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8749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缝纫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适当地切断缝线的缝纫机。缝纫机具有机座部、支柱部、机臂部、用于切断缝线的切线刀以及用于将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切线刀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具有棒状的第二连杆、摆动机构和棒状的刀侧连杆。摆动机构伴随第二连杆的移动而摆动。刀侧连杆伴随摆动机构的摆动而在其延伸方向上移动。摆动机构具有主体构件和可动杆构件。主体构件具有固定杆部和轴部。固定杆部自轴部的一端部朝向与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与刀侧连杆相连接。可动杆构件与轴部的另一端部相连结,与第二连杆相连接。机座部以轴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中的处于固定杆部和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
【专利说明】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切线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缝纫机具有利用上轴旋转的力来切断缝线的切线机构。日本特许公开2008年第22908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在针板的下侧具有切线机构的缝纫机,该切线机构包括可动刀、固定刀和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用于将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可动刀。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摆动机构。第一连杆在支柱部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杆伴随上轴的旋转而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第二连杆在机座部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连杆伴随第一连杆的移动而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摆动机构与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相连接,伴随第二连杆的移动而摆动。第三连杆伴随摆动机构的摆动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第三连杆与可动刀相连接。第三连杆驱动可动刀。可动刀与固定刀协作而切断缝线。摆动机构具有支承轴、摆动杆、第一摆动臂和第二摆动臂。支承轴自摆动杆下端向下方向延伸,以摆动杆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摆动杆。第一摆动臂自摆动杆上端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连杆与第一摆动臂的顶端相连接。第二摆动臂自摆动杆的下端与第一摆动臂平行地延伸。第二连杆与第二摆动臂的顶端相连接。在第二连杆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时,摆动机构以支承轴为中心进行摆动。操作者通过改变摆动机构对应于第二连杆的移动进行摆动的摆动范围来调整可动刀的驱动时机。上述摆动机构在相对于支承轴而言的上侧连接有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缝纫机在切断缝线时,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受到力的作用。摆动机构仅支承轴的上侧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受到极大的力的作用时,支承轴容易变形。在支承轴发生了变形时,缝纫机的摆动机构不能对应于第二连杆的移动适当地进行摆动。此时,第三连杆的驱动状态变得不稳定,因此,有时不能适当地切断缝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切断缝线的缝纫机。
[0004]技术方案I的缝纫机包括:机座部;支柱部,其自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其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与上述机座部相对地延伸,在内部具有上轴;切线刀,其配置于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且是针板的下侧的位置,用于切断缝线;以及连杆机构,其用于将上述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上述切线刀;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杆机构包括:上轴侧连杆,其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伴随上述上轴的旋转而在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摆动机构,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伴随上述上轴侧连杆的移动而摆动;以及刀侧连杆,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平行地延伸,该刀侧连杆的一端与上述摆动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切线刀相连接,伴随上述摆动机构的摆动而在该刀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上述摆动机构包括:主体构件,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和自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刀侧连杆相连接的固定杆部;以及可动杆构件,其与上述主体构件的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相连结,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上述机座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以上述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中的处于上述固定杆部和上述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
[0005]缝纫机的机座部的支承部以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中的处于固定杆部和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在轴部的一端部设有固定杆部,在轴部的另一端部设有可动杆构件。缝纫机切断缝线时的力作用于摆动机构中的配置有固定杆部和可动杆构件的轴部的两端。作用于轴部的力不偏向任一侧,是均衡的,因此,摆动机构的摆动稳定。因此,切线刀伴随摆动机构的摆动而适当地进行动作。缝纫机能够适当地切断缝线。
