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横机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电脑横机结构装置设置在电脑横机机头上,现有电脑横机结构装置无法实现同一编织行内逐针双层多度目控制,无法实现逐针多密度花样编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横机结构装置,通过双层度目结构在同一编织行内可以精确到对每一针度目值大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在同一编织行内任意针的编织、吊目线圈的度目变化,极大增加电脑横机可以编织的花样种类,有效提高生产多密度花型的生产效率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脑横机结构装置,包括编织区底板和选针区底板,编织区底板上设置有编织系统,其特征在于:编织系统包括用于下压弹簧针针锺的左接针压腿、左二段度目压腿、吊目压腿、右接针压腿和右二段度目压腿,左接针压腿、左二段度目压腿、吊目压腿、右接针压腿和右二段度目压腿从左到右排列,可伸缩地设置在编织区底板上,编 织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编织区底板上的度目山角群,用于调整线圈度目大小,其包括左侧高度目山角、左侧低度目山角、右侧高度目山角和右侧低度目山角;在左或右二段度目压腿弹出和左或右接针压腿缩回情况下,通过下压弹簧针针锺高低的不同使左或右侧度目山角通过高低层分段控制长针针脚。
左侧低度目山角和左侧高度目山角用于压针控制线圈密度大小的轨迹是重合的,左侧高度目山角位于左侧低度目山角之上;右侧低度目山角和右侧高度目山角用于压针控制线圈密度大小的轨迹是重合的,右侧高度目山角位于右侧低度目山角之上。
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右侧二段度目压腿的弹出至压针位和缩回或弹开非压针位可实现控制双层度目。
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吊目压腿在同一编织位高度A位或着H位,实现双层度目控制;如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吊目压腿在编织位的A位或H位中的其中一个编织位,则左侧接针压腿和右侧接针压腿在A位或H位中的另一个编织位。
编织区底板上可以设置有1至4个编织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编织系统设有左侧高度目山角、左侧低度目山角、右侧高度目山角和右侧低度目山角,在从左到右排列的左接针压腿、左二段度目压腿、吊目压腿、右接针压腿和右二段度目压腿作用下,可以实现双层多度目逐针控制,每行双层度目逐针的控制可以极大增加 电脑横机可以编织的花样,实现更多组织花样的设计;可实现同一编织行内对个别需要翻针的针进行精准放松,为下一行的翻针动作做好准备工作,彻底解决紧密度下编织时翻针不稳定的问题;可实现单独控制吊目线圈的度目,解决吊目组织不易编织的问题;对于需要多密度功能编织的花型,本实用新型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编织行数,至少减少工艺行数50%,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总述,本实用新型编织系统可以极大增加电脑横机可以编织的花样种类,有效提高生产多密度花型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平针状态织针组件的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3为半针状态织针组件的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4为全针状态织针组件的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5为翻针状态织针组件的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6为接针状态织针组件的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7为双层度目编织过程走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图8为双层度目编织+吊目过程针轨迹图,仅左编织系统工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包括编织区底板1和选针区底板2,编织区底板1上可设置有1至4个编制系统,本实施例中,编织区底板上设有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编织系统,
左、右编织系统的结构相同,下面以左编织系统为例作详细说明:
左编织系统包括可伸缩的翻针山角32,固定设置在翻针山角上方的尖山331,下方的下起针山角蝶山30,上方左侧的固定山角左侧护山391,设置在左侧护山下册的可调护山37,设置在可调护山下侧的是左侧保留护山392,设置在尖山右侧的上导针山角为中间上护山394,在中间上护山下侧的下导针山角为中间保留护山393,设置在蝶山左侧的为左侧高度目山角33和左侧底度目山角34,设置在蝶山右侧的是右侧高度目山角41和右侧低度目山角29,蝶山下侧有5个压腿结构,其中上面一排从左至右为左侧二段度目压腿35、吊目压腿39、右侧二度度目压腿41,下面一排左侧为左侧接针压腿40、右侧为右侧接针压腿36.左侧保留护山下册设置为固定山角121左侧长护山,左侧长护山右侧为固定山角中间长护山123,左侧左侧长护山下侧为左侧下护山122,左侧下护山的右侧为固定山角中间下护山124,左侧下护山和左侧长护山之间设置为选针器51,配合选针器二次选针动作的可伸缩山角左推针山角46,相对应的中间下护山和中间长护山之间设置为选针器53,配合选针器53二次选针动作的可伸缩山角为右退针山角为52,用于把提花片复位至可被选针动作的固定山角为归位导块45,设置在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下方的固定山角不织压片42.
