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8487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衣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



背景技术:

洗衣机配重对滚筒洗衣机的振动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洗衣机配重用于调整滚筒洗衣机的滚筒质心;另一方面,洗衣机配重通过增加滚筒洗衣机滚筒组件(盛水筒和内筒)的质量,抑制滚筒洗衣机振动。现有的洗衣机配重主要是由水泥或金属等固体材料构成的配重块。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户对滚筒洗衣机的振动及噪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滚筒洗衣机技术的发展,滚筒洗衣机的振动和噪音越来越小。但是,滚筒洗衣机上相应的洗衣机配重的质量也越来越大,有些滚筒洗衣机机型的配重质量甚至占到滚筒洗衣机整机质量的60%。

配重质量的增大直接导致滚筒洗衣机整机质量的增大,使得滚筒洗衣机的搬运和配送极不方便。如果直接减小洗衣机配重的质量,不仅减重效果不明显,关键导致滚筒洗衣机整机振动及噪音的大幅度提高,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可调式的洗衣机配重,降低洗衣机的振动和噪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用在洗衣机上,所述洗衣机配重包括:

至少一个配重腔,所述配重腔为一封闭的腔体,且所述配重腔的腔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进水管路的进水口及用于连接排水管路的排水口;

压水结构,每一所述配重腔内均设有压水结构,用于使进入所述配重腔内的水处于无空气的封闭腔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压水结构包括:

压水板,所述压水板能在所述配重腔内移动,并将所述配重腔的腔体分隔成体积可变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进水口、排水口均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压力总成,所述压力总成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用于对所述压水板施加压力,使所述压水板向缩小所述第一腔体体积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当所述压力总成的压力为零时,所述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或少水状态;当所述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时,所述第一腔体的体积为零;当所述配重腔处于进水状态或储水状态时,所述第一腔体为一充满水的封闭腔体。

优选地,所述压力总成包括填充入所述第二腔体内的高压气体。

优选地,所述压力总成包括弹簧;其中,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压水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配重腔的腔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簧选用压簧或拱形板簧。

优选地,所述配重腔为弧形结构或拱桥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压水板的边缘与所述配重腔的腔壁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配重腔包括第一配重腔、第二配重腔及第三配重腔;其中,所述第一配重腔用于固定在洗衣机盛水筒的上端;第二配重腔、第三配重腔用于固定在洗衣机盛水筒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配重腔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路,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路;其中,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所述排水管路上设置有排水阀。

优选地,所述洗衣机配重还包括进水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进水控制 装置包括:

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所述压水板位移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压水板是否产生位移;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水板位移检测器、进水阀连接;

其中,当所述进水阀开启后,若所述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检测到所述压水板在第一设定时间段内的位移为零,则向所述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进水阀关闭。

优选地,所述洗衣机配重还包括进水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进水控制装置包括:

进水时长检测器,所述进水时长检测器用于检测由所述配重腔内的进水时间长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进水时长检测器、进水阀连接;

其中,当所述进水时长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配重腔的进水时间长度大于第二设定时间段时,则向所述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进水阀关闭;