[0006]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杆构件包括:延伸设置部,其与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及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框部,其与上述延伸设置部的上述轴部侧的端部相连结,具有以上述可动杆构件能够绕上述轴部转动的方式将上述可动杆构件支承于上述轴部的孔;以及固定部,其设于上述框部,将上述可动杆构件以不能相对于上述轴部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轴部。操作者通过使可动杆构件相对于轴部转动,能够调整出延伸设置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状态。固定部能够以延伸设置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状态将可动杆构件固定于主体构件。摆动机构的摆动范围根据延伸设置部的延伸方向而相应地变化。在摆动范围发生了变化时,切线刀的驱动范围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能够通过调整延伸设置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而容易地调整切线刀的驱动范围。缝纫机能够适当地调整切线刀切断缝线的时机。
[0007]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框部包括:圆筒状的第一框部,其在内周面具有上述孔;第二框部,其配置于上述第一框部的圆筒的外周;以及切割槽,其在上述第一框部和上述第二框部沿着上述孔的轴线延伸;上述第二框部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在由上述切割槽分割成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沿着与上述切割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上述固定部是插入到上述螺纹孔中并贯通上述切割槽,从而缩小上述切割槽的宽度的螺钉;通过将上述螺钉紧固于上述螺纹孔,缩小上述切割槽的宽度而缩小上述第一框部的上述孔的内径,从而使上述孔的内周面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由此,将上述可动杆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轴部。缝纫机能够通过调整对螺钉进行紧固的紧固程度来调整孔的直径。缝纫机仅通过旋松螺钉,即能够将可动杆构件的延伸设置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调整为多个状态。缝纫机仅通过对螺钉进行紧固,即能够将可动杆构件固定于主体构件。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改变可动杆构件的延伸设置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延伸方向。
[0008]技术方案4?6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摆动机构具有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固定于上述轴部在上述可动杆构件的与上述固定杆部相反那一侧的部分上,限制上述可动杆构件的移动。固定构件限制可动杆构件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可动杆构件在调整延伸设置部的延伸方向时,即使放松可动杆构件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固定,也能防止可动杆构件相对于轴部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操作者能够在调整延伸设置部的延伸方向时,可靠地将可动杆构件连结于主体构件的规定位置。
[0009]技术方案7的缝纫机包括:机座部;支柱部,其自作为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的第一端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其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与上述机座部相对地延伸,在内部具有上轴;切线刀,其配置于作为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的第二端部且是针板的下侧的位置,用于切断缝线;以及连杆机构,其用于将上述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上述切线刀;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杆机构包括:上轴侧连杆,其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伴随上述上轴的旋转而在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摆动机构,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伴随上述上轴侧连杆的移动而摆动;以及刀侧连杆,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平行地延伸,该刀侧连杆的一端与上述摆动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切线刀相连接,伴随上述摆动机构的摆动而在该刀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上述摆动机构包括:主体构件,其具有朝向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轴部和自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的固定杆部;以及可动杆构件,其与上述主体构件的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相连结,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刀侧连杆相连接;上述机座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以上述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中的处于上述固定杆部和上述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
[0010]缝纫机的机座部的支承部以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中的处于固定杆部和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在轴部的一端部设有固定杆部,在轴部的另一端部设有可动杆构件。缝纫机切断缝线时的力作用于摆动机构中的配置有固定杆部和可动杆构件的轴部的两端。作用于轴部的力不偏向任一侧,是均衡的,因此,摆动机构的摆动稳定。因此,切线刀伴随摆动机构的摆动而适当地进行动作。缝纫机能够适当地切断缝线。
[0011]技术方案8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机座部具有连杆配置部,该连杆配置部在上述机座部的外侧下侧面自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侧延伸至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用于配置上述上轴侧连杆。缝纫机在机座部的下侧面设有用于配置上轴侧连杆的连杆配置部,因此,无需在机座部内确保用于配置上轴侧连杆的空间。因此,缝纫机能够减小对机座部内的其他机构(例如送布机构)的配置上的制约。
[0012]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缝纫机在上述机座部的内部具有驱动梭子的下轴;上述机座部包括:第一机座部,其配置于上述支柱部的下侧部分,在内部具有与上述下轴相连接的齿轮;第二机座部,其自上述第一机座部朝向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与上述机臂部相对地延伸;壁部,其在上述第一机座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将上述第一机座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之间隔离开来;以及轴孔,其贯通上述壁部,且具有能够供上述下轴穿过的直径;上述下轴从上述轴孔中通过,在上述第一机座部的内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的内部延伸。壁部能够抑制齿轮驱动时产生的声音传递到在第二机座部侧操作缝纫机的操作者。因此,操作者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下操作缝纫机。
