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绒双层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8009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防绒双层织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防绒双层织物,特别关于一种利用织物本身结构就可达到防绒功效的防绒双层织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于衣物的保暖、舒适与健康功能更加重视。其中,羽绒因具有舒适与保暖的效果,因此,常填充于织物内而制作成例如衣物(外套)或棉被等。

所谓防绒织物(downproof fabric)是指具有防止羽绒填充料渗过的织物。对于防绒织物而言,已知技术通常采用涂层(coating)、层压(lamination)或采高密度织物再予以压光(以金属圆筒棍对织物进行高温加压处理)等技术,使羽绒填充料不由织物中渗出,达到织物防绒的效果。此外,为使填充于其中的羽绒填充料平均分散于织物层之间并避免羽绒填充料过度堆积于某部份,已知技术通常采用车缝方式制出间隔,使位于间隔中羽绒填充料被限制于所述间隔中,不致于在使用后过度堆积于织品的某部份。

虽然已知技术可利用涂层、层压或压光等技术来使织物达到一定的防绒功效且利用车缝方式做成隔间,不过,这些外在加工技术却相当耗工、耗时、耗能而不环保。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可利用织物本身结构就可达到组织防绒的效果,并兼具节能、环保及降低碳排放量的功效,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可利 用织物本身结构达到组织防绒的功效,并可降低车缝所导致的漏绒现象。另外,本发明除了可达到防绒的效果外,相较于已知防绒技术而言,还可减少很多任务段,兼具节能、环保及降低碳排放量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包括有第一织物层以及第二织物层。第一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一经纱及多条第一纬纱。第二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二经纱及多条第二纬纱。其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具有多个结合部,于所述结合部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包括有第一织物层以及第二织物层。第一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一经纱及多条第一纬纱。第二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二经纱及多条第二纬纱。其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具有多个结合部,于所述结合部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包括有第一织物层以及第二织物层。第一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一经纱及多条第一纬纱。第二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二经纱及多条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防绒双层织物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30丹尼至50丹尼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 所述第二纬纱的材料为聚酯纤维、尼龙纤维、阳离子纤维、或棉质纤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为不同材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为弹性纱。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经纱与第二经纱具有不同颜色。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于相邻两结合部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防绒双层织物还进一步于一温度下经由表面压光处理,且所述温度为摄氏50度至70度之间。

承上所述,于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中,藉由于所述结合部中的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或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交错设置,使得防绒双层织物可利用织物本身结合部结构就可达到组织防绒的功效。另外,于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中,藉由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相较于已知以车缝方式防绒而言,本发明还可降低车缝所导致的漏绒现象。此外,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除了可达到防绒的效果外,相较于已知防绒技术而言,还可减少很多任务段,兼具节能、环保及降低碳排放量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绒双层织物的示意图。

图2及图3分别为图1的防绒双层织物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 防绒双层织物1的示意图,而图2及图3分别为图1的防绒双层织物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图中所描绘的经纱及纬纱的粗细以及各纱线的间距并未且也不需要按照实际比例进行绘制,本发明所述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人由图2及图3自可得知本实施例中各经纱及纬纱的排列与交错方式,进而明了本实施例防绒双层织物1的各织物层于各结合部的结合方式(详如下述)的结合方式。不过,为了避免图面过于复杂,图3中并未显示图2的第一纬纱112与第二纬纱122。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是一种可防止例如但不限于羽绒填充料渗过的纺织对象,并可加工而应用于衣物或棉物上,以达到舒适与保暖的目的。

如图1所示,防绒双层织物1包括有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穿设,且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具有多个结合部,其中,结合部例如图1中的C1、C2。换句话说,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穿设,而穿设之处可形成多个结合部C1、C2、…。于此,所谓「相互穿设」是指,在例如结合部C1左侧的第一织物层11位于第二织物层12的上方,而在结合部C1右侧(或结合部C2左侧)的第二织物层12却位于第一织物层11的上方,但在结合部C2右侧的第一织物层11又位于第二织物层12的上方,以此类推。具体而言,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交错而具有多个交错处,且每一个交错处则形成一个结合部。此外,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于相邻两个结合部(例如C1、C2)之间可形成有一容置空间S,此容置空间S可填充入羽绒,再将此容置空间S的另外两侧(填入)开口后依据功能裁片(例如:羽绒衣、羽绒被、睡袋等)与车缝连接后,就可成为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

第一织物层11具有多条第一经纱111及多条第一纬纱112,第二织物层12具有多条第二经纱121及多条第二纬纱122。换句话说,如图2所示,多条第一经纱111与多条第一纬纱112交织而形成第一织物层11(一条第一纬纱112穿过所述第一经纱111的上侧、下侧、上侧、下侧、…),且多条第二经纱121也与多条第二纬纱122交织而形成第二织物层12(一条第二纬纱122穿过所述第二经纱121的上侧、下侧、上侧、下侧、…)。其中,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的经纱密度可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366条/平方英寸 ≦经纱密度≦456条/平方英寸),且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的纬纱密度可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220条/平方英寸≦纬纱密度≦300条/平方英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纬纱密度可介于230条/平方英寸至290条/平方英寸之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纬纱密度也可介于230条/平方英寸至280条/平方英寸之间。另外,由于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穿设而形成多个结合部,因此,于所述结合部中,经纱与纬纱的密度会加总而更密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经纱(111、121)的总盘头条数可为22000条至26800条之间。

