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圈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46023发布日期:2018-06-08 21:0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成圈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各种类型的编织机是熟知的。圆编织机、横编织机、或者经编织机都属于最重要的类型的编织机。

编织机通常包括用于支撑编织工具的至少一个针床。通常将圆编织机的针床称为“圆筒”。该词语考虑到圆编织机的圆筒形状。在本公开内容中,不论“针床”是扁平的、圆筒形、或者任何其它形状,“针床”的概念是指支撑编织工具的所有种类的装置。

例如,编织工具是针、沉降片等。编织工具是直接参与成圈方法的编织机的部件,并且由此与线接触。不同的编织工具抓握、引导、或者压住线。在本公开内容中,将所有编织工具称为“系统部件”。

一种特殊的系统部件是滑块针。德国专利DE 698 03 142 T2示出了滑块针。相应滑块的构型在与滑块的移动垂直的平面上为U形。这样一来,U形滑块的腿部部分地围住针的柄部,相应滑块在该柄部上移动。也可以说,任何腿部部分地设置在相应滑块在其上移动的针的针柄与相邻的针或者相邻的针柄之间。在编织方法期间,在针柄与滑块之间存在相对移动。由此,滑块将用于钩内的线的开口暂时关闭或者沿着针柄承载线。这样,滑块有规律地与线接触。

在编织期间,在不同类型的编织机中起作用的各种类型的系统部件具有相对至少一种针床的相对移动。在针床的通道中的这些相对移动产生大多数现代编织机固有的一些问题:

系统部件与针床之间的高摩擦负载或者甚至通道中的系统部件的粘附。摩擦造成系统部件和针床的磨损,并且在编织机中产生不期望的热量。

德国专利DE 10 2013 104 189 A1中讨论了由于沉降片的踵部(butt)的致动部的非纵向组件造成的沉降片在通道中的粘附问题。本公开内容提出在一个公共沟槽中使用长度不同的两个沉降片以解决该问题。

欧洲专利EP 0 672 770 A1示出了用于编织管状编织物的横编织机。所示编织机中的一个在一个公共沟槽中使用两个针。该针设置有传输元件作为刀片。所述公开内容提到间隔件对防止由传输元件引起的针之间的干扰能够是必要的。间隔件本身及其操作模式没有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德国专利DE 33 11 361 A1示出了包括在相同的纵向方向上移动的用于成圈的针和沉降片的编织机。所述编织机包括放置在编织机的下方区域中的第一圆筒,在该下方区域处针被支撑在通道中。所使用的针具有非常长的柄部,使得钩始终在向上方向上远离针筒外部。在该针筒的顶部上具有用于支撑沉降片的附加圆筒,并且沉降片比针短。前述针的长柄部处于用于沉降片的圆筒通道的针筒槽壁的顶部,并且因此处于沉降片之间。针与沉降片的用于成圈的机构(钩、压住边缘以及脱圈边缘)在形成圈的编织机的区域中延伸。所述区域位于沉降片的圆筒上方。由此,在通道中至少部分地分别引导针和沉降片,并且因此与在公共通道中单独引导针和沉降片的构造相比摩擦被减少。

专利申请DE 197 40 985 A1示出了在编织针的平坦侧上或者在针床的通道壁上的凹部。凹部仅设置在编织针的侧面的特定区域中,而不在针的侧面的完整长度上。作为这些措施的结果,编织方法的所述元件的接触表面的表面积减小。因此,减少了机器中的能耗和发热量。

专利申请EP1860219A1示出了具有相对细的柄部的编织针。该公开内容的一些附图在横截面图示出针倾斜地或者斜对地设置在针槽中,使得只有针的横截面的顶角和相对的底角接触针槽。接触面的表面积再次减小,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发热量也因此减少。

专利申请WO2012055591A1示出了出于以下目的而构建的编织机:高隔距、低制造成本以及低能耗。该公开内容提出每个针通道设置两个针。

专利申请WO2013041380A1示出具有这不等于前述WO2012055591A1所示的并排针改进的致动凸轮的编织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编织机,并且可以生产高质量的织物。