其中,所述第二设定时间段大于所有的所述配重腔从无水状态至注满水时所用的时长。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所述洗衣机包括权利要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洗衣机配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洗衣机包括盛水筒;其中,所述洗衣机配重与所述盛水筒通过紧固件固定;或所述洗衣机配重与所述盛水筒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洗衣机为滚筒洗衣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通过设至少一采用水作为配重介质的配重腔及设置在配重腔内的压水结构,不仅使得洗衣机配重的质量可 调,还降低了洗衣机配重成本;洗衣机工作时,其配重质量大,振动抑制效果好;非工作时,可减小配重质量,以方便搬运及配送。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所设置的压水结构,使得配重腔中的进水始终处于一个无空气的封闭腔体中,从而避免洗衣机工作时,储水的配重腔中由于存在大量空气而导致的水产生噪音,进一步降低了洗衣机的噪音。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中的压水结构包括在配重腔内能移动的压水板及压力总成(如,弹簧或高压气体),并且,压水板将配重腔分隔成体积可变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压力总成设置在第二腔体内,对压水板施加一向第一腔体方向移动的压力。通过上述设置,能根据配重腔的进水量确定第一腔体的体积,使进水充满第一腔体的目的,从而使进水一直充满第一腔体的、及使第一腔体始终处在无空气状态。从而确保洗衣机配重在工作时,洗衣机配重腔内的进水由于存在大量空气而产生噪音,最终实现降低洗衣机噪音的目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通过将压水结构中的压力总成设置成弹簧或高压气体,不仅结构简单,还能一直使配重腔内的第一腔体处于无空气的环境中,从而进一步降低洗衣机的噪音。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洗衣机,由于洗衣机包括上述的洗衣机配重,因此洗衣机具有上述任一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衣机内部结构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衣机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衣机中洗衣机配重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用于固定在洗衣机的盛水筒上,以滚筒洗衣机为例,其主要用于调整滚筒洗衣机的滚筒质心、并增加滚筒洗衣机外筒(盛水筒)及内筒的质量,抑制滚筒洗衣机振动。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洗衣机配重包括至少一配重腔(参见图1和图3中的第一配重腔51、第二配重腔52及第三配重腔53)和压水结构(参见图3中的压水板501及弹簧502)。其中,配重腔为一封闭的腔体,且配重腔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进水管道的进水口及用于连接排水管道的排水口。每一配重腔内均设有压水结构,使进入配重腔内的水始终处于一个无空气的封闭腔体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采用水作为配重介质,不仅使得洗衣机配重的质量可调,还降低了洗衣机配重成本。本实施例的洗衣机配重用在洗衣机上时,当洗衣机不工作时,洗衣机配重质量可趋近于零,大幅度降低了洗衣机整机质量,减小运输及配送成本。另外,洗衣机工作时,洗衣机配重质量可以很大,达到调整滚筒洗衣机的滚筒质心、抑制滚筒洗衣机振动的目的,降低洗衣机的振动和噪音。并且,本实施例的洗衣机配重通过在配重腔内设置一压水结构,使得配重腔中的水始终处于无空气状态,避免洗衣机工作时因配重腔内存在空气而导致配重腔中的水产生噪音,进一步降低了洗衣机的噪音。

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的配重腔的材质可以为所有实现配重腔功能的塑料材料或金属材料,如PP-GF30、PC或不锈钢。

实施例2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与上一实施例相比,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压水结构包括:压水板501和压力总成。其中,压水板 501能在配重腔内移动,并将配重腔分隔成体积可变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进水口、排水口均与第一腔体连通。在此,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均为封闭的腔体。压力总成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用于对压水板501施加压力(在此的压力指的是:压力的大小随着压水板501的移动而改变的一种弹力,具体地,压力的大小与第二腔体的体积成反比,与第一腔体的体积呈正比),使压水板501向缩小第一腔体体积的方向移动。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当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时,第一腔体的体积为零。当压力总成的压力达到最大时,停止向配重腔充水。当配重腔处于进水状态或储水状态时,第一腔体为一充满水的封闭腔体。当压力总成的压力为零时,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或者少水状态;该种情况具体根据配重腔、压板的结构而设定(详见实施例4中的内容)。

本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通过上述设置,能根据配重腔的进水量确定第一腔体的体积,使进水充满第一腔体的目的,从而使进水一直充满第一腔体的、及使第一腔体始终处在无空气状态。从而确保洗衣机配重在工作时,洗衣机配重腔内的进水由于存在大量空气而产生噪音,最终实现降低洗衣机噪音的目的。

较佳地,压水板501的边缘与配重腔的腔壁紧密配合,以确保第一腔体的密封性。

实施例3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总成可设置成如下结构:

第一,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总成可以是填充在第二腔体内的高压气体。

具体地,在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时,第一腔体的体积为零,高压气体充满配重腔。当向配重腔注水时,压水板在水压的作用下向缩小第二腔体的方向移动,压缩高压气体。第一腔体的体积不断增大。当高压气体被压缩至极限时,停止进水。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配重腔的进水是在第一腔体内无空气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可避免洗衣机工作时因配重腔中的进水存在大量空气而产生的噪音。

第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力总成也可以为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弹簧502;其中,弹簧502的一端与压水板501连接,另一端与配重腔的腔壁连接。较佳地,弹簧502可以选用如图3中所示的压簧502,也可以选用拱形板簧。

