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文档序号:8554904阅读:1057来源:国知局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横机编结(织)织物后使织物不从织物的终端线圈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需要使织物不从该织物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线圈脱散地进行防脱散。这是因为,为了从横机将针织结束的织物取下,要将从织物的终端线圈(在进行收针处理的场合,是收针的最终线圈)向横机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切断,但当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时,线圈连锁地从终端线圈脱散。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对作为要实施防脱散的线圈的终端线圈重复多次地编结线圈而编结废弃织物,然后,将针织纱切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通过这样做,即使切断端被拉,也因为首先废弃织物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成为产品的织物的线圈脱散。废弃织物的处理如以下那样进行,即,在针织纱被切断后,通过手工作业仅将废弃织物拆开,将切断端拔出到终端线圈中。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47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当通过手工作业拆开废弃织物时,难以拆到终端线圈(收针的最终线圈)跟前停止,存在织物的线圈也脱散的危险。
[0005]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简单而且确实地进行织物的防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0006]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对该织物的终端线圈实施防脱散处理,该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分别向针床供给第一针织纱及第二针织纱的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在该织物的防脱散方法中,具备以下的α工序?γ工序。
[0007][α工序]…相对于由上述第一针织纱编结的织物中的、被卡定于针床的上述终端线圈,由第一针织纱编结锁定线圈。
[0008][β工序]…在使用上述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编结废弃织物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编结将废弃织物与上述锁定线圈结合的结合线圈。
[0009][ γ工序]…与上述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0010]作为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出以下方式,即,上述β工序具备以下的β?工序和β 2工序,上述Y工序具有以下的γ?工序和Y 2工序。
[0011][β I工序]…将上述锁定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并且,将上述第二针织纱从上述锁定线圈拉出,进行在卡定着上述锁定线圈的织针编结新线圈的附加针织。
[0012][β 2工序]…相对于上述新线圈由上述第二针织纱编结上述结合线圈,使上述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上述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交叉。
[0013][γ I工序]…使上述结合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
[0014][ γ 2工序]…与上述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0015]作为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出上述第一针织纱和上述第二针织纱为不同颜色的方式。
[0016]发明的效果
[0017]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因为使废弃织物与相对于终端线圈编结的锁定线圈结合,所以,即使从终端线圈(在进行了收针处理的场合,是收针线圈的最终线圈)延伸的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被钩挂于终端线圈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脱散。在从横机取下织物及废弃织物后,通过拉废弃织物,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可容易地从终端线圈中拔出。此时,因为仅锁定线圈脱散,第一针织纱成为缠结于终端线圈的状态,所以,织物脱散的情况基本消失。如果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完成防脱散,则不需要废弃织物。在由本发明的防脱散方法获得的织物中,通过拉废弃织物的端部(针织开始侧或针织结束侧的至少一方),可容易地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将废弃织物去掉。
[0018]通过在β工序中进行β?工序及β2工序,在γ工序中进行γ?工序及γ2工序,可通过将第二针织纱缠结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进行废弃织物的结合,所以,不需要相对于锁定线圈(由第一针织纱获得的织物)由第二针织纱再进行结合。因此,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的作业容易进行,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将废弃织物去掉的作业也容易进行。
[0019]通过使第一针织纱与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的颜色,容易区别织物和废弃织物。由于锁定线圈与不同颜色的废弃织物结合,因而可将废弃织物用作锁定线圈的标记,进而可用作终端线圈的标记。因此,将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的作业容易进行。另夕卜,将废弃织物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去掉的作业也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针织工序图。
