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防脱散方法_2

文档序号:8554904阅读:来源:国知局
是卡定新线圈22的织针G即可,不特别限定。但是,最好是在对新线圈22进行卡定的FB的织针G的两侧分别向左右去三针量的范围。
[0033]在S7中,在使移圈到FB的织针H的锁定线圈14移回到BB的织针G后,一面使第二给纱口 8朝图的右方向移动,一面相对于新线圈22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结合线圈23 (与本发明的β 2工序相当)。此时,成为新线圈22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锁定线圈14的左侧的沉降弧14a(参照图2)交叉的状态。
[0034]在S8中,将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结合线圈23移圈到BB的织针E,将卡定于FB的织针A、C的废弃织物20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C、Eo S卩,结合线圈23和废弃织物20的已有线圈26重合,形成重合线圈24(与本发明的γ I工序相当)。在S9中,一面使第二给纱口 8朝图的左方向移动,一面与重合线圈24相连地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固定线圈25,再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 (与本发明的γ 2工序相当)。
[0035]其后,与结合线圈23相连地编结多个线圈横列(4线圈横列?30线圈横列左右)的废弃织物20。通过这样做,即使废弃织物20的针织结束后的第二针织纱2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此数线圈横列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脱散到结合线圈23。通过处于废弃织物20的全部线圈横列数的中间的方式编结结合线圈23,因为不论是从针织开始或针织结束哪一方脱散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废弃织物20,所以,可防止进一步的直到结合线圈23的脱散。
[0036]其后,在相对于筒状织物10的锁定线圈14由结合线圈23结合了废弃织物20的状态下,将从锁定线圈14向第一给纱口 6延伸的第一针织纱I切断。作为此切断,可列举出由设置于针床的端部的针织纱保持切断装置(未图示)进行的切断。然后,从BB的织针G将锁定线圈14脱下,再将废弃织物20的最终线圈列从织针C、E脱下。
[0037]在图2中表示由以上的方法编结的织物的终端线圈12近旁的废弃织物20的针织纱的状态。废弃织物20通过第二针织纱2仅钩挂于筒状织物10的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与筒状织物10结合。即使在此状态下第一针织纱I的切断端1e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20钩挂于终端线圈12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12脱散。当在此状态下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20时,第一针织纱I的切断端1e被从终端线圈12中拉出。通过这样做,仅锁定线圈14脱散,成为第一针织纱I缠结于终端线圈12的状态,可防止筒状织物10脱散。如果将第一针织纱I的切断端1e从终端线圈12中拔出而完成防脱散,则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20的针织纱的端部,将废弃织物20从筒状织物10 (第一针织纱I)去掉。
[0038]在这里,虽然说明了在对筒状织物10的最终线圈列进行收针处理后进行的防脱散,但织物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在对织物的终端线圈进行防脱散时利用本实施方式。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针织纱I和第二针织纱2可利用颜色、种类不同的针织纱。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和第一针织纱I为不同的颜色,筒状织物10与废弃织物20容易区别。另外,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为弹性纱线,废弃织物20容易成为球状的块,可使废弃织物20更难脱散。当对筒状织物10进行收针处理时,最终卡定于织针的线圈仅是在终端线圈12编结的锁定线圈14,存在因为筒状织物10的自重导致锁定线圈14的圈弧断开的危险。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结合线圈23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相连,可使作用于锁定线圈14的张力分散。通过由弹性纱线构成废弃织物20,可充分地对抗在织完时受的张力、从进行进退动作的针受的摩擦力,可更稳定地保持筒状织物10。
[0040]变型例1-1
[0041]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使用具备没有移圈用的叶片的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3085657号公报等)的横机的场合的防脱散方法。另一方面,使用具备叶片针的横机也可进行防脱散。叶片针是在其一个侧面具备移圈用的叶片的钩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032822号公报等)、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5-78962号公报等),具备经其叶片在相向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构造。因此,相向的针床的叶片针的针钩彼此在针床的长度方向错开一些。由于此错开,可在使用具备叶片针的横机进行附加针织的场合(实施方式I的图1的S5),将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缠绕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根部。即,当进行附加针织时,成为新线圈钩挂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的状态,所以,可省略在实施方式I的S6及S7中进行的锁定线圈的移回和第二给纱口的移动(返回)。
[0042]实施方式2
