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391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防止流体经过冷凝水排出管逆流的情况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为向滚筒的内部投入衣服、被褥(下面,称为洗涤物)来除去洗涤物的污渍的装置。衣物处理装置可执行洗涤、漂洗、脱水、烘干等过程。根据向滚筒投入洗涤物的方式不同,衣物处理装置可分为上开门(toploading)方式和前开门(frontloading)方式。通常,将前开门方式的洗衣机称为滚筒洗衣机。通常,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壳,用于形成外观;外筒,容纳于机壳的内部;滚筒,可旋转地安装于外筒的内部,用于投入洗涤物;洗涤剂供给装置,用于将洗涤剂供给至滚筒的内部。

衣物处理装置不仅具有洗涤功能还具有烘干功能,当洗涤完成时,将处于脱水过程结束的状态的洗涤物投入滚筒的内部,然后向滚筒的内部供给热风,从而能够使洗涤物的水分蒸发。为此,在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的上端设置有:作为用于使空气循环的通道的管道;设置于管道的内部的热交换器;用于产生空气的流动的风扇电机。

随着产生管道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经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在聚集于冷凝水排出部之后,沿着冷凝水排出管经过位于滚筒的下端的排水部向外部排出。以往发明中记载了关于衣物处理装置的热交换器产生冷凝水的内容,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单独地将冷凝水聚集之后取出的结构中,为了排出在管道的内部产生的冷凝水,连接冷凝水排出部和排水部,由于用于使管道的内部的空气流动的风扇电机的驱动,风扇电机的部位的压力相对低于排水部的压力,从而产生空气从排水部朝向冷凝水排出部逆流的问题。若空气朝向冷凝水排出部逆流,则空气会流入热交换器侧,因此使热交换器的效率降低,存在如下问题,即,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追加地产生由此引起的振动、噪音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为了防止流体经过冷凝水排出管向管道内部流入,使冷凝水积存于冷凝水排出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水排出管的结构,不使空气从排水部经过冷凝水排出管向冷凝水排出部逆流。

本发明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水排出管的其他结构,更有效地防止空气向冷凝水排出部逆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管道,位于滚筒的上部,该管道形成经过在该管道的内部设置的热交换器的流路,该管道的底面倾斜,风扇电机,设置于所述管道,用于使所述管道的内部的空气移动,冷凝水排出部,位于所述管道的底面,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所产生的冷凝水积存于该冷凝水排出部,排水部,设置于所述洗衣机的滚筒的下部,用于使积存于所述冷凝水排出部的冷凝水向外部排出,以及,冷凝水排出管,连接所述冷凝水排出部以及所述排水部,来使所述冷凝水移动;积存于所述冷凝水排出部的所述冷凝水,防止因所述风扇电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压力差,引起流体从所述排水部经过所述冷凝水排出管向所述冷凝水排出部逆流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排出部位于所述管道的倾斜的底面的一端,来使所述冷凝水积存于该冷凝水排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为了排出所述冷凝水,所述冷凝水排出部朝向所述冷凝水排出管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直径值为设定的值,所述设定的值用于调节从所述冷凝水排出部向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移动的所述冷凝水的量,以使所述冷凝水积存于所述冷凝水排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排水部包括:排水泵室,用于储藏所述滚筒所排出的洗涤水和所述冷凝水,排水部连接管,为了使所述洗涤水和所述冷凝水移动,该排水部连接管与所述排水泵室的上部连接,以及,排水软管,与所述排水部连接管连接,使所述洗涤水和冷凝水向外部排出;通过储藏于所述排水泵室的所述洗涤水和冷凝水,防止空气从所述排水部向所述冷凝水排出部逆流的情况。