德国专利第DE610511B号公开了两种非常相似类型的针。这两种类型包括承载针踵部的粗(在针的宽度方向上)且稳定的后部。在这两种针类型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组设置有比其它类型更长的后部。这两种类型的针的支撑钩的前部相对细。该前部具有相同长度。在该公开内容所示的针床中,在针床的相应槽中引导各个针的细前部的区段。长型的针围绕短型的针的群组。通过相应槽另外引导长针的后部的末端区段。相邻针的较粗后部的区段的侧面互相接触。德国专利第DE610511B号旨在降低用于研磨大多数编织机的针床的公共长针通道的成本:用仅覆盖针长度的相对小的区段的上述槽替换这些长通道。然而,该公开内容未能教导适合现代编织方法要求的编织装置:如果德国专利第DE610511B号中所示的编织床经受现代编织速度,则针将会弯曲。因此,针会经受过度磨损,或者针甚至会粘附在相应槽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使用同样适合现代成圈速度的更容易制造的针床的方法和装置。

上述目标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和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置而实现。

本发明的成圈方法在系统部件之间使用至少一个可移动间隔件,该系统部件配备有成圈机构并且在针床的通道中移动。前述间隔件的使用允许使用具有非常宽的通道或者沟槽的针床,该针床能够配备有多个系统部件和至少一个间隔件。非常有利的针床配备有宽度等于或者大于相应针床的节距的0.8倍、0.9倍、1倍、1.2倍、1.3倍、1.5倍、2倍或者3倍的通道。大多数间隔件可容易制造,并且因此可成本有效地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成圈方法,系统部件相对于针床移动。系统部件相对于针床移动的方向是针床的通道或者沟槽的纵向延伸部限定的纵向方向。系统部件插入这些通道中并且在其中移动。在针床的端部区域中形成圈。如已经提到的,系统部件设置有用于成圈的特殊机构,如钩(hook)和闭锁部(latch)。系统部件的这些机构在针床的所述端部区域(成圈区域)中移动。在针床的所述端部区域中,针的钩和闭锁部与线接触并且与所述线形成圈。通常,间隔件远离线放置并且不与线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成圈方法,至少一个间隔件插入针床的至少一个通道中。优选地,在两个系统部件之间存在一个间隔件。同样能够在两个系统部件之间存在一个以上的间隔件或者在系统部件与针床的通道的壁之间存在间隔件。

间隔件限定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在优选实施例中,间隔件在方向x(该方向x是针床的通道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限定针床的通道的壁的宽度相同。优选地,与方向x垂直的间隔件的两个侧表面都与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中的每一个的侧表面之一机械接触。

间隔件在纵向方向上能够比系统部件短。然而,有利的是间隔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系统部件设置有踵部的沟槽的纵向延伸部y的区段中延伸。间隔件不具有用于与线接触的机构,如钩或者闭锁部。即使在针床的端部区域中,间隔件的形状也使间隔件能够限定系统部件的距离。间隔件不与线接触。

至少一个间隔件的移动具有与系统部件的移动方向相同的纵向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间隔件或者甚至多个间隔件被放置在具有多个系统部件的一个沟槽中。有利的是将至少一个间隔件放置在壁与系统部件之间。间隔件相对于针床移动(第一相对速度)。也可以说,本发明的至少一个间隔件替代了界定编织机的现有技术的针床的两个沟槽的壁。间隔件与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可以远小于现有技术的针床的壁与两个沟槽中的系统部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因此,系统部件与间隔件之间的摩擦小于系统部件与前述现有技术的针床的壁之间的摩擦。

该事实可能是本发明的另一重要特性的根源: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方法能够节省能量。

大多数系统部件包括两个相对的平坦侧表面,这两个相对的平坦侧表面能够与针床的通道的壁至少部分地接触,在针床中插入这两个相对的平坦侧表面以便进行编织。另外,较小表面的部分能够与通道的底部接触。能够通过可移动间隔件减少至少最先提到的类型的摩擦。

至少一个间隔件相对于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相对移动是有利的。大多数时间,间隔件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移动包括在针通道的纵向方向上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的周期性移动。短语“存在至少一个间隔件相对于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相对移动”不排除在这种移动周期期间也可能存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这些元件(间隔件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相对于彼此处于休息状态。

有利的是间隔件和相邻系统部件中的一者或者二者相对于针床的周期性移动至少在间隔件的移动周期的一半期间具有相同方向。移动具有相同方向的较长时间段甚至更为有利(超过70%、80%、90%)。

其它测试(其它针类型、其它油、其它速度、其它隔距)已经示出的是,如果在相同方向上驱动系统部件和间隔件的时间段超过这些元件具有相反方向的时间段,则能够是足够的。由于还存在元件相对于彼此几乎处于停顿的时间段,所以后一个条件与第一个条件不同。