[0013]技术方案10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上轴侧连杆呈沿着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延伸的棒状。因此,第二连杆能够高效地将第一连杆移动的力传递到切线刀。
[0014]技术方案11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杆配置部在上述机座部的外侧下侧面处形成为朝上方凹陷的槽状。因此,第二连杆不会与机座部下方的构件(例如工作台)发生干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缝纫机I的立体图。
[0016]图2是缝纫机I的右视图。
[0017]图3是缝纫机I内部的立体图。[0018]图4是缝纫机I的仰视图。
[0019]图5是图4的V — V剖视图。
[0020]图6是连杆机构20、传递机构70的立体图。
[0021 ]图7是传递机构70的俯视图。
[0022]图8是传递机构70的俯视图。
[0023]图9是连接部24的放大立体图。
[0024]图10是摆动机构40的放大立体图。
[0025]图11是主体构件41的立体图。
[0026]图12是可动杆构件42的立体图。
[0027]图13是可动杆构件42的立体图。
[0028]图14是切线刀16和摆动机构40的立体图。
[0029]图15是第一状态的切线刀16的俯视图。
[0030]图16是第二状态的切线刀16的俯视图。
[0031]图17是第三状态的切线刀16的俯视图。
[0032]图18是连接部24的右视图。
[0033]图19是摆动机构40和切线刀16的立体图。
[0034]图20是连接部24的右视图。
[0035]图21是摆动机构40和切线刀16的立体图。
[0036]图22是改变了可动刀18的驱动范围时的俯视图。
[0037]图23是变形例的摆动机构80和切线刀16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X轴方向为缝纫机I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缝纫机I的前后方向。
[0039]参照图1?图5、图9说明缝纫机I的构造。缝纫机I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沿前后方向延伸,具有第一机座部8和第二机座部9。第一机座部8位于缝纫机I的后部,第二机座部9位于第一机座部8的前方。第一机座部8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在第一机座部8的内部具有下轴7、齿轮机构10等。齿轮机构10配置在下轴7的后端附近。如图9所示,齿轮机构10具有齿轮101、齿轮轴部102和连结部103。齿轮101呈以齿轮轴部102为中心的大致扇型,与下轴7后端的齿轮701啮合。齿轮101能够以齿轮轴部102为中心摆动。连结部103与齿轮101 —体形成,能够以齿轮轴部102为中心摆动。连结部103经由曲柄连杆(省略图示)与上轴6的偏心轴62相连接。齿轮机构10将经由曲柄连杆和上轴6的偏心轴62传递来的上轴马达(省略图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下轴
7。毛毡(省略图示)向齿轮机构10涂布润滑剂。下轴7驱动梭子机构11。
[0040]第二机座部9具有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容纳部92位于第一机座部8的前方。容纳部92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容纳部9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机座部8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容纳部9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第一机座部8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容纳部92的内部具有下轴7、送布机构(省略图示)等。下轴7在容纳部9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沿前后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容纳部92的后侧面在其与第一机座部8前侧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壁部96。壁部96将第一机座部8和容纳部92之间隔离开来。壁部96具有轴孔97。轴孔97贯通壁部96,具有能够供下轴7穿过的直径。下轴7从轴孔97中通过,在第一机座部8的内部和第二机座部9 (针板支承部91、容纳部92)的内部延伸。
[0041]容纳部92的外侧下侧面具有连杆配置部921。连杆配置部921呈槽状,自容纳部92的下侧面朝上方凹陷。连杆配置部921在容纳部9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沿前后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连杆配置部921自容纳部92下侧面的前端延伸到后端。连杆配置部921在内部配置有第二连杆22。四个底部支脚922自容纳部92下侧面的四角朝下方突出。四个底部支脚922是在工作台(省略图示)上支承缝纫机I的底座。四个底部支脚922均呈大致圆柱形。四个底部支脚922各自的下表面与工作台(省略图示)抵接。
[0042]针板支承部91自容纳部92的前侧面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处朝前方突出。针板支承部91呈大致长方体但下侧面发生了弯曲的箱状,针板支承部9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容纳部9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的大致一半。针板支承部91的上表面位于比容纳部92的上表面略微靠上方的位置。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由开口部911连通。在针板支承部91的内部具有下轴7、梭子机构11、切线刀16等。下轴7在针板支承部91内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从开口部91中通过向容纳部92延伸。梭子机构11与下轴7的前端相连接。在针板支承部91的上表面具有作业台5。作业台5在大致中央具有针板12。针板12在大致中央具有容针孔(省略图示)。
[0043]支柱部3自第一机座部8的上部朝上方延伸。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与机座部2相对地朝前方延伸。上轴6在机臂部4和支柱部3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轴6的后端与上轴马达(省略图示)相连接。支柱部3在内部具有传递机构70。传递机构70位于上轴马达的前侧。上轴6在传递机构70的前方具有偏心轴62。机臂部4在前端具有前端部111,前端部111的下方与针板12的上表面相对。前端部111在内部具有针杆驱动机构61、针杆、压杆(省略图示)等。针杆与针杆驱动机构61相连接。机针(省略图示)安装于针杆的下端。压脚(省略图示)安装于压杆的下端。针杆驱动机构61与上轴6的前端相连接。上轴6驱动针杆驱动机构61,使针杆上下运动。
[0044]缝纫机I在机座部2的上方具有压布机构93。压布机构93与容纳部92内部的送布机构(省略图示)相连接。压布机构93具有压框94和夹框95。压框94为具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状的开口的框构件。压框94能够伴随压框上下运动机构(省略图示)的驱动而上下运动。夹框95位于压框94的下方。夹框95具有与压框94的开口形状大致相同的开口。压布机构93将布料(省略图示)夹在压框94和夹框95之间,从而在作业台5上保持布料。送布机构以压布机构93能够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压布机构93。机针伴随上轴6的旋转而上下往复移动。上轴6伴随上轴马达的驱动而旋转。如上所述,梭子机构11伴随下轴7的旋转而进行驱动。下轴7伴随上轴马达的驱动而旋转。缝纫机I的控制装置基于缝制数据对送布机构进行控制。送布机构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驱动压布机构93。布料在作业台5上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缝纫机I 一边使机针上下运动一边驱动梭子机构11,且使布料移动。因此,缝纫机I能够在布料上形成针迹。