此时,衣物处理装置可还包括排水泵,该排水泵设置于所述排水泵室,提供用于使储藏于所述排水泵室的所述洗涤水和冷凝水向所述排水部连接管移动的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管道,位于滚筒的上部,该管道形成经过在该管道的内部设置的热交换器的流路,风扇电机,设置于所述管道的一侧,用于使所述管道的内部的空气移动,冷凝水排出部,用于容纳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所排出的冷凝水,排水部,设置于所述洗衣机的滚筒的下部,用于使容纳于所述冷凝水排出部的冷凝水向外部排出,以及,冷凝水排出管,连接所述冷凝水排出部以及所述排水部;所述冷凝水排出管具有冷凝水储藏部,该冷凝水储藏部是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至少一部分弯曲而成,在该冷凝水储藏部的内部积存冷凝水,从而防止因所述风扇电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压力差,引起空气从所述排水部向所述冷凝水排出部逆流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储藏部包括:第一部分,从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上部朝向下部延伸;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弯曲来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且向与所述第一部分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弯曲来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且朝向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上部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例,所述冷凝水排出管包括: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冷凝水排出部和所述第一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排水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弯曲来朝向所述排水部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沿着重力方向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并排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填充于比所述第二部分的位置更高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储藏部沿着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多个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还包括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该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的形状与所述冷凝水储藏部的形状对应,用于包裹所述冷凝水储藏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内侧或者滚筒的至少某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以与所述第一部分对应的形状,包围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第二支撑部,以与所述第二部分对应的形状,包围所述第二部分的外侧;以及,第三支撑部,以与所述第三部分对应的形状,包围所述第三部分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冷凝水储藏部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储藏部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内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所述冷凝水储藏部形成为u字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在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该止回阀限制空气从所述排水部朝向所述热交换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例,还包括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该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设置于所述冷凝水排出管的内部,形成为随着朝向一个方向截面积变小的锥形(tapered)的形状,截面积小的一端部朝向流体的移动方向张开,从而使流体仅向一个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使冷凝水储藏于冷凝水排出部,从而能够限制空气沿着冷凝水排出管逆流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冷凝水排出管的一端与与用于容纳洗涤水和冷凝水的排水泵室连接,从而防止空气沿着冷凝水排出管逆流的情况。

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在冷凝水排出管设置冷凝水储藏部,从而能够防止空气经过冷凝水排出管逆流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空气向热交换器侧逆流的情况,因此提高热交换器的效率,因此具有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冷凝水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3是包含衣物处理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面观察图3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将图4的衣物处理装置沿着a-a'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6是从右侧观察图1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a-a'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包括具有弯曲的冷凝水储藏部的冷凝水排出管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包括具有弯曲的冷凝水储藏部的冷凝水排出管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冷凝水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0是从右侧观察图8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冷凝水排出管的图。

图12是示出冷凝水储藏部形成于冷凝水排出管的多个部位的情况的概念图。

图13是示出在冷凝水储藏部设置有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冷凝水排出管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的情况的图。

图15是示出在冷凝水排出管的内部设置有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的情况的图。

图16a是示出通过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限制空气从冷凝水排出管的左侧向右侧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6b是示出在冷凝水从冷凝水排出管的右侧向左侧移动时,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的左端打开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即使是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对于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其说明与最初的说明相同。除非文句的意思明确不同,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现包括多数的表现。

图1是示出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本体,形成外观;外筒70,容纳于机壳的内部;滚筒60,可旋转地安装在外筒70的内部,用于讲洗涤物投入该滚筒60中。另外,为了烘干滚筒60的内部的洗涤物,需要使空气循环,因此,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管道10、第一连接管道11、第二连接管道12、热交换器20、风扇电机30,包括压缩机80以及用于支撑压缩机80的压缩机支架81。另外,在衣物处理装置中,随着空气循环,从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中产生冷凝水90,为了将冷凝水90向外部排出,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冷凝水排出管100、排水泵室51、排水泵52、排水软管53以及排水部连接管54。

图2是示出随着空气在管道10内循环而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所产生的冷凝水90的流动的图。

通过风扇电机30的驱动使管道10内的空气循环,空气向风扇电机30的叶片背面流动,因此空气会经过包含蒸发器21以及冷凝器22的热交换器20移动。

经过蒸发器21的制冷剂吸收周围的热,由此使周围温度降低,因此经过蒸发器21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会冷凝,由此产生冷凝水90。冷凝水90聚集在位于高度比周围的高度相对低的位置的冷凝水排出部40,而且冷凝水90可经过用于连接位于上端的冷凝水排出部40和位于下端的排水部50的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

当为了使管道10内的空气循环而风扇电机30驱动时,风扇电机30驱动的部位产生相对低的压力,将其称为负压。随着产生负压,排水部50的压力相对大于冷凝水排出部40的压力,因此可产生流体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从排水部50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移动的流体的逆流现象。在此,流体指空气或者水,通常指空气。

