圈辊轴(551)的下齿圈辊轴轴头(5511)、上罗拉轴头(561)和下罗拉轴头(571)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7)的传动连接为链传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机构(7)包括电机(71)、减速箱(72)、上压棉辊第一、第二链轮(73a、73b)、下压棉辊第一、第二链轮(74a、74b)、第一、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75a、75b)、上、下齿圈棍轴链轮(76a、76b)、上、下罗拉轴链轮(77a、77b)、第一、第二过渡链轮(77c、77d)、主动链轮(78a)、涨紧链轮(78b)、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链条(79a、79b、79c、79d、79e)和第六链条(79f),电机(71)与减速箱(72)传动连接,并且由减速箱(72)连同电机(71)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所述第二墙板(12)的一侧的下方,主动链轮(78a)固定在减速箱(72)的减速箱末级动力输出轴(721)上,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固定在所述上压棉辊(41)的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上,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固定在上压棉辊(41)的另一端的上压棉辊辊轴轴头(411)上,下压棉辊第一链轮(74a)和第一过渡链轮(77c)共同固定在所述下压棉辊(42)的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上,并且第一过渡链轮(77c)位于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4a)的外侧,下压棉辊第二链轮(74b)固定在下压棉辊(42)的另一端的下压棉辊辊轴轴头(421)上,第一输送帘棍轴链轮(75a)固定在所述第二输送帘棍(26) —端的第二输送帘辊轴头(261)上,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和第二过渡链轮(77d)共同固定在第二输送帘棍(26)另一端的第二输送帘棍轴头(261)上,其中,第二过渡链轮(77d)位于第二输送帘辊轴链轮(75b)的外侧,上齿圈辊轴链轮(76a)固定在所述上齿圈辊辊轴(541)朝向所述第二墙板(12)的一端的上齿圈辊轴轴头(5411)上,下齿圈辊轴链轮(76b)固定在所述下齿圈棍轴(551)同样朝向第二墙板(12)的一端的下齿圈棍轴轴头(5511)上,上罗拉轴链轮(77a)固定在所述上罗拉(56)朝向所述第一墙板(11)的一端的上罗拉轴头(561)上,下罗拉轴链轮(77b)固定在所述下罗拉(57)朝向第一墙板(11)的一端的下罗拉轴头(571)上,涨紧链轮·(78b)转动地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I)朝向第二墙板(12)的一侦牝第一链条(79a)的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一链轮(73a)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一过渡链轮(77c)上,第二链条(79b)的一端套置在下压棉辊第一链轮(74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罗拉轴链轮(77a)上,第三链条(79c)的一端套置在第一输送帘辊轴链轮(75a)上,另一端套置在下罗拉轴链轮(77b)上,第四链条(79d)的一端套置在主动链轮(78a)上,另一端套置在上压棉辊第二链轮(73b)上,中部套置在涨紧链轮(78b)上,并且该第四链条(79d)的中部还与第二输送帘棍轴链轮(75b)相配合,第五链条(79e)的一端套置在上齿圈棍轴链轮(76b)上,另一端套置在下压棉辊第二链轮(74b)上,第六链条(79f)的一端套置在下齿圈辊轴链轮(76b)上,另一端套置在第二过渡链轮(77d)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引出机构(8)包括箱盖(81)、导棉箱体(82)和纤维输出管(83),箱盖(81)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墙板(11、12)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预开松辊(3)的长度方向的上方,导棉箱体(82)固定在所述预开松辊机架(I)上并且与预开松辊(3)的长度方向的底部以及与预开松辊(3)背对所述喂棉机构(5)的一侧相对应,纤维输出管(83)连接在导棉箱体(82)的导棉箱体出口 (821)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各包括垫块(521)、上齿圈辊轴承座(522)、弹簧柱(523)、弹簧(524)、弹簧上盖(525)、弹簧套筒(526)和弹簧调整螺钉(527),垫块(521)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垫块导滑槽(5211),另一端开设有一第二垫块导滑槽(5212),第一垫块导滑槽(5211)与所述的第一导突(5121)滑动配合,第二垫块导滑槽(5212)与所述的第二导突(5131)滑动配合,上齿圈棍轴承座(522)位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立柱(512、513)之间,与第一导突(5121)以及第二导突(5131)滑动配合,并且该上齿圈辊轴承座(522)对应于垫块(521)的上方,所述上齿圈辊轴(541)的上齿圈辊轴轴头(5411)转动地支承在上齿圈辊轴承座(522)上,弹簧柱(523)对应于上齿圈辊轴承座(522)朝向上的一侧,弹簧套筒(526)以纵向状态固定在所述顶板(515)上,该弹簧套筒(526)具有一套筒腔(5261),所述的弹簧柱(523)探入套筒腔(5261)内,弹簧(524)和弹簧上盖(525)容纳在套筒腔(5261)内,其中,弹簧(524)套置在弹簧柱(523)上,并且该弹簧(524)的下端支承在弹簧柱(523)上的弹簧支承凸缘(5231)上,而弹簧(524)的上端支承在弹簧上盖(525)上,弹簧上盖(525)与弹簧调整螺钉(527)相对应,而弹簧调整螺钉(527)旋配在弹簧套筒(526)的顶部并且探入到套筒腔(5261)内,所述的一对上罗拉调整装置(53)的结构是与上齿圈罗拉调整装置(52)的结构完全相同 的。
专利摘要一种废纤维边角料预开松机,属于无纺织机械领域。包括预开松辊机架,其一侧的上方固定第一墙板、另一侧的上方固定第二墙板;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连接在预开松辊机架的一端;预开松辊,支承在第一、第二墙板间;压棉机构,设置在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上;喂棉机构,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上,且位于预开松辊与压棉机构间;预开松辊驱动机构,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上,且与预开松辊连接;动力传动机构,设置在预开松辊机架上,且与废纤维边角料输送机构、压棉机构和喂棉机构连接;纤维引出机构,与预开松辊机架固定。具有良好的开松效果,理想的开松效率,能够满足废纤维的回用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体现循环经济,降低汽车内饰件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D01G9/14GK203128705SQ20132012677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
发明者潘四 申请人:江苏常盛无纺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