[0045]参照图6?图17说明切线刀16、连杆机构20和传递机构70的构造。传递机构70用于将上轴6的旋转力传递到连杆机构20。连杆机构20用于向切线刀16的可动刀18传递上轴6的旋转力。切线刀16用于切断缝线。
[0046]如图6所示,传递机构70配置在支柱部3内的位于机臂部4后方的部位。传递机构70具有凸轮板71、驱动杆72、电磁元件73和转动板75。凸轮板71固定于上轴6,位于偏心轴62的后方且是上轴马达的前方的位置。凸轮板71呈圆形板状。上轴6贯通凸轮板71的轴心。凸轮板71伴随上轴6的旋转而旋转。凸轮板71的前侧面具有朝后方凹陷的凸轮槽71A。凸轮槽71A为周状的槽。
[0047]驱动杆72配置于凸轮板71的前方且是上轴6的上方的位置。驱动杆72为左右方向长的板状,在右端与第一连杆21的上端相连接。如图7所示,第一连杆21自驱动杆72的右端以相对于铅直方向向后方稍稍倾斜的方式延伸。驱动杆72在右端的左侧具有朝后方突出的突出部72A。凸轮槽71A位于突出部72A的后方。突出部72A能够与凸轮槽71A卡合。驱动杆72在突出部72A的右侧上端部具有朝前方突出的限制部72B。限制部72B自下方与机臂部4的限制片(省略图示)抵接,限制驱动杆72的右端向上方摆动。因此,驱动杆72的突出部72A不会移动到比凸轮槽71A上端靠上侧的位置。驱动杆72在左端的右侧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孔(省略图示)。棒状的轴74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穿过该贯通孔。轴74支承于机臂部4。驱动杆72能够以轴74为支点转动,且能够沿着轴7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弹簧(省略图示)在驱动杆72的后方卷绕于轴74上,朝前方对驱动杆72施力。
[0048]电磁元件73配置于驱动杆72左端的前方,固定于机臂部4。电磁元件73具有主体部731和推杆(plunger) 732。主体部731呈大致圆柱形。推杆732自主体部731朝后方延伸。推杆732在后端具有圆筒部733。圆筒部733自推杆732朝上方延伸。电磁元件73通过在通电和非通电之间切换,能够使推杆732沿前后方向移动。
[0049]转动板75配置于圆筒部733的后方且是驱动杆72左端的前方的位置。转动板75呈板状。转动板75在左端侧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751。台阶螺钉752沿上下方向延伸,插入孔751中。台阶螺钉752紧固于机臂部4。转动板75在孔751的右方具有突出部753和突出部754。突出部753自转动板75的右端部朝后方突出。突出部754自转动板75的前端部朝前方突出。转动板75能够以台阶螺钉752为支点转动,突出部753能够摆动。突出部754与圆筒部733接触。突出部753与驱动杆72左端的前侧面接触。
[0050]如图7所示,在电磁元件73处于非通电时,推杆732位于前方。在推杆732位于前方时,驱动杆72在卷绕于轴74上的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前方推压突出部753。转动板75进行转动直到突出部754与圆筒部733接触。此时,驱动杆72沿着轴74朝前方移动,驱动杆72的突出部72A自凸轮槽71A隔开间隔。因此,在上轴6旋转时,驱动杆72不发生摆动。此时,驱动杆72的右端位于摆动范围的上侧。
[0051]如图8所示,在电磁元件73通电时,推杆732朝后方移动。在推杆732朝后方移动时,圆筒部733向后方推压转动板75的突出部754。转动板75转动,突出部753向后方推压驱动杆72。此时,驱动杆72沿着轴74朝后方移动,突出部72A与凸轮槽71A卡合。因此,在上轴6旋转时,突出部72A沿着凸轮槽71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突出部72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驱动杆72的右端以轴74为支点摆动。
[0052]如图6?图10所示,连杆机构20具有第一连杆21、连接部24、第二连杆22、摆动机构40和刀侧连杆23。第一连杆21、连接部24和第二连杆22介于摆动机构40和传递机构70之间。刀侧连杆23介于摆动机构40和切线刀16 (参照图14)之间。第一连杆21呈棒状,在支柱部3内和机座部2的第一机座部8 (参照图1)内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连杆21从上轴6的右方通过。第一连杆21的上端与传递机构70的驱动杆72的右端相连接。第一连杆21能够伴随驱动杆72右端的摆动而在其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
[0053]如图9所示,连接部24配置于第一机座部8内且是齿轮机构10的下方的位置。连接部24具有转动部241和轴部242。转动部241具有圆筒部245、第一臂部243和第二臂部244。圆筒部245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第一臂部243呈自圆筒部245的右端侧朝后方延伸的板状。第二臂部244呈自圆筒部245的左端侧朝下方延伸的板状。第一连杆21的下端与第一臂部243的后端相连接。第一连杆21自第一臂部243的后端从齿轮机构10的右方通过而朝上方延伸。第二连杆22的后端与第二臂部244的下端相连接。第二臂部244具有自其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后方突出的突出部247(参照图18)。突出部247在后端具有孔部246 (参照图18)。弹簧(省略图示)的一端部与孔部246相连接,弹簧的另一端部与第一机座部8相连接。轴部242呈截面为圆形的棒状,沿左右方向贯通圆筒部245。轴部242支承于第一机座部8。轴部242以转动部241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转动部241。转动部241能够伴随第一连杆21沿着其延伸方向的移动而以圆筒部245为支点转动。弹簧始终向使转动部241绕右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对转动部241施力。在转动部241绕右视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连杆21朝上方移动,驱动杆72朝上方摆动直到其限制部72B与机臂部4的限制片抵接。
[0054]如图6所示,第二连杆22与机座部2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连杆22为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的棒状。第二连杆22的后端与转动部241的第二臂部244 (参照图9)的下端相连接。第二连杆22在下轴7的下方延伸。如图4所示,第二连杆22自第一机座部8内朝前方延伸。第二连杆22从容纳部92下侧面的连杆配置部921内通过。因此,第二连杆22不会自容纳部92的下侧面朝下方突出。第二连杆22的前端自连杆配置部921的前端朝前方突出。
[0055]如图4所示,缝纫机I在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处以及连接部分的下方具有摆动机构40。如图10、图11所示,摆动机构40具有主体构件41、可动杆构件42和固定构件44。主体构件41具有固定杆部411和轴部412。轴部412呈截面为圆形的棒状。轴部412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杆部411自轴部412的上端朝右方且是与轴部412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固定杆部411和轴部412是一体的。固定杆部411在顶端具有孔413。孔413沿上下方向贯通固定杆部411的顶端。刀侧连杆23的后端与固定杆部411的顶端相连接。螺钉414插入孔413中,以刀侧连杆23能够转动的方式将该刀侧连杆23的后端连接于固定杆部411的顶端。
[0056]可动杆构件42以能装卸的方式设于主体构件41的轴部412的下端侧。可动杆构件42具有延伸设置部421、框部43和固定部422。可动杆构件42通过框部43和固定部422固定于轴部412。