当空气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时,空气流入位于冷凝水排出部40的部位的热交换器20,因此成为使热交换器20的性能降低的原因。具体地讲,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向冷凝器22侧流入的空气,因不经过蒸发器21而处于湿度高的状态,且温度相对高而成为使经过冷凝器22的制冷剂的冷凝效率降低的原因。因此,需要防止空气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从而维持热交换器20的效率且防止不必要的电力的浪费。

在图2中,因风扇电机30的驱动而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所产生的冷凝水90,聚集于冷凝水排出部40,而聚集于冷凝水排出部40的冷凝水90会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向排水部50移动。冷凝水90会暂时地容纳于排水部50包含的排水泵室51,借助排水泵52经过排水部连接管54且通过排水软管53向外部流出。

如图2所述,冷凝水排出部40位于管道10的倾斜的底面的一端,因此使经过热交换器20而产生的冷凝水90聚集于该冷凝水排出部40。冷凝水排出管100与用于容纳冷凝水90的冷凝水排出部40的一端连接,因此可不使空气从排水泵室51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逆流。

另外,在排水泵室51中也聚集有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60所使用过的洗涤水,因此洗涤水和冷凝水90都容纳于排水泵室51。在排水泵室51中容纳有洗涤水和冷凝水90,因此限制空气向用于连接冷凝水排出部40和排水泵室51的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即,可通过在冷凝水排出部40容纳的冷凝水90、在排水泵室51容纳的洗涤水91以及冷凝水90,防止空气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向管道10逆流。

图3是示出衣物处理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就衣物处理装置内的空气而言,空气从第一连接管道11经过第二连接管道12流入滚筒60内。具体地讲,由于位于第二连接管道12侧的风扇电机30的驱动,空气在管道10内从第一连接管道11经过蒸发器21以及压缩机80之后朝向第二连接管道12流动。经过第二连接管道12的空气经过与滚筒60连接的密封垫(gasket)(未图示)流入滚筒60的内部。

图4是示出从上方观察衣物处理装置的图,是示出冷凝水90和空气的流动的图。

首先,观察空气的流动,由于风扇电机30的驱动,管道10的内部的空气会朝向风扇电机30移动。即,在附图中,空气因风扇电机30的作用而从管道10的左侧向右侧方向移动。观察冷凝水90的流动,由于风扇电机30的驱动,管道10内的空气会流动,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会依次经过蒸发器21以及冷凝器22。

由于在蒸发器21的内部移动的制冷剂,使经过蒸发器21的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使该空气冷凝,因此会产生冷凝水90。冷凝水90在聚集于位于管道10的底面的冷凝水排出部40之后,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向排水部50移动,其中,所述冷凝水排出部40位于管道10的下部的高度相对低的位置。

图5是将图4的衣物处理装置沿着a-a’线剖切而得到的图。

在附图中,随着位于右侧的风扇电机30驱动,风扇电机30吸入空气,因此空气会从左侧向右侧方向移动。在空气经过在蒸发器21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时,空气的温度会降低,因此产生冷凝水90,产生的冷凝水90会积存在位于管道10的下侧的冷凝水排出部40。

图6是从右侧观察图1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已知如下情况,即,随着空气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内部循环,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会产生冷凝水90,为了将该冷凝水90向外部排出,设置有用于连接冷凝水排出部40和排水部50的冷凝水排出管100。即,衣物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将冷凝水90向外部排出的冷凝水排出管100、排水泵室51、排水泵52、排水软管53以及排水部连接管54。

冷凝水排出管100连接位于上端的冷凝水排出部40和位于下端的排水部50,从而提供用于使冷凝水移动的通道。冷凝水排出管100可连接在排水部50的排水泵室51。

排水部50包括排水泵室51、排水泵52、排水软管53以及排水部连接管54。

排水泵室51会储藏滚筒所排出的洗涤水91、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流入的冷凝水90。排水泵室51储藏有洗涤水91以及冷凝水90,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一端与排水泵室51连接,因此限制空气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向管道逆流。

排水部连接管54发挥用于使储藏在排水泵室51的洗涤水91和冷凝水90向排水软管53移动的作用。排水部连接管54可与排水泵室51的上部连接。这是为了仅在接受排水泵52所提供的动力的情况下,使洗涤水91和冷凝水90向排水软管53移动。