如果前述元件相对于针床的相对移动为正(大于零)并且具有相同方向,则间隔件与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相对速度小于前述元件中的每一个相对于针床的相对速度。该事实似乎对成圈方法期间的能耗的总体降低较为重要。因此,更先进的本发明的成圈方法的特征在于:满足前述条件的时间段非常长。

在大多数编织机中,在系统部件与针床之间的纵向相对移动由针床与凸轮的相对移动发起。这些相对移动在通道的宽度方向x上,并且因此与方向y上的纵向相对移动垂直。因此,系统部件与凸轮的相互作用发起用于成圈的纵向移动。然而,这种相互作用也将在垂直方向上的力传送至系统部件,该力抵靠通道的壁推动系统部件,并且因此作为非期望摩擦的源。如前所述,使系统部件和间隔件在其相应沟槽中移动的力能够通过间隔件的踵部和系统部件的踵部的沿凸轮轨道的相对移动提供,该凸轮轨道由固定在凸轮保持器上的凸轮界定。圆编织机通常设置有固定在机架上的凸轮保持器。横编织机通常使用作为纺车的一部分的凸轮保持器,该纺车相对于针床移动。在这两种情况下,凸轮保持器与针床之间存在相对移动。

通过凸轮保持器与针床之间的前述相对移动驱动的元件能够设置有至少一个踵部。

由至少一个间隔件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相对于针床执行的移动可以是相等的(相同速度和/或移动大小等) 然而,相应移动可以具有特定时间延迟(特定相位偏移)。

经由间隔件和系统部件的这种移动可以由相同的至少一个凸轮(甚至在一个系统内的移动所需的所有凸轮也可以是相同的)发起。在后者的情况下,所有前述元件将遵循相同的凸轮轨道(所有移动都相同,但具有延迟)。

同样有利的是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为间隔件提供用于其移动的力。通常,这种间隔件不需要用于与凸轮相互作用的踵部。例如,从至少一个系统部件到间隔件的相应力的传输可以通过这些元件之间的摩擦提供。

如上文已经提到的,间隔件优选地不具有成圈机构,而系统部件设置有这种机构。甚至更优选地,间隔件不直接地或者经由另一元件间接地控制这种系统部件的移动。这意味着根据本公开的间隔件优选地不用作控制元件或者控制沉降片(例如,用于使沉降片等脱圈)。同样有利的是间隔件也不用作在编织方法期间选择针或者系统部件的机构(选择元件、选择沉降片)。因此,同样优选的是,间隔件不具有引导系统部件或控制系统部件的另外的构件、或者与其建立机械接触的凹部、凸起、突出等。

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仅仅或专门由一个间隔件或者多个间隔件限定。如果存在限定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多个间隔件,则至少两个间隔件可以与这些系统部件中的一个系统部件接触。

相邻系统部件是在相同针床中在一个方向上最接近另一个相邻系统部件的系统部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通过附图说明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不是排他性实施例,并且因此提供了非限制性示例。能够有利地使用所示的各个特征的大部分以用于以最广泛的形式改进本发明。

图1:图1提供了配备有系统元件的第一沟槽的平面图。

图2:图2提供了配备有系统元件的第二沟槽的平面图。

图3:图3提供了配备有系统元件的第三沟槽的平面图。

图4:图4示出了第一针床的横截面图。

图5:图5是第二针床的透视图的一部分。

图6:图6是第三针床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7:图7是第四针床的透视图的一部分。

图8:图8是第五针床的横截面图。

图9:图9示出了第一组元件的示意图。

图10:图10示出了由两个凸轮组成的第一凸轮组的示意图。

图11:图11示出了第二组元件的示意图。

图12:图12示出了由三个凸轮组成的第二凸轮组的示意图。

图13:图13示出了间隔件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相对于针床的纵向位置的三条曲线。

图14:图14示出了间隔件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相对于针床的相对速度的三条曲线。

图15:图15示出了五条曲线。三条曲线是关于前述元件朝向针床的相对速度,以及两条曲线是关于间隔件朝向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相对速度。