另外,于所述这些结合部中,例如结合部C1,所述第一经纱111与所述第二经纱121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经纱111、所述第一纬纱112、所述第二经纱121与所述第二纬纱122的丹尼数(denier,D)可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20D~75D)。于此,例如图3所示,「交错设置」是指,于结合部C1中,两条第一经纱111之间夹置一条第二经纱121,且两条第二经纱121之间也夹置一条第一经纱111。另外,「丹尼」为计算纱粗细和重量的单位,其是指一条9000公尺长的纤维的质量(公克),例如20丹尼为9000公尺长的纤维质量为20公克。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经纱111、所述第一纬纱112、所述第二经纱121与所述第二纬纱122的丹尼数可为30丹尼至50丹尼之间(30D~50D)。

所述第一经纱111、所述第一纬纱112、所述第二经纱121与所述第二纬纱122的材料可例如但不限于为聚酯纤维(polyester)、尼龙纤维(nylon)、阳离子纤维(俗称CD纱)、或棉质纤维(cotton),并不限定。另外,所述第一经纱111、所述第一纬纱112、所述第二经纱121与所述第二纬纱122可为弹性纱,使得防绒双层织物1具有弹性。其中,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而所述第一经纱111与所述第二经纱121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且所述第一纬纱112与所述第二纬纱122也可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本发明均不限定。

此外,第一经纱111与第二经纱121可具有不同颜色,第一纬纱112与第二纬纱122也可具有不同颜色,使得防绒双层织物1可具有不同的色块或具有不同颜色的区域,以产生双色或多色的效果。补充说 明的是,不同材质的经纱(或纬纱)可用不同的染色方法来染出不同颜色。此外,一般的染色方法可区分为「yarn-dyed」与「piece-dyed」,「yarn dyed」是纱先染色再织成布(通常称为先染),而「piece dyed」是织成布以后再染色(通常称为后染),本发明并不限定使用哪一种染色方法。

承上,于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中,藉由于所述结合部中的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经纱111与所述第二经纱121交错设置,使得防绒双层织物1可利用织物本身结构就可达到组织防绒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也藉由所述第一经纱111、所述第一纬纱112、所述第二经纱121与所述第二纬纱122的丹尼数于上述范围及经纱密度与纬纱密度于上述范围之间,以及经纱与纬纱于所述结合部的密度加总,使得相较于已知以车缝方式制成间隔而言,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于织出成品后藉由第一织物层11与第二织物层12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经纱111与所述第二经纱121的交错设置来直接形成具有间隔构型的双层布料;故与已知技术相比较,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可降低因车缝所导致的漏绒现象。另外,相较于已知防绒技术而言(例如涂层、层压或压光),防绒双层织物1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工段,兼具节省工时、节能(节电能、节热能、节水)、环保(降低水与热排放)及减少碳排放量的功效。

在经纬密度足够的条件下,防绒双层织物1本身已具备防绒的效果(组织防绒)。为了进一步加强防绒双层织物1的防绒功效,在一些实施例中,防绒双层织物1可进一步于某一温度下经由一表面压光的处理(特别是在经纱与纬纱在较低条数或较低密度时),且所述温度可介于摄氏50度至70度之间,更佳地是摄氏63度至69度之间,例如68度(大约是压光机器的开机温度),不需要像已知的压光技术一样加温到摄氏180度~200度,因此,兼具节省工时、节能、环保及减少碳排放量的功效。

实际将防绒双层织物1送至公证单位进行检验二次的检验,其检验过程及结果如下:第一次检验:摇晃45钟后观察,防绒双层织物1的表面无羽绒穿出,且织物表面也无异常。第二次检验:摇晃45钟后,再使用洗衣机以105℉(40.56℃)的水清洗12分钟,并于低温干燥环 境再摇晃45钟后观察,防绒双层织物1的表面也无羽绒穿出,且织物表面也无异常。由此可证明,本实施例的防绒双层织物1可利用织物本身结构就可达到防绒的功效。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包括有第一织物层以及第二织物层。第一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一经纱及多条第一纬纱,第二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二经纱及多条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具有多个结合部,于所述结合部中,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经纱、第一纬纱的具体技术内容分别对应于上述防绒双层织物1的第一纬纱112以及第一经纱111;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经纱与第二纬纱的具体技术内容则分别对应于上述防绒双层织物1的第二纬纱122与第二经纱12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的具体技术内容可分别对应参照上述防绒双层织物1的第一织物层11以及第二织物层12,于此不再赘述其技术特征。

此外,本发明又提出一种防绒双层织物,包括有第一织物层以及第二织物层。第一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一经纱及多条第一纬纱,第二织物层具有多条第二经纱及多条第二纬纱;其中,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所述防绒双层织物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第一织物层、第二织物层、第一经纱、第一纬纱、第二经纱与第二纬纱的具体技术内容可分别对应参照上述防绒双层织物1的第一织物层11、第二织物层12、第一经纱111、第一纬纱112、第二经纱121与第二纬纱122,于此亦不再赘述其技术特征。

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中,藉由于所述结合部中的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相互穿设且所述第一经纱与所述第二经纱或 所述第一纬纱与所述第二纬纱交错设置,使得防绒双层织物可利用织物本身结合部结构就可达到组织防绒的功效。另外,于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中,藉由所述第一经纱、所述第一纬纱、所述第二经纱与所述第二纬纱的丹尼数为20丹尼至75丹尼之间,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密度为366条/平方英寸至456条/平方英寸之间,且所述第一织物层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纬纱密度为220条/平方英寸至300条/平方英寸之间,相较于已知以车缝方式防绒而言,本发明可还降低车缝所导致的漏绒现象。此外,本发明的防绒双层织物除了可达到防绒的效果外,相较于已知防绒技术而言,还可减少很多任务段,兼具节能、环保及降低碳排放量的功效。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