[0057]如图12、图13所示,框部43具有第一框部431和第二框部432。第一框部431呈圆筒状。第一框部431的轴线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第一框部431具有孔434。孔434沿轴线方向贯通第一框部431。孔434的内径稍大于主体构件41的轴部412的直径。在第一框部431的外周壁具有第二框部432。第二框部432呈大致圆筒状。第二框部432的轴线沿着与孔4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0058]第一框部431和第二框部432具有切割槽433。切割槽433沿着第一框部431的轴线方向延伸,即沿着孔434的延伸方向延伸。切割槽433呈狭缝状。形成切割槽433的两个壁面435相对。切割槽433的位于第一框部431侧的部分与孔434连通,从而在第一框部431上形成间隙。切割槽433的位于第二框部432侧的部分将第二框部432分割为两个部分。第二框部432的这两个部分隔着切割槽433彼此相对。如图13所示,第二框部432在这两个部分分别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孔。该孔沿着与第一框部431的孔4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其中一个孔具有螺纹孔436。
[0059]如图12所示,固定部422为螺钉,能够紧固于第二框部432的该一个孔的螺纹孔436中。固定部422从第二框部432的位于与螺纹孔436相反的那一侧的另一个孔中穿过,连接于螺纹孔436中。在将固定部422紧固于螺纹孔436中时,形成切割槽433的两个壁面435之间的宽度变窄。因此,第一框部431的孔434的内径变小。
[0060]延伸设置部421自框部43的第一框部431中的与第二框部432侧相反的那一侧沿着与孔4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延伸设置部421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与主体构件41的固定杆部411 (参照图10)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和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延伸设置部421在顶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孔425。如图10所示,第二连杆22的前端以该第二连杆22能够相对于延伸设置部421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螺栓426穿过孔425,将第二连杆22的前端连接于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
[0061]操作者在向主体构件41固定可动杆构件42时,使主体构件41的轴部412从第一框部431的孔434中通过,将固定部422紧固于螺纹孔436中。此时,由于孔434的内径变小,因此,孔434的内周面与轴部412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可动杆构件42在使延伸设置部421朝向与主体构件41的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状态下,以不能相对于轴部412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轴部412。
[0062]固定构件44配置于主体构件41的轴部412的下端且是被固定在轴部412上的可动杆构件42的下方的位置。固定构件44呈圆筒状。固定构件44的径向大小与第一框部431的径向大小大致相同。固定构件44具有沿着轴线贯通的孔(省略图示)。轴部412插入该孔中。如图12所示,多个螺钉441自固定构件44的外周壁向中心插入。在将螺钉441紧固后,螺钉441的顶端自固定构件44的内壁朝内侧突出。通过在轴部412插入到固定构件44的孔中的状态下对螺钉441进行紧固,而将固定构件44固定于轴部412。固定构件44限制配置于其上方的可动杆构件42朝下方移动。
[0063]如图4、图5所示,第二机座部9在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开口部911处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承部924。支承部924位于针板支承部91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的左侧。支承部924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923。摆动机构40的主体构件41的轴部412穿过贯通孔923。贯通孔923的内径稍大于轴部412的外径。支承部924以轴部41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412中的处于固定杆部411和可动杆构件42之间的部分。因此,摆动机构40的固定杆部411和可动杆构件42能够摆动。固定杆部411位于支承部924的上端,可动杆构件42位于支承部924的下端。可动杆构件42的下表面配置在与容纳部92的下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延伸设置部421自轴部412朝右方延伸,其顶端配置在连杆配置部921的前端的前方。第二连杆22沿着连杆配置部921呈一条直线状地延伸。第二连杆22的前端自连杆配置部921的前端朝前方突出,与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相连接。
[0064]如图3所示,固定杆部411配置于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部。固定杆部411自轴部412朝右方延伸,其顶端位于下轴7的右上方。固定杆部411在顶端与刀侧连杆23的后端相连接。刀侧连杆23自固定杆部411的顶端朝前方延伸,位于针板支承部91内且是下轴7的右上方的位置。
[0065]如图14所示,刀侧连杆23呈前后方向长的板状。刀侧连杆23沿水平前方方向延伸,在前端附近朝斜下前方弯折,然后再折向水平方向朝前方延伸。刀侧连杆23的前端位于梭子机构11的上方。切线刀16位于梭子机构11的上方且是针板12的下方的位置。切线刀16具有固定刀17和可动刀18。刀侧连杆23的前端与可动刀18相连接。
[0066]参照图15?图17说明切线刀16的构造。图15?图17中可动刀18的转动状态不同。以下,将图15所示的可动刀18的状态称为“第一状态”,将图16所示的可动刀18的状态称为“第二状态”,将图17所示的可动刀18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
[0067]固定刀17配置于针板12的下表面且是容针孔(省略图示)的左侧的位置。固定刀17具有基端部17A、延伸设置部17B和刀刃部17C。基端部17A和延伸设置部17B呈板状。基端部17A具有两个长孔171。基端部17A的上表面与针板12的下表面接触。螺钉172分别自下方穿过两个长孔171,将固定刀17固定于针板12。固定刀17能够在长孔171的长边的长度范围内改变其相对于针板12的固定位置。延伸设置部17B自基端部17A的右端稍稍朝下方延伸,然后在下端朝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延伸设置部17B位于比基端部17A靠下侧的位置。延伸设置部17B的后端突出到针板12的容针孔下方附近的位置。在延伸设置部17B的后端具有刀刃部17C。刀刃部17C顶端锋利,能够切断缝线。固定刀17通过在长孔171的长边的长度范围改变其相对于针板12的固定位置,能够改变刀刃部17C的位置。
[0068]可动刀18配置于固定刀17的右方。可动刀18具有主体部181、突出部182和突出部183。主体部181呈圆形板状,在大致中央处具有孔184。突出部182自主体部181朝一侧突出,突出部183自主体部181朝另一侧突出。轴191 (参照图14)配置于固定刀17的右方,自下方穿过孔184。轴191的上端固定于针板12。可动刀18能够以轴191为支点转动。突出部183在突出方向端部具有孔185。销192穿过刀侧连杆23前端的孔(省略图示)以及孔185,将可动刀18和刀侧连杆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起来。可动刀18伴随刀侧连杆23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突出部182以轴191为支点摆动。