图16:图16再次示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图4所示的五条曲线。

图17:图17仅示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前述五条曲线中的三条曲线。

图18:图18示出了不是纯调和函数的一条曲线。

图19:图19示出了图19中所示种类的三条曲线。

图20:图20示出了图19中所示的三条曲线,其中,在区域60中略微修改了曲线VSB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提供了配备有系统部件11、12的针床14的第一沟槽16的平面图。系统部件11、12中的每一个设置有钩20和闭锁部24。钩和闭锁部还共同地表示为成圈机构20、24。在两个相邻系统部件11、12之间存在间隔件10。间隔件10与两个系统部件11、12中的任何一个不具有机械稳定连接。

线53是对称线,该对称线在与针或者系统部件11、12的柄部39的侧表面平行的纵向方向y上定向并且穿过针的钩20的中心。图1中所示的两个对称线53之间的距离被称为节距52。由于该距离表示能够由针床14(该针床14包括类似图1中所示的沟槽16)生产的编织物的特性,所以该距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节距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并且仅表示前述距离。表示针床以及能够在其上生产的织物的特性的另一种甚至更为通用的方式是隔距,该隔距表示能够包括在一个针床14中的每英寸内的针11、12的数量。图1还示出的是,系统部件11关于对称线53对称。三个前述元件(间隔件10、系统部件11和系统部件12)放置在由不可移动壁15和沟槽16的底部55界定的沟槽16中。

图2示出了略微不同的沟槽16,该沟槽16配备有两个系统部件11、12以及两个间隔件10,这两个间隔件提供两个相邻系统部件11、12的成圈机构20、24之间的距离。相应间隔件10再次与系统部件11、12非不可移动地连接,使得这些元件10、11、12能够单独地在沟槽16中移动。系统部件11、12关于对称线53对称。系统部件11、12能够是关于虚线53对称的标准针,该对称线53将相应的系统部件切分成两半。

图3示出了由不可移动壁15和沟槽55的底部界定的另外的沟槽16的实施例。存在可移动地放置在沟槽16中的三个系统部件。在其成圈机构20、24之间的距离由两个间隔件调整。

图1、图2和图3阐明了本发明的非常有益的特性:与同本发明具有相同节距的现有技术的针床14相比,沟槽16更宽(在方向x上拥有更大的宽度)。适合于本发明的针床的宽度比节距52的0.7倍大、或者甚至比节距52大、或者甚至比节距52的1.5倍大。设置有前述节距的沟槽能够具有等于系统部件的长度的至少95%、90%、85%、80%、70%或者60%的长度。相应沟槽16易于制造:根据现有技术,这样的沟槽或者通道经研磨而成或者不可移动壁15固定在底部55中或者底部55上。在这两种情况中,如果制造者能够仅限于制造较小数量的较宽沟槽,则该制造者能够节省大量资金。而且,这样的宽沟槽易于清理,并且整体新装置的油耗小于最新技术装置。相应沟槽的长度能够优选地大于系统部件的长度的150%、120%、95%、90%、85%、80%、70%或者60%。针床能够配备有1个、2个、3个或者仅有或者几乎仅有这样的沟槽。

图4示出了第一针床14的横截面图。针床14包括由不可移动壁15抵靠彼此界定的沟槽/通道16。沟槽16中的一个设置有第一针11和第二针12。针11与12之间存在间隔件10。间隔件10限定针11与12之间的距离21。通常,该距离主要地或者完全地在方向x上延伸。所有元件10、11、12设置有踵部17,该踵部17接收用于使相应元件移动的力。

图4所示的实施例设置有不可移动壁15,该不可移动壁15的宽度(在方向x上)与间隔件10的柄部的宽度相同。该措施对所有本发明的实施例同样是有利的。各系统部件的柄部还能够具有相同的宽度(x方向)。还存在具有不同宽度的柄部和不可移动壁的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图5是第二针床14的透视图的一部分。针床14设置有沟槽16。其宽度用括号16表示。沟槽16由不可移动壁15抵靠彼此界定。每个沟槽16包括间隔件10以及第一针11和第二针12。这些元件10、11、12中的每一个设置有踵部17。针在其前端具有钩20,该钩在成圈区域19中延伸。成圈区域19是其中形成有圈33的区域或区带。间隔件10不在成圈区域19中延伸,并且间隔件10没有设置钩20或者任何其它种类的成圈机构。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与针11、12的踵部17相比,间隔件10的踵部17设置在另一纵向位置y处。这意味着间隔件的踵部17使用与针的踵部17不同的其它凸轮18。