排水泵52设置于排水泵室51,发挥如下作用,即,提供用于使储藏于排水泵室51的洗涤水91和冷凝水90向排水部连接管54移动的动力。排水泵52的形状以及结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排水软管53与排水部连接管54连接,来发挥用于使洗涤水和冷凝水向外部排出的作用。

图7示出了沿着图6的a-a'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为了使在管道10的内部经过热交换器20所产生的冷凝水90积存,冷凝水排出部40位于以倾斜的方式形成的管道的底面。为了排出冷凝水90,冷凝水排出部40可朝向冷凝水排出管100倾斜,且位于倾斜的管道10的底面的一端,从而能够使冷凝水90积存。

就冷凝水排出管100而言,可以调节冷凝水排出管100的直径值,来调节从冷凝水排出部40向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的冷凝水90的量,以使冷凝水90能够积存于冷凝水排出部40。冷凝水排出管100的直径值是可以通过实验来决定的,并不限定于特定值。冷凝水排出管100的直径可考虑能够容纳于冷凝水排出部40的冷凝水90的量,且考虑不会使冷凝水90的高度继续在管道10的内部增加的值来决定。

积存于冷凝水排出部40的冷凝水90,能够防止因风扇电机30的驱动所产生的压力差而引起流体从排水部50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的情况。图7的箭头表示冷凝水的移动方向。

图8是示出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8的各结构与在所述图1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其中,与图1不同的是,冷凝水排出管具有冷凝水储藏部110,该冷凝水储藏部110是所述冷凝水排出管弯曲而成,能够使冷凝水积存于该该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内部。

图9是示出随着空气在管道10内循环而经过热交换器20的空气所产生的冷凝水90的流动的图。

与图2同样地,冷凝水排出部40位于管道10的倾斜的下部面的一端,因此经过热交换器20而产生的冷凝水90会聚集在此。冷凝水排出管100与用于容纳冷凝水90的冷凝水排出部40的一端连接,因此不会使空气从排水泵室51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逆流。

另外,在排水泵室51还聚集有衣物处理装置的滚筒60中使用过的洗涤水,因此洗涤水和冷凝水90都会容纳于排水泵室51。由于洗涤水和冷凝水90容纳于排水泵室51,因此能够限制空气沿着用于连接冷凝水排出部40和排水泵室51的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

观察图9,与图2不同地,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一部分弯曲而能够在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内部积存有冷凝水90。冷凝水排出管100具有形状为弯折的一部分,由于在该部分储藏冷凝水90,因此将该部分称为冷凝水储藏部110。随着空气循环而产生的冷凝水90,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冷凝水90的一部分储藏于作为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弯曲的部分的冷凝水储藏部110,由于通过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冷凝水90能够防止空气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逆流的情况。

在衣物处理装置中,为了使空气循环而使风扇电机30驱动,在该情况下,即使由于风扇电机30的驱动而使冷凝水排出部40的压力相对低于排水部50的压力,也可以通过储藏于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冷凝水90限制空气的移动,因此空气无法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移动。通过这样的原理,能够防止空气从排水部50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的情况。

图10是从右侧观察图8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10所示,冷凝水排出管100连接位于上端的冷凝水排出部40和位于下端的排水部50,来提供能够使冷凝水90移动的通道。冷凝水排出管100可与排水部50的排水泵室51连接。

冷凝水排出管100包含冷凝水储藏部110,该冷凝水储藏部110是所述冷凝水排出管100弯曲而成,能够在该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内部积存冷凝水90,如图10所示,在冷凝水储藏部110容纳有冷凝水90的一部分。

图11是示出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图。

冷凝水排出管100可区分为用于储藏冷凝水90的冷凝水储藏部110、与冷凝水储藏部110连接的连接部。冷凝水储藏部110可分为第一部分111、第二部分112、第三部分113。

第一部分111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上部朝向下部延伸,第二部分112弯曲来与第一部分111连接,且向与第一部分111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三部分113弯曲来与第二部分112连接,且朝向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上部延伸。