具体地,当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无水时,弹簧502处于自由状态或压缩状态。在配重腔不断注水的过程中,压水板在水压的作用下向缩小第二腔体的方向移动,弹簧502不断被压缩。当弹簧502的压缩量达到最大时,停止进水。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配重腔的进水是在第一腔体内无空气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可避免洗衣机工作时因配重腔中的进水存在大量空气而产生的噪音。

实施例4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配重腔为弧形结构或拱形桥结构。并且,配重腔与洗衣机盛水筒的连接处设置成与洗衣机盛水筒适配的弧形面或拱形面。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配重腔包括第一配重腔51、第二配重腔52及第三配重腔53。以滚筒洗衣机为例,其中,第一配重腔51用于固定在洗衣机盛水筒(即,滚筒洗衣机的外筒)的上端;第二配重腔42、第三配重腔53用于固定在洗衣机盛水筒的两侧(即,第二配重腔42为左配重腔,第三配重腔53为右配重腔)。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位于洗衣机盛水筒内侧、内筒的外侧,当然也可以设置在盛水筒的外侧。

较佳地,第一配重腔51设置成拱形桥结构,且第一配重腔51与洗衣机盛水筒上端连接处设置成拱形面。相应地,第一配重腔51内的压板设置成平板形结构,这样的设置的话,当弹簧502恢复到自由态时,第一腔体的体积大于零,为了防止第一配重腔51的第一腔体内进入空气,此时,配重腔处于少水状态。

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设置成与洗衣机盛水筒两侧适配的弧形结构,且与洗衣机盛水筒连接处设置成弧形面。相应地,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内的压板可设置成弧形结构,当弹簧502恢复到自由态时,第一腔体的体积为零(即,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通过上述设置,不仅能减小洗衣机配重在洗衣机中所占的空间大小,且增强洗衣机配重与盛水筒的连接稳定性或便于一起注射成型。

实施例5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与上述实施例相比,配重腔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路,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路;其中,进水管路上设置有进水阀;排水管路上设置有排水阀。

另外,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管路接头,排水口上设置有排水管路接头。进水管路与进水管接头过盈配合连接,并通过卡箍固定。排水管路与排水管接头过盈配合连接,并通过卡箍固定。进水管路与进水阀过盈配合连接,并通过卡箍固定。排水管路与排水阀过盈配合连接,并通过卡箍固定。

具体地,以实施例4中配重腔包括三个配重腔时为例,如图1和图2所示,洗衣机配重的排水管路包括第一排水管路60和第二排水管路61。其中,第一排水管路60的一端与第一配重腔51连通,第二排水管路61的一端与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连通(在此,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共用一排水管路,也可以分别用一个排水管路)。第一排水管路60的另一端、第二排水管路61的另一端与排水阀62连接,排水阀62与总排水管路63连接(在此,排水阀62与总排水管路63的连接可以是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通过橡胶管加卡箍连接)。洗衣机配重的进水管路包括第一进水管路70和第二进水管路71。其中,第一进水管路70的一端与第一配重腔51连通,第二进水管路71的一端与第二配重腔52、第三配重腔53连通(在此,也可用两进水管路分别与第二配重腔、第三配重腔连通)。第一进水管路70的另一端、第二进水管路71的另一端均连接进水阀72。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配重腔的进水管路、排水管路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塑性材料,如EPDM,PE+EVAC等。

实施例6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配重,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洗衣机配重还包括进水控制装置,主要用以判断配重腔是否注满水, 以控制进水阀的关闭。本实施例中的进水控制装置可设计成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的设计思路是:检测压水板位移,当压水板在一小段内不产生位移后,则认为压水板不再移动,则可关闭进水阀。

具体地,进水控制装置包括压水板位移检测器和控制器。其中,压水板位移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压水板是否产生位移;控制器分别与压水板位移检测器、进水阀连接。其中,当进水阀开启后,若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检测到压水板在第一设定时间段内的位移为零,则向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进水阀关闭。较佳地,第一设定时间段为5秒-2分钟。

在此,当洗衣机配重具有多个配重腔时,若多个配重腔的进水管路共用一个进水阀,则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检测到所有的压水板在第一设定时间段内的位移均为零时,则则向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

第二种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确定充满所有配置腔所需的最长时间段,并通过程序设定充水时间,使该充水时间大于实验最长时间段即可。