[0069]可动刀18在刀侧连杆23移动到后方时的状态为第一状态(参照图15)。可动刀18在刀侧连杆23移动到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处时的状态为第二状态(参照图16)。可动刀18在刀侧连杆23移动到前方时的状态为第三状态(参照图17)。
[0070]如图15所示,在可动刀18处于第一状态时,突出部182位于主体部181的前方,突出部183位于主体部181的后方。突出部182在固定刀17的延伸设置部17B的前方自该延伸设置部17B隔开间隔。如图16所示,在可动刀18处于第二状态时,主体部181、突出部182和突出部183沿左右方向排列。突出部182位于固定刀17的延伸设置部17B和刀刃部17C的下方。突出部182自下方与刀刃部17C接触。如图17所示,在可动刀18处于第三状态时,突出部182位于主体部181的后方,突出部183位于主体部181的前方。突出部182在固定刀17的延伸设置部17B后方自该延伸设置部17B隔开间隔。
[0071]突出部182在其突出方向的外周侧具有第一边182A、第二边182B、第三边182D和第四边182E。第一边182A是突出部182的沿着其突出方向延伸的两条边中的在处于第一状态(参照图15)时靠近固定刀17那一侧的边。第一边182A沿着与突出部182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是自突出部182内侧朝外侧延伸。第二边182B与第一边182A的外侧相邻。第二边182B沿着突出部182自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摆动时的摆动方向延伸并在折曲部182G处折曲。第四边182E是突出部182的沿着其突出方向延伸的两条边中的在处于第一状态时远离固定刀17那一侧的边。第四边182E朝突出部182的内侧折曲。第三边182D是第二边182B和第四边182E之间的边,朝向与主体部181相反的一侧弯曲。
[0072]突出部182具有孔182C和凹部182F。孔182C配置于第二边182B的内侧,是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凹部182F是配置于突出部182上表面的凹状的槽。凹部182F自第四边182E朝孔182C延伸。
[0073]说明缝纫机I用切线刀16切断缝线的动作。在缝纫机I进行缝制时,电磁元件73的推杆732朝前方移动(参照图7)。驱动杆72在卷绕于轴74上的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着轴74朝前方移动。驱动杆72的突出部72A自凸轮槽71A隔开间隔。因此,即使上轴6旋转,驱动杆72也不转动。如图18所示,连接部24在安装于突出部247后端的孔部246处的弹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以轴部242为支点绕右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连接部24的转动,第一臂部243的顶端朝上方移动,第二臂部244的顶端朝后方移动。因此,第一连杆21朝上方移动,第二连杆22朝后方移动。第一连杆21在移动到上方的状态下静止。如图19所示,伴随第二连杆22朝后方的移动,摆动机构40以轴部412为支点绕俯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固定杆部411的顶端和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朝后方摆动。因此,刀侧连杆23朝后方移动。伴随刀侧连杆23朝后方的移动,可动刀18以轴191为支点转动,在第一状态(参照图15)下静止。
[0074]在缝纫机I完成缝制并接收到切断缝线的指示时,推杆732朝后方移动(参照图8)。驱动杆72克服弹簧的作用力沿着轴74朝后方移动。驱动杆72的突出部72A与凸轮槽7IA卡合。因此,伴随上轴6的旋转,突出部72A沿着凸轮槽7I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驱动杆72的右端以轴74为支点上下摆动。
[0075]首先,驱动杆72的右端朝下方摆动。伴随驱动杆72的右端朝下方的移动,第一连杆21朝下方移动。如图20所示,伴随第一连杆21朝下方的移动,连接部24以轴部242为支点绕右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连接部24的转动,第一臂部243的顶端朝下方移动,第二臂部244的顶端朝前方移动。因此,第二连杆22朝前方移动。如图21所示,伴随第二连杆22朝前方的移动,摆动机构40以轴部412为支点绕俯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固定杆部411的顶端和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朝前方摆动。因此,刀侧连杆23朝前方移动。伴随刀侧连杆23朝前方的移动,可动刀18以轴191为支点转动。可动刀18的状态自第一状态(参照图15)经过第二状态(参照图16)变化至第三状态(参照图17)。
[0076]此时,自机针(省略图示)从针板12的容针孔(省略图示)中通过而延伸到下方的面线在容针孔的下方形成面线环。面线环中与朝向机针延伸这一侧相反的那一侧从容针孔中通过而朝向针板12上的布料延伸。自针板12上的布料延伸的底线从容针孔中通过而延伸至切线刀16下方的梭子机构11。在可动刀18自第一状态(参照图15)转动至第二状态(参照图16)时,突出部182自前方朝后方移动。第二边182B的折曲部182G自前方朝后方从容针孔的下方通过,进入面线环中。面线环中朝向机针延伸这一侧挂在第一边182A上。
[0077]然后,可动刀18自第二状态(参照图16)转动至第三状态(参照图17)。第一边182A以挂着面线的状态进一步朝后方移动,向后方引导面线环中朝向机针延伸这一侧。在可动刀18转动至第三状态(参照图17)时,面线环中朝向机针延伸这一侧处于与突出部182的第一边182A接触,且从容针孔中通过而朝上方延伸的状态。
[0078]接着,驱动杆72的右端伴随凸轮板71的旋转而朝上方移动。第一连杆21朝上方移动,第二连杆22朝后方移动。伴随第二连杆22朝后方的移动,摆动机构40以轴部412为支点转动,固定杆部411的顶端和延伸设置部421的顶端朝后方摆动。因此,刀侧连杆23朝后方移动。伴随刀侧连杆23朝后方的移动,可动刀18以轴191为支点转动,可动刀18的状态自第三状态(参照图17)经过第二状态(参照图16)返回至第一状态(参照图15)。
[0079]在可动刀18的状态自第三状态(参照图17)返回至第二状态(参照图16)时,第四边182E的折曲部将面线环中朝向布料延伸那一侧和底线引导至第四边182E的中央。面线环中朝向布料延伸那一侧和底线沿着凹部182F自第四边182E朝孔182C延伸。在可动刀18自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转动时,固定刀17的刀刃部17C和可动刀18的孔182C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刀刃部17C和孔182C协作夹着面线环中朝向布料延伸那一侧和底线而将它们切断。然后,可动刀18转动到第一状态。当可动刀18返回至第一状态时,缝线的切断完成。
[0080]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旋松可动杆构件42的固定部422,使框部43相对于轴部412相对转动,来实现使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和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状态。通过改变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和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使切线刀16的驱动范围发生变化。例如,在使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朝向俯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变化时,刀侧连杆23朝前方移动。如图22中单点划线所示,在刀侧连杆23因固定杆部4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变化而朝前方移动时,可动刀18以轴191为支点绕俯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突出部182向接近刀刃部17C的方向移动。S卩,自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驱动可动刀18时的驱动范围发生变化,可动刀18与刀刃部17C协作切断缝线的时机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I通过调整可动刀18的驱动范围,能够使切断缝线的时机适当。