[0043]在实施方式I中,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缠结于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结合,进行防脱散。作为使废弃织物与锁定线圈结合的别的方法,可列举出以下方法,即,重合锁定线圈和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固定重合线圈。在实施方式2中,编结结合线圈的β工序及与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废弃织物的γ工序与实施方式I不同,其它的工序与实施方式I相同。下面参照图1的针织工序图以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044]在实施方式2中,在图1的S5中,当编结废弃织物时,将卡定于BB的织针A、C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A、C,使供给第二针织纱的第二给纱口 8从左朝右方向移动,与移圈后的FB的织针A、C的线圈相连地由第二针织纱编结新的线圈。不进行相对于锁定线圈的针织。接下来,将卡定于FB的织针G的锁定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E,将卡定于FB的织针A、C的废弃织物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C、E。即,使锁定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通过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结合线圈),可将废弃织物与锁定线圈结合(与本发明的β工序相当)。与结合线圈相连地由第二针织纱进一步继续编结废弃织物(与本发明的γ工序相当)。
[0045]在实施方式2的方法的防脱散方法中,也通过由结合线圈固定上述重合线圈,将废弃织物与筒状织物结合。在此状态下即使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钩挂于终端线圈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脱散。在此状态下,当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时,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从终端线圈中拉出。从筒状织物将废弃织物去掉的作业也可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进行。
[0046]附图标记说明:
[0047]I第一针织纱10织物(筒状织物)1e切断端
[0048]11邻接收针线圈12终端线圈
[0049]14锁定线圈14a沉降弧
[0050]2第二针织纱20废弃织物
[0051]21钩挂线圈(针织开始部)22新线圈23结合线圈
[0052] 6第一给纱口 8第二给纱口
【主权项】
1.一种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对该织物的终端线圈实施防脱散处理,该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分别向针床供给第一针织纱及第二针织纱的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 该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α工序、β工序和γ工序; 在α工序中,相对于由上述第一针织纱编结的织物中的被卡定于针床的上述终端线圈,由第一针织纱编结锁定线圈; 在β工序中,在使用上述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编结废弃织物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编结将废弃织物与上述锁定线圈结合的结合线圈; 在γ工序中,与上述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β工序具备βI工序和β 2工序; 在β I工序中,将上述锁定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并且,将上述第二针织纱从上述锁定线圈拉出,进行在卡定着上述锁定线圈的织针编结新线圈的附加针织; 在β 2工序中,相对于上述新线圈由上述第二针织纱编结上述结合线圈,使上述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上述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交叉; 上述γ工序具有γI工序和γ 2工序; 在γ I工序中,使上述结合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 在γ2工序中,与上述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针织纱和上述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的颜色。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比现有技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织物的防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具备:相对于由第一针织纱(1)获得的终端线圈(12)由第一针织纱(1)编结锁定线圈(14)的α工序,在使用终端线圈(12)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2)编结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结合的结合线圈(23)的β工序,与结合线圈(23)相连地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的γ工序。β工序也可具备相对于锁定线圈(14)进行附加针织的β1工序,和相对于通过附加针织编结的新线圈(22)编结结合线圈(23),使新线圈(22)的两个沉降弧与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交叉的在β2工序。γ工序也可具备由结合线圈(23)和废弃织物(20)的已有线圈(26)形成重合线圈(24)的γ1工序,和与重合线圈(24)相连地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的γ2工序。
【IPC分类】D04B1-00
【公开号】CN104878513
【申请号】CN201510088840
【发明人】冈本一良, 津田隆纪, 森本真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株式会社Shima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7日
【公告号】DE102015002081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