第一部分111和第三部分113向并排的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12的高度低于第一部分111、第三部分113的高度,以便可使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流动的冷凝水90填充于第二部分112。需要使冷凝水90填充至比冷凝水90的第二部分112的高度更高的位置,才能够防止空气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逆流的情况。

即,冷凝水90会填充于冷凝水储藏部110的第二部分112、第一部分111和第三部分113的至少一部分。

冷凝水排出管100的连接部包含第一连接部114、第二连接部115。

第一连接部114发挥用于连接冷凝水排出部40和第一部分111的作用,从第一部分111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延伸。

第二连接部115用于连接第三部分113和排水部50,第二连接部115的一部分弯曲而朝向排水部50延伸。第二连接部115与朝向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上部延伸的第三部分113连接,第二连接部115的一部分弯曲来使冷凝水90能够储藏于冷凝水储藏部110。

冷凝水排出管100的第一连接部114、第二连接部115和冷凝水储藏部110可由彼此不同的材质形成。冷凝水储藏部110需要维持u字形这样的弯折的形状,才能在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内部储藏冷凝水90,因此冷凝水储藏部110和除了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冷凝水排出管100的材质可彼此不同。通常,用于使冷凝水90移动的冷凝水排出管100由橡胶材质形成,冷凝水储藏部110为了维持弯曲的形状而由金属材质形成。另外,能够由金属材质形成的冷凝水储藏部110可固定在本体的内侧面或者滚筒60的某一侧。

图12是示出冷凝水储藏部110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多个部位的情况的图。

冷凝水储藏部110用于在其内部储藏冷凝水90,来发挥不使空气从排水部50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的作用,冷凝水储藏部110可沿着冷凝水排出管100的长度方向位于多个部位,而且可在各冷凝水储藏部110储藏冷凝水90。在各冷凝水储藏部110的第二部分112、第一部分111和所述第三部分113的至少一部分填充有冷凝水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空气从排水部50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逆流的情况。

图13是示出在冷凝水储藏部110设置有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的情况的图。

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的形状与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形状对应,可包裹冷凝水储藏部110的至少一部分。冷凝水排出管100通常由橡胶材质形成,若冷凝水储藏部110由橡胶材质形成,则无法维持以u字形状弯折的形状,因此可将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结合在冷凝水储藏部110,来维持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形状。

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的形状可与冷凝水储藏部110的形状对应,可包裹整个冷凝水储藏部110,或者仅包裹冷凝水储藏部110的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之间、第二部分112和第三部分113之间。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需要固定冷凝水储藏部110,因此可由塑料或金属材质形成。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可形成为一体,或者将多个部件结合形成。冷凝水排出管支撑构件120可通过托架(未图示)或挂钩(未图示)固定于本体的内侧,或者通过托架或挂钩固定于滚筒60的某一侧。

图14是示出为了限制空气从排水部50朝向热交换器20逆流而在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一侧设置止回阀130的情况的图。通过位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一侧的止回阀130,可防止空气从排水部50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经过冷凝水排出管100逆流的情况。可通过控制部(未图示)控制为,仅在不排出冷凝水90时关闭止回阀130。

图15是示出在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内部设置有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的情况的图。

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设置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内部,来使冷凝水90能够从冷凝水排出部40朝向排水部50移动,或者限制空气从排水部50朝向冷凝水排出部40移动。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形成为随着朝向一个方向截面积变小的锥形(tapered)的形状,截面积小的一端部仅向一侧方向张开,从而使流体仅向一个方向移动。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可由橡胶材质形成,截面积大的一端插入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内部,来发挥如下作用,即,以即使流体移动该截面积大的一端也不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形成为随着朝向左端部而截面积变小的形状,左端部具有如下特性,即,随着流体的流动,左端部可分为多条且具有弹力。

图16a是示出通过冷凝水排出塞限制空气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左侧向右侧移动的情况的图,图16b是示出在冷凝水90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右侧向左侧移动时冷凝水排出塞的左端打开的情况的图。

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为具有弹力的构件,平常具有左端部收缩的形状,因此如图16a所示,限制空气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左侧向右侧移动。

但是,如图16b所示,在冷凝水从冷凝水排出管100的右侧向左侧移动时,冷凝水排出调节构件140的左端部可张开,因此可不限制冷凝水的流动。

上面说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并不限定于上面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方法,可将各实施例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选择性地组合,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