[0081]如上所述,缝纫机I的机座部2的支承部924以轴部41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412中的处于固定杆部411和可动杆构件42之间的部分。在轴部412的上端设有固定杆部411,在轴部412的下端侧设有可动杆构件42。缝纫机I用切线刀16切断缝线时的力作用于摆动机构40中配置有固定杆部411和可动杆构件42的轴部412的两端。由于作用于轴部412的力不偏向任一侧,是均衡的,因此,轴部412的位置稳定,摆动机构40的摆动稳定。因此,切线刀16能够伴随摆动机构40的摆动而适当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适当地切断缝线。
[0082]操作者通过相对于轴部412转动可动杆构件42的框部43,能够调整出延伸设置部421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状态。固定构件44能够以延伸设置部421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状态将可动杆构件42固定于主体构件41。摆动机构40的摆动范围根据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而相对应地变化。在摆动范围发生了变化时,可动刀18的驱动范围发生变化。因此,缝纫机I通过调整延伸设置部421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延伸方向,能够容易地调整可动刀18的驱动范围。缝纟刃机I能够容易地调整可动刀18的驱动范围,以使可动刀18与固定刀17协作而切断缝线的时机适当。
[0083]缝纫机I能够通过调整将固定部422紧固于螺纹孔436的紧固程度来调整孔434的直径。缝纫机I仅通过旋松固定部422,即能够调整出延伸设置部421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状态。缝纫机I仅通过紧固固定部422,即能够将可动杆构件42固定于主体构件41。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改变可动杆构件42的延伸设置部421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延伸方向。
[0084]在可动杆构件42未固定于主体构件41时,固定构件44抑制可动杆构件4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可动杆构件42在调整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时,即使放松可动杆构件42相对于主体构件41的固定,也能防止可动杆构件42相对于轴部412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操作者能够在调整延伸设置部421的延伸方向时,可靠地将可动杆构件42连结于主体构件41的规定位置。
[0085]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第二连杆22连接于摆动机构40的固定杆部411,将刀侧连杆23连接于可动杆构件42。
[0086]参照图2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变形例的摆动机构80具有主体构件81、可动杆构件82和固定构件84。主体构件81具有固定杆部811和轴部812。摆动机构8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摆动机构40的不同点在于,在轴部812的下端具有主体构件81的固定杆部811,在轴部812的上端具有可动杆构件82。此时,固定构件84固定于轴部812的上侧且是可动杆构件82的下方的位置,限制可动杆构件82朝下方移动。主体构件81的固定杆部811及轴部812的形状、固定杆部811的突出方向、轴部812相对于第二连杆22的延伸方向以及可动杆构件82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摆动机构40中的与上述构造相对应的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087]主体构件81的轴部812穿过在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处设置的支承部924 (参照图5)的贯通孔923 (参照图5)。支承部924以轴部812中的处于固定杆部811和可动杆构件82之间的部分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812。固定杆部811配置在与容纳部92的下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固定杆部811自轴部812朝右方延伸,其顶端配置于连杆配置部921前端的前方。固定杆部811的顶端以固定杆部811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杆22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第二连杆22的前端。螺栓826穿过孔(省略图示),将第二连杆22的前端连接于固定杆部811的顶端。
[0088]可动杆构件82的延伸设置部821配置于针板支承部91和容纳部9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部。延伸设置部821自轴部812朝右方延伸,其顶端位于下轴7的右上方。刀侧连杆23自延伸设置部821的顶端朝前方延伸,位于针板支承部91内且是下轴7的右上方的位置。
[0089]如上所述,在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缝纫机I的支承部924以轴部812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812中的处于固定杆部811和可动杆构件82之间的部分。在轴部812的上端侧设有可动杆构件82,在轴部812的下端设有固定杆部811。缝纫机I用切线刀16切断缝线时的力作用于配置有固定杆部811和可动杆构件82的轴部812的两端。作用于轴部812力不偏向任一侧,是均衡的,因此,摆动机构80的摆动稳定。因此,切线刀16伴随摆动机构80的摆动而适当地进行动作,因此,能适当地切断缝线。
[0090]摆动机构40的固定杆部411和延伸设置部421也可以朝向相对于轴部412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固定杆部411和延伸设置部421朝向相对于轴部412交叉的方向突出即可,也可以不朝向相对于轴部412垂直的方向突出。
[0091]将可动杆构件42固定于轴部412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可动杆构件42的第一框部431具有朝向中心贯通的贯通孔。在将螺钉插入到该贯通孔中时,该螺钉的顶端突出到孔434内。在将插入到贯通孔中的螺钉紧固后,该螺钉将可动杆构件42固定于轴部412。