如上面已经提到的,间隔件10和系统部件11、12也能够使用相同的凸轮18,或者概括地,使用与间隔件10相同的凸轮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前述元件10、11、12的踵部能够设置在不同元件的纵向延伸部上的对应纵向位置处。

图5还示出的是,间隔件10和针11、12在其纵向方向y上执行至少非常相似的移动(参见形成非常相似的“曲线”的间隔件10和系统部件11、12的踵部17的位置)。图4和图5仅示出了具有沟槽16(该沟槽16设置有三个元件10、11、12)的针床14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许多其它有利的可能性:两个间隔件和三个系统部件11、12,三个间隔件和两个系统部件,等。

而且,读者应注意的是,术语“系统部件”不限于针,而是还包括沉降片以及与线23接触并且参与成圈方法的其它装置。

图6示出了第三针床14的俯视图。图6中所示的这种针床通常用于圆编织机。在圆编织机的情况中,针床14也被称为针筒。图6示出了发生在成圈区域19中的成圈方法的示例。针11、12以及特别是钩20和闭锁部24参与成圈方法,并且因此与纱23接触。沉降片25也与纱23接触。圈33在x方向上的延伸部用括号33表示。图6还示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针11、12和针床14的更多细节:闭锁部24在锯槽26中枢转。在成圈方法期间,闭锁部24环绕枢轴27摆动,使得能够通过闭锁部24使钩20的内部针对纱23打开和关闭。在成圈方法期间,针大体上在其柄部或者针床14的沟槽16的方向y上移动。沉降片25大体上在针11、12的柄部的高度方向z上移动。针床14设置有槽28,在图6提供的视图中该槽28类似于齿状。槽28引导沉降片25的移动。沉降片25与间隔件10之间的差异能够概述为如下内容。

间隔件10大体上在与系统部件11、12相同的方向上移动。间隔件也不具有类似钩20和闭锁部24等的成圈装置,并且不参与成圈方法。而且,间隔件大体上限定两个邻近或者相邻系统部件11、12之间的距离。大多数时间,沉降片25和相应的系统部件11、12仍然具有特定距离,使得这些系统部件11、12之间的距离是这些距离和沉降片25的宽度的总和。成圈区域中的这些前述距离是必要的以便为纱提供足够的空间以用于成圈方法并且避免不同元件之间的过多摩擦。

图6还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以便限定相邻成圈机构之间的距离。数字52(参见指示器52)表示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钩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该距离52(当然)等于由相应钩形成的两个相邻圈33的距离。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将该距离称为“节距”(节距以毫米为单位表示该距离,而隔距是每英寸的针的数量)。在大多数成圈方法以及同样在大多数成圈装置中,该节距是均等的(一个针床的所有系统部件相对于彼此具有相同的距离)。否则,顾客会察觉到由这种机器生产的编织物不均匀。关于本发明,也可以说,间隔件调整或者有助于调整相邻针或者系统部件之间的节距。

图7在与图5提供的透视图非常相似的另外的透视图中示出了针床的第四示例。因此,图7的描述能够限于图5与图7所示的针床14的差异:在图7中,用于引导元件10、11、12的沟槽或者通道16设置有三个间隔件10和四个针11、12(这意味着沟槽16的宽度大于三个节距,这应用于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都是非常有利的)。再次将间隔件放置在两个针11、12之间。沟槽16也由不可移动壁15彼此抵靠界定。图7额外地示出了移动限制凹部31,该移动限制凹部31能够限制间隔件10的移动。相应间隔件10设置有移动限制踵部32,该移动限制踵部32在凹部31中突出并且限制间隔件10在通道16的方向y上的移动。

图8示出了针床14的相同的第四实施例的横截面图。提供移动限制机构31和32对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是有利的。其对设置有不从凸轮接收用于其相对移动的力的间隔件10的实施例特别地有利。该力的另一可替代源是相邻系统部件11、12中的一个或者甚至多个。在这种情况中,能够不提供用于间隔件10的移动的凸轮18。传输力的一种可能性是靠元件10、11、12之间的摩擦。

如前所述,图8是第四实施例的横截面图。沿着图7的右侧所示的间隔件10的右侧表面34的平面在图8中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图8示出了在方向y上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参见实线和虚线)的间隔件10和相邻针11。

图9示出了第一针11和第二针12以及放置在该第一针与第二针11、12之间的间隔件10。与间隔件10相比,针或者系统部件11、12设置有在方向y上处于不同位置处的踵部17。图10示出了凸轮18,该凸轮18限定前述元件10、11、12的踵部17的通路35。按照这种方式,两个凸轮18表示图12的间隔件10和针11、12具有不同的凸轮轨道。图11和图12提供这种不同示例。