[0021]图2是由实施方式I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编结的终端线圈近旁的织物及废弃织物的针织纱的状态的圈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以编结筒状织物、对该筒状织物的最终线圈列实施收针处理后进行的织物的防脱散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0023]实施方式I
[0024]根据图1及图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记载于本实施方式I的针织中使用双针床横机,该双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一对针床,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至少一个针床可位移。配备于此横机的织针是复合针,该复合针在织针的侧面没有移圈用的叶片,而是具有针主体和滑块,该针主体具有针钩,该滑块具有使针钩开闭的2片开闭用片,可在2片开闭用片之间进行线圈的交接。另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4针床横机。
[0025]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针织工序图。图1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针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各针织工序中的针床的针织状态。在右栏中,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A?S的黑点表示织针,黑圆表示在该针织工序中编结的线圈,白圆表示卡定于织针的旧线圈,双重圆表示重合线圈,倒V表示钩挂线圈,倒三角形表示给纱口。另外,省略在线圈的移动时进行的FB、BB的相对的位移动作的说明,使用的针数比实际的针织少。
[0026]在SI中,对由从第一给纱口 6给纱的第一针织纱I编结的筒状织物10的最终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处理。在这里,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列被卡定于BB的织针G?织针S及FB的织针S?织针G。即,这里所说的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12(参照图2)是指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线圈。收针处理首先使卡定于BB的织针G的线圈与卡定于邻接的BB的织针I的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形成新的线圈。通过此新的线圈的形成,重合线圈被从织针脱下。然后,以同样的程序对新的线圈重复进行,直到被卡定于BB的织针S的线圈。然后,将与形成于针织S的重合线圈相连的新的线圈与卡定于FB的织针S的线圈重合,重复同样的针织,直到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线圈为止(参照SI?S4)。
[0027]在S2中,在上述筒状织物10的收针处理的途中使用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空针由从第二给纱口 8给纱的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 (参照图2)的针织开始部。在针织开始部,从图1的左方朝右方向使第二给纱口 8移动,在织针A编结一个钩挂线圈21,使第二给纱口 8 一度通过织针C,从图1的右方朝左方向使第二给纱口 8返回,在织针C编结另一个钩挂线圈21。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的线圈数例如可列举出I个?4个左右。
[0028]在S3中,在由第一针织纱I相对于筒状织物10继续进行收针处理的同时,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在与针织开始部相连的废弃织物20的针织中,可列举出直到后述的结合线圈23的针织进行多个线圈横列(4线圈横列?30线圈横列左右)的情况。通过这样做,即使与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相连的第二针织纱2被拉,也因为此多个线圈横列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脱散到后述的结合线圈23。
[0029]在S4中,相对于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12由第一针织纱I编结锁定线圈14 (与本发明的α工序相当)。在这里,为了对筒状织物10进行收针处理,在形成为终端线圈12的相邻的线圈的重合线圈上编结的新的邻接收针线圈11 (参照图2)使该新的邻接收针线圈11与终端线圈12重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锁定线圈14。此时,筒状织物10是仅锁定线圈14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状态。废弃织物20,为线圈被BB的织针C、A卡定的状态。
[0030]S4的锁定线圈14的针织(α工序)和S2中的废弃织物20的开始针织部的针织的顺序也可相反。在此场合,在筒状织物10的收针处理后在终端线圈12编结锁定线圈14 (α工序),在使此锁定线圈14卡定于织针的状态下,编结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编结多个线圈横列的废弃织物20。
[0031]在S5中,在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2在锁定线圈14进行附加针织。在废弃织物20,使卡定于BB的织针A、C的线圈向FB的织针A、C进行移圈,使供给第二针织纱2的第二给纱口 8从左朝右方向移动,与移圈后的FB的织针Α、C的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此后,使第二给纱口 8进一步朝右方向移动,一面将锁定线圈14移圈到BB的织针G,一面从锁定线圈14将第二针织纱2拉出,在FB的织针G编结新线圈22(与本发明的β I工序相当。)。
[0032]在S6中,将移圈到了 BB的织针G的锁定线圈14移圈到FB的织针H,使第二给纱口 8移动到与锁定线圈14相比靠左侧的位置。此时,对锁定线圈14进行移圈的织针只要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