如图2所示的织针组件由提花片64、弹簧针63、长针62和织针61组成。其中弹簧针针锺65,长针下针锺66,提花片针锺67。
如图2所示的弹簧针在提花片的作用下从下至上依次为B位、H位和A位。B位是弹簧针针锺位置对应于不织压片42,H位是弹簧 针针锺位置对应于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A位是弹簧针针锺对应于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吊目压腿和右侧二段度目压腿。
具体工作方式为:
参照图2所示,机头左行,当没有提花片64被预选的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无法二次选针,这时候提花片针踵67处于全压状态,此时,选针片64处于被压进针板槽里状态,提花片64不被左侧长护山121、左侧下护山122和左推针山角46作用,此时织针组件不参与在针床里面的上下运动,此时,织针组件作平针状态运动,走针轨迹如图2所示。
参照图3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选中的提花片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下,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A位,此时,处于A位位置上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均为弹开状态(不在A位压针锺位置),吊目压腿为A位压针锺状态,当长针驱动织针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201位置时,此时201位置为吊目位置高度,此时吊目压腿把弹簧针针锺下压,进一步弹簧针下压长针,导致长针下针锺被压至针板槽内,当吊目压腿压弹簧针针锺结束,此时,织针组件运动至收针状态,经由右侧低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半针吊目工作。此为织针组件左半针吊目状态运动,走针轨迹如图3所示。
参照图4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没有进行二次选 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没有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H位,此时,处于H位位置上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均为弹开状态(不在H位压针锺位置),当长针驱动织针组件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右侧低度目山角,经右侧低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压针工作,此为编织全针状态过程运动,走针轨迹如图4所示。
参照图5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没有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没有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H位,此时,处于H位位置上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均为弹开状态(不在H位压针锺位置),当长针驱动织针组件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蝶山高度201处,然后织针组件经翻针山角32和尖山31(如图1)引导下完成翻针动作。此为织针组件做翻针状态运动,走针轨迹如图5所示。
参照图6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没有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没有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H位,此时,处于H位位置上左接针压腿处于弹出H位,右接针压腿为弹开状态(不在H位压针锺位置),当长针驱动织针组件经进入蝶山30作用引导时,左接针压腿压下弹簧针针锺,然后弹簧针作用于长针上,进一步把长针下针锺下压至针板槽内,这时长针下针锺在左接针压腿作用下跳至蝶山内部,当弹簧针经过左接针压腿完成后,长针针脚不再受左接针压腿的作用,长针驱动的织针 组件在蝶山30内部轨迹和翻针山角32引导下,然后织针组件经右侧低度目山角51引导下完成接针动作。此为织针组件作接针状态运动,走针轨迹如图6所示。
参照图7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A位;当经选针器51没有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没有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H位。(1)处于A位位置上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和吊目压腿处于弹开状态(不在A位压针锺位置)、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处于弹出状态(A位压针状态),当长针驱动织针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右侧低度目山角,当经过弹出二度度目压腿时,弹簧针针锺会被下压一定距离,经右侧高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度目值为小度目,(2)处于H位位置上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均为弹开状态(不在H位压针锺位置),当长针驱动织针组件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右侧低度目山角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经右侧低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度目值为大度目。以上两种状态就是双层度目实施运动说明,此为双层度目编织全针状态过程运动,走针轨迹如图7所示
参照图7所示,机头左行,当被预选的提花片64进入左侧长护山121和左侧下护山122时候,然后经选针器51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花片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A位;当经选针器51没有进行二次选针,这时候被预选中的提 花片没有经左侧推针山角46作用,提花片把弹簧针推至H位。(1)处于A位位置上左侧二段度目压腿处于弹开状态(不在A位压针锺位置)、吊目压腿和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处于弹出状态(A位压针状态),当长针驱动织针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至201位置时,此时201位置为吊目位置高度,此时吊目压腿把弹簧针针锺下压,进一步弹簧针下压长针,导致长针下针锺被压至针板槽内,当吊目压腿压弹簧针针锺结束,此时,织针组件运动至右侧二段度目压腿,当经过弹出二度度目压腿时,弹簧针针锺会被下压一定距离,经右侧高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度目值为小度目,(2)处于H位位置上左接针压腿和右接针压腿均为弹开状态(不在H位压针锺位置),当长针驱动织针组件经由蝶山30作用引导至右侧低度目山角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经右侧低度目山角引导完成压针工作,此时产生的度目值为大度目。以上两种状态就是双层度目实施运动说明,此为双层度目编织+吊目状态过程运动(编织和吊目各走一个度目值),走针轨迹如图8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