图11示出了第一针11、间隔件10和第二针12。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在不同的纵向位置y处具有其相应踵部17。因此,图12分别示出了在y方向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处的三个凸轮18。按照这种方式,图11和图12表示三个前述元件10、11、12具有三个不同的凸轮轨道。

附图阐明了本发明的首要特性。沟槽16比现有技术的针床14更宽(在方向x上具有更大的宽度)。适合于本发明的针床的宽度比其节距的0.7倍大、或者甚至比其节距52更大、或者甚至比其节距52的1.5倍、2倍或者3倍大。设置有前述节距的沟槽16的宽度能够等于系统部件的长度的95%、90%、85%、80%、70%或者60%。相应沟槽16易于清理,并且整体新装置的油耗小于大多数可比较的现有技术装置的油耗。

图13示出了间隔件10和两个相邻系统部件11、12相对于针床14的纵向位置的三条曲线YN1B、YSB、YN2B。这三条曲线描述了元件10、11和12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移动周期。在该上下文中,词语“周期”是指这些元件需要到达沟槽/柄部的纵向方向上的相同点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周期第二次开始。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调和函数将这种周期的长度称为2π。通常,这种周期与编织机中的元件的整个凸轮轨道不同:在圆编织机中,元件或其踵部沿着凸轮轨道移动,直到其或其踵部到达编织机中的相同位置。在横编织机中,能够固定在支架上的凸轮保持器在其到达相同位置之前移动,并且因此,相同元件10、11、12第二次到达相同位置。通常,凸轮轨道包括多个周期。

在图13所示的情况中,所有三个元件(间隔件10、第一针11和第二针12)在短的时间延迟13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移动。三条曲线YN1B、YSB、YN2B相继地到达极大值1和极小值2。

这种移动对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都是有利的。传输用于使所涉及的元件移动的力的一种有益方式是为元件10、11和12设置踵部17,并且使针床14相对于将力传输至踵部的凸轮18移动。在图14所示的情况中(“所有元件执行相同的移动”),所有元件能够与相同的凸轮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所有元件可以具有相同的凸轮轨道。

前述元件10、11和12的移动能够根据时间的调和函数,比如,正弦或者余弦函数。图13仅示出了前述三个元件10、11和12的一个移动周期P。比较三条曲线YN1B、YSB、YN2B也阐明的是,其移动在时间周期P的大多数期间具有相同的方向。由于(与界定现有技术的针床的两个相邻沟槽16的不可移动壁15相比较)这三个相邻元件之间的相对速度的减小导致这些元件之间的摩擦减少,因此这对所有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非常有利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假定的是,如果两个元件(比如,间隔件10和系统部件11或者12中的一个)的移动在相同的移动周期P的至少一半内具有相同的方向,则该两个相邻元件之间的摩擦在一个相同周期P期间减少。

图13还示出的是,存在时间段3和4,在该时间段3和4中,三个元件10、11和12的移动不总具有相同的方向。这些时间段包括时间点1和2,在时间点1和2中,三个元件10、11和12中的每一个在纵向方向y上到达其相应移动的极小值和极大值。

图14示出了与图13相同的移动。然而,图13所示的三条曲线表示三个元件10、11、12相对于针床14的相对速度VSB、VN1B、VN2B,而不是表示其在纵向方向y上的位置。前述速度VSB、VN1B、VN2B是这些元件相对于时间t的位置YN1B、YSB、YN2B的导数。与原始函数相比,时间的调和函数的导数再次作为具有π/2的相位偏移的调和函数(本公开内容应将前述曲线或者函数如同它们是纯调和函数的方式进行处理)。

图15示出了相同的相对速度VSB、VN1B和VN2B的三条曲线。图15额外地示出了另外的两条曲线VSN1和VSN2,该另外的两条曲线描述间隔件10相对于第一针11以及间隔件10相对于第二针12的相对速度(在这种情况中,仅将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称作针,并且第一针是到达特定点(比如,极值1或者2)的第一针)。

元件10、11、12之间的相对速度VSN1和VSN2与元件10、11、12和针床14之间的相对速度相比相对小。如之前已经提到的,该事实导致与设置有不可移动壁15(而不是间隔件10)的现有技术的针床相比,元件10、11、12之间的摩擦减少。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节省能量。