[0092]缝纫机I也可以代替固定构件44而在轴部412上具有槽。通过将可动杆构件42的第一框部431嵌入该槽而限制可动杆构件4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0093]另外,第二连杆2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轴侧连杆的一个例子。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包括: 机座部(2); 支柱部(3),其自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朝上方延伸; 机臂部(4),其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与上述机座部相对地延伸,在内部具有上轴(6);切线刀(16),其配置于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且是针板(12)的下侧的位置,用于切断缝线;以及 连杆机构(20),其用于将上述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上述切线刀; 该缝纫机(I)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杆机构包括: 上轴侧连杆(22),其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伴随上述上轴的旋转而在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摆动机构(40),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伴随上述上轴侧连杆的移动而摆动;以及 刀侧连杆(23),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平行地延伸,该刀侧连杆的一端与上述摆动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上 述切线刀相连接,伴随上述摆动机构的摆动而在该刀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上述摆动机构包括: 主体构件(41),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412)和自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刀侧连杆相连接的固定杆部(411);以及 可动杆构件(42),其与上述主体构件的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相连结,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 上述机座部具有支承部(924),该支承部以上述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的处于上述固定杆部和上述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杆构件包括: 延伸设置部(421 ),其与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及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框部(43),其与上述延伸设置部的上述轴部侧的端部相连结,具有以上述可动杆构件能够绕上述轴部转动的方式将上述可动杆构件支承于上述轴部的孔(434);以及 固定部(422),其设于上述框部,将上述可动杆构件以不能相对于上述轴部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部包括:圆筒状的第一框部(431),其在内周面具有上述孔;第二框部(432),其配置于上述第一框部的圆筒的外周;以及切割槽(433),其在上述第一框部和上述第二框部沿着上述孔的轴线延伸; 上述第二框部具有螺纹孔(436),该螺纹孔在由上述切割槽分割成两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沿着与上述切割槽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上述固定部是插入到上述螺纹孔中并贯通上述切割槽,从而缩小上述切割槽的宽度的螺钉;通过将上述螺钉紧固于上述螺纹孔,缩小上述切割槽的宽度而缩小上述第一框部的上述孔的内径,从而使上述孔的内周面和上述轴部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由此,将上述可动杆部以不能转动的方式固定于上述轴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摆动机构具有固定构件(44),该固定构件固定于上述轴部在上述可动杆构件的与上述固定杆部相反那一侧的部分上,限制上述可动杆构件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摆动机构具有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固定于上述轴部在上述可动杆构件的与上述固定杆部相反那一侧的部分上,限制上述可动杆构件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摆动机构具有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固定于上述轴部在上述可动杆构件的与上述固定杆部相反那一侧的部分上,限制上述可动杆构件的移动。
7.一种缝纫机,其包括: 机座部(2); 支柱部(3),其自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朝上方延伸; 机臂部(4),其自上述支柱部的上端与上述机座部相对地延伸,在内部具有上轴(6);切线刀(16),其配置于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且是针板(12)的下侧的位置,用于切断缝线;以及 连杆机构(20),其用于将上述上轴旋转的力传递到上述切线刀; 该缝纫机(I)的特征在于, 上述连杆机构包括: 上轴侧连杆(22),其与上述机座部平行地延伸,伴随上述上轴的旋转而在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摆动机构(80),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伴随上述上轴侧连杆的移动而摆动;以及 刀侧连杆(23),其与上述上轴侧连杆平行地延伸,该刀侧连杆的一端与上述摆动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切线刀相连接,伴随上述摆动机构的摆动而在该刀侧连杆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上述摆动机构包括: 主体构件(81),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812)和自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上轴侧连杆相连接的固定杆部(811);以及可动杆构件(82),其与上述主体构件的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相连结,朝向与上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述刀侧连杆相连接; 上述机座部具有支承部(924),该支承部以上述轴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部的处于上述固定杆部和上述可动杆构件之间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机座部具有连杆配置部(921),该连杆配置部在上述机座部的外侧下侧面自上述机座部的一端部侧延伸至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用于配置上述上轴侧连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缝纫机在上述机座部的内部具有驱动梭子(11)的下轴(7); 上述机座部包括: 第一机座部(8),其配置于上述支柱部的下侧部分,在内部具有与上述下轴相连接的齿轮(10); 第二机座部(9),其自上述第一机座部朝向上述机座部的另一端部侧与上述机臂部相对地延伸; 壁部(96),其在上述第一机座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将上述第一机座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之间隔离开来;以及 轴孔(97),其贯通上述壁部,且具有能够供上述下轴穿过的直径; 上述下轴从上述轴孔中通过,在上述第一机座部的内部和上述第二机座部的内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轴侧连杆呈沿着该上轴侧连杆的延伸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延伸的棒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杆配置部在 上述机座部的外侧下侧面处形成为朝上方凹陷的槽状。
【文档编号】D05B65/02GK203807735SQ201420125933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8日
【发明者】鬼头宏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