具体地,进水控制装置包括进水时长检测器和控制器。其中,进水时长检测器用于检测由所述配重腔内的进水时间长度;控制器与所述进水时长检测器、进水阀连接;其中,当所述进水时长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配重腔的进水时间长度大于第二设定时间段时,则向所述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所述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所述进水阀关闭;其中,所述第二设定时间段大于所有的配重腔从无水状态至注满水时所用的时长。

实施例7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洗衣机,本实施例中的洗衣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洗衣机配重。

较佳地,洗衣机配重为单独的配重腔,通过紧固件(如卡扣、螺钉)与洗衣机的盛水筒固定。或者洗衣机配重腔与洗衣机的外筒一起注塑成型,在洗衣机配重的外端面采用盖板加橡胶圈密封并用螺钉紧固,以防止洗衣机配重漏水。

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洗衣机为滚筒洗衣机,滚筒 洗衣机包括框架1和滚筒组件2。滚筒组件2设置在框架1内,且滚筒组件包括外筒(即,盛水筒)和内筒。洗衣机配重固定在外筒上。对于滚筒洗衣机中洗衣机配重的设置优选实施例4中所述的设置三个配重腔,即第一配重腔51(上配重腔)、第二配重腔52(左配重腔)及第三配重腔53(右配重腔)。具体设置详见实施例4中所述,在此不重复赘述。另外,对于配重腔的大小和位置根据具体洗衣机滚筒的质量分布情况提前设计,根据设计需要也可增加其他位置的配重腔,如下配重腔、后配重腔等。

较佳地,如图1至图3所示,滚筒洗衣机内还设置滚筒弹簧3和阻尼器4。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在工作及搬运时对洗衣机配重质量的调节如下所述:

第一、当洗衣机工作时,向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内注水,使洗衣机配重的质量达到最大值。

该步骤可通过实施例6所述的进水控制装置实现,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如下:

1)进水控制装置包括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时:洗衣机工作时,进水阀72开启,向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内注水;当压水板位移检测器检测到配重腔内的压水板501在第一设定时间段内的位移为零时,向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进水阀72关闭。

2)进水控制装置包括进水时长检测器时,洗衣机工作时,进水阀72开启,向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内注水;当进水时长检测器检测到的配重腔的进水时间长度大于第二设定时间段时,向控制器发出停止注水信号;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信号控制进水阀72关闭。

该步骤详细介绍如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洗衣机在使用前,洗衣机配重的排水阀6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配重腔处于无水或者少水状态,压水板501中的弹簧伸长量最大,压水板501位于初始位置。当洗衣机系统自动或手动启动洗衣机配重的进水程序后,进水阀72打开,此时,水沿进水管路进入配重腔中,在水逐渐充入配重腔的过程中,压水板501在水的作用下向着压缩弹簧502的方向移动,而此时弹簧502被慢慢压缩。 当弹簧502被压缩到极限位置,压水板502无法继续运动之后,进水阀72关闭,停止向配重腔内注水。

第二、当洗衣机需要移动或搬运时,对洗衣机配重进行排水处理,使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处于无水状态或少水状态。较佳地,该步骤具体如下:

1)断开洗衣机与洗衣机进水管路的连接;2)打开洗衣机配重进水管路的进水阀、出水管路上的出水阀,使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排水管路排出。

该步骤详细介绍如下:如图1至图3所示,当洗衣机需要移动、搬运或者配送时,手动启动洗衣机配重的排水程序,此时的洗衣机未连接洗衣机进水管,程序启动后,进水阀72和排水阀62全部打开(为避免水从进水阀72漏出,洗衣机配重的配重腔在设计时最高液位不会超过进水阀,或者采用单向进水阀,以避免漏水),配重腔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排水管路流入洗衣机排水管中,再通过洗衣机排水管排出,配重腔中的水排完后,进水阀和排水阀关闭。此时配重腔处于无水或者少水状态,洗衣机整机质量已大幅降低,方便后续的移动以及搬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配重和洗衣机通过使洗衣机配重设置至少一配重腔,并在每一配重腔内设置一压水结构,使进入配重腔内的水处于无空气的封闭腔体中。最终实现洗衣机配重及洗衣机的质量可调,降低洗衣机工作时的振动和噪音,以及降低洗衣机的生产和运输成本。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