图16还示出了已经提到的相对速度VSB、VN1B、VN2B、VSN1和VSN2的五条曲线。然而,间隔件10相对于针床14的移动VSB已经相对于两个针相对于相同针床14的相对移动VN1B和VN2B偏移:间隔件10到达其移动的极值1、2的时间明显晚于针。用箭头5指示相应元件的极值1、2之间的“距离”或者“时间段”。

出奇地,测试显示间隔件10和相邻系统部件11、12的这样的移动偏移具有其优点。该措施的要点是防止邻近元件10、11、12相对于彼此处于休息(resting)状态。例如,在图13至15所示的移动的情况中,这样的休息能够在时间段6内发生。在该时间段期间,元件10至12中的每一个的速度VSN1和VSN2低,甚至达到零。

该休息能够需要更大的力来重新开始这些元件的相应的相对移动(粘滑效应)。图17仅示出了三条曲线VN1B、VSB、和VSN1。在图17所示的情况中,移动VSB和VSN1的极值1与2之间的“距离”5远小于图16中的距离。这样一来,间隔件10与第一针11之间的相对速度VSN1小于图16中的相对速度。速度VSN1的极值的大小MSN1也小于元件10和11相对于针床14的相对速度VN1B和VSB的极值的大小MN1B和MSB。图17所示的这种移动已经被证明是节能的。

因此,如果两个相邻针中的至少一个针相对于针床的移动的极值的大小MN1B和/或MN2B小于间隔件10相对于相应系统部件11、12的相对移动的极值MSN1的大小,则对所有本发明的实施例都是有利的。

如上文提到的,图16和图17示出了间隔件10及其相邻系统部件11和12的移动,该移动是偏移的以使得系统部件11和12的移动VN1B、VN2B的极值以及间隔件10相对于针床14的移动VSB的极值具有距离5。该距离不仅是比如图13至15中的延迟13。

如果前三个图中所示的用于移动的力由凸轮提供,则延迟13仅仅是两个相邻元件通过相同凸轮的延迟(时间差)。

如果图16和图17所示的用于移动的力也由凸轮18提供,该凸轮18不相对于编织机的机架移动,而是相对于旋转针床14移动,该针床承载具有踵部17的元件10、11、12,则距离5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间隔件10的踵部17和系统部件11、12的踵部被驱动通过不同凸轮组18的通路35。这样一来,间隔件10和系统部件11、12具有不同的凸轮轨道。“距离差或者相位差”5由不同通路35的极值37的距离(优选地在x方向上)形成(参见图13和图15),间隔件10和系统部件17的踵部17被驱动通过该通路35。在该上下文中,在针床14的通道或者沟槽16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5对相位差5的大小或者长度具有决定性。在图16和图17中,该距离也示出为时间差。

驱动各元件的前述方式实际上是向成圈方法提供力的一种有利方式。每个系统提供两个不同的凸轮组18。一组与系统部件11、12的踵部17相互作用,并且另一组与至少一个间隔件10的踵部17相互作用。

如之前已经提到的,所有本发明的实施例都有益于执行不同移动的上述细节。

图18和图19进一步阐明了上文已经提到的所谓粘滑效应的作用。这两个示意图都示出了在实际情况下的元件10、11、12的相对速度v与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其中,相应速度显然不是第二方向x的纯调和函数。图18仅示出了第一针11相对于针床14的相对速度VN1B的一条曲线。在本上下文中,该针11的移动的相位7和8不具有相对于针床14的相对加速度。这些区域具有特殊意义。这种第一区域7是相应针11的后退移动的一部分。第二区域8表示在该针的推进移动开始时的停顿。在这两个区域7、8中不存在相对于针床14的加速度。

图19示出了当所有前述元件被驱动通过一个凸轮轨道(该凸轮轨道与基于图18中所示的针11的速度VN1B的凸轮轨道是相同的凸轮轨道)时发生在配备有第一针11、间隔件10和第二针12的沟槽中的相对速度的五条曲线(对照图1、图4、和图5)。图19示出的是在不具有相对于针床的加速度的不同区域7、8之间存在重叠。这样一来,出现两个其它区域,在这两个其它区域中,在第一针与间隔件之间以及在第二针与间隔件之间不存在相对速度VSN1和VSN2。这些区域可以引起这些直接相邻元件10、11以及10、12之间的粘滑效应。存在可以避免该效应并且因此有助于节省能量的一些可替代移动。

间隔件10的移动可以与由针11、12执行的移动不同。如上文已经讨论的,“不同”意味着针11、12和间隔件的移动极值之间能够存在偏移。但是存在其它可能性:间隔件能够执行不同移动,也就是说,间隔件能够执行相对于另外两个元件11、12不停止的移动。因此,间隔件可以遵循凸轮轨道,该凸轮轨道按照与相邻系统部件11、12的凸轮轨道不同的方式形成。另一种可能性是使间隔件比相邻系统部件11、12在更早的时刻(或者在第二方向x上的另一点处)开始其相对于针床14的相对加速度。间隔件的加速度的较早开始在该上下文中对所有实施例都是有利的。

总之,在该上下文中最有利的措施发生在相位60中。在这种相位中,不存在一个沟槽的两个相邻系统部件11、12的相对加速度。在这些相位中的至少一个中,间隔件10设置有相对于系统部件11、12的相对加速度。图20基于图19并且提供该措施的示例。

在图20所示的第一相位60(左手侧的相位)中,间隔件10执行与其两个相邻系统部件11、12的移动明显不同的移动(参见指示器61)。由于间隔件10不参与成圈方法,所以该移动是可能的。而且,间隔件的延伸部在y方向上可以明显比系统部件11、12的延伸部短。如果间隔件存在于其踵部所在的系统部件的纵向延伸部的区段中是有利的。如果间隔件10的长度是系统部件11、12的长度的至少90%、80%、70%或者60%也是有利的。前述种类的措施相对于任何本发明的实施例都是有利的。

图13至图20包括示出根据时间t变化的元件的纵向位置y或者元件在纵向方向y上的速度的示意图。如果已经示出了根据相应元件在方向x上的位置变化的元件的纵向位置y或者元件在纵向方向y上的速度,则这些示意图中的曲线可以具有完全或者几乎相同的形状。该陈述适用于以上所有圆编织机。

附图标记列表

1 极小值/极值

2 极大值/极值

3 移动YSB, YN1B, YN2B不具有相同方向的时间段

4 移动YSB, YN1B, YN2B不具有相同方向的时间段

5 箭头,该箭头表示至少一个间隔件到达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位置与系统部件到达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或者时间段,这两个位置都相对于固定的机架;

6 元件10至12之间的低相对速度的时间段

7 不具有相对于针床的相对加速度的第一区域

8 不具有相对于针床的相对加速度的第二区域

9

10 间隔件/元件

11 第一针/元件/系统部件

12 第二针/元件/系统部件

13 表示第一针与间隔件之间的时间延迟的箭头

14 针床

15 界定针床的两个沟槽的不可移动壁

16 用于引导元件的沟槽/通道

17 元件的踵部

18 凸轮

19 成圈区域

20 钩

21 针11与12之间的距离

22 限制间隔件的移动的保持装置

23 纱/线

24 闭锁部

25 沉降片

26 锯槽

27 闭锁部的枢轴

28 针床的齿/槽

29

30

31 移动限制凹部

32 移动限制踵部

33 表示圈的延伸部的括号

34 图8的右侧上示出的间隔件10的右手侧表面

35 凸轮18中用于踵部的通路

36

37 通路35的极值 (在y方向上)

39 系统部件的柄部

52 两个相邻系统部件的钩2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节距

53 对称线

55 沟槽的底部

60 不具有两个相邻系统部件之间的相对加速度的相位

61 指示器,该指示器表示与系统部件不同的、间隔件移动的相位

YSB 间隔件相对于针床的纵向位置y

YN1B 第一针相对于针床的纵向位置y

YN2B 第二针相对于针床的纵向位置y

VSB 间隔件相对于针床的纵向速度v

VN1B 第一针相对于针床的纵向速度v

VN2B 第二针相对于针床的纵向速度v

VSN1 间隔件相对于第一针的纵向速度v

VSN2 间隔件相对于第二针的纵向速度v

P 周期

t 时间

x 元件的柄部/沟槽的宽度方向

y 元件的柄部/沟槽的长度方向

z 元件的柄部/沟槽的高度方向

v 速度

MSB 间隔件相对于针床的纵向速度v的极值的大小

MN1B 第一针相对于针床的纵向速度v的极值的大小

MSN1 间隔件相对于第一针的纵向速